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患者活化血小板及凝血指标检测的意义

2016-04-22 07:28宋玉莲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年5期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

宋玉莲

辽宁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临床检验科 沈阳 110023



急性脑梗死患者活化血小板及凝血指标检测的意义

宋玉莲

辽宁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临床检验科沈阳110023

【摘要】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活化血小板及部分凝血指标的检测与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12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及3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血小板及凝血指标检测,并根据不同梗死类型将122例急性脑梗死分为3组,以分析急性脑梗死与正常者凝血指标检测差及血小板及部分凝血指标对不同脑梗死类型的鉴别意义。结果脑梗死组GMP-140、PAC-1、MPV、PDW、P-LCR分别为(13.25±3.68)%、(16.68±3.25)%、(16.36±3.07)fL、(20.69±3.52)%、(44.58±11.26)%与正常组(4.03±1.25)%、(16.68±3.25)%、(9.86±1.25)fL、(14.08±1.70)%、(33.27±7.46)%比较显著较高(P<0.05),PLT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PCT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PLT水平在不同类型急性脑梗死呈现递增趋势,以大面积梗死组最高,MPV、PDW呈递减趋势,大面积梗死组明显较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活化程度高是急性脑梗死的主要表现,需加强对相关指标的检测以对疾病整体进行把握。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活化血小板;凝血指标;检测意义

急性脑梗死为临床常见脑血管疾病,集中发病于中老年患者,对患者生活质量产生极大的不良影响。近年有众多研究显示,凝血功能与急性脑梗死病理改变相关[1],脑梗死患者常伴随血小板功能异常、凝血障碍等,本次研究中通过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及正常者的活化血小板指标及相关凝血指标,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纳入标准(1)满足全国第4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病的诊断要点》[2]中有关急性脑梗死相关标准;(2)经头颅CT/MRI确诊;(3)无全身性代谢性慢性病或内科疾病;(4)发病前未接受抗血小板药物,2月内未使用抗凝及免疫抑制剂;(5)2月内无手术史;(6)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排除标准(1)排除妊娠或哺乳期者;(2)脑出血、急性心肌梗死或严重肝肾系统疾病者;(3)拒绝本次研究者。

1.3一般资料选取我院的2010-07—2014-11 12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72例,女50例,年龄43~74岁,平均(63.32±4.47)岁。根据梗死类型将上述患者分为腔隙性梗死组(梗死灶面积<1.5 cm2)、小面积梗死组(梗死灶面积1.5~3 cm3)、大面积梗死组(梗死灶面积>3 cm2)腔隙性梗死47例,小面积梗死40例,大面积梗死35例,另选取我院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为正常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42~71岁,平均(62.56±4.72)岁,4组年龄、性别等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4研究方法入院后次日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并以2%EDTA-K2抗凝,后以日本希森美康公司生产的XE-2100五分类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患者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比率(P-LCR)、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另以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颗粒膜蛋白(GMP-140)、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PAC-1)。

2结果

2.12组血小板及凝血指标检测脑梗死组GMP-140、PAC-1、MPV、PDW、P-LCR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而PLT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PCT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血小板及凝血指标检测 ±s)

2.2不同类型急性脑梗死及正常者血小板及凝血指标检测结果显示PLT水平在不同类型急性脑梗死呈现递增趋势,以大面积梗死组最高,MPV、PDW呈递减趋势,大面积梗死组明显较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同类型疾病脑梗死及正常者血小板及

注:与腔隙性梗死比较,①P<0.05;与小面积梗死比较,②P<0.05;与大面积梗死组比较,③P<0.05

3讨论

急性脑梗死为临床常见急重症,病因是脑部血液动脉粥样化改变或有血栓形成,诱发管腔闭塞、狭窄,最重导致局部脑组织出现缺血、缺氧引发神经功能缺损,血小板在血栓形成及止血中有重要作用,急性脑梗死病理生理改变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血小板活化,因此对血小板活化及凝血指标进行检测有利于判断病情,为诊断、治疗提供依据[3]。

GMP-140是血小板活化依赖性颗粒膜蛋白,主要定位于血小板α颗粒及活化血小板质膜,当血小板活化时,GMP-140在活化血小板膜表面持续暴露,进而急性脑梗死患者GMP-140水平上升。PAc-1为可反映血小板膜上纤维蛋白原受体表达,其仅可与GPⅡb/Ⅲa结合,其特点在于可特异性识别处于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受体周围的GPⅡb/Ⅲau复合物的抗原决定簇,是反应早期血小板活化水平观察的重要指标[4]。本次研究显示急性脑梗死患者上述两项指标明显较高,表示具有一定诊断价值。P-LCR是反映血小板形态学的指标,当P-LCR上升反映新生血小板数量,但血小板总数未变,因此仍反映血小板破坏增加,本次研究脑梗死患者P-LCR显著高于正常组,与相关结果吻合[5]。MPV可反映骨髓内巨核细胞增生、生成及代谢生成,有研究显示MPV上升机制可能因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消耗较大有关,而确切原因尚未明确[6-7],本次研究脑梗死患者MPV显著高于正常组,且梗死面积越大,患者MPV水平越高;PDW主要反映血小板体积差异,急性脑梗死后血小板下降,刺激骨髓巨核细胞释放出大量血小板,两种血小板混合导致体积均一性下降,从而使PDW上升[8],本次研究中脑梗死组PDW变化趋势与MPV相似;PLT是骨髓成熟后巨核细胞桨分解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块胞质,患者脑梗死前即存在微血管病变,因此血小板聚集,血液黏稠度上升,进而使PLT水平降低,且梗死面积越大,其PLT越低,与本次研究结果吻合。

4参考文献

[1]谢一唯,朱炳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栓弹力图与常规凝血试验相关性分析[J].检验医学,2012,27(2):88-90.

[2]赵艳会,李东杰.急性脑梗死血清IL-6、血小板参数及凝血参数水平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11(20):1 633-1 634.

[3]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病的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4]张徐枫,吴晓琳,吴海琴,等.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活化和凝血纤溶功能改变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14,14(1):52-54;152.

[5]陈涛,王一萍,王应良,等.血浆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及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在急性脑梗死诊治中的临床应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23):3 168-3 169;3 171.

[6]王春梅,张培荣,张勇,等.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与急性脑梗死并发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2,16(24):23-25.

[7]陈维铭,钱涯邻,李晓波,等.急性脑梗死不同中医证型患者血栓常规的变化及其意义[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4,27(6):458-460.

[8]陈琳.脑梗死患者血浆D-D AT-Ⅲ及Fbg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J].浙江临床医学,2014,21(7):1 141-1 142.

(收稿2015-06-16)

【中图分类号】R74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5110(2016)05-0088-03

猜你喜欢
急性脑梗死
阿托伐他汀强化降脂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疗效与炎症因子的影响
临床检验学中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及脂蛋白a联合检测变化研究
扩大时间窗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短期效果及对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影响
尤瑞克林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尤瑞克林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
血栓通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分析
急性脑梗死辨证分型与ADC、Hcy及hs—CRP的相关性研究
超早期急性脑梗死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分析
早期应用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