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教学中“聚合思维”方法对诠释音乐作品的影响

2016-05-14 13:27谷丽萍
艺术评鉴 2016年7期
关键词:钢琴教学

谷丽萍

摘要:弹奏者对钢琴作品的理解与诠释,影响着钢琴演奏的舞台效果。现代钢琴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受能力和表现能力,以提升我国钢琴教学的整体质量。本文从聚合思维的理论视域切入钢琴教学,试析风格确立、音色设计、音色混合、文化认知等方面的内容,以期为教育同仁提供有效的教学参考。

关键词:聚合思维 钢琴教学 诠释作品 应用原理

聚合思维是指从已知的信息中产生出合理的逻辑结论,从现成的资料中寻求正确答案的一种有方向、有条理的思维方式。聚合思维法又称为求同思维法、集中思维法、辐合思维法和同一思维法等。聚合思维法是把广阔的思路聚集成一个焦点的方法。它是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的收敛性的思维方式,与发散思维相对应。聚合思维也是从不同来源、不同材料、不同层次探求出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方法。因此,聚合思维对于从众多可能性的结果中迅速做出判断,得出结论是最重要的。我们在考试中常用的,从多种答案中选择出一个正确答案;从多种方案中选取一种最佳方案;依靠许多资料归纳出一个正确结论等都是运用聚合思维法,因而也可以说,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与他们的聚合思维水平关系密切。

运用“聚合思维”进行钢琴教育,是一种以转变学生学习思维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方式。学生在运用聚合思维时,将之前学习过的知识进行整理分析,并从中寻找到合适的学习思路和具体方法。具体而言,聚合思维在钢琴教学的实际运用流程为:整理原有知识—反应音乐信息—解构音乐编制—综合分析—得出最终答案。从钢琴识谱阶段的视觉感受到演奏过程中的听觉体验,学生都需要运用到聚合思维的相关理论方法,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聚合性思维,以显著提升钢琴教育的效率与质量。

一、运用聚合思维确立钢琴演奏风格

人们根据认知规律对一件事物进行解析时,通常都会运用到原有的知识体系内容,利用这些知识内容可以建立起新问题的思考构架,通过深入剖析后得出最佳的解决办法,继而轻松进行解答,这样的解答思路是聚合思维理论的具体体现。

钢琴作品的诠释首先应解决音乐风格的确立问题,从理论方法研究到音响效果营造都需要整合知识信息,以形成系统、全面的框架体系,防止运用知识的过程中陷入思维“死穴”当中。钢琴教学不仅包括弹奏技法的学习,而且还涉及到音乐史学、音乐鉴赏等方面的科目知识。此外,音乐听觉包含多种联觉,且各种联觉间属于相互对应关系,因此,想要构建完善的钢琴知识体系,应当充分整合音乐鉴赏、表演及史学研究等多方面的学术资料,从而促进音乐实践教学的合理开展。

对《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课程知识进行梳理、整合时,编者可用“拟定总结标题”的方式归类庞杂的课程知识,例如,“神学羽翼”之下的中世纪时期、“文艺复兴—人性回归时期”等,这些总结性的标题将音乐背景与时代特征联系在一起,给学生一种“醒目”的感觉,使其能够快速回想起相关的课程内容,同时能够严格划分不同时期的音乐形式特征和审美追求,在此基础上构建起的钢琴知识体系,具有十分明晰的知识脉络。

例如,确定巴赫钢琴曲《法国组曲》中第三组的风格时,需要从曲谱上研究巴洛克时期的相关音乐文化,这些文化信息体现在多个层面:1.音乐思想:以“理性和浮华”为主导的宗教精神,比起中世纪,当时的人们逐渐将注意力转向“现世享乐”。2.乐谱特点:复调特性、歌唱特性、断连特性及装饰特性。3.美学特征:这个时期的音乐元素来自美术、建筑等多个艺术领域,注重音乐形式的奢华美与装饰美。4.乐器特点:键盘乐器主要有羽管键琴、管风琴、楔槌键琴三种,乐曲弹奏不以声乐为主要的塑造对象,而是追求整体的音乐氛围。5.乐曲调式:组曲音乐分作多个乐章,各乐章的曲式较为相似,但也有各自的特点。6.音乐情感:第三组乐章创作于作者续娶之日,其中体现出作曲人愉悦、幸福的内心情感。7.演奏特征:该曲音色轻柔、音量适中,适合使用楔槌键琴进行弹奏。通过以上归类分析,可以看出聚合型思维的运用优势,即将钢琴作品的相关内容系统、客观地展现出来,结合这些知识,学生可以对乐曲进行“再创作”,突出弹奏设计的新颖特征:1.手指在弹奏时体现出断、连奏法的特征。2.指法力度较轻巧,主要在mp-mf之间。3.踏板运用以延音形式为主,踩踏板的动作应适当放轻,必要时借助弱音踏板转换节奏或音色。4.钢琴演奏要加强各音符、各声部的呼吸控制,体现钢琴作品的歌唱性,促使各段乐章间呈现出均衡交织的音乐美感。5.设计弹奏指法时,要协调多个声部的弹奏顺序,掌握各声部的具体弹奏方法,使钢琴弹奏得以有序进行。6.掌控曲子演奏的整体流畅性,按照相关的技艺弹奏标准,将钢琴演奏的内在规律充分展现出来。经过具有目的性、方向性的演奏分析,学生能够更好地明了钢琴作品的风格,从而提升钢琴演奏的艺术层次和精神内涵。

二、运用聚合思维设计钢琴作品音色

在运用聚合思维设计钢琴作品音色时,可通过挖掘各种音乐创作元素来增加音色的感染魅力。音色对钢琴作品来说,是最基本的演奏表现工具,只有很好地设计音色才能演奏出表现力十足的钢琴乐曲。钢琴属于键盘类乐器,其声源十分丰富,且具有很强的模拟性。钢琴可模拟多种类型的声音,如其他类型的乐器声、自然界中的各类声响等。钢琴音色的丰富性体现在指法技艺的多样化上,弹奏者通过反复琢磨和练习,可以深入地体会到钢琴音乐的色彩美感,值得注意的是,钢琴学习既要钻研触键处理的相关技法,还要体会钢琴音色的细微质感,这样才能将钢琴作品的细节内蕴展现得淋漓尽致。为了更好地掌控钢琴音色的表现效果,钢琴教师应鼓励学生深入领会音乐学科知识,将音高、节奏、织体、旋律、和声、调性、曲式等因素系统地联系起来,促使钢琴音色的混合搭配更具表现力。例如,德国音乐家韦伯所作钢琴曲《邀舞》中引子部分的开头的小提琴与大提琴两个对话似的乐句,由于这个曲子是作者献给妻子的作品,因此曲风带有明显的浪漫气息。

在对该段曲子进行音色设计时,可借鉴法国音乐家柏辽兹的管弦编排方式,突出乐队元素的音色特质;也可通过充分想象,将男、女主人公跳舞的浪漫场景描摹于脑海中,并在整体感受作品内涵的基础上进行钢琴演奏,使钢琴表演的音色具有深沉的情感特征,以烘托乐曲中蕴含的深刻情感和优雅气韵。

三、运用聚合思维混合钢琴作品音色

钢琴作品中凝聚着作曲人的艺术构思,这种构思主要体现为乐队化的演奏效果,通俗的说,钢琴演奏具有很强的歌唱性与感染性。弹奏一个钢琴曲目需要用到多种触键方法,如何很好地控制钢琴琴键,是钢琴学习者应该考虑的重要问题。学生在学习钢琴技法时,应该注意探索钢琴乐队式混合音响的不同形式,并对其进行归类储存,以备日后钻研更多触键技术时所用,使钢琴演奏的音乐效果得到充分展现。例如,海顿后期所创五首《钢琴奏鸣曲》中最后一首的开头乐句。

这首奏鸣曲体现出的显著特点是,在钢琴曲目的编排中融入了交响乐的创作思维与表现手法。在1~2两小节的开头处运用T-S/D-S-D7-T的和弦进行,使得音乐效果具有交响性的效果,给人一种庄严、雄浑的律动感。因此,在弹奏这段音乐时,学生要用手掌作为支撑,手指指尖贴近键盘后,借助大臂快速发力至指尖,并且找到一个合适的“爆发点”,以映衬出钢琴明朗清丽的音色,从而诠释出钢琴演奏中“色彩”缤纷的乐队效果。当第三节移至更高一个音区时,弹奏者将右手的“三和弦”换作“P”奏的连贯式单旋律,以营造交响乐曲的齐奏效果,之后再接入柔和、明晰的木管独奏。在这个过程当中,弹奏者手指要调整为水平触键状态,将木管音色的温馨、轻柔感突显出来。此外,收句时要掌控手指技法,将收句“带”起来,使结尾音色带有疑问的音乐韵味。由此可见,钢琴音色设计中的聚合型思维囊括了想象、对比、联想、迁移、分析、归类、概括等思维过程。

四、运用聚合思维认知钢琴音乐文化

对钢琴乐曲进行深入解读,必然要分析作品的内在蕴涵,将当中包含的文化思想充分诠释出来,主要有宗教色彩、历史背景、民俗民风、民族精神等内容。此外,我国学生要注意研究外国的音乐文化,以充分诠释钢琴作品的丰富文化性。钢琴作品的演绎风格、音色设计确定完成之后,弹奏者需要进一步体悟钢琴作品中包含的文化蕴藉,以突出音乐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钢琴演奏的精神层次。例如,莫扎特所作《a小调奏鸣曲》a小调Piano Sonata No.8 in A minor,KV.310中第一乐章的开头的主题。

是这当中体现出“人类文化”概念的具体理念,以发散性的思维方式对其进行深究,可以看出当前钢琴教育中存在的偏颇之处。为了填补文化认知方面的教育漏洞,应采用整合思维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体裁的钢琴知识进行梳理研究,并在钢琴演奏中得到最清晰的内心回响。

对钢琴曲谱进行深入认知时,学生要考虑乐曲创作的生活背景与宗教信仰。从生活背景来看,这首曲子始创于1778年,创作于维也纳,当时的莫扎特正经历着“多事之秋”(生活贫困、母亲病逝、受到上层社会排挤),因此,莫扎特尝尽生活苦楚和窘迫,乐曲中体现出压抑、沉郁的感情色彩。从宗教信仰上来看,作者莫扎特是天主教徒,钢琴乐曲中尽显宗教特色,急速前进的乐曲片段带有紧张感,主体部分反复使用高音和弦与低音和弦进行交替演奏,使整个乐曲笼罩在阴暗、沉重的情感色彩中。了解以上内容后,学生不会被大量的快节奏音符所干扰,而能够明晰乐曲的整体结构,从而更好地把握钢琴曲目中的表情术语。此外,天主教将人类的生和死看作喜悦之事,认为人一生中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才能在死后获得永生生命。这种生死观映射到整个乐曲中,不可简单理解为悲伤情感的表达,因为当中还包含着对亡母的祈祷和祝福。在演奏时,学生在重复左手柱式与弦整小节时,仅需突出音头,再控制好一个小节及力点的前提下进行“带过”处理,同时,右手旋律注重突出空间感,使音乐中既体现出阴暗、紧张、密集的感觉,也包含着向天主祝福、祈祷的虔诚。从文化认知层面探究钢琴乐曲时,聚合思维为学生提供了重要的思维方法,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外来音乐文化。

立足于传统教育的基础上,略窥当前的钢琴教育现状,可以看出诸多不足之处,将“聚合思维”引入钢琴教学中,可激活学生内心对音响效果的表现灵感,从而增强钢琴演奏技艺,提升舞台感染力。从教学问题的探析视角来看,钢琴教学中出现的各类聚敛问题,需要学生利用整合思维进行思索解答。聚合思维为学生提供了具有范畴性、条理性、逻辑性的思维方式。在实际教学中,钢琴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领悟能力、风格塑造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以此提升学生的音乐思维能力,使学生的音乐潜能得以充分发挥,从而实现钢琴教育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马颖辉.视觉与听觉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画面感——埃里克·萨蒂钢琴组曲《运动与嬉戏曲》创作思维剖析[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5,(02).

[2]陈欣雨.纵向思维在钢琴教学中的运用——以布格缪勒钢琴习曲Op.109-No.5《泉水》为例[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07).

[3]侯忆皓.联觉视觉画面诠释钢琴浪漫时期作品——以李斯特《旅行岁月》第一集《瑞士游记》为例[J].歌海,2015,(01).

[4]黄伊娜.游走于钢琴与古琴之间——钢琴曲《阳关三叠》的特色与演奏探微[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5,(02).

[5]孟晓,刘雅冬.坚守传统,诠释浪漫——拉赫玛尼诺夫晚期钢琴协奏曲美学风格探析[J].音乐创作,2014,(11).

[6]李妍奇.钢琴诠释作品与视觉美术作品的联觉——以《图画展览会》为例[J].歌海,2015,(03).

[7]孙瑜.基于声乐钢琴伴奏中“歌唱性思维”的应用研究[J].参花,2014,(07).

猜你喜欢
钢琴教学
高校钢琴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探索
认知心理学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应用
如何提高大学钢琴教学中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技工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钢琴教学中手指能力的培养分析
因材施教
关于普通高校音乐专业钢琴教学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考
中国钢琴作品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应用
钢琴教学中“音乐表现力”的培养和训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