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化背景下戏曲电影发展困境及出路思考

2016-05-11 07:59类成云
电影新作 2016年6期
关键词:戏曲创作

类成云

产业化背景下戏曲电影发展困境及出路思考

类成云

伴随着互联网进入电影产业进程的推进和迅速变革,中国电影产业的一些新特征逐渐凸显出来,中国电影创作也越来越朝着类型化方向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戏曲电影想与国产商业片分一杯羹,与进口影片抢夺天下,艰难程度可想而知。戏曲电影的存在有效丰富了我国电影类型和内容,是我国电影题材中不可或缺的类型,其创作和发展问题是一个复杂而又长期的问题。

戏曲电影 电影市场 观众结构

一、戏曲电影生存发展之大环境

当下,中国电影市场的产业化进程已经进入到一个比较成熟的发展阶段,无论是在电影的宣传发行,还是在电影类型创作上,都表现出强烈的市场化、产业化特征,中国电影市场也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2016年第二季度以来,中国电影产业增速放缓,进入一个整体性的、深入的结构性调整的过程中。尽管如此,2016年上半年观影人次7.23亿人。今年上半年上映影片约192部,去年同期为156部,在数量增加的同时,影市票房也较去年上半年的201亿元同比增长22.2%。①与此同时,中国电影产业进入互联网时代,并深受互联网的影响。伴随着互联网进入电影产业进程的推进和迅速变革,中国电影产业的一些新特征逐渐凸显出来。

首先是,互联网迅速发展下的电影观众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一方面,“90后”网生代电影观众逐渐代替“80后”成为主流电影观众,相伴而生的二次元文化也迅速发展并形成足以影响整个电影产业的力量。这一点是当下电影产业环境下我们只能面对和难以适应和改变的。另一方面,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和深入的影响,观众的观影方式发生重大变化:多屏化、网络化观影在主流电影观众中的比例逐渐上升,影院市场逐渐被网络终端市场分流,网络电影院线建设初具规模。其次,中国电影创作的类型越来越丰富和完善。近几年,中国电影创作越来越朝着类型化方向发展,除了一直受观众欢迎的传统的武侠片、动画片、喜剧片等常规的电影类型之外,也吸收和借鉴外来电影类型元素,创作了一批具有较强市场影响力的作品。比如借鉴好莱坞类型电影的“小妞电影”和跟随台湾青春电影发展的大陆“青春片”,以及一些泛类型化的电影创作等。2016年上半年,国产片票房131亿元,略超进口片。第一季度的《美人鱼》《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澳门风云》等影片借春节档的东风,创造出超高票房,尤其是《美人鱼》的票房高达33.9亿元。虽然进入第二个季度之后,电影产业进入深入性的、结构性的调整,但仍然有《北京遇上西雅图2》票房过7亿元。可见,在城市院线范围内,中国电影无论在类型化创作还是题材等方面都具有较为成熟的市场化和产业化结构和体系。再次,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和产业结构调整,尤其是电影产业供给侧改革的推进,电影创作方向、资金来源以及题材选择更加靠近市场化选择。在这样的背景下,戏曲电影想与国产商业片分一杯羹,与进口影片抢夺天下,艰难程度可想而知。其创作空间和生存空间都已被压缩和排挤到最低限度,其发展也显得局促而尴尬。如果这样的窘境继续下去,戏曲电影创作迟早陷入绝境。

图1.《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二、戏曲电影的生产创作情况

在这样一个大的产业背景下,戏曲电影发展是怎么样的呢?据2015年9月份的数据显示:1959年,中国尚有368个剧种,目前只剩下286个,相当于平均每两年就有3个剧种消失;全国有74个剧种只剩下一个职业剧团或戏班,处于几近消失的边缘。②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还是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来讲,拍摄戏曲电影都是功德无量的事情。

最近几年,国家和政府也一直致力于支持和帮助振兴我国戏曲艺术,促进戏曲电影的创作和发展。从2011年7月起,在文化部、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北京、天津、上海市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下,国家京剧院、北京京剧院、天津京剧院、天津市青年京剧团、上海京剧团、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天津北方电影集团有限公司以及首都京胡艺术研究会、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共同参与实施了“京剧电影工程”,拍摄了10部影片。分别是《龙凤呈祥》《霸王别姬》《状元媒》《秦香莲》《萧何月下追韩信》《穆桂英挂帅》《锁麟囊》《赵氏孤儿》《乾坤福寿镜》《勘玉钏》。③2013年启动的“京剧经典传统大戏电影工程”拉开了一波戏曲电影热的序幕。各地陆续推出了一些地方戏戏曲电影。2015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进一步加强政策支持,振兴我国戏曲艺术。体现出我党和政府对戏曲文化事业的高度重视,甚至将其提升到文化战略的高度。2015年下半年,上海启动了“上海戏曲3D电影工程”。2016年,一些戏曲大省也将拍摄戏曲电影列入了规划,可以想见,未来将有更多的戏曲电影出炉。④除此以外,电影界也在努力耕耘,希望为戏曲电影发展贡献一份力量,一些优秀和创新的戏曲电影也不断出现,吉剧电影《大唐女巡按》、豫剧电影《苏武牧羊》《程婴救孤》、汉剧《孟姜女》、祁剧《李三娘》、晋剧电影《傅山进京》等戏曲电影广受关注,《大唐女巡按》还获得金鸡奖等奖项。2015年甚至出现了颇具技术含量的3D戏曲电影,像昆曲3D电影《景阳钟》、越剧3D电影《西厢记》。京剧3D电影《霸王别姬》更是获得世界3D电影界最权威的奖项——“金卢米埃尔”奖。看起来,戏曲电影的创作渐入佳境。尽管如此,在产业化大背景下,戏曲电影发展仍然面临一系列的尴尬和问题。

(一)戏曲电影的市场定位问题

戏曲电影要想得到很好的发展需要解决其市场定位问题,即为什么拍,拍给谁看。当下,戏曲电影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舞台纪录片,主要用来完整记录舞台戏曲表演,具有文化人类学的意义和保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另一类是戏曲故事片。拍摄舞台纪录片的动因很好理解,为了抢救戏曲艺术,保留舞台戏曲艺术资料。而为什么会拍摄进不了主流院线,又不受主流电影观众所喜爱的戏曲故事片呢?这是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问题。说其简单是因为很多创作者会说戏曲电影拍起来很有意思,尤其是戏曲唱腔的韵味令人回味;说其复杂是因为在笔者看来,这种“有意思”和“令人回味”都是建立在艺术家不奢求经济利润回报的艺术情怀的基础之上的。这就带来一个问题,电影作为一种商品,且是需要付出较大人力、财力甚至精神成本的商品,仅仅依靠艺术情怀来维持其发展到底能够走多远?如果能够有利润,利润又是多少?根据国家流动放映平台数据显示,订购场次最多的影片为王建伟导演的现代戏《农家媳妇》(豫剧),订购场次为216101场,按照现在公益场放映收益计,该片共有15112707元收益。如果去除该片的成本,收益甚少。相比商业片动辄几亿,甚至几十亿元票房而言,这150多万元的票房少得可怜。即使加上部分补贴也不算多。所以说,戏曲电影拍摄更多依靠艺术家的戏曲情结和艺术情怀。

受众是戏曲电影的生存之本。现在的情况是,戏曲电影的市场主要在“广大”的农村市场。然而,由于戏曲有强烈的地域性特征,相应的戏曲电影存在非常强的区域性,其“广大”的农村市场也显得局促而狭小。根据调查显示,当下主流电影观众是“90后”这些“网生代”“二次元”观众,“小镇青年”也随着全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而成为电影市场票房的另一股生力军。他们对戏曲电影无论是从欣赏技巧上还是故事题材、讲述手法等都不是很感兴趣,更多集中于观看一些表现青春、时尚风格的都市题材或者科幻、动作等类型片。即使是戏曲电影使用3D技术,也由于题材和类型的缘故很难吸引观众。因此,戏曲电影的目标观众是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并呈现出老龄化、萎缩态势。

(二)创作主体老龄化

面对戏曲电影惨淡的市场状况,年轻导演更愿意拍摄有市场影响力和回报的商业电影,当下,从事戏曲电影创作的主体逐渐老龄化。也就是说在戏曲电影的创作和受众两端都呈现一种老龄化状态。老龄化的主创人员与当下“90后”观众形成了一个无奈的悖论。如何对接当下主流电影观众的审美取向、如何实现顺应主流观众的思想观念和艺术观念,如何实现戏曲电影创作主体和主流观众的有效传承等都是其面临的棘手问题。

(三)戏曲电影市场出口狭窄

目前,戏曲电影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质量不高,而是缺乏市场出口。众所周知,当下主流电影观众是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90后”,城市院线的有效票房多来自他们。而戏曲电影的发行放映市场则在农村,主要通过国家流动放映平台向各农村院线推荐。当下,农村公益院线252条,表面看比城市院线多几倍,却由于地域性等因素的限制,其影片的发行区域有限,反而没有城市院线来的宽广。而城市院线则由于上座率、票房等一系列因素并不看好戏曲电影的上映。《龙凤呈祥》在城市院线放映的影响和票房数字已经足以说明这个问题。

图2.《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

三、戏曲电影尴尬处境的应对措施

(一)发现戏曲电影的独特之处

戏曲电影无论是在电影美学上,还是在戏曲美学上都有其独特之处。一是最大限度地表现戏曲美学的精华,这是根本;二是要最大限度地发挥电影艺术独特魅力,将这两者有机结合,融会贯通,有效解决戏曲程式美和电影化的结合问题。在创作时要重视和尊重戏曲创作规律,也要重视和尊重电影的创作规律,使影片具有电影感。所以,需要创作者既要懂电影又要懂戏曲,才能让戏曲电影在这两者上达到平衡统一,才能创作出好的戏曲电影。

(二)慢慢培养和拓展观众范围

培养观众需要很长的时间。戏曲电影市场化的突破口在观众,但戏曲电影不同于一般电影,它的曲调有着很强的地域色彩,甚至专业性,所以戏曲电影要想获得大量的观众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现在,国家已经开始进行“戏曲进课堂”教育,从中小学学生开始培养戏曲观众。当然,这只是一方面,更大量的观众需要我们的戏曲电影创作者来培育和维护,只有好的戏曲电影才能够培育和维护好观众。在拓展观众范围方面,一种简便的方法是选择流行范围广、戏迷比较多的剧种,比如豫剧、黄梅戏等来拍摄电影,借戏曲票友的力量实现电影观众的转换。另外就是结合主流电影观众的欣赏口味和审美取向,寻找主流电影观众喜欢的题材,按他们需求定产,培养和拓展戏曲电影观众。

(三)革新戏曲电影的创作手法

既然选择了戏曲的电影化表达,那么,就要结合两者的特点,在编剧、唱腔选择、演员选择、题材等方面突破传统戏曲的创作手法,探索出适合戏曲电影创作的手法和风格。上世纪50年代,风靡整个香港、台湾和东南亚地区的黄梅调电影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黄梅调电影虽然采用黄梅戏的结构模式、甚至唱词来创作,但是其唱腔、曲调已经完全不同于黄梅戏,而是加入了很多当时香港社会的很多流行音乐和曲调,对白、人物造型等也采用一种泛中国化的模式,尽可能地让最大量的观众都能接受,实现了黄梅调电影长达近20年的辉煌。当下,国内戏曲片不受年轻人欢迎,主要原因是其程式化的表演和唱腔节奏缓慢,跟不上年轻人的快节奏,再加上故事多表现历史故事,脱离年轻观众的生活。如果在表现方式和创作技法上能够多从年轻人的角度出发,创作一些贴近他们生活和审美的作品,将会事半功倍。像3D戏曲电影的出现就是很好的尝试。

(四)走市场化之路

充分利用互联网所带来的红利,改善戏曲电影的传播、播放途径,让更多、更年轻的观众更便利地看到更多的戏曲电影。这一点会非常难,但已经有了较好的例子,粤剧电影《传奇状元伦文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部影片公开售票47场,19场满座,20场上座率达到50-70%。尽管最后票房不能像商业片那样创造奇迹,但是该片无论是在创作、营销发行,以及创作观念上都做出了市场化发展的很好的探索。2015年3月份,以中国戏曲电影为运作内容的戏曲电影产业平台和中国戏曲电影产业联盟、北京乡音乡愁电影院线相继成立,戏曲电影的商业化运作初现端倪。当然,这只是一方面,重要的还是要在创作上抓住观众,表现贴近观众的现实生活,尤其是当下主流观众生活的故事和题材成为当务之急。如果戏曲电影的商业化放映能够达到如《农家媳妇》那样的20万场次,戏曲电影的生存和发展将更加光明。

总之,戏曲电影的存在有效丰富了我国电影类型和内容,是我国电影题材中不可或缺的类型,其创作和发展问题是一个复杂而又长期的问题,并不是谁提出了什么意见和建议就能够改善的,而是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注释】

①《2016年上半年中国电影票房、观影人次数据统计分析》http://www.chyxx.com/industry/201607/429271. html

②杨骁:《戏曲电影 渐入佳境》,《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5年9月23日,第5版。

③杨骁:《戏曲电影 渐入佳境》,《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5年9月23日,第5版。

④忻颖:《戏曲电影亟待解决定位问题》,《文学报》2016年1月21日,第7版。

类成云,中国电影出版社副编审,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戏曲创作
《戏曲研究》稿约
《戏曲研究》稿约
戏曲从哪里来
《广西戏曲》
Jazz
《一墙之隔》创作谈
歌剧要向戏曲学习
小剧场戏曲刍议
创作心得
消闲(创作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