“敦煌与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6-02-02 15:19周倩倩
敦煌学辑刊 2016年3期
关键词:敦煌交流文化

周倩倩

(兰州大学 敦煌学研究所,甘肃 兰州 730020)

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和韩国外国语大学丝绸之路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敦煌与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于 2016年9月26日至29日在敦煌召开。来自俄罗斯、意大利、伊朗、韩国、中国大陆及台湾等国家和地区高校及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共60余人参加了会议(其中中国大陆地区代表40余人、台湾地区代表3人,海外代表19人),会议共收到论文31篇。本次会议以“敦煌学与丝绸之路”为主题,既有对丝路文明的宏观阐释,又有对具体问题的微观研究,范围涉及丝绸之路与文明交流、敦煌学、艺术、文学、文化等多个方面。

9月27日上午,会议开幕式由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敦煌学研究所所长郑炳林教授主持。甘肃省文化厅副厅长、甘肃省博物馆馆长俄军,台湾南华大学、四川大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郑阿财等分别致辞。

本次会议分为大会发言、分组报告两种形式。兰州大学党委副书记钟福国、韩国文明交流研究所Jeong Su-il(郑守一)、哈萨克斯坦国立大学Kim German分别作了《一带一路与兰大使命》、《丝绸之路概念的研讨——以韩、中、日三国谈论为例》和《丝绸之路沿线的哈萨克斯坦古城及城市研究的展望》的大会主题发言,从不同的角度对丝绸之路作出了不同的阐释。27日下午及28日上午,会议进行分组报告:A组主要讨论丝绸之路与文明交流、丝绸之路与敦煌学、丝绸之路与文学等问题;B组主要讨论丝绸之路与艺术、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与文化等问题。从本次会议报告的主题来看,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丝绸之路的宏观概述

丝绸之路包含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自古以来它不仅是一条贸易交通线,更是一条文明、文化交流线,在21世纪全球化、国际化的今天,对于促进相关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合作意义更加非凡,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海内外学者针对丝绸之路的定位、概念、研究情况等做了报告。

海外学者比较注重对丝绸之路的定位和概念的探讨,Lance L.P.Gore(郭良平,新加坡国立大学)《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联盟:寻求现实中的竞争愿景》,阐述了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俄罗斯的“欧亚联盟”,并分析了支撑各自愿景的宗旨、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因素。Mandana Tishehyar(伊朗塔巴塔贝大学)《古丝绸之路的区域主义与复兴》,阐释了古丝绸之路和新丝绸之路区域主义的内涵、作用及其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此外,Park Jeong-o(朴晸午,韩国外国语大学)《新丝绸之路与罗马尼亚》,分析了处于新丝绸之路上的罗马尼亚的地理位置和角色,以及新丝绸之路带给它的利与弊。郑红翔(兰州大学)《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语国家对丝绸之路的研究》,从总体研究、物质文化、考古学和艺术、宗教和文化交流等方面,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语国家对丝绸之路的研究做了详细介绍。此外还有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现实意义的有益探讨,如冯玉雷《试论敦煌文学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一文,追溯敦煌文学的历史、探讨敦煌文学的现状,分析了敦煌文学面临的发展机遇,倡导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充分开发和利用丝绸之路文化资源,通过文学作品、艺术片、纪录片、电影、电视剧、动漫作品等多种形式进行挖掘、表现,以便推动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并向与会代表推介了其新作《敦煌文化的现代书写》。

二、丝绸之路与文明交流

丝绸之路与文明交流涉及陆上丝绸之路上的文化、艺术交流,以及海上丝绸之路上的技术的交流和传播等方面的研究。

陆上丝绸之路上的文化和艺术交流方面的研究。郑阿财《汉字文化圈视野下的敦煌与丝路文化》,通过对敦煌文献所见吐蕃时期的蒙书遗存、高昌地区和于阗出土文献中的蒙书以及作为童蒙教育延续的诗歌在吐鲁番、敦煌地区的学习情况的分析,指出西域与中原地区自古以来的文化交融形成了紧密的文化关系,而深蕴着中国儒家礼教道统的蒙书,是考察敦煌丝路文化的重要一环。邱燮友(台湾师范大学)《唐代民间歌谣》,通过对记录沙场征战、征夫思乡、征夫妻子闺怨、爱情与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唐代歌谣的研究,探究唐代敦煌丝路一带人民的生活及唐代民间歌谣的影响。商金林(北京大学)《丝绸之路与现代文学和文化的繁荣——以我国对伊朗文学和宗教的译介为例》,探讨了我国现代作家鲁迅、郭沫若、胡适、郑振铎等对伊朗文学和宗教的研究情况,认为正是由于两国之间的相互欣赏和景仰,才使得中伊的文化交流源源不断。除了文化的交流,还有艺术交流,Park Ah-rim(朴雅林,韩国淑明女子大学)《塞西亚人与希腊罗马世界:东西方交流中的色雷斯艺术》,通过对色雷斯石墓室和金银财宝等遗迹、遗物的探讨,阐明了古代保加利亚艺术在东西方互动中的作用。

关于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涉及港口及造船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尤泽峰(宁波宝德中国古船研究所)《航海博物馆:海上丝绸之路上三个故事的启示》,讲述了泉州港、挖掘沉船南海1号以及郑和的三个鼓舞人心的故事,由此获得关于博物馆市场合作和将来发展方向的一些新想法的启示。黄浙苏、丁洁雯(宁波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宁波与海上丝绸之路》,论述了宁波自唐宋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港口,分析了宁波成为世界性大港的三个因素。袁晓春(蓬莱阁管理处)《海上丝绸之路“华光礁I号”宋朝沉船与马可波罗》,发现《马可·波罗游记》中对中国古代造船技术的记载与新发现的“华光礁I号”宋朝沉船所具有的造船技术可以相互印证,从而证明《马可·波罗游记》的记载是详细而准确的,指出应重新审视和重视《马可·波罗游记》的科学与史料价值。此外,还有对中国海上国际政策的讨论。白蒂(Patrizia Carioti,意大利那不勒斯东方大学)《17世纪郑成功的东亚海上国际政策考》,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对17世纪郑成功在东亚海上的国际政策进行了考证。

三、丝绸之路与敦煌学

敦煌在古代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枢纽,是中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的圣地。由于1900年敦煌莫高窟藏经洞文献的重见天日,以及莫高窟留存的千年艺术宝藏,产生了以敦煌文书、敦煌石窟艺术为研究对象的新学科“敦煌学”。关于丝绸之路与敦煌学,提交的论文主要包含敦煌文书、敦煌石窟艺术等方面的研究。

敦煌藏经洞文书,内容丰富,对中国古代文学、宗教、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敦煌文学的研究,Kim Jong-ho(金琮镐,韩国外国语大学)《〈伍子胥变文〉里所见的“S+V+(O)+於+NP”格式的推导——以事件意义结构里NP的题元角色为中心》,主要探讨了《伍子胥变文》里所见的“S+V+(O)+於+NP”格式中与轻动词(light verb)相关的句法现象,得出有意义的结论。宗教文书的研究主要涉及道教和佛教,其中有关道教的文章一篇、佛教的两篇。郑灿山(台湾师范大学)《灵宝斋仪与自然斋仪考论——以敦煌写卷为讨论基础》,以敦煌写卷《灵宝自然斋仪》为文本基础,分析了自然朝仪、自然斋仪的仪式内容、功能及其宗教信仰意义,指出灵宝派的自然斋仪是一种运用甚广、功能多元的仪式,其形成时间应在公元454年之后、齐梁之际的《传授经戒仪注诀》之前,所具有的深刻宗教信仰意涵为其取得了在道教信仰教义上的合理性与合法性。王志鹏(敦煌研究院)《我国传统论赞文体的源流及其与敦煌佛赞之异同述论》,梳理了我国古代论赞形式的源流变化,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探讨了敦煌佛赞与我国传统论赞的异同及其在形式上的继承与发展,指出敦煌佛赞形式中包含有印度古代重视赞叹传统的因素。Lee Jae-won(李在源,韩国外国语大学)《慧超大约726年穿过印度西北部和中亚的朝圣之旅研究(W.Fuchs 1939)——慧超〈往五天竺国传〉初次翻译》,介绍了德国汉学家福克司的生平和学术成就,重点探讨福克司德语译本《往五天竺国传》的标题、前言、目录、章节、参考书目等问题,同时探究了口语风格、文学风格及其与《往五天竺国传》原本的关系。此外,杨富学(敦煌研究院)、李阳(西北民族大学)《高昌回鹘植棉业及其在世界棉植史上的地位》,利用史书资料和考古发现,论述了回鹘西迁前西域植棉业已有很大发展、高昌回鹘植棉业的兴盛、高昌回鹘与中原植棉业发展的关系,以及高昌回鹘植棉业在世界棉植史上的地位。

敦煌石窟研究方面,既有对石窟年代、造像方面的考证,又有对石窟壁画内容的探讨。张景峰(敦煌研究院)《敦煌莫高窟第321窟营建年代初探》,通过对第321窟西壁龛外两侧的白狼塑像、南壁的十轮经变绘入的时间、东壁门北十一面观音变的造像样式的考证,并结合对敦煌文书P.2625《敦煌名族志》中相关信息的分析,认为莫高窟第321窟是盛唐时期的阴家窟,由敦煌大族阴守忠、阴修己父子开凿,其营建时间当在开元九年十月至十一年(721—723)四月间王君毚代河西节度使时。还有与敦煌石窟的比较研究,董华锋(四川大学)《新见四川武胜石佛寺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造像初探》,结合图像特征和文献记载对武胜石佛寺新发现的一铺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摩崖造像进行研究,考察了造像内容和年代、造像配置以及样式,认为造像的年代为南宋中晚期、造像配置为目前所仅有,并辨认出其中16位善知识的身份。两位韩国学者的论文,主要是研究敦煌石窟壁画中的乐器,进而探讨丝绸之路与中、韩、日三国的关系。Chun In-pyong(全仁平,韩国中央大学)《敦煌壁画所见种类的仗鼓经由丝绸之路向中日韩的传播》,探讨了仗鼓的起源、敦煌壁画中的仗鼓以及其在中日韩三国的实际使用情况,重点介绍韩国的情况,认为来源于印度的仗鼓与佛教一起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亚洲很多国家,促进了这些国家的音乐发展。Kim Jung Ye(韩国首尔大学)《论琵琶音乐经由丝绸之路向中日韩的传播》,结合史籍和敦煌壁画对中、韩、日三国的琵琶进行研究,认为丝绸之路的东向终点不是唐朝的长安,而是通过朝鲜半岛连接到日本。除此之外,沙武田(陕西师范大学)《丝绸之路交通贸易图像——敦煌画商人遇盗图研究》,考察和解读了敦煌壁画、绢画和纸画中的“商人遇盗图”,展示了历史时期丝路上的胡人商队如何用武力保卫自己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认为丝路商人的主要货物运输工具是大量毛驴,复原了一幅幅不同场景的丝路交通与民族互动的历史片段,使之成为鲜活的丝路历史记忆。

此外还有关于文化交流、融合方面的研究。Park Heung-soo(朴兴洙,韩国外国语大学)、闫慧娟(韩国外国语大学)《〈说文解字〉“马”部字与相关文化》,将《说文解字》中的115个“马”部汉字进行分类研究,阐述了中国古代相马文化、马政文化、马与军事等内容。Rumiya K.Tangalycheva(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以“文化同化”为工具促进俄罗斯大型城市中的跨文化交流——以圣彼得堡为例》,从全球化和国际化这一形势出发,对圣彼得堡的城市布局情况加以考察,尝试以“文化同化”去促进跨文化交流,从而使圣彼得堡乃至俄罗斯的大型城市更加和谐。张旭(兰州大学)《大昭寺与拉萨》,根据正史有关文成公主的记载和拉萨当地的神话传说,探讨文成公主帮助松赞干布建造大昭寺以及大昭寺逐渐发展成为拉萨的过程,突显了汉藏文化的交流及相互融合。

28日上午小组报告结束之后,举行会议闭幕式。首先是各小组进行了总结汇报和讨论交流,白蒂、冯玉雷、张景峰、董华锋作为小组代表将各自讨论的情况在大会上作了汇报,与会代表热烈发言,进行了交流。随后邀请参会各方代表作了精彩发言,他们充分肯定了本次会议的举办。会议还评选出Rumiya K.Tangalycheva的《以“文化同化”为工具促进俄罗斯大型城市中的跨文化交流——以圣彼得堡为例》和董华锋《新见四川武胜石佛寺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造像初探》为优秀论文,对获奖者颁发了奖励。28日下午,与会代表对莫高窟和鸣沙山、月牙泉进行了考察。

综观本次会议,主要包含对丝绸之路的宏观研究,文明交流的微观研究和以敦煌文献、石窟、壁画为依据的各种具体研究。不仅有对陆上丝绸之路的文化、艺术交流的研究,还有对海上丝绸之路技术传播的探讨;不仅有对涉及不同方面的敦煌文书的讨论,还有对敦煌石窟、壁画方面的探索;不仅有对文化交流方面的思考,还有对文化融合方面的阐述。本次会议为各国学者提供了交流和了解的机会,推进了敦煌学和丝绸之路的研究,取得了圆满成功。

猜你喜欢
敦煌交流文化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如此交流,太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年味里的“虎文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亮丽的敦煌
绝世敦煌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