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创新创业教育之学与考
——由监考引发的思考

2016-03-18 18:48贵阳护理职业学院谢裕竹
关键词:考核能力教育

贵阳护理职业学院 谢裕竹

教育改革是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以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契机,塑造人才的终身学习性和创新创造性,是推动高校进行改革的原动力。因此,笔者对部分高校的考试现状进行调查、反思,以期抛砖引玉,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培育方式。

一、从监考看当前的考核现状

在监考某高校学生某次期末考试中,再次出现了学生或冥思苦想,或笔下急抒,或顾盼流转,或无奈发呆,或抓耳挠腮等各类形态。时至今日,小到一场课堂测试,大到一轮国考选拔,总是有心存侥幸,甚至以考牟利者的存在。

于是,针对考试开展了轮番的考前警示通知和考风教育,考场纪律和防范设备也不断更新;并且,《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中第二百八十四条后面还增加了“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组织作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的规定。该法条从2015年11月1日开始生效,意味着国考若是舞弊就触犯了国家刑法。

林林总总的防范办法,是不是就能完全杜绝考试作弊的现象和潜在的侥幸心理呢?尤其是考试作弊行为折射出不能忽视的三个现象:(1)考核内容存在可复制、能抄袭、欲依赖的弊端。(2)诚信危机诱发不信任感、自卑心理和对立心理。(3)侥幸心理下潜藏高智商犯罪。

究其原因,主要是大多数学生入读大学的目标变得功利化——为了获取一纸文凭,以帮助自己在社会上找到一份好工作。成绩作为最主要的衡量标准自然成为学生学习的重中之重。“学习”也被简化为在课堂上记笔记、课后完成作业、考前勾画重点。被动学习造成学生缺乏对教学内容的主动性整合,缺乏能动性的思考和创新,知识点或是被零散地填塞,或是被束之高阁,甚至逐渐被遗落遗忘。

在科技飞速更新、社会日益进步、需求不断涌现的大发展中,教育更需要不断创新、让学习出实效,让实干出真知,才能满足不断更迭的人才需求。

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推进教育的创新改革

高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时代发展急迫的需求,也是对人才培养战略模式转变的具体要求,更是教育系统亟须迈出的改革发展步伐。这既是教育工作的历史使命,也是教育自身科学发展的要求。

(一)确定人才培养的现实目标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指出,创新创业教育要“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以完善条件和政策保障为支撑,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社会紧密结合,加快培养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不断提高高等教育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贡献度,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撑”。

由此可见,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不仅仅要求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贯彻落实和蓬勃发展,也对高等教育提升育人质量的目标提出了更高要求,更是对全民素质和社会发展提出了终身学习型的目标。

2013年,习总书记在致全国教师慰问信中强调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随后在“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中明确表示,中国将“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更是从深度和广度上阐释了“活到老,学到老”的传统治学精髓。正如汉刘向在《说苑·建本》中曰:“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勉励我们要终身学习、励精图治。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1]中,指出“终身学习是21世纪人的通行证”,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让教育内化成为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助推力,而不仅仅是一种达到某些目的的手段。

(二)更新人才培养的理念

2004年1月,美国高校人事工作协会(ACPA)和美国学生事务管理者协会(NASPA)联合发表报告《关于学习的反思:在全校范围内对学生个体经历的关注》(Learning Reconsid-ered:ACampus-wideFocusontheStudentExperience)(以下简称《关于学习的反思》),提出高校教育要转变观念,倡导变革型学习——学习和发展相统一——一种将学生的专业学习与个人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的学习模式,并强调关注学习体验过程。所谓“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还要对知识进行有序、系统的整合。“发展”则是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融会贯通知识体系,独立思考,培养观点,提高能力,可持续增值,从而实现学生在高等教育搭建的扩展平台上有理想地健康成长,有能力地茁壮成才,并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有效方法终身学习。

因此,教育的中心环节要从传统单一的知识传递转向学生个体的综合发展成长,并不断探寻和改进让学生学会思考自身定位、提高个人能力、增加社会贡献的方法,进而引导学生转变对学习的认识,重视学习的体验过程,从而获取对情志、体能、社交、审美、信仰等体验的积累和提升,而不是只强调专业知识技能和卷面成绩。

2002年美国高等教育协会(ACE)发表了《更多的期待:一种定位于国家民族大学学习的新理念》(GreaterExpectations:ANewVisionforLearningasaNationGoestoCollege),认为21世纪培育的终身学习者,要使学生通过智力的发展和技能的培训变得更有力量;学生必须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并积极参与到国家的民主化进程中去;学生必须了解影响到他们生活的国家环境以及作为公民的更广泛意义上的社区环境。

这也进一步说明科技和创新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我们为了获得这些成果,实现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目标,高校需要更新教育理念的同时,扩展教育渠道,丰富培育方式。

(三)丰富培育项目,拓宽考核方式

培养创新创业创造型人才,建设终身学习型社会,高校就必须致力于学生的智力提升、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的“三结合”。正如马科德[2]指出:“成功的教育应当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促进学生逐渐走向成熟、学会有效地处理人际关系,三者应当同时发生。”尤其是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心理状态的成熟、人际关系的和谐、批判精神的形成、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奉献精神的塑造等因素,都是影响创新创业的重要因素。

1.智力提升与路径依赖。智力提升主要指在才智与专业技能两个方面,通过先天的潜能和后天的教育形成个人的特长。国家职业指导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院长杨家华指出:“对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或拥有特长的活动中,更容易识别出可行且适合自己的创业机会。基于兴趣特长的创业机会,不但可以建立竞争优势,而且在创业实践中遇到困难或挫折时,比较容易坚持下来,有利于创业成功。”这就是创业之初的路径依赖,大多数创业者都会遵循。由此可见,兴趣特长及专业技能也给创新创业铸造了雏形。因此,根据《意见》的要求“高校要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如开设与创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专题学习班、参观创新企业并与创业者座谈、指导学生了解国内外行业发展的相关信息、制作创业计划书等,丰富教学内容,形成多学科知识架构,从而不断完善智力提升和创新创业的有效结合。

考核方向:传统的标准答案式理论、技能考核,已经不足以全面体现和考核学生的学习成长效能。因此,增设学生对多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的技巧、多层次的有效论述,多途径的有益对比等考核项目,从而督促学生加强对知识的有效整合和全面运用,提高和完善考核的选拔和甄别价值。

2.素质教育与根源信仰。素质教育包含了对学生在道德、文化、心理、身体等方面存在的意识和表现,进行引导、塑造、提升的教育活动。其中,道德教育中的根源信仰教育,则是重中之重。根源,万物之根本,人要懂得追本溯源才能长足发展。古人言:人与天地相应,生命可以分为生、长、化、收、藏五个阶段。人一生也可以归结出五个重要契机:“生”自每个人的生养父母;“长”自谆谆教诲的校舍师长;“化”自帮扶勉励的朋友长辈;“收”自强弱取舍的竞争对手;“藏”自传承包容的民族国家,都是根源的演化。人心有了根源信仰,才会反哺感恩;团队有了根源信仰,才会精益求精;民族有了根源信仰,才会源远流长,素质教育也才有了源头活水。因此,教育方式需要多样化、人性化和生活化,可以采用体验式教育模块。正如清·魏源所言“闻见广则聪明辟,胜友之而学易成”,这也正是走上创新创业之路亟须具备的素质。教学项目中可以增设内容诸如校园活动、社团竞技、助学助管、朋辈沟通、团队协作、宿舍生活、义工服务等内容以加强素质教育。

考核方向:素质教育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过程,其考核结果也必然不会有标准答案,因此考核方式更需要“讲事实摆道理”,关注个性化。在各模块中相互考评,提升校园正能量,锻炼学生的自我展示和自我剖析能力,以及融入社会的人际交往能力,同时必将为学生的创新创业发展之举提供无形的支持。

3.能力培养与实干践行。能力培养是检验教育成效的主要标尺,而能力的体现主要就在于是否能够实干践行。因此,为锻炼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方式的重点应该是拓展尽可能多的教育基地和实训场所,让学生深入体验过程,以收获学习的酸甜苦辣,锻炼能力的强弱偏颇;此外还容易让学生通过学习生活经历中的某些细节和事件,引发创新灵感和创业冲动,“在未来高度技术化的组织里,需要一种主要是基于行为表现而非基于知识的新型资格”,“不仅获得专业资格,而且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获得能够应付许多情况和集体工作的能力”[3]。因此,加强诸如各种兼职、社会调查、顶岗实习、市场调研、行业分析、策划筹备、风险防范、挑战杯创业大赛等形式的教学内容,能够为学生的创新创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考核方向:能力培养就像“放养”,“收回来”的时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每个学生的客观实际情况,参考锻炼岗位的考核评价、学生的自评反馈、学校的跟进考察综合评定。最后还要对学生的成长给予肯定,“太过”“不及”给予指正点拨,让学生在体验中找到方法,并坚持终身学习。

以上三者的结合,既是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中教学方式的“三结合”,也是考核方式的“三结合”,缺一不可,互为消长。正如《意见》中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灵感。对考试考核内容和方式也要进行改革,要注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非标准答案考试,破除‘高分低能’的积弊”。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4]也提出各高校要“促进结果考核向过程考核、知识考核向能力考核、单依靠和方式向多种考核方式的转变。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实现考核结果与学生能力相匹配”。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5]说:“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难点和关键是推进打破‘标准答案考试、60分及格’的课堂教学评估体系。”在四川大学将进行探索性改革,即“对课堂考试成绩评价标准,从过去简单评价学生能背多少、记多少知识,转变为主要评价学生独立思考了多少、领会了多少,能不能在团队协作中成长”。

由此可见,教育考核是体现教育成果的一个侧面。统一的、标准答案式的考核,能体现某些学科某个方面某个阶段的学习成效,但是对处于不断学习、发展、变化中的学生,考核形式必然需要多元化的改革,从重视学习结果的“终结性评价”向重视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重转变。

高校教育促进学生优化知识体系的构架、提升个人素质的水平、展现稳定执行能力的“三结合”教学,将助推核心之“新”贯穿到“业”之创立,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定能使创新创业者如星星之火势可燎原!从而尽早实现“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教育改革。

猜你喜欢
考核能力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题解教育『三问』
内部考核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