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类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融合的对策研究

2016-03-18 18:48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邵月花
关键词:财经类院校融合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邵月花

2015年5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从教育改革的高度,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明确制定了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总体目标——到2020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②《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78/201505/187212.html。高职教育作为一种高等教育类型,目标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一般都具有鲜明的行业性与区域性。对于财经类高职院校,具有地方的财经行业特色,专业一般涉及金融、会计、保险、市场营销、投资理财、电子商务等各类专业,学生主要面向第三产业服务行业岗位。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显现,所以,从事第三产业岗位的毕业生不仅要求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而且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际应变能力。财经类高职院校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的一线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为地方区域社会、经济服务,对财经类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所以,对财经类高职院校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势在必行。

一、财经类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内在要求

财经类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方式,在原来的人才培养基础上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使学生成为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开拓性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符合现代社会第三产业对岗位人才的要求。从目前整个国家创新创业教育基本情况看,真正成功的创业者一般都具有深厚的专业背景知识,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创新创业教育必须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只有两者有效融合才能有效帮助大学生实现在专业领域内的创新创业,这也是大学生实现创新创业的最佳途径。

(一)两者融合能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有效开展

近年来在国家政府的大力推动下,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相比欧美国家创新创业教育来看,当前我们国家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还是不够系统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基本是两条线进行的,所以要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必须依靠专业教育。财经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从一线基层人才到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转变过程中就需要注入创新创业意识与精神的培养,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是要促进专业教育的创新和变革。创新创业素质与专业素质的培养中有很多相通性,两者的融合更加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提升,在专业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二)两者融合能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人才培养质量关系到每一个高职院校的生存发展,学生在就业岗位上的发展是检验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最重要的因素。两种教育的融合,对于专业教育而言,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可以有效激活专业知识,给专业教育注入新鲜血液,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兴趣,从而提升专业学习的有效性。对于创新创业教育而言,有专业知识的依靠,更加贴近学生实际,更加接地气,更加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两者的融合势必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三)两者融合能真正实现高职教育“做中学,学中做”的教育理念

财经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采用的是“做中学,学中做”的工学结合模式,非常强调与企业、行业的对接。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使财经类高职院校在与地方金融行业、会计行业的校企合作中,更加合理深入利用校企合作的教育资源。两者的融合使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体验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解决专业学习过程中的实际难题,更加了解行业最新需求和对人才的要求,同时对该行业的创新与发展有一定的思考,为专业知识的更好运用和自主创新创业奠定基础。

(四)两者融合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职场发展力

财经类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目的是帮助学生在岗位上创新和培养自主创业能力,无论是岗位创新和自主创业都需要具备一定的就业能力和发展潜力。两种教育的融合,一方面为学生提供最新财经行业动态,一方面促使学生把学到的财经类知识、创新创业知识和本领应用到自主创业上,为学生的就业与成长奠定扎实基础。当学生成为校友的时候他们在岗位上的发展和自主创业的成功,使母校拥有良好声誉的同时母校在同类学校中拥有更强的竞争优势,实现财经类高职院校持续的生存与发展。

二、财经类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现状分析

实施意见指出,近年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加强,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毕业生创业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着一些地方和高校重视不够,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与实践脱节等问题,严重影响了高校创新创业体系的完善和实效性。①《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78/201505/187212.html。这里特别指出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问题,从目前整个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的情况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一)财经类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氛围不足

财经类高职院校一般都由原先的银行学校中专升格而来,长期的行业特色使学校比较注重订单人才的培养,直接与金融行业对接,为金融行业培养一线复合型高级应用型人才。所以,长期的人才培养特色导致财经类高职院校整体的创新创业氛围不强烈,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表现不突出,在校园文化氛围营造中也缺乏创新创业的文化。随着近年来创新创业竞赛的兴起,第二课堂创新创业良好的文化氛围开始显现,但是也仅停留在就业校园文化中,在校生的创业兴趣和校友创业典型还是比较少,缺乏与专业实践活动的紧密联系。如果财经类高职院校能将创新创业教育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紧密联系起来,在专业教育中注入创新创业元素,将创新创业素养融入专业培养,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逐渐受到熏陶,自然而然地培养创新创业素养。

(二)两种课程尚未形成有机融合

为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要求,目前,各高职院校相继成立了创业学院,基本上都是挂靠在商学院、管理学院或招生就业处。但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内容还没有形成体系,而且基本上是第二课堂比重占的比较大,主管创新创业的部门一般都是学生处、团委或者就业指导部门,而不是教学系部主管。大部分财经类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仅仅是作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或者就业指导中的一部分,以选修课的形式为主,无论是课程的数量还是质量都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创新创业课程缺乏系统性与严谨性直接导致与专业课程相脱节。这也导致各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处在理论教育与案例介绍的阶段,与专业教育是两条平行线。

(三)两者的课堂教学尚未融合

由于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课程的独立性直接导致两者课堂教学的脱节。创新创业教育强调的是实践参与,需要时刻关注社会经济发展动态,而专业教育基本上是理论知识与实训模拟操作,一个开放一个相对封闭,两者教学模式的不同导致教育环境相矛盾。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堂教学课程没有系统性的专业性的教材,课程设置随意性较大,同时也没有专业的教学团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既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需要有实战经验的教师和企业家,但是,目前担任创新创业课的都是管理学院或者商学院的老师、就业指导部门老师和学生工作线老师,很难形成一个科学化、系统化和体现专业特点的多层次创新创业体系。

(四)两者的教育实践相脱离

财经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是让学生深入相关单位进行理论知识的应用,解决相关专业范围的实际问题,而创新创业教育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在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拓展职业发展空间,创新岗位能力,可以说是专业教育的深化与拓展。但是目前学校所开展的两种教育实践都是在各自领域内的实践,专业教学单位根据教学开展工学交替、专业认知和专业实习;创新创业教育则是根据个别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帮助他们开展创业实践的教育与支持,如提供场地、指导老师等,这种教育实践非常松散,没有形成体系。两种教育实践的脱节也是造成财经类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环节薄弱的重要因素。在充分的校企合作政策支持下学生专业实践活动与实践经验的有效积累,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在实践上的融合,有效提升学生专业能力与创新意识。

三、财经类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融合的途径

财经类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贯穿整个高职教育的全过程,从学生入学到毕业都需要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涉及学生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甚至第三课堂。财经类高职院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融合的对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创新创业教育纳入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进行顶层设计,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进行创新创业教育,联动教学、就业、学生管理等多部门来全面开展。将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基础上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从培养学生积极适应就业岗位教育转变为不仅能适应岗位要求更能在岗位上进行开拓创新和开拓创业的教育,以知识本位转变为以能力、素质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创新创业教育贯彻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全过程,在新生始业教育、专业教育、毕业设计各个环节渗透创新创业精神、意识、技能的培养,使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成为财经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模式。积极开发引进国际最新创业教育项目,在课程设计中融入创新创业精神、技能相关知识与实践环节。围绕创新创业要求,在专业教学中积极与行业中创业成功的企业家、校友等开展校企合作开发课程,衔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实际运用能力。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融合

第一课堂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环节,财经类专业要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学内容的创新,将创新创业教育课题纳入专业课程体系中,在突出专业特色的基础上,融入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创业心理品质的培养与训练。将创业课程作为专业必修课,普及创业理论知识与实务操作知识。同时编写设计合理、系统的创新创业课程教材,将创新创业教育和课程进行合理结合。通过专业行业内创业成功典型案例,通过案例教学将创新创业精神教育普及每一个学生。积极与行业企业成功人士合作开发课程,通过项目教学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使学生有机会参与实践操作,在“做中学,学中做”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或者创业的方法,无形中也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同时在与行业企业开发课程过程中通过成功榜样现身教育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专业与创业的关系以及所需的能力与素质,促使学生在校期间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与发展观。两者课程体系的融合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为导向,将创新创业紧密联系专业,培育一批具有深厚专业背景的未来企业家。

(三)“三类型”师资力量的融合

从目前财经类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来看,师资的合理化配备是学校成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个关键因素。在新形势下财经类专业教师只有自己具有开拓创新意识,才能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专业教师要时刻关注行业最新动态,积极参与行业、企业的一线兼职和实践活动,在课程讲授过程中注入最新行业发展动态,融入行业内创新创业元素,为学生提供优质的专业实践指导。学校要专门培养一批创新创业专业教师,可以从商学院教师中培养,也可以从行业中吸纳有创业经历的,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加强财经类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体系。第三类型的教师就是行业企业中优秀人才或者杰出校友担任行业兼职教师,定期开展行业课和行业最新动态讲座,将行业中最新创新创业案例生动展现。

(四)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文化的融合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还有一个途径就是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融合,将课外活动、社团活动、寒暑假社会实践与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营造人人创新、争相创业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加大力度宣传组织省级挑战杯创新创业竞赛、省级职业规划大赛以及各级各类创业大赛,以比赛为契机,鼓励同学们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在校园中推广宣传各类创业论坛、校友和学生中的创业典型人物,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树立创新创业意识。利用网络媒体和创业成功人士榜样教育,给学生提供近距离接触企业家的机会,切身感受先进企业文化,推进第一和第二课堂活动的融合渗透,使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入眼、入耳和入心。

四、结语

总之,财经类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是未来高职教育发展的主流,就像知识教育与素质教育一样,只有两者的深度融合,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堂教学、实践平台以及师资力量等方面的融合,才能真正将创新创业教育落到实处。两者教育的有效融合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只有融合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一线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使高职学生更具有就业竞争力和职场发展潜力,同时对财经类高职院校持续发展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猜你喜欢
财经类院校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2020年成人高校招生考试模拟试题数学(文史财经类)(一)
2020年成人高校招生考试模拟试题数学(文史财经类)(三)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双平台嵌入式”的“粮味”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