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 磨砺 成长

2016-05-07 12:36余家友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6年4期
关键词:名师专业语文

余家友

有人说,名师就是一门读不尽的课程,名师具有旗帜般的感召力。而由名特教师领衔的工作室就是一所教师发展中心,它是教师业务成长的摇篮,是教师专业续航的加油机。薛法根语文名师工作室自2009年成立以来,在教学示范、科研引领、教师成长和学术影响等方面受到了本区域语文教师的瞩目。工作室团队教师成长、成熟、成功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秘密?

一、在课堂中见证师生的成长

课堂,是教师专业水平的集中体现。于漪老师说年轻时“一篇课文三次备课”的苦功成就了今天的她。第一次备课,摆正自我,不看任何参考书与文献;第二次备课,广泛涉猎,仔细对照;第三次备课,边教边改,课后再次“备课”,修改教案。薛法根语文名师工作室在于漪老师“一课备三次”的基础上,提出了更具专业性的团队研修方式——“一课三磨”。

所谓“一课三磨”,指研修团队围绕一个教学课题,经过多次集体研讨与实践研磨,获得课题实施的最佳方案,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与教师的专业成长。一磨教材解读,实现教材资源到教学内容的转化;二磨活动设计,实现教学内容到教学活动的转化;三磨课堂实践,实现教学活动到学生素养的转化。从“一课三磨”的过程来看,研磨的是“课”,发展的是“人”,既发展学生,又成长教师,更锻炼团队。

以教材解读环节为例,工作室要求教师从学生成长出发,通过专业解读才能发现教学资源,理清学生言语实践与发展的脉络。这个环节确定了三个着力点:第一,找准“起点”,即学生阅读这个文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经验,这是实现“教在起点上”的前提;第二,明确“终点”,即学生阅读这个文本后,其生活经验和语文经验可能达到的新高度;第三,抓住“关键点”,即学生阅读这个文本可能遇到的障碍,比如读不懂的地方、体会不了的地方、感受不到的地方等。这样基于儿童立场的文本解读,破解了文本解读“只见文不见人”的怪圈,杜绝了“以文解文”的现象,为后期的设计与教学定准了基调。“一课三磨”让老师们用科研的方式解决教学难题,研磨出的是教师的教学智慧,更能使教师认识到课堂是他们和学生共同成长的舞台。

二、在团队中经营最好的自己

2014年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的工作室成员沈玉芬老师说:“薛法根老师,无论什么时候,都在用一种无形的力量,向我们传递着一种信念:一个人,要成为最好的自己。”在名师工作室中找到最好的自己,需要团队和个人的良苦“经营”。这个过程是一个必须经历的“阵痛期”,谁能“熬”得过,谁就能“化蛹成蝶”,迈向专业发展的广阔天地。缺乏追求与毅力,就难以跨越这道“坎”。团队磨课初期,工作室的老师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磨课,其实磨的不是课,是在折磨人”。后来,大家发现团队研修的历练之旅,研讨的是教学话题,磨炼的却是人的精神、意志和品质,是教师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把“磨课”作为一种凭借和过程,把“成人”作为最终的目的和价值所在,这是工作室开辟的一条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路径。

2009年,薛法根语文名师工作室成立了,沈玉芬老师作为盛泽实小的语文骨干教师,成为工作室的一员。六年的成长过程让她为“最好的自己”不断注入新的内涵。2010年,她的一篇题为《把平淡的内容教得风生水起——以“言语教学”为核心的有效阅读教学策略》的论文参加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比赛,获得二等奖,专家给她的评价是“薄”!为了增加“厚”度,在薛法根老师的指导下,她认真研读陌生化理论,从陌生化理论与阅读教学相融中探索小学阅读教学的实践策略。2011年,她以一篇《陌生化理论在小学阅读教学中的实践研究》再次参加“教海探航”征文比赛,获得了一等奖。2012年,她参加“辩课进校园”活动,和薛法根老师、山东滕州实小张建伟老师同题异构阅读课《青海高原一株柳》。研课过程中,她发现虽然教学内容指向明确而集中,教学活动紧紧围绕教学内容展开,但学生就如按部就班的程序中被操纵的零件,毫无生气。她认为本质原因在于平原之柳与青海之柳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并未形成联比关系。从此,“联比”成了她在教学实践和研究中的重点课题。同年,《联比:基于儿童视角的阅读教学策略》一文再次获得“教海探航”征文比赛一等奖。在随后的两年多时间里,沈玉芬老师沿着这个研究思路,基于教学实践,并从课程论、教学论和学习心理学的领域做更上位的探索。《整体思维在小学阅读教学内容研制中的策略研究》和《语文联结性学习:建构“学的内在秩序”》两篇论文分获2013年、2014年“教海探航”征文特等奖。如今,沈玉芬老师带着自己的名师工作室和薛法根语文名师工作室并肩作战。她常说,在团队中,只要有勇气,不断地去突破,你就能成为最好的自己。

三、在研究中寻求专业的支持

薛法根老师始终坚信,一个研究团队,没有专业的学术支持,只能处于低水平的徘徊状态,面对问题,永远只能在外围兜圈子而无实质性的突破。研究团队在承担苏州市义务教育改革“苏式课堂”的项目研究时,积极寻求专业支持,以求每个人都能走得更快更好,走到语文课堂研究的正道上来。针对“苏式课堂”的起步研究,江苏省教科所原所长成尚荣先生三次莅临盛泽实小与名师工作室成员进行专题研讨,基本拟定了“苏式课堂”的框架结构:“苏式课堂”的定义、价值与意义、基本内涵、主要特征、文化隐喻、核心理念、教材观、师生观、研究内容、实施样式等。为了完善“苏式课堂”的内涵理解,工作室依托“呼唤名师——骨干教师专业发展咨询会”活动,邀请了江苏省教育学会会长杨九俊、江苏省中小学研究室副主任董洪亮、《江苏教育研究》实践版编辑部主任颜莹来校指导。三位专家在观课之后,分别从学科特质、教学本质、儿童立场等角度进行了专题剖析,逐渐完善与丰富了工作室老师们对“苏式课堂”的理解。

工作室提出,以专著撰写推动专业思考。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导、北师大“脑与认知”科学研究院丁国胜教授,就“组块教学”和“儿童认知”与工作室成员做专题探讨,在组块教学原理探究上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为构建“言语智能理论”找到了学理基础。江苏省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原所长王一军、苏州职业大学易森林博士与工作室成员一起策划了《言语智能论》专著的内容框架,明确了组块教学的研究路径与方式。江苏省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王彦明、高金锋两位博士,就《小学语文组块教学论》专著的撰写进行整体建构,按内容具体分工,并反复论证与打磨。工作室还与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吴忠豪教授进行交流,对组块教学的课堂实践进行了理论概括。专家带来的丰厚理论背景和专业审视,帮助团队成员转换思路,获得了教学与研究的“顿悟”,并凝聚成一股恒久的研究力量。

四、在交流中分享多样的精彩

何谓专业成长?就是将自己的研究放到更广阔的研究舞台上,接受众人的检验,留下的,才是真正的专业与精神。薛法根语文名师工作室以项目为引领,为工作室成员提供的就是更为广阔的研究舞台,让全体成员更好地行走在专业成长之路上。为了寻找苏式课堂的特质,他们积极与其他工作室、其他地区的学校进行教学交流活动。通过不同地区、不同风格教师的课堂教学比较,发现苏式课堂的本质特征,从而成熟自己的课堂。

看得更远,才能飞得更远。名师工作室全体成员,无论从课堂教学水平,还是科研能力,都为自己创造了新的成长台阶。几年来,团队成员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了20多篇论文,在全国各地进行公开课展示与专题讲座50余次,形成了极强的学术影响力。近3年来,2名教师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4名教师被评为苏州市学科带头人,8名教师被评为区学科带头人,3名教师获省级赛课一等奖,6名教师获苏州市优质课评比一等奖。

薛法根语文名师工作室,在本区域众多名师工作室中可谓独树一帜,实践成果和理论成果都十分丰硕,新成长起来的骨干教师的数量和品质都名列前茅。工作室带来的以名师促优师、用优师带队伍的增殖效应正在逐渐彰显,并正超越学科教学研究视阈,向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升释放着巨大潜能。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市吴江区教育局教研室)

责任编辑 郝 波

猜你喜欢
名师专业语文
名师直播课
名师成长的四个阶段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部分专业介绍
专业修脚店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浅议"名师"
名师读意林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