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过渡时期文学作品的特点——兼比较《献给艾米丽的玫瑰》和《理查德·科里》

2016-02-10 19:30颖,侯
关键词:过渡时期科里理查德

脱 颖,侯 涛

(1.同济大学 外国语学院,上海 200092;2.复旦大学 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上海 200433;3.太原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过渡时期文学作品的特点
——兼比较《献给艾米丽的玫瑰》和《理查德·科里》

脱颖1,侯涛2,3

(1.同济大学 外国语学院,上海 200092;2.复旦大学 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上海 200433;3.太原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摘要:文章研究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过渡时期文学作品的过渡性特点,从形式体现和内容体现等方面对比分析了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和罗宾逊的短诗《理查德·科里》。研究发现,过渡时期的作品在形式上加入了新手法和新技巧,与现代主义时期作品特有的思想观念和意旨相呼应。

关键词:现代主义;过渡时期;《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理查德·科里》

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彻底改变了人类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彻底改变了人类的内心世界,此时,具有前卫特色并与19世纪传统文学和艺术分道扬镳的现代派应运而生。在文学领域,具有现代性的文学作品与传统文学作品的差距逐渐拉大。譬如在诗歌方面,传统诗歌多赞美田园风光或直抒胸臆,而现代主义诗歌的含义则比较难以把握,一是因为思想价值观与维多利亚时期诗歌完全不同,其要表达的是现代人思想的复杂性,人内心的孤立和异化,以及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困难;二是因为其运用了复杂的新形式,采用了新的写作风格,废弃了传统的诗歌格律。小说形式的变化也非常明显,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是对现实发生的人与事的线性描写,而这一形式渐渐被很多不遵循时间顺序的作品所打破,多角度叙事及意识流的新手法流行起来。然而从传统到现实主义新潮流的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转变期间有很多作家既沿袭传统,同时又向着新潮流探索,所以他们的作品不完全是现代主义,而是属于向现代主义过渡的作品。

威廉·福克纳是现代主义潮流中的一座丰碑,他的《喧嚣与骚动》和《我弥留之际》都是现代主义特色鲜明的作品。然而,他也写过带有并不明显现代主义特色的小说。虽说他的短篇小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所受到的关注极高,但它的形式与《喧嚣与骚动》这类复杂的意识流小说有很大不同,其作品比对那些现代主义特色鲜明的作品更容易理解。所以,严格来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并不完全属于现代主义小说,而只是应用了现代性写作手法的传统小说。鉴于对小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过渡时期属性分析的必要性,笔者选取内容和形式上都与其非常相似的诗歌《理查德·科里》来进行对照。此诗的作者埃德温·阿林顿·罗宾逊则是著名的过渡时期的诗人。著名评论家柯林斯·布鲁克斯(Cleanth Brooks)说过,罗宾逊对美国文学传统既依存又背离[1]。罗宾逊对传统的依存在于他对传统格律的应用得心应手,他善于用十四行诗或villanelle等格式;但他的诗歌的内容又比较现代,语气多讽刺幽默,反映了失败、颓废、怀旧、反物质主义、人际关系疏离一类的主题。罗伯特·弗罗斯特在为罗宾逊的诗集作序时也曾总结说:“罗宾逊满足于以旧形式表达新东西。”[2]他的特色就是用传统的形式表达新的内容和情绪。

一、过渡性在形式上的体现

从形式的角度来看,《献给艾米丽的玫瑰》和《理查德·科里》都沿袭了相应的传统形式。但无独有偶,两部作品的异曲同工之处在于,它们的形式选择并不是独立割裂的,不是为了形式而形式,而是为了与内容相呼应。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叙事方法同许多传统的小说一样采用的是倒叙,先写艾米丽小姐的去世,然后再回顾她的一生。传统小说所沿袭的“呈示—发展—高潮—结局”的方法也在该小说内清晰可见。开头,从主人公艾米丽小姐的葬礼上众人的态度,就可以看出格里尔生家族的高贵地位。男人们尊敬艾米丽小姐,认为她的去世是一座纪念碑的倒塌;而女人们则好奇格里尔生大宅里面的样子,因为从来没有人有机会看到过,此时艾米丽小姐高高在上,远离普通人的形象已经树立起来了。高等阶级的人享有特权,小说自然而然地写到了艾米丽小姐的特权,那便是不用纳税。老年的艾米丽小姐绝对霸气地赶走了催她纳税的政府官员,一个从观念到生活都还停留在过去年代但却仍然特立独行的老年女性形象就清晰起来。艾米丽小姐的父亲死后,爱人又离开,这种打击致使年轻的她闭门不出。从她的房子里散发出一股恶臭味,镇上的人们不好意思直接对她抱怨,却又忍受不了那种气味,于是悄悄地派出四个人在夜里去给她的房子周围撒消除气味的石灰。当四个人正在撒时,房中的灯突然亮了,艾米丽小姐一动不动地站在窗前,此景吓退了撒石灰的人。小说的高潮是艾米丽小姐和地位低下的建筑工人荷默·伯隆的恋情,以及众人对这段关系的态度。艾米丽小姐好不容易走出父亲去世的阴影之后,认识了高大的北方人荷默·伯隆,并在不久就和他一起驾着马车出行。开始,镇上的人都以看热闹的心态观望着,觉得自己心中女性道德的楷模一定看不上地位比她低下的男人。可是随着这段关系渐渐清晰,镇上的人开始一致反对他俩的恋情,认为这关系是有辱名声的,并联系了她的远房亲戚来劝导她。艾米丽小姐虽然昂着头抗争过,可最后也不得不为镇上人们的谴责所低头,她的爱人离开了她,从此她停止了一切交往,独自一人生活。此时,小说的结局又回到艾米丽小姐的葬礼上,全镇的人参加过葬礼之后,一些人撬开了她家大宅中一间很久没有打开过的房间门,众人惊愕地发现这间布置得像新房的床上有一具男尸,而在床上已经腐烂的尸体旁边还有人躺过的痕迹,枕头上有与艾米丽小姐发色一样的头发。小说在此戛然而止,结局又引发了一个留白一般的高潮。该尸体的情节解释了之前的很多疑问,比如艾米丽小姐为什么要买砒霜,也为读者留下了太多想象和思考的空间:一个女人因为他人的指指点点而放弃了正常人的生活,她是抱着怎样的心情做出毒杀恋人的行为呢?这一切的一切小说都没有再赘述,而是任由读者去想象。由此分析可知,虽然小说使用倒叙的方式,叙述的顺序也并非按照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但是这种沿袭“呈示—发展—高潮—结局”的手法,以及结局发人深省的留白,都符合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形式特色。

相比福克纳的以现代主义特色出名的小说,其《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确实属于比较传统的形式。福克纳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喧嚣与骚动》就完全而彻底地打破了传统小说呈示—发展—高潮—结局的格式。在《喧嚣与骚动》当中,四个部分组成的整体之每个部分都有各自的叙述者,随着叙述者的不同,风格也完全不同。四个部分只是忠实地记录了四个人看见的事物及其引发的想法。这些想法从表面看并不能推进剧情的发展,想法之间的关联也不清楚。而且,小说中也没有连贯的剧情,只有一些碎片化的,对情景不同角度的描述,这些描述分散于小说的各个部分,只有将它们连贯起来才能抓住小说的主题。因此,《献给艾米丽的玫瑰》和《喧嚣与骚动》相比,其“呈示—发展—高潮—结局”清晰可见,各个事件之间的联系也容易找出,经过简单的重新排序,还是能看出故事是对一段时间内发生的连贯的事情的描写,所以其沿袭了传统的特点,不能当作严格的现代主义作品。

诗歌方面,埃德温·阿林顿·罗宾逊的《理查德·科里》也体现了过渡性特点。该诗在音韵上遵循了传统的诗歌格律,“建构出符合读者传统期待视野的审美取向”[1]。《理查德·科里》共有四个整齐的四行诗节,每行都是规律的五步抑扬格。韵脚也是非常整齐的阳性韵,可总结为abab,cdcd,efef,ghgh.这种循规蹈矩的形式和诗歌的内容正是互相对应的。《理查德·科里》描写了一个典型的出身高贵的绅士在大众眼中的形象:科里是个彻头彻尾的绅士,他身材瘦长,穿衣整洁低调,举手投足之间都表现出良好的教养。这种形象符合人们对传统绅士的刻板印象,所以科里就像此诗规矩的格式一样,一举一动都符合他的绅士身份。十六行简单的诗歌格式,也强化了最终悲剧发生的讽刺意味[3]。这种形式与内容相互呼应的手法让科里的形象更加具体,他的生活就像格律约束诗歌一样被约束着。科里最终开枪自杀,这种脱离生活格式化束缚的结局更加出乎意料,更加有震撼性。

虽说在形式上,两部作品都运用了传统的格式,但两者的形式又都加入了传统文学所没有运用过的新的写作手法。《献给艾米丽的玫瑰》和《理查德·科里》都运用了第一人称复数“we”的旁观者的叙述;《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使用了意识流的手法,《理查德·科里》则摒弃传统诗歌诗化的语言,使用了简单的词语表现简明的风格。

具体说来,在过去,现实主义小说中的叙述者一般是故事的当事人或者是并未参与故事的上帝;现代主义小说中的叙述者却可以不明晰,他们的作用有时也不是讲述整件事情发生的过程。而处于过渡时期的这两部作品的叙述者却是一个群体“we(我们)”,他们都不是事件的参与者,而只是旁观者。如《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开头就表明了叙述者的身份是镇子里的所有人,在表明对艾米丽小姐的态度时,主语也是整个群体;当艾米丽的房子发出恶臭味时,“人们”想起她亲戚中有疯子,“人们”为她难过;“我们”长久以来把格里尔生一家看作是静止而完美的一幅画;“我们”认为艾米丽小姐和建筑工人约会是堕落的表现,等等。而以主人公艾米丽小姐视角的叙述却从来没出现过,读者无从得知她到底是怎样想的。这种手法和《理查德·科里》显然是一样的,威廉·普拉特就说过,诗人把自己隔绝在这首诗以外,让镇上的人们来讲述一切,诗歌结束以前任由“我们(we)”(既指镇上的人们也指读者)去猜测[4]。每次科里来到镇上,“站在人行道上的我们”都会对他行注目礼;总有人因为他的问好而心跳加速;科里的衣着,举止和家庭情况,都是通过“we people(我们)”来间接描述的。而科里在家中的生活是什么样子,他的内心想什么,都无从得知。在传统小说中,从未有过故事主人公的心情和想法未被描述的情况,一般都由主人公本人以第一人称的自述或是上帝以第三人称的描述来传达,而在此诗中,就如同秦丹丹总结的,使用的是“非传统叙事构件”[1],诗歌的主题是现代人的内心世界,却是由旁人来叙述的。所以,这种创新技法的运用区别于传统小说的手法。

在小说中使用其他现代技巧虽然不是很明显,但在《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仍然运用了意识流的手法。它的叙事不遵循传统时间的顺序,但却有规律可循,那便是人思绪的连贯性。人们来参加艾米丽小姐的葬礼,看见她的大房子就会联想到她的身份地位,以及身份地位为她带来的特权,讲她借着特权赶走催税的人,就会联想到曾经同样被她拒之门外的对气味有意见的人。闻到房子散发出的气味,人们会想到这是因为她失去父亲和爱人以后自暴自弃的原因,于是必然要讲到她的恋爱经历。艾米丽小姐坎坷的恋爱经历促使她买砒霜杀害恋人,也造成了她日后闭门不出独自生活的结果。人们的思绪又回到艾米丽小姐的家里,回到现实中,这样的叙事手法表现出思维的连续性,每个事件之间的相似之处或联系也容易看得出,所以说作者写作这部作品时使用了意识流手法。然而实际上人的思维的跳跃性是非常之大的,每个人的联想也是带有个人色彩的,所以成熟的意识流作品并不如《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这般简单易懂,或只需将几个事件重新排序就可以明白的。成熟的意识流作品中思维跳跃性可以非常大,大到标点符号也是思维的限制,有时需要删去标点以保持思路的连贯。所以该小说只是应用了初步的意识流手法,并不能将其作为典型的现代主义小说去研究。

反观与《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体裁不同而创作同期的《理查德·科里》,其诗歌形式朝向现代主义的过渡趋势较为明显。传统的诗歌不仅要严格遵循诗歌的格律,词语也是从学界认为适宜的富有诗学特点的范围中选取的,所以传统诗歌较现代诗歌更富有歌唱性,理解上也对词汇量的要求更高。《理查德·科里》虽说格律整齐,但选词还是比较现代的,诗中使用的词语虽然偏书面化,但仍然比较简单,并不是传统诗歌中使用的华丽辞藻。而且这首诗中的选词也并不是为了词语本身,而是为了和诗中人物特色相呼应。在“we people”普通人自述时,选词非常口语化:我们“看着他”用了最简单的“looked at him”;“我们希望变成他”也用了最简单的“thought”和“wish”;描写普通人的工作和生活也用了简单的“worked”,“waited”,“went”和“cursed”。在描写科里时,用词则比较书面化,但仍然和传统诗歌中使用生僻词语有本质上的不同。科里的衣着整洁而低调,使用了“clean favored”和“quietly arrayed”,非口语化的词语和这种过去分词作形容词的结构更加表现出科里的高贵;科里身材瘦长,使用了“imperially slim”,让身材和气质挂钩,一个绅士的形象更加明显;不仅外表高贵,他还“admirably schooled”,精准和洋溢着崇拜之情的用词让科里的形象更加高贵。总体来说,这首诗中的用词很富有现代性,与传统的复杂华丽辞藻不同,该诗中的词语简单易懂,但却蕴含深意,词语同格式一样都服务于人物和内容的塑造。但该诗又具体地描述了一个事件,没有难以理解的想法或见解,也不属于现代主义诗歌。所以说,在形式和用词上,它属于向现代主义过渡的诗歌。

二、过渡性在内容上的体现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和《理查德·科里》两部作品不仅在形式和手法上均表现出传统文学向现代文学的过渡性,在内容上也同样表现了向现代主义的过渡性,两部作品都或多或少的表现了对过去时代的致敬或怀念,对现代社会新格局的无感乃至抗拒。且两部作品都含有传统文学没有的新内涵,即现代社会施加给现代人的疏离和孤独的心理状态。

首先,小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表现了美国南方传统的种植园文化被北方工业文化所代替的新旧交替的过渡。对于美国南方传统的价值观,福克纳的态度始终都是模糊的。因为,他自己成长于北方文化逐渐替代南方传统的过程中,他在对南方传统的价值观充满意见和讽刺的同时,对过去的致敬还是比较明显的。小说既表现了对南方传统价值观的批判,又表现了对工业化的抗拒,体现出这部作品既不属于奥斯丁所描写的传统价值观下人们生活的传统小说,也不属于乔伊斯描写的在新的社会格局下新思想的现代小说,而是属于二者中间的过渡。小说开头便指出,最能体现艾米丽小姐地位和身份的是她的房子,姜雪也评价说她的房子是“作品中最具神秘意味和象征意义的地方”[5]。她的房子是一座传统的建筑,坐落在一条曾经最考究的街道上,从文中的描述可以看出它过去的辉煌,如今这条街道不再考究,而是被汽车和轧棉机之类的东西占据了。只有爱米丽小姐破败的屋子固执地岿然独存,四周簇拥着代表工业文化的棉花车和汽油泵。由这段描述可以看出,叙述者对现代工业文明的态度其实是抗拒的,相比过去的建筑,这些厂房毫无美感。在对艾米丽小姐的生活细节和家中装饰与布置的描写中,也能看出对过去时代辉煌的缅怀。她使用古色古香的信纸写信,家中挂着金色画框的画像,新房内精细的装饰和考究的布置,体现了曾经的辉煌。但这一切都蒙上一层破败的气息,古色古香的信纸上的墨水褪色了,金色的画框也蒙上了灰尘,精细的装饰和考究的家居也都褪色、破败、没有了光泽。这一切都表达了叙述者对辉煌逝去的叹息。过去虽好,但是叙述者对过时的上一代的人的做派和态度又是批判的。因为艾米丽小姐身居贵族阶层,沙多里斯上校豁免了她的税款。叙述者认为,是沙多里斯上校编造了谎言,称爱米丽的父亲曾经贷款给镇政府,镇政府是以这种方式偿还贷款,这些谎话,只有沙多里斯那代人以及像他那样头脑的人才能编得出来,也只有女人才会相信。这段用讽刺的口吻写了上个年代政府对贵族的谄媚,表达出普通人对特权阶级极大的不满。艾米丽小姐的悲剧做为本文的主线,也表达了传统的妇道守旧思想对女人的压迫。小说怀念过去,讽刺过去,同时也抗拒现代的工业文明,这种精神上的摇摆不定是传统向现代过渡小说经常要表达的主题。

其次,作为美国文学向现代主义过渡的代表人物,诗歌作者埃德温·阿林顿·罗宾逊则经常表达怀旧,以及对现代社会的抗拒,《理查德·科里》一诗也是如此。在对科里的描写中,上文分析过的用词和形式无不体现出科里做为一个传统的绅士,人们对他的敬畏和羡慕。说明了人们对过去上层阶级的高雅抱有崇拜的态度。在旁人眼中,科里从头到尾都是个绅士,他优雅的举止,良好的教养和富有的家庭都让人羡慕。然而诗歌对现实及普通人的描写,就没有表现出科里那种光芒万丈的感觉。第四节诗歌的前两行就写出了普通人,也就是工业社会中靠出卖劳力勉强维持生活的人们,只能抱有一丝希望,不停地工作,诅咒着面包,却没有肉吃。这种普通人无望的生活与科里优雅而风光无限的表象形成了极大的反差,蕴含着现代工业社会和传统阶级社会的对比。人们怀念过去,又对现代工业社会不满。这首诗的内容体现了由传统向现代过渡时特有的主题。

此外,两部体裁各异的作品还体现一个具有现代性的共同点,即表达了一个现代主义特有的观点:人都是隔离的独立个体,人际关系都很疏远,有效的交流是难以实现的,而且群体会对个人造成压迫。

两部作品的叙述者都是旁观者“we people”,即指“人们”及读者,考虑到叙述者并未参与主人公的生活,看到的都是表象,这样的设定就使得读者也同叙述者一样,根本不可能了解主人公内心深层次的想法,看不到事情的实质和表象,以及人的内心与表象的差距,由此说明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很难有效的交流。《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的叙述,多是事情具体的发展,人心的距离很遥远,艾米丽小姐和她的家庭犹如一幅画,任由别人评论。例如,她的父亲去世了,只给她留下一栋房子,大家却为她感到高兴,认为她也有机会体会多一便士或者少一便士的人情。她脸上没有一丝哀愁,但却拒绝把父亲下葬,而她内心的具体想法,到底是纯粹的悲痛,还是突然失去控制自己人生的人的措手不及,或是两者都有,人们无从得知。而作为诗歌《理查德·科里》能描写的细节则少得多,洛依德·莫里斯评论说,小说家会剖析一系列事件给科里造成的心理影响,但作为对生活有着更深刻理解的诗人,则会把生活本身所展示出来的东西原原本本地展示出来[3]。但《理查德·科里》仍同样表达了人的内心和表象的差距,以及人无法真正相互理解的主题。科里整个人都是发光的“glittered”,而且他还富可敌国,他的优雅和绅士风度征服了路边的所有人。在外人眼中,完美的人最后的结果居然是在一个平静的夏夜开枪自杀,这种优越,平静和低落,暴力的强烈对比更突出了人生的荒谬性,外人眼中的完美在当事人眼中什么都不算,甚至还是致命的。所以,从要表达的思想来看,两部作品均具有现代性。

对个人异化的探讨是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的话题,在工业社会的新格局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现代派认为是扭曲的、疏离的,而且集体无意间对个人的压迫也是造成人与人之间无法有效交流的原因。《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也体现了这个新的观念。艾米丽小姐并不是为自己而活着。小说开头就说明,她是一座“纪念碑(monument)”,承载着镇上人们对传统的洁身自好、无欲无求的南方淑女的期待。人们期待她和她的父亲就如同静止的画一般,永远代表着高尚与美好,而当这静止的画面被打破时,人们开始了对她精神上的迫害。艾米丽小姐的父亲在世时赶走了她所有的追求者,此举维护了她的形象,而当她父亲过世后,艾米丽小姐真情的流露却被人们认为是道德败坏,流言蜚语迫使她放弃了对爱情的追求,她心理逐步扭曲,以致残忍地杀害了自己的恋人并和尸体共眠多年。李杨认为,作为传统旧南方的偶像,替罪羊艾米丽小姐为了维护制度和文化的象征功能,而贡献出了自己一辈子的幸福[6]。其次,使用第一人称“我们(we)”的叙述者,也就是镇上的人们,始终作为一个整体的存在,描述着事态的发展,并随意评判着艾米丽小姐的人生。因为旁观者角度的一家之言与艾米丽小姐独白的缺失造成了一种失衡,那便是集体和个人的对立。艾米丽小姐杀人后与尸体一起孤独的生活,表现出强大的集体必将摧毁没有发言权的个人这一现代性主题。

以上相似的两部作品,都表达了代表传统上层阶级既受群体爱戴又受群体压迫的现实,以及个人和集体心理上遥远的距离。勒内·吉拉尔在其著作《替罪羊》中提出:“事物的极端时时会遭到集体霹雳的打击。”传统的贵族阶级就是一个极端,因为他们曾经享受社会上最优质的待遇和资源,然而贵族的处境实际上非常危险,因为在“非常时期,他们遭受迫害的可能性要高于其他阶层,民众的矛头率先对准的是他们”[7]。《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经常表现出贵族阶级和普通人的割裂。当艾米丽小姐的房中传出的恶臭味越来越厉害时,人们并不感到惊异,他们充满嫉妒地认为“那是芸芸众生的世界与高贵有势的格里尔生家之间的另一联系”。当艾米丽小姐恋爱时,人们毫不留情地评判她“仿佛她比历来都更要求人们承认她作为格里尔生家族末代人物的尊严;仿佛她的尊严就需要同世俗的接触来重新肯定她那不受任何影响的性格”。这些残酷地批判表现出集体对曾经处于顶端的艾米丽小姐跌落神坛的幸灾乐祸。《理查德·科里》中科里与群众的距离也是很遥远的。他每次去镇上,都会被围观,这说明他并不经常出入市井的城镇,而且他优雅的气质也和普通人不一样。此诗通过旁人的描述,表现出个人和集体心理上的差距之大。因为科里的自杀,此诗戛然而止,给人带来震惊的同时,也表现出集体对此事件再无更多的兴趣,他就此被历史遗忘了。两部作品中,外人看到的表象和当事人实际内心的反差体现出人与人之间心理的疏离,也反映了集体对个人的压迫力量的可怕。

虽然不很明显,但《理查德·科里》仍表达出群体对个人的压迫。社会群体所认为的成功,可能在个人眼中并不是成功,甚至可能是一种负担。诗中旁人所描述的科里只是他的外表,他的优雅形象,彬彬有礼和家世的富有,而其一切个人的特征都被忽略了,他喜欢什么、痛恨什么、平时有哪些生活习惯,一切带有个人特征的细节旁人都没有看见,似乎也并不在乎。所以,科里在众人眼中只是一个过去时代的繁华的象征,或者一个成功的符号,这在本质上压制了他的个人属性。所以,雷得克里夫·斯夸尔说道:“理查德·科里的自杀不是也不应该是意料之外的事情,这应该是必然的,因为(之前的铺设)镇压了(理查德科里的)人格和自我,而他的自杀正是宣扬和维护自我的表现”[8]。最终科里的自杀被斯夸尔解读为一种胜利,因为他拒绝一切被他人认为是能让他幸福的东西。诗的最后,终于有一部分科里的自我被表达出来。群体认为的“成功”的概念似乎席卷了所有人,一切个人的特色和个人认为能称为幸福的东西都被忽略,这是又一种集体主义对个人的压迫。这首诗表达的主题是极其具有现代性的,因为社会条件的限制,传统诗歌从未像现代派诗歌一样,讨论过集体和个人的矛盾关系。

三、结论

笔者认为,《献给艾米丽的玫瑰》和《理查德·科里》两部作品在形式上和内容上,都兼具传统文学和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是典型的由传统向现代主义过渡的作品。过渡时期的作品特点总结为以下四点:(1)形式上遵循传统格式,但是使用传统格式是为了附和及表现新的内容;(2)运用新的现代性的手法和技巧,但新技巧应用并不纯熟,因此特色不够明显;(3)内容上,同时表达对过去传统的致敬和讽刺,以及对现代新格局的淡漠或者抗拒;(4)体现现代人特有的思想特征,即人际关系疏离,没有有效交流,而且群体会对个人造成压迫。

相比传统的现实主义作品注重对某个事件过程的详细描写,各人物的心理活动也比较明晰,而且事情发生的顺序一般是按照时间的线性流逝,且在作品之中或者结尾有偏向总结或者说教的段落。现代主义作品则可不明确地描写一个有始有终的事件,也可以没有明确的主体部分,读者对现代主义作品的理解因此可以更开放,不拘束于跟随作者的思路。《献给艾米丽的玫瑰》和《理查德·科里》作为过渡时期的作品,既保留了部分传统文学作品的特点,也开始体现出现代主义的特征,内容和思想上也和传统作品有了较大的区别,这些特点都隐约指向了现代主义。所以说两部作品的过渡性是比较明确的。研究文学从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的过渡,对更深刻地理解这两种文学流派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秦丹丹.传统期待视野中的非传统叙事——解读埃·阿·罗宾逊的《理查德·科瑞》[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69-72.

[2]李杨.痛苦与幽默的交融——艾·阿·罗宾逊诗歌赏析[J].山东外语教学,1995(4):38-41.

[3]MORRIS,LLOYD.The poetry of edwin arlington robinson:An essay in appreciation[M].Port Washington:Kennikat Press,1969.

[4]PRATT,WILLIAM.Singing the chaos:Madness and wisdom in modern poetry [M].Kansas City:Curators of the University of Missouri,1966.

[5]姜雪.《一支给艾米莉的玫瑰》中的意识流表现手法[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3(3):49-50.

[6]李杨.可悲的“替罪羊”——评《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的艾米莉[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33-37.

[7]勒内·吉拉尔.替罪羊[M].冯寿农,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

[8]SQUIRES,RADCLIFFE.Tilbury town today[C]//edwin arlington robinson:Centenary essays Athens: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1969:175-184.

(编辑:陈凤林)

*收稿日期:2016-04-29

基金项目:山西省留学回国人员科学研究项目“语篇语用多维认知”(2012-043);山西省教育厅研究生教育改革项目“语用学理论在研究生外语课程教学中的运用”(2014-0016)

作者简介:脱颖(1992- ),女,甘肃兰州人,同济大学硕士生,主要从事美国文学研究;侯涛(1968- ),女,山西太原人,复旦大学博士后,太原理工大学教授,主要从事语用学和认知文体学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837(2016)03-0075-06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iterary Works in the Transition from Realism to Modernism——A Comparison betweenARoseforEmilyandRichardCory

TUO Ying1, HOU Tao2,3

(1.SchoolofForeignlanguages,TongjiUniversity,Shanghai200092,China; 2.PostdoctoralMobileStationofForeignlanguagesandLiterature,FudanUniversity,Shanghai200433,China;3.SchoolofForeignlanguages,TaiyuanUniversityofTechnology,TaiyuanShanxi030024,China)

Abstract:The paper focuses on the transi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iterary works in the transition from realism to modernism and make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W. Faulkner’s short story A Rose for Emily and E. A. Robinson’s short poem Richard Cory from the aspects of embodiment in form and content. It is discovered that the newly added techniques and innovated skills in the forms of the literary works in the transition correspond to the distinctive ideas and the intentions of the works in the period of modernism.

Key words:modernism; transition; A Rose for Emily; Richard Cory

猜你喜欢
过渡时期科里理查德
用蛋管住鸡
救命的海鸥
救命的海鸥
理查德·耶茨:《十一种孤独》阿柚
过渡时期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和平改造理论探析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上)
列宁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工会建设理论及当代启示
诗人的指点
诗人的指点
英国雕塑家理查德.狄肯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