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对话·生长

2016-05-07 12:26马吉香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6年4期
关键词:宋庆龄樟树语文课堂

马吉香

“童年不仅是人的根基,而且也是人的核心。如同树木一样,那最初的年月被记录在年轮的最核心处,尽管它已被日后的岁月所包围,但那最初的年月仍旧发挥着核心作用。童年,就是人这棵树最中心的年轮,是人这棵树的树心,它始终默默地滋养人的一生。”童年的语文学习,足以影响、支撑、滋养和鲜活人的一生。生态语文教育正是站在这样的生命高度,追求课堂的自然发展,维护童年的生态,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节律和认知规律,收获并丰富童年的纯真体验,为孩子一生存储最为宝贵而又不可再生的体验性语文资源。本着这样的追求,我们的课堂实施自然要从学生的内心需要出发,尊重学生个性,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个体成长、展示自我的舞台。

且看《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片段:

(上课伊始,教师饱含深情,鼓励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问道:“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有些紧张,课堂呈现出少有的宁静。教师以春天般的微笑,环视课堂,目光中满含鼓励与期待。一只小手迟疑了一会儿,慢慢举了起来,教师果断地叫了她。)

生:(读)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生只是读了课文中的一句原话,显然答案是不满意的。教师随即出示了这句,顺着引导下去。)

师:你读这句话,想说明什么呢?

生:(愣了一会儿)宋庆龄奶奶舍不得这两棵樟树,说明……

师:这是全文唯一的一句人物对话,你有信心读好它吗?

(生1读,重读了 “舍不得”一词。)

师:你为什么要把“舍不得”读得特别突出呢?

生1:我觉得“舍不得”中饱含了宋庆龄奶奶对樟树深厚的感情。

(师当即奖了她一片香樟树叶。生欣喜万分。)

师:你真会读书!作家叶圣陶曾经说过“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你从“舍不得”一词中读到了情,还想怎样读?(师再次用鼓励的目光注视着学生)

(生2读,重读了“我”,并交代原因:是宋庆龄奶奶很舍不得这两棵树,而不是别人。师面露赞许的微笑。)

(生3读,重读了“这两棵树”,并说:“我觉得宋庆龄奶奶舍不得的是这两棵樟树,而不是别的树,在她的心目中最在乎的就是这两棵樟树。”师动情地竖起了大拇指。)

师:就这么一句看似平常的话,不同的人却读出了不同的感受,这些感受是多么弥足珍贵,因为这是只属于你自己的独特感受。咱们学语文就要与同学、老师交流你的感受,这样才会越学越有滋味。(得到老师的肯定,学生的脸上洋溢着会心的微笑,眼睛忽闪灵动。)

(教师用期待的目光环顾教室,顺势布置了第二次读书任务:采用圈圈、画画、旁注的形式,认真研读课文第4、第5自然段,待会儿再次交流各自读书的收获。学生群情振奋,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沉浸于幽幽墨香间,呈现出一种难得的语文学习佳境。)

此教学课例,引发了我的思考:

一、生态的语文课堂是自由的:融情的呵护让课堂散发怡人的馨香

生态语文课堂应呈现出一种像呼吸一样自由的状态。自由的状态能够放松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拥有一种良好的心境。加缪说得好:“自由应是一个能使自己变得更好的机会。”

叶澜教授曾经说过,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变成生命的涌动。诚然,快乐的对话才是真正的阅读,而它也意味着自由,意味着尊重,意味着平等。然而,我们的课堂上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激情澎湃,口若悬河,学生却沉默无语,游离于课堂之外;当教师抛出阅读话题时,学生更是深深地低下头,生怕老师会叫到自己。这时你会采取什么措施?粗暴的呵斥?不着边际的启发?无奈而失望地摇头?其实课堂中出现的宁静,并不是“世界末日”。什么是教育?教育在课堂上首先是一种唤醒!

课堂伊始出现了少许的拘谨,但教师“春天般的微笑”“满含鼓励与期待的目光”以及一片香樟树叶,不是开启了一扇扇自由的心窗吗?课堂上,同样一句“我舍不得这两棵树!”学生读出了不同的声音,这是何其珍贵!这不正是源于教师智慧而融情的呵护吗?有位教育家曾说,我们要像呵护自己的眼睛那样呵护孩子的心灵。这呵护的智慧,就藏在语文教师个性化的手势上,匿在教师含蓄的微笑里,隐在教师适时的点拨中,跃在教师如金的话语里。只有这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促进他们不断进步,获得成功,体验人生的价值,才会激起学生内心对语言学习的渴望。

二、生态的语文课堂是有对话的:尽情的释怀让课堂舞动迷人的激情

“对话”是生态语文课堂的本质性标识,是自由呼吸后的一种“水到渠成”。现代教学是师、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互动对话是课堂生成的生态条件。对话是在倾吐、倾述和互相启发、共享中,使“双方共同拥有一个辉煌瞬间”。从上文的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的生命已经在自然馨香的对话场景中不知不觉被唤醒、被激活,他们的心智从各种束缚、禁锢、定势和依附中解放了出来。课堂上,稚嫩的话语、纯正的感情、灵动的思维、“小手如林、小脸通红”的情景,怎能不让人为之感动?这样的对话是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这样的对话实现的是感悟与理解的整合,人心与文心的默契,观点与精神的共享;这样的对话创生的是一种自主阅读和独立思考的新方式,一种自由表达和合作分享的新平台,一种人性流淌的自然与开放的新课堂;这样的对话中,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生命存在的价值,心灵成长的幸福。于是,“生长”不再是赋予的、外加的,而是“主体”自觉的、应然的。

三、生态的语文课堂是生长的:悠然的生成让课堂激荡动人的旋律

用“生长”来观照语文教学,生态语文课堂就应该是教师和学生交互作用而生成的一项具有建构生命意义的活动。语文教师要放慢脚步,还课堂以自然松弛、疏疏朗朗、浓淡相间的状态,让学生自己直面文本,静思默想,有滋有味地阅读,充满灵性地感悟,自由大胆地想象,聚沙成塔地积累,充满激情地创造,学生才会拥有属于自己的时空,才能投入地思考,真诚地表达,才会生长出自己的思想,语言才会新鲜水灵、淳朴有趣、丰富多彩。而“生成”是人的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因。从生命哲学的意义上来说,生成是生命的存在、冲动、易变,是一股向上、向外、向前永恒推进的努力。它是生命的涌动与舒展,是生活的扬弃和展望,是自我意识的成长,是自我实现的形成。上文案例的读书对话交流,正是有了教师春风拂面般的呵护与等待,孩子们才在动情朗读中感受到了樟树的蓬蓬勃勃,在真情对话中领悟到了樟树的可贵品质,在深情拓展中体会到了宋庆龄的高雅与顽强。随即,孩子们激情不觉凝聚成了笔端的真情流露:“人们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因为它们无论是夏季还是冬季,总是那么枝繁叶茂,蓬蓬勃勃;因为它们即使枝枯叶落,被制作成家具,但那与众不同的香气也能永久保持;更因为它们是宋庆龄奶奶的化身,看到它,人们就会想起美丽、高贵、一身正气的宋庆龄奶奶。”这看似意料之外,实则又在情理之中的生成,让课堂充盈着蓬蓬勃勃的生命律动,学生的语言、思维、精神也在活泼地生长着。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市吴江区芦墟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杨壮琴

猜你喜欢
宋庆龄樟树语文课堂
巧用应答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实效
浅谈游戏化教学提升低年级语文课堂实效的策略研究
宋庆龄
养女眼中的宋庆龄
香樟树之恋
香樟树,樟树香
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语文课堂生成资源运用例析
“表现性”语文课堂风景——建瓯市东峰中学课改观摩侧记
相信香樟树
白色恐怖下的宋庆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