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使用数学学具,提高课堂效率

2016-05-30 12:31丁敏
读写算·基础教育研究 2016年31期
关键词:关注操作学具

丁敏

【摘 要】学具,顾名思义就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工具。《数学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記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数学教学中,学具的应有并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动动手”和“摆摆学具”,其中还有很多讲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选取适当的学具,采取有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主动参与意识和勇于探索创新的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学具 操作 关注 效率

学具,顾名思义就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工具。《数学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曾经一位名师在讲座中说到“我听了,很快就忘了;我看见了,可能记住了;但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近年来,以学具操作为载体,主动建构数学知识成了课堂的亮点。但学生在操作的“热闹”之中,我们发现有以下几种现象:

1.“滥选”材料。有位老师在教学三年级《可能性》摸球的活动:任意摸一个球,哪种颜色的球被摸到的可能性大。课前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盒子,盒子里装有3个红球和2个黄球。先让学生预测。然后明确活动规则后,各组学生有秩序地摸球。小组汇报时对8个小组每组所摸20次球的情况统计时竟然发现,有5个小组摸到黄球的次数多,可能性大了。这样的结果与预想的结论不相符。看着统计结果,教师面露难堪,心虚地说:“其实,应该是摸到红球可能性大一些。当然,也会出现特殊的情况……”

2.“齐步走”的操作。教师为了急切地得到某一结论,所有学生在教师的指令下操作。出现得比较多的是一二年级的数学课堂上。因为一二年级的孩子好动,为了避免学生的“不听话”,老师说一步学生就动一步。如学生在猜测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后,就让学生把三角形的三个角标号后剪下来拼成一个平角,从而揭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个操作学生确实能感受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但整个操作是在老师的指令下完成的,这样学生的智慧被泯灭,思维根本没有被激发。这种只侧重于结果的操作一定要杜绝。

一、关注使用学具前的准备工作

1.1 关注材料的选择

少而精。小学生易受外界干扰,当提供的材料比较多时,就会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如在一位老师在教学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中,让学生准备两捆棒。12-9+3,你是怎么想的?请孩子们用小棒来摆一摆自己的想法,再和同桌说一说。学生都很认真地摆弄小棒。可大多数同学都是把两捆小棒拆开,先先拿12根小棒,再数出9根,还剩3根。在汇报交流时,老师始终没有等到“破十法”。第二次教学时,我提出将两捆小棒改为1捆另加2根,结果是同样的教学过程,出现了算法多样化,达到教学预设目标。

大小适当。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学生在动手操作活动中容易受材料的影响。例如我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时为学生让学生准备了边长是1cm的正方形。学生在课上操作时,由于学具太小,学生在操作时一会就不见了。后来我在另一班教学时,让学生准备边长为1dm的正方形。虽只经过这样一个小小的改动,但最后的效果大不一样。

讲究实用。学具除了受材料的数量、大小影响外,还与材料的颜色、材质有关。比如前面说到的《可能性》教学中摸球游戏,如果把球的颜色改为5个红球和1个黄球。数量相差悬殊,那么实现预想目标就保险多了。另外有些老师上课时喜欢选用小孩喜欢的卡通图案作为卡片,殊不知学生的注意力也被这美丽的图片所吸引,反而降低了操作的有效性。一般来说在颜色的选择上不超过三种,同时还要考虑材质。

1.2 明确操作规则

在使用学具操作前,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操作的规则,以便学生有序地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操作。例如教学三年级《可能性》中的摸球游戏。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確怎么抖动盒子,怎么将盒子里的球搅一搅再摸,摸完之后怎么放回去;同时还要及时记录摸球情况,汇总摸到两种颜色球的次数,进行核对。有了明确的规则,统计的结果才能保证有效性。

二、关注操作学具时的过程

2.1 关注学生主动参与和合作意识的培养

实践操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由于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缺乏兴趣。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能动性,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操作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活生生的动作,从感受中获得正确认知。

2.2 关注学生数学思考及创新意识的培养

著名心理学家皮来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在学具的操作上,我们应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促进学生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的发展。

2.3 关注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利用学具加强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学会摆、拼、剪、制作、测量、画图等,有助于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4 关注学生,给予帮助

在学生使用学具操作过程中,教师还要及时巡视指导。特别要注意对学习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例如教学《圆的认识》这一课,需要指导学生使用圆规画圆时如何避免圆心移动,以及保持两脚间距离恒定。对学具操作活动指导,将促进学生更清晰地认识直观的数学活动过程,为抽象的数学思考打下基础。

三、关注学具使用后的评价活动

3.1 关注操作方法的评价

引导学生对不同的操作方法进行分析比较,寻找其相同点和不同点,找到合理的操作方法。

3.2 关注操作过程的评价

学生在学具操作过程中,都有自己的理解和思考,你这样操作的理由是什么?让学生进行反思性回顾。学生通过对操作过程的再思考,可以对操作步骤、方法和顺序重新审视,进一步理解数学知识,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3.3 关注操作结果的评价

由于个体的差异,学生操作的结果会有不同的表现。有的学生很快完成,有的学生未能完成;有的操作结果能够说明问题,有的则比较勉强。通过对操作结果的评价,引导学生关注如何提高操作过程的效率,获得理想的操作结果。

在数学教学中,学具的应有并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动动手”和“摆摆学具”,其中还有很多讲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选取适当的学具,采取有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主动参与意识和勇于探索创新的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效率。

猜你喜欢
关注操作学具
以低成本学具助力初中生物学教学
关于数控机床操作中防碰撞措施的探讨及分析
泌尿外科手术及操作致输尿管损伤临床分析
利用学具构造一道几何反例图形
奥朗德“关注”锦江增持雅高
小学数学学具在课堂实践活动中的创新应用
美国宗教自由报告“关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