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特征

2016-02-12 09:55黄光顺
特区实践与理论 2016年1期
关键词:价值体系核心建设

黄光顺  李 彦

试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特征

黄光顺李彦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做出了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决定。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必须把握其特征,这一特征就是和谐。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可从两个方面来把握,一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点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本质认识;二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体现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的关系层面。

社会主义文化;核心价值观;和谐文化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做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也就必须把握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的特征,即社会主义文化是和谐文化。

一、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根本

对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把握:一是从以什么为核心、根本,以及它与其他文化价值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来把握;二是从不同的关系层面来把握,即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把握。前者回答的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本质问题,后者回答的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在不同方面的具体价值展现。这是因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以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为核心,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的思想文化和社会文化。具体来说,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体现的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政治文化和精神文化,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文化上的展现。正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所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党的十八大报告又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意识形态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重中之重,同样也反映了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特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的一个科学命题。这一科学命题的提出,是我们党再次向世人展示我们精神上思想上的伟大旗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核心价值体系从指导思想、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创新精神以及个体道德进行规定,其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这四个方面,高度浓缩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四个基本方面,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概括;高度集中地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时代精神的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及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内在包含着一系列的核心价值观念,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十四字核心价值观,是对这一体系内在价值观的高度概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对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在于,它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所在。“根本”一词,形象地揭示了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的本质联系。“根本”即为根基与本源,如果没有根本,那么,后者就无从谈起。也就是说,抓好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首先必须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如果说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一棵大树,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这棵大树的根基与主干,如果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看成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核心,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位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中心。因此,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定位于兴国之魂,这充分说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决定了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本质特性。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中的根本地位,也就是坚持文化建设中的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同时,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对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灵魂地位。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是灵魂,同样对于和谐文化建设也是如此。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离开科学的理论思维。马克思主义是最先进、最科学、最严谨的科学理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是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精神支柱。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也一刻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是人类思想史最先进的关于人类社会、自然界以及人类思维领域里的科学思想,从而代表了人类最先进的文化,代表了人类文化发展的方向,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体现了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先进性。同时,马克思主义又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也就是坚持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在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同时,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地推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也就是创新文化建设,在发展中求和谐,而不是保守向后求和谐。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确立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之根本地位,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也就有了主心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兴国之魂,表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和谐文化中的根基或灵魂地位。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文化领域空前活跃,多样性的价值观念和文化思潮涌动,不仅有市场经济而产生的多种社会价值与文化观念,也有西方社会的多种价值观念包括资产阶级的腐朽观念,相当一些人的头脑里拜金主义观念盛行,在一些农村地区,封建主义的陈腐观念也陈渣泛起,封建迷信活动也有所招头。在这样一种社会文化价值观念面前,一些人在思想价值观念面前产生迷惑,甚至无所适从。习近平同志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1]振奋了全党全国人民迈向伟大理想的雄心。而要实现这一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所靠的不仅是经济、军事等方面的硬实力,还必须要有文化软实力,这一文化软实力,也就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的文化建设,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推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核心价值是文化的价值内核心,也是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精神支柱。因此,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中的核心地位,也就是把社会主义价值作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内在根本价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诸多文化的统领和主导者,从而保证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价值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这样才可能在多元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局势下形成和谐文化。有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作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根本价值,也就意味着非主导与非主流的文化与文化价值在社会主义的文化生活中有了一个合理定位,从而社会主义文化有着和谐的内在关系。正如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所描述的那样,当最高统治者是具有哲学家智慧的统治者,以及其他社会阶层都在自己的位置上各司其职时,那么,这个社会的秩序就是和谐而正义的。如果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本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主义文化中起着主导地位,并且,其他文化价值为这一核心价值和核心价值体系所统领,那么,也就意味着社会主义的文化价值秩序是和谐的文化价值秩序。在这个意义上,研究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构成,就要抓住其根本,这个根本,就是牢牢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根本,也就能够回答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本质属性问题。

毫无疑义,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也应当从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先进的外来文化中汲取其资源和养料。中华民族在五千年来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优良的文化传统和优良的价值观念。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就是五千年来的民族文化的精华。它在中华民族长期的发展中不断积淀和发扬光大,并成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强大精神动力。我党所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中国特色,也就意味着承载着和传承着中国文化中的优秀价值要素,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道德与价值因素纳入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之中,融入现代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设之中,从而体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毛泽东早就指出:“中国现时的新政治新经济是从古代的旧政治旧经济发展而来的,中国现时的新文化也是从古代的旧文化发展而来的,因此,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2]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中国传统社会创造了灿烂的传统文化,其中的民主性精华部分,优秀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就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必要组成部分。毛泽东也指出:“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3]中华民族伟大而优秀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五千年长盛不衰的精神,在追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条件下,仍然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要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价值精神,汲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中的价值观念,建构当代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不过,这一汲取,同样也不能离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即我们是在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之根本的前提下,批判地吸收一切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和谐文化建设的积极因素。并非传统的就一定的是优秀的,而是要经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作为标准来甄别,从而合理地批判吸收。对于西方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文化观念也同样如此。西方社会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许多优秀的文化传统和优良的价值观念,西方几千年来的思想理论,有着追求社会公平正义的优良传统,正是通过这一传统,产生了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合理地批判吸收了这一优良传统,将空想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并且将西方历史上提出的平等观念直接转化为消灭阶级、消灭剥削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口号,从而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革命变革。因此,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应将西方社会所产生的优秀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为我所用,从而建构人类历史上最先进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二、三个层次的和谐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又指各个社会系统、各种社会关系的和谐。社会是一个大系统,这个系统或是处于一个和谐有序的状态或是处于一种冲突紊乱的状态。建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就是要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4]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即一个体现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社会。从这样一个和谐社会特征描述意义上,对于社会主义社会和谐文化,也就可以从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以及社会文化等层面进行深入探讨,还可以从社会复杂关系的意义来看,即从总的方面来看,可以把人类社会的关系区分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和个人与自我的关系这样几个大的层面。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这些层面关系的和谐价值取向,就是我们所说的社会主义的社会和谐或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和谐文化。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有着不同社会关系层面的丰富内涵。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所提出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不同社会层面关系的和谐价值实现的描述。

第一,就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言,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要求建构人与自然关系的良性互动。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5]党的十八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列为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同等重要的地位,称之为“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在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决定》中,党中央所提的是“四位一体”,党的十八大加上了生态文明建设,可见党中央对于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提到更重要的位置。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心就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生态环境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有些地区片面追求经济发展,而让生态环境承受了巨大的污染和退化。因此,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就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在所包含的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说到底是以人为本,即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这既是我党的宗旨,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就要克服人与环境,人与自然对立的思维模式。实践证明,人与自然的对立,最终必然招致自然的惩罚,从而危害人的生存本身。因此,只图一时的政绩或GDP增长,只为生产而生产,并不真正是以人为本。要真正以人为本,就要把人民的长远利益永远放在心上,始终作为政策的依据,把人从对自然的宰制转换到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文明建设中来。必须改变以往的经济增长模式,提倡绿式GDP,做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社会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在这方面,我们注意到,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自然观,对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是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这是因为,“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及和谐关系。

第二,从人与社会的关系来看,社会主义社会由于消灭了人与人之间的根本对立,也消灭了人与社会之间的根本对立。人民当家做主、人民群众行使的民主选举、民主参与、民主监督权利,是使得人民群众真正体会到个人与社会之间消除了根本对立的社会途径。当然,我们的社会体制在保障人民群众真正当家做主的权利方面还很不完善,还需要下大力气进行改革,从而确保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民主法治的实现。然而,社会主义制度开辟了一条使得人民群众能够成为国家与社会主义主人的道路,相信通过切实努力,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能够通过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实现而实现。还有一个层面的问题,就是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利益分化现象开始出现,贫富之间的差距开始拉大,利益分化和贫富差距产生了新的社会和谐问题。然而,这实质上是一个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共同富裕和公平正义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从这个意义上看,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在提倡的核心价值观,从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以及长远的观点看,社会主义社会是能够实现和谐的人与社会的关系的社会。因此,也可以说,社会主义的本质包括和谐的价值取向。

第三,从人与人的关系看,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之一就在于否定了不平等的剥削制度,否定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关系,从而在价值导向上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互爱关系。如果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剥削和压迫的关系,那就不是一种相互友爱的关系,而是一种主人与奴隶的关系。在主人与奴隶的关系中,不存在平等的和谐关系,而是不平等的压迫关系。我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从来就提倡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爱护。团结友爱是我党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建设社会主义的和谐文化,团结友爱以及互相爱护,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本质规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的科学发展观,有着以人为本的根本理念和价值诉求,以人为本,也就应当是把人的平等性和相互友爱性包括在内。毫无疑义,在人们的生活中,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与问题,坚持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也就意味着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坚持以和谐的态度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以和谐的方式处理各种矛盾,而不是激发矛盾,主张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逐步形成一个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团结友爱的社会主义和谐的人际关系。

要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还必须回到个人自身,即处理好个人自我的关系。在这方面,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强调人的自我身心和谐,强调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强调要造就自由全面发展的人,反对人的片面、畸形发展,认为人的片面畸形发展,是私有制社会的人的异化状态,而要克服人的异化也就要提倡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就是一个身心得到全面发展的人,实现了内在和谐、有个性的个人。其次,我们看到,对于从人的身心和谐发展来建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可资借鉴的资源。几千年来,儒家传统强调,心与身的统一以及心对身的支配作用。儒家从道德意义来解释心的作用,认为道德之心对于身体之欲起着支配与调节的作用。如果道德之心对于身体之欲不起支配作用而放纵身体之欲,就是道德的恶。这一认识对于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对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有着积极的作用。实际上,从人与社会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方面,儒家都强调礼或道德的作用,强调自天子至庶人,一以修身为本,也就是强调任何人都要用道德规范来要求自己,这样才能“齐家”与“治国平天下”。儒家通过伦理道德的途径建构和谐社会,对于我们处理好各个层面的社会关系,从而建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同样有着积极的意义。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本质在于社会主义社会各种关系的和谐。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所指出的:“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只有在和谐有序的社会条件下,才有社会主义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而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则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八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理想,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的关系的协调和谐发展,提升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以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来促进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

[1]习近平.第十二届人大第一次会议闭幕会讲话[EB/OL].新华网,2013-3-17.

[2][3]毛泽东选集(合订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668.

[4]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人民网,2006-10-18.

[5]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18.

责任编辑:周修琦

G122

A

1673-5706(2016)01-0094-05

2015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尊严概念的层级研究”(15CZX 060)阶段性成果。

2015-10-28

黄光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博士;李彦,深圳市委党校讲师、博士。

猜你喜欢
价值体系核心建设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青花瓷艺术品价值体系建构》摘要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