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舟山港江海联运发展展望

2016-04-08 03:17秦磊
港口经济 2016年12期
关键词:集疏运江海经济带

秦磊

(宁波市现代物流规划研究院浙江宁波315042)

宁波舟山港江海联运发展展望

秦磊

(宁波市现代物流规划研究院浙江宁波315042)

江海联运是宁波舟山港集疏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海陆联通的重要纽带。为进一步优化宁波舟山港集疏运体系,推动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建设,本文针对宁波舟山港江海联运发展现状,深入分析了江海联运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宁波舟山港;水水中转;江海联运

水水中转作为现代化的集疏运方式,能有效增强多种运输方式的深度融合,实现物流的经济性和时效性,对降低航运企业物流成本、增强航运企业的竞争力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江海联运是水水中转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宁波舟山港发挥“一带一路”支点城市作用、促进长江经济带海陆统筹、东中西合作的重要依托。

一、宁波舟山港发展江海联运的重要意义

1.积极对接长江经济带的战略要求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我国新时期实施的区域开放开发战略,长江经济带是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宁波作为“长江经济带”龙头龙眼,其参与“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的重要抓手之一就是大力发展江海联运,通过经济性强、绿色环保的水路运输,联通长江上游地区。发展江海联运,是宁波建设港口经济圈、打造畅通长江中上游的贸易物流大通道、促进区域经济共同繁荣的重要保障。

2.推进交通行业供给侧改革的需要

交通运输业是重要的基础性、先导性、服务型行业,是连接生产和消费、提升供需匹配效率的重要环节,交通运输供给的优劣,会传导到经济供给侧,进而影响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在新常态下,交通运输还存在结构性问题,提高供给质量效率、降低运输服务成本,既是服务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应有之义,也是扩大交通运输有效供给的内在要求。大力发展江海联运是交通运输行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重要手段,将进一步促进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加快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3.发展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的重要举措

建设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对于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加强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衔接互动,推动海洋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建设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关键在于实现江港与海港的对接,尤其是要依托水运发达、航道密集的地理区位优势,突出江海联运的经济性和便利性,优化集疏运体系。

4.打造绿色交通的重要任务

自觉将“五大发展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导航,是推动宁波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根本要义和迫切需要。在交通运输部的支持下,浙江省开始实施“绿色交通省”行动,宁波必须率先创建绿色交通城市、加快绿色港口的建设步伐。江海联运具有低成本、高效率、运量大、低排放等优势,内河航运的污染物单位排放量是公路的1/15,铁路的5/6,;长江干线单位占地产生的货物周转量是公路的167倍,铁路的13倍。可见,发展江海联运,对构建绿色港口集疏运体系、治理交通拥堵和城市环境污染、建设美丽浙江具有重要意义。江海联运作为推进文明建设,打造绿色交通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加以落实推进。

5.优化港口集疏运体系的重要途径

江海联运是我国港口开展多式联运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未来我国港口发展现代物流的重要途径。2015年,上海港集装箱水水中转达到1644.2万TEU,占吞吐量的45%;大连港水水中转网络布局不断扩大,2015年完成水水中转箱量达到343万TEU,占吞吐量的37%。而宁波舟山港集疏运结构严重失衡,2015年集装箱水水中转比例只占23.7%,远低于上海、大连等国内先进港口。在1.8万标箱及以上超大型船舶加快投用后,以公路为主力军的传统集疏运方式将面临效率低、成本高、土地和资金保障困难、对城市干扰和环境污染大等问题。因此,必须通过发展水水中转,提升港口集疏运效率和竞争力,辐射带动内陆腹地经济发展。

二、宁波舟山港江海联运发展现状

1.基础设施情况

宁波舟山港处于“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这两大经济带的T型交汇处,承载着国内外物资流通的重要使命,是海进江、江达海的必经口岸。截至2015年底,宁波全市共有生产性泊位331个,其中万吨级以上大型泊位105个(含10万吨级以上大型深水泊位27个),324个沿海生产性泊位核定年吞吐能力4.42亿吨,其中集装箱专用泊位26个,核定年吞吐能力1180万TEU。2015年,宁波舟山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000万标箱,同比增长6%,排名跃居全球第四位、中国内陆第三位,为集装箱江海联运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宁波内河水运资源条件优越,航道以天然河道为主。目前,宁波共拥有内河航道68条,航道总里程927.41公里。杭甬运河是宁波市内河运输网络的骨干航道,它西连京杭运河,东至甬江入海口,全长239公里。其中,杭甬运河宁波段起自上虞与余姚交界处安家渡,全长94公里。目前,杭甬运河宁波段已实现500吨级船舶实质性通航和杭甬运河全线通江达海。

2.江海联运情况

水运是宁波舟山港最主要的集疏运方式,主要承担沿海和长江沿线港口的金属矿石、原油、煤炭、液化气、液体化工以及集装箱等货物的江海中转运输服务。自今年1月杭甬运河宁波段全线正式通航500吨级船舶以来,截至3月份,杭甬运河宁波段累计通行货船407艘次,货运量为108964吨,首次月货运量突破10万吨。一季度累计通行货船747艘次,货运量195021吨。据统计,2015年,宁波舟山港累计完成江海联运总量超2亿吨,“海进江”货物吞吐量达1.7亿吨。2015年集装箱水水中转量470.7万标箱,同比增长10%,水水中转比例约为23.7%。其中,沿海及长江沿线港口内支线、内贸线分别达到20条和32条,完成运输量83.9万标箱和224.6万标箱,约占水水中转比例65.6%。

表1 历年宁波舟山港集装箱水水中转箱量(万TEU)

三、宁波舟山港水水中转发展存在问题

1.内河通航条件受限

目前,杭甬运河宁波段仍处于“通而不畅”的状态。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三江口航段通航条件需要完善。新江桥便桥的净高、净宽不能满足杭甬运河通航等级要求;便桥与航道垂线之间的夹角较大,客观上加大了姚江和甬江船舶进出的交叉角,更易发生撞桥事故。二是影响航道等级的不利因素仍然存在。江北大桥、青林渡铁路桥和华辰大桥净高均在7米以下,解放桥和新江桥便桥净高小于5米,余姚江水域尚有8根净高7米以下的过江电缆,达不到国家相应航道通航标准。三是防护、应急体系尚未健全。目前杭甬运河宁波段面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措施比较薄弱,运河上一些应急救助点仍需健全。另外,姚江船闸及以下航道等级过低,只能通行300吨级船舶,导致集装箱等船舶通行受限。

2.主体企业发展滞后

近年来,宁波市内河货物运输市场和船队规模,相对于沿海运输发展严重滞后。2015年,全市共有从事沿海货物运输的企业120家,平均船队规模达到4.86万载重吨,较2014年年底增加0.35万吨;但从事内河货物运输的企业只有8家(含4家兼营沿海、内河运输企业),经营内河货运船舶15艘,0.56万载重吨,分别较上年减少10艘,0.3万载重吨。2015年共完成货物运输量85.8万吨,完成货运周转量9956万吨公里,分别为2014年同期的147.4%和140.5%。

3.企业运力结构不完善

由于杭甬运河绍兴至宁波段历史上断航,目前开通时间不长,通航运量的发展提升需要时间,导致货主企业对内河运输的积极性不高。水运企业上,宁波水运企业以民营中小型航运企业为主,企业规模小、实力弱,企业经营业务单一,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企业经营受宏观经济发展和航运市场变化影响大;运力结构上,船型分布不均,以中型船舶为主,大型船舶较少,且干散货船达五成以上。

四、宁波舟山港江海联运发展建议

1.完善江海联运网络布局

完善江海联运网络布局,加快内河航道、海港作业点,以及内河港区的规划建设。以京杭运河、杭甬运河为主轴,提升长湖申线、杭申线、乍嘉苏线等骨干航道的通航等级,尽快实现江河通海,实现宁波舟山港和长江航运间的无缝对接,形成江海直达的集疏运通道。同时结合内河港口规划,进一步完善运河配套设施建设。

加快发展沿江沿海内支线。加密宁波港至嘉兴、绍兴,南京、镇江等港口的集装箱班轮密度,不断提升长江内支线箱运量。依托沿海及沿江港口,增辟沿海内支线,提高航线密度。加强船舶揽货建设,推进船舶双重运输,提升船舶利用效率。加强与长江沿线城市合作,探索建设“江海联运巴士型”物流运输通道。

2.培育内河运输市场

借鉴杭州、嘉兴、绍兴等地内河航运管理经验,全方位推进和培育内河运输市场,引导组织货源,做好江海联运联系协调工作,开展杭甬运河宁波段水运业务,发挥示范效益。研究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对于新办内河运输企业、目前企业新增内河运输船舶,经营业务创新等进行扶持和奖励,促进内河运输市场主体发展。

3.促进合作共赢

加强宁波舟山港与长三角港口之间的协同合作,消除行政区域分割的影响,对推进江海联运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为此,应协调各方建立江海联运联盟,利用规模效应,降低航运企业经营成本,同时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制度,以及有效的价格协调机制,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建立长三角航运企业联盟,协调解决江海联运发展问题,如制定和实施江海联运统一的货运技术标准、对货运进行全程的量化监督和跟踪等。

4.加强信息化建设

加强信息化建设,完善口岸通关服务。通过建立完善一站式报关等制度,方便江海联运船舶通行。通过信息化建设,规范内河船舶的运营管理。建立江海联运公共信息平台,统一协调货源和船舶、港航、运输、管理等各环节,实现江海联运信息的实时交换,加强航运业信息沟通、共享,及时掌握市场动态,确保江海联运能够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5.加强行业管理

加强部门协调,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在船舶吃水、高度、临跨栏等符合安全要求的情况下,通过安全评估,逐步提升船舶的载重吨,并形成杭甬运河通航指导意见。建立江海联运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港航、海事、水利、城管等部门的协调沟通。

[1]林娜,周海,阮伟,等.充分发挥江海联运优势,勾建高效港口集疏运体系[J].交通与运输:学术版,2014(2).

[2]阮敏敏,胡高福.基于国家战略背景的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建设研究[J].江苏商论,2015(11).

[3]彭磊.西江流域江海联运的发展现状及展望[J].价值工程, 2011(27).

[4]侯南南,陈芳.舟山发展江海联运的内外部环境探析[J].管理观察,2016(18).

[5]董文娟,徐莹.宁波港“水水中转”发展策略研究[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5(5).

责任编辑:张明

猜你喜欢
集疏运江海经济带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广州港集疏运系统仿真研究*
Red tourism sees boom
一条江的嬗变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之路
在露水与江海面前,你会如何选择?
我国沿海港区分布特征与集疏运能力评价*
陕西呼应长江经济带
江海
天津国际航运核心区视角下的天津航运发展
6000m~3江海直达LNG运输船推进系统分析
建立铁路快速货物公铁联运集疏运系统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