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人的差异观

2016-02-10 19:30毛建儒
关键词:协调关系矛盾

毛建儒,贺 红

(太原科技大学 哲学研究所,山西 太原 030024)



论中国人的差异观

毛建儒,贺红

(太原科技大学 哲学研究所,山西 太原 030024)

摘要:中国人的差异观主要表现在承认差异和承认差异的客观存在方面。在此基础上,把差异与和联系起来,从而使差异具有了正能量。当然,差异并不一定导致和,但差异可能会产生矛盾。对矛盾本身而言,中国人持否定的态度,但矛盾又是不可避免的存在,这就需要有解决矛盾的方法。人们主要用协调的方法来解决矛盾,但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也采用斗争的方法。

关键词:差异;和;关系;矛盾;协调

对中国人差异观的研究,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就理论的角度而言,它是中国哲学的核心理念,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而从实践的层面分析,它一直指导着中国人的行为,直到现在它仍是中国人的行为准则。

一、差异、和、矛盾

中国人讲“和而不同”,这里的不同就是差异。差异是多样的,即差异是一分为多的。当然,一分为多中也包括一分为二。人为什么会产生差异的观点,这是由外在世界所决定的,而外在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通过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观察,中国人发现了差异的客观存在和差异的普遍性。

中国人关于差异的观点是非常丰富的。例如,古代有阴阳五行学说,五行就是水、火、木、金、土[1]。《周易》有八个基本的卦,它们是天、地、雷、火、风、泽、水、山[2]。在此八个基本卦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组合方式又演生出六十四卦。《孙子兵法》认为战争的胜负取决于五个方面,即道、天、地、将、法,其中道居首位。“道者,令民与上同意者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民弗诡也。”[3]

中国人讲差异,不仅因为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最根本的还在于:差异是和的基础,没有差异就没有和。当然,差异本身并不是和,在差异与和之间,还有一个关系问题,即关系来源于差异,是由差异所决定的。这里的根据是:有差异,才有独立的事物;有独立的事物才有关系。关系是复杂的,就五行的关系而言,有两个方面:即相生和相克。具体地说:一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二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2]。

相生是什么?相生就是前者生出后者,前者助长后者的生育和发展。生是和的最根本标志,因此有生就有和,有和就有生。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两个事物的关系是生,那么二者就达到了和。在这里,和来自生,生则源于差异;通过生,差异与和联系起来了。当然,生具有多样性,这种多样性取决于它所在的事物。例如,木生火与火生土是不一样的,土生金与金生水也是不一样的。

生属于自然界的一种现象,是自然界长期演化的结果。对生的探索,是现代生态学界的任务。人是生态链条中的最顶端者,因此,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也包括人在内。当然,生态学中的人,主要是就自然属性而言的,而且生态学中人与他物的关系是自然形成的。从自然的角度来看,人与他物的关系,仅局限在一定的范围内,其数量也是很少的。

但人要生活,仅靠人与他物的很少关系是难以为继的,特别是由于人口的增加,以及人们消费水平的提升,人必须开辟与他物的新关系。所谓新关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更多他物的利用,二是对他物新功能的开发。例如,在中医治疗中,中草药不断得到开发,包括种类和功能的开发。通过开发,中草药的“库藏”量越来越大,功能越来越全,并可以治疗人们更多的疾病。

事物除了相生,还有相克。相克实际上就是一方克服另一方,或者一方战胜另一方。例如,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就是一方克服另一方。在这种情况下,双方是一种对立和矛盾的关系。为了解决这一对立和矛盾,我们采取相“克”的方法,“克”就是战胜和消灭。这不同于相生,因为相生双方是一种共存、互相依托、互相促进的关系。通过相生,和实现了。相克则不可能实现和,因为相克的双方始终处于对立和矛盾之中。

这里就出现了两种差异,一种差异没有对立和矛盾,在此基础上可以实现和;另一种差异则表现为对立和矛盾,就不可能实现和。也就是说,差异不一定就是矛盾,只有差异中的一种才能产生矛盾。这样,我们对差异、矛盾、和的关系就比较清楚了,即差异是和的基础,没有差异就没有和;如果差异产生矛盾,就不可能实现和;矛盾与和是对立的,有矛盾就不可能有和。

二、矛盾、矛盾的解决方法

矛盾与和是对立的。但矛盾对和并不是完全消极的,因为在实现和的过程中,可以利用矛盾。例如,中医认为,人生病的根源在于阴阳失衡,如果能恢复阴阳平衡,人的病就好了。怎样恢复阴阳平衡,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一般地说有两种情况:一是阴盛阳衰,对于这种情况,要壮阳;二是阳盛阴衰,对于这种情况,则要克阳。克阳的方法是:找到一些与阳存在矛盾的物体,这就是克阳的中药,并把它们调配起来。通过这些中药的作用,阳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阳盛的问题解决了,阴阳又恢复了平衡,人的病也得到了治愈。

不仅在中医治疗中,在其他领域也经常利用矛盾解决问题。例如,在战国时期有所谓合纵连横。合纵是指齐、楚、燕、赵、韩、魏联合抗秦。连横则是指某几国随从秦国进攻其他国家[4]。合纵连横的实质是指对矛盾的利用,这里的矛盾是指当时各国之间的政治利益冲突。在当今世界上很多问题的解决也是很好地利用了矛盾的结果。当然,与古代相比,现代的矛盾更复杂、更多样化了。

对利用矛盾而言,矛盾起了积极作用,但这并不是矛盾本身的积极作用。对矛盾本身而言,中国人认为它只有消极的作用,这是因为矛盾不可能产生和,而和正是人们所追求的。由于矛盾与和的对立关系,中国人不喜欢矛盾,总是在躲避矛盾,想尽办法遮掩矛盾。因此,在中国人眼里,矛盾就是另类,矛盾就是“魔鬼”。

中国人对矛盾的否定态度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一个人在找对象时,认为与对象的属相不能有矛盾。拿属牛的人来说,宜配属鼠、蛇、鸡的人,忌配属羊、马、狗的人;而属虎的人宜配属马、狗的人,忌配属猴、蛇的人。属龙的人宜配属鼠、猴、鸡的人,忌配属狗、兔的人[5]237-240。这里的宜就是和,忌就是矛盾。在男女属相矛盾的情况下,人们认为他们是不能结婚的,即使他们双方有结婚的意愿,也要将其拆散。这就是所谓的“棒打鸳鸯”,由此酿成了很多悲剧,有些悲剧甚至是以男女双方的殉命而结束的。

人除了属相外,还有命的讲究。命有水命、火命、木命、金命、土命。各种命还有分命。例如,金命可分为海中金、金箔金、白蜡金、沙中金、剑锋金、钗钏金;火命可以分为霹雳火、炉中火、覆灯火、天上火、山下火、山头火;木命可分为大林木、杨柳木、松柏木、平地木、桑拓木、石榴木等等[5]250-251。在各种命之间既有相生的关系,又有相克的关系。如果男女双方的命是相克的,他们也不能结婚。因为,人们认为命相克的人结婚会给夫妻双方带来厄运。

不管是属相还是命的说法,都有一定的理论来源,当然更多的是一种推断。就经验来说,是对巧合的一种反映。巧合属于偶然性,在巧合的两个事件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有些属相不合、命不合的男女双方结婚后,一生反倒快快乐乐、幸福美满。波普尔的观点,就证伪了关于属相和命的说法。

现代社会大多数人不相信属相和命的说法。他们把爱情看得高于一切,为了爱情,他们什么也不怕。但客观地说,部分人还是迷信属相、命相克的说法的,在此愚昧、思维惯性和心理起了一定的作用。心理的作用表现为:万一男女双方属相、命真的相克怎么办,最好还是避而远之,特别是在两人还没有产生爱情的时候,心理作用往往导致双方不再继续接触。

当然,我们这里主要探讨的不是属相、命如何的问题,而是中国人对待矛盾的态度和处理矛盾的方法。多数中国人在这方面的态度概括起来就是一句话:恶而避之。恶就是厌恶矛盾,避就是躲避矛盾。在人们的心里总是在祈祷:最好不要有矛盾,最好矛盾不要到我这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们想出很多办法。于是,风水说、算命术、麻衣相等迷信的东西都纷纷而起,在中国流行几千年,直到现在它们也没有完全绝迹。

但矛盾是一种客观存在,不管你怎么厌恶它,它总是要来的。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不得不直面矛盾。直面矛盾,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去解决它。由此,一种偏重协调的方法发展起来了。为什么是协调的方法?这与中国人的“和”的理念有关。中国人讲和,把和当作目标,但为了实现和就需要协调。如果撇开协调而采用其他方法,譬如斗争,那就会导致更大的不和。正是基于这种考虑,中国人特别推崇采用协调的方法,并主要用协调来解决矛盾。

用协调的方法来解决矛盾,首先表现在人本身,即人的身体上。人的身体不可能永远健康,有时会生病。在中医看来,病就是阴阳失衡,解决阴阳失衡就要采取协调的方法。协调不是阴战胜阳或阳战胜阴,而是二者仍共存于身体之中,但他们的关系变了,即由阴阳失衡变成了阴阳平衡。这一观点不同于西医。例如,西医面对肺结核病,首先是找到引发它的根源——结核菌,然后寻找能够杀死结核菌的药物。这种药物后来找到了,人吃了该药后,杀死了结核菌,人的结核病也就好了。西医不是采用协调的方法,而是用克服、战胜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中国人也常用协调的方法来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论语·述而》:“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6]这里的“子”就是孔子。孔子认为,钓鱼时不用大绳网横断流水而一网打尽,射鸟时不射未归巢的鸟。不一网打尽,是为了鱼儿能繁衍生息,以尽其天年;不射宿鸟,是为了鸟儿能够团聚,享受生命。孟子论述得更加具体,他指出:“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7]。荀子也有类似于孟子的主张,他指出:“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鳣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汙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8]。

孔子,特别是孟子和荀子的论述表明,中国人秉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和态度,在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时,采取的是协调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实质就是:对自然的事物不能赶尽杀绝,要取之有道。这里的道就是时节,即按时节来获取自然的事物。最根本的是让自然的事物生生不息,以有利于人的生存和发展。对自然的事物还要施之以“仁”,这就是更高的境界了。当然,对自然事物的“仁”和保护,并不是禁止对自然事物的利用,相反是为了更好地对其利用。这一点又不同于自然中心主义的观点。自然中心主义观点完全以自然为归宿,根本不考虑人的生存和发展,走向极端。

进入社会领域,中国人就更依赖协调的方法来解决矛盾了。就社会治理而言,中国古代社会最典型的就是君臣关系。晏婴指出:“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9]这里就产生了君、臣的矛盾,即可、否的矛盾。就臣而言,他认为不能违背客观实际,如果违背了客观实际,一味附和君的意见,其结果是祸国祸民,他就是一个坏臣。但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他可以调整自己的态度,调整自己的方法,甚至在某些方面可以做出一些让步。至于君,他要兼听而不能偏信,兼听就是要能够吸纳臣的合理意见,放弃自己的不合适的想法。这是一种和而不是同,和就是调和,就是协调。君能够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这与他的自尊和地位有关。但他必须做到这一点,否则就会“国破家亡”。因此,历史上的“明君”都明白这一点,他们总是在兼听、协调各方面的意见,以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

在社会治理中,必须处理好人民之间的矛盾,而且处理得要妥当、要及时。很显然,这里的主流方法也是协调。在这个方面,中国人创造了很多方法。例如,“和稀泥”就是一种协调方法。对“和稀泥”的方法,不少人持否定态度,有些人还给以指责和批判。实际上,就解决人的矛盾而言,“和稀泥”的方法很管用。“和稀泥”的方法是以“情”为基础的,因此它在处理家庭矛盾,邻里矛盾时屡建“战功”,直到今天,它仍在发挥积极的作用。这表明,对“和稀泥”的方法,应做辩证的分析,而不能一概否定。当然,“和稀泥”的方法确实有其局限性,并且存在弊端,对此绝不能讳疾忌医。更为重要的是,用“和稀泥”的方法有时不仅不能解决矛盾,还会留下很多后遗症。

正是由于“和稀泥”方法的局限性和存在的弊端,才需要有新的协调方法,那就是妥协。妥协与“和稀泥”的区别在于,妥协要讲原则。原则是第一位的,亲情必须服从原则,如果原则让位于亲情,妥协就成“和稀泥”了。当然,妥协也不是一点亲情都不讲,但这里的亲情是次要的、是不能代替原则的。老百姓中流行的一句话:亲兄弟、明算账。为什么要明算账,这是因为在兄弟之间有经济问题,有经济问题就需要算账。然而更重要的是明算账可以避免日后兄弟之间发生冲突。到冲突发生的时候,兄弟之间的关系就难以保持了。这种情况在历史和现实中都大量存在,而且还在不断发生。

妥协要坚持原则,为了坚持原则,首先要弄清是非。在弄清是非的前题下,要明确矛盾双方各自承担的责任。责任往往写在协议之中,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有口头协议。为了使协议落实,在协议中还规定惩罚条款。不仅如此,在过去还需要有担保人,而现在则需要对协议进行公证,只有这样才能使协议真正落实。

在经济领域,责任表现为利益,利益有两个方面:一是付出,二是获得。例如,赡养父母,子女就需要付出,即付出一定的钱物和时间。这种付出是为了能够使父母过上正常的生活。子女分割父母的遗产,则是获得。这里的分割有一定的原则,是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的。当然,在遵守原则的基础上也可以有一些变通,但变通也要基于原则,否则事情就乱套了。

如果扩大群体的范围,利益的分割就更加复杂了。这是因为矛盾双方的力量不同、需要不同、期望不同。在这里,力量的大小是很重要的,利益的分割往往倾向于力量大的一方,力量小的一方则受到打压。这就出现了所谓的弱势群体。如何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使其能过上正常的生活,是现代社会所面临的挑战,也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不管是责任还是利益,都不可能平均分摊。在历史上,所谓的“均贫富”只是一种口号,是从来没有真正实现过的。但利益的差距又不能太大,否则会引起社会的混乱、甚至发生动乱。然而这个问题并不好解决,因为在利益差距太大的情况下,要去缩小和协调,往往波及很多人的既得利益。在这种情况下,会阻力重重,这种做法有时甚至会中途夭折、惨遭失败。

妥协与“和稀泥”相比,可以解决更多的矛盾。但妥协也有它自身的局限,也有解决不了的矛盾。这时就需要找出一种新的方法那就是斗争,斗争的最高形式是战争。战争是矛盾双方在力量上的拼杀,它的目的是为了打垮对方、战胜对方。在这种拼杀中,谁的战略正确,谁代表了人民的利益,谁就会取得最后的胜利。作为胜利者,不仅获利最多,而且对利益的分配享有主导权。更进一步说,胜利者可以按照他的意愿来统治世界、改造世界。

但战争往往会付出巨大的代价。这里付出的代价不仅指失败者,也包括胜利者。因此发生战争在一般情况下属于“逼上梁山”的情况,就中国人而言,能妥协就不去进行战争。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战争之后,仍需妥协。这里的妥协,是指要照顾到各阶级的利益。如果统治阶级把所有的利益都攫为己有,他们就会遭到人民的反抗,最后在人民的反抗中垮台。战争是妥协失败的结果,但战争之后仍需要妥协。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战争中也需要妥协。可以这样说,完全脱离妥协的战争是没有的。

三、结论

概而言之,中国人讲“和而不同”,不同就是差异。但差异还不是和,在差异与和之间还有一个关系问题。根据五行学说,关系有两种,即相生和相克。通过相生这种关系,差异才可以实现和,这是第一种和。相克则不然,相克的结果是对立和矛盾。矛盾不是和,而是不和。怎样解决矛盾,有三种方法:“和稀泥”、妥协、斗争。斗争的最高形式是战争。通过这三种方法,矛盾解决了,不和消除了,其结果是和的实现,这是第二种和,它与第一种和不同,因为它实现的路径比较曲折。特别是在战争的情况下,和好像崩溃了,代之而起的是仇恨和杀戮。然而战争本身并不是目的,其目的就是需要实现社会的“大和”,离开这个“大和”,战争就会遭到人民的唾弃,战争就无法进行下去,这样的战争肯定会以失败收场。

中国人差异观的最大特点是:承认差异、强调差异,并以和作为目标。因此差异与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具体地说,在差异的基础上才有和,没有差异,就没有和。和反过来又作用于差异,正是和赋予差异以意义和价值。没有和,差异就会发展成各种斗争,就会使协同难以实现,就会导致一盘散沙。这样的差异既不利于个体的生长、发育,也不利于整体的发展与进步。对于社会来讲,这样的差异只能使其瘫痪、崩塌。这警示人们,必须正确处理差异与和的关系,必须把差异与和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必须同分离差异与和的种种企图进行坚决的斗争。这是中华先人的智慧结晶,也是中华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中国人的差异观也存在着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在差异与和之间,过分强调和而忽略了差异。结果导致了中国人的差异发展不够、个性发展不够,也造成了他们片面趋同的倾向。正是由于这种倾向,使中国“千人一面”缺少创造动力,使中国社会不能迅速革新进步。二是在实现和的路径上,只重视和采取妥协的方法。在很多情况下,妥协又演变成了“和稀泥”,结果是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直接影响了和的实现,甚至使和不能实现。三是对矛盾的回避、对斗争的惧怕。对和来说,矛盾是一种客观存在,为了解决矛盾,有时需要有斗争。对斗争不能片面夸大,但该斗争的时候还是要进行斗争。然而中国人不是这样,他们惧怕斗争,不愿使用斗争的方法。最后则是问题、矛盾的总爆发,斗争也就演变成了战争。这会使整个社会陷入动乱和斗争中,并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这就是中国人的差异观,是中国人差异观的特点与不足。研究中国人的差异观,对现代中国及现代中国的精神文明建设来说,兼具理论和实际两个方面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冯契.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上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67.

[2]王玉仓.科学技术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36,293.

[3]刘长林.中国系统思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237.

[4]宋原放.简明社会科学词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371.

[5]周公解梦[M].北京:线装书局,2014:237-240,250-251.

[6]四书五经:一[M].李志敏,注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9:60.

[7]四书五经:二[M].李志敏,注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9:134.

[8]蒙培元.人与自然——中国哲学生态观[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8.

[9]任继愈.中国哲学史:第一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6.

(编辑:陈凤林)

*收稿日期:2016-03-24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价值检验的历史和运行机制研究”(10B2X006)

作者简介:毛建儒(1955- ),男,山西五台人,博士,太原科技大学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哲学研究;贺红(1983- ),女,山西柳林人,太原科技大学硕士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837(2016)03-0042-05

On Chinese People’s View of Difference

MAO Jian-ru, HE Hong

(InstituteofPhilosophy,Taiyuan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TaiyuanShanxi030024,China)

Abstract:The Chinese people’s view of difference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recognition of the differences and the objective existence of the differences, based on which, differences are linked with harmony so as to endow them with positive energy. Of course,differences don’t necessarily result in harmony, but they may lead to contradictions. As far as the contradictions themselves are concerned, Chinese people hold a negative attitude, but the contradictions are inevitable, which requires solutions to the contradictions. Coordination is usually used to resolve the contradictions, but in some cases, people have to struggle.

Key words:difference; harmony; relationship; contradiction; coordination

猜你喜欢
协调关系矛盾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公共艺术与城市设计的协调与同步
公司财务会计制度与法律规范协调问题研究
论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协调
林纸一体化企业文化冲突与协调
保加利亚媒体:饭局是中国搞定“关系”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