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研究

2016-03-16 08:59
武陵学术 2016年2期
关键词:胡金叙事性喜剧



【主持人语】本期“文化传播与影视批评研究”栏目推出了四篇文章,一篇戏曲研究书评,一篇电影批评,二篇电影专论。田兴国的《阮大铖文学现象论——兼评胡金望〈人生喜剧与喜剧人生〉》是一篇别致的书评。作者通过对胡金望的阮大铖研究专著《人生喜剧和喜剧人生》的述评,提出了自己的关于文学史作家作品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境界论”。“人是生成着的存在”,影响和决定作者的人格文品高下的内在原因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作家的人生观,因为人生观的形成是受世界观左右。作者创造性地指出批评家如果能把涵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人生境界作为文学史研究的标尺和天际线,不仅仅满足于对作者作粗线条的人生轨迹勾勒,而是通过扎实的文献研究,发现更多真实的历史细节,还原研究对象心灵成长的轨迹,把握其心理人格结构,文学批评就能真正做到知人论世,对文学史上有争议的历史人物的评价无疑将更加公允,让文学批评具有更多的审美性和历史感。文章通过对胡金望专著的细读,印证了这一观点。田文发扬了胡著“以考生论,考论结合”的严谨治学作风,实乃倾情投入的佳作。张洪友的《文本反讽与群体治疗——〈赛德克·巴莱〉启示录》是一篇有文化研究气息的电影评论。作者通过对电影《赛德克·巴莱》的文本细读,运用神话学、人类学、语言学、符号学、后现代理论的相关知识分析了电影中被表述的历史本事与电影讲述的文明冲突的故事之间有着悖论性的张力关系。作者看到了以语言为代表的文化区隔,导致通往人类和睦相处的天堂的巴别塔建成的遥遥无期。其实所有的权利话语的建构、民族神话的讲述、神圣仪式的登场、文本反讽与群体治疗何尝不是一种催眠?本文的学术价值在于对历史的追问,对现实的反思,对终极的正义的追寻,剥开了文明的油彩下古往今来殖民掠夺者不忍直视的原罪、贪婪的丑陋。刘进华的《电影影像奇观的理性思考》是一篇极有见地的理论文章。论者通过对电影史的回溯,条分缕析地回顾了电影奇观美学的形成历史。作者指出了奇观性和叙事性正是电影的艺术魅力所在。早期的电影奇观性和叙事性是和谐的、共生的,如果说叙事性是“展面”,那么奇观性就是“刺点”,二者相反相成,统一于电影的故事讲述。好莱坞商业巨片的成功,放大了影像奇观的艺术魅力,奇观一度压倒和阻断了叙事,催生了电影的奇观美学。科技的进步,影视制作仿真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得电影奇观影像制作成本的日益降低,导致影像奇观的过度与滥用。其实电影作为艺术打动人心的东西归根结底是其中包蕴的人文情怀,没有叙事贯穿的叙事无异于一地鸡毛,今后的电影制作应更加重视电影的叙事。范生彪的《中小成本电影产业发展的创意之道》一文认为中小成本电影应运用独到的文化创意和精准的市场定位来赢得市场。文章通过对电影发展史的梳理,总结了推动产业发展的三条创意原则:首先,要坚持电影作为大众文化要坚持雅俗共赏的文化定位;其次,电影要通过历史化俘获观众的情感认同;再者,电影制作要善于利用影视文本的互文性,倍增文化内涵。整篇文章对电影的文化工业发展史有深刻的反思,因此有独到的发现。

(田兴国)

猜你喜欢
胡金叙事性喜剧
叙事性景观中植物的特点及配置形式研究
意外的面试电话
胡金秀的百岁经
《喜剧总动员》喜剧人 放肆笑
“小黑妮儿”
喜剧世界
“含泪的笑”——《欢乐喜剧人》对喜剧的重新诠释
图像志的延伸:互文语境中的叙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