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美术课中的创意式教学

2016-05-30 16:19马菱
读写算·基础教育研究 2016年31期
关键词:意象美术儿童

马菱

【摘 要】国家教委《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美术教育改革的方向要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它指出“现代社会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因此,美术课程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长信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讲创意转化我具体成果。发展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的解决问题。”从大胆地进行创意美术教学的尝试,提出以多元化的创造性教学为手段,画种新颖,制作独特,内容丰富的活动形式去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个性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美术 创意式教学

美术课程是陶冶学生高尚情操,提高学生审美,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的一门重要课程。美术新课程标准提出:“通过学习美术,丰富学生的视觉、触觉;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以及美术的实践能力,达到能用美术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完善人格。”

教育家加里宁说过:教师世界观,他的品性,他的生活,它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会这样那样影响全体学生。如果教师很有威信的话,那么,这个教师的影响就会在某些学生身上留下痕迹。

一、为什么要进行美术创意式教学

1.新课程理念将美术教育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但美术教育还没有完全摆脱单纯的传授技能技巧,向着关注学生美术创意的产生和美术思想表达的转变。

2.开展创意性美术教学的必要性:儿童是人一生中最富于想象力的阶段,他们的心理世界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和约束自由地想象,并且勇于探索内心世界与现实世界。所以这个阶段的美术教育主要就是启发学生创造的天赋,也就是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作用就是抛弃固定的、自闭的、被动的教材内容,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与教材自身的功能和内涵,注入体验性学习的机制和方式方法,开展创意性学习。

二、美术创意式教学理论基础

当代世界两大美术流派之一的教育理论富有影响力,即英国美术教育家里德和美国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为代表的工具论,工具论强调美术教育的教育价值,通过美术创作促进儿童健全发展;重视创作过程,主张顺应儿童自然本性发展。在学生参与美术的过程中,追求心灵的体验,表达自己的思想、个性、情感,并在潜移默化中施以教育的影响。

创作心理学为美术教育过程科学化提供理论依据。艺术想象属于创造性想象,是形象思维的主要形式,意象是创造性想象的产物。它是创作者将头脑中的各种表象进行重新组合,从而创造的虚构的、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的形象,是被创造者用来传达某种概念、思想、意味的载体。

三、美术创意式教学内涵及特点

美术创意式教学是建立在尊重、保护和发展儿童原创基础上的,为达成目标,师生共同创意的教育过程,即教師创意地教,学生创意地学。在充满创意的课堂上师生灵活地运用美术语言自由地表达创意,从而达到教师同学生一起成为建构教育经验的主体。创意式教学需要学生能做到提笔能创意地画,执笔能创意地写,张口能创意地评,动手能创意地做。其特点是:1.意象性;2.新颖性;3.自由性;4.表现性。

四、美术创意式教学操作步骤及要求

以小学六年级教材《斜放着的书》一课为例,本课重点让学生了解成角透视知识,运用成角透视规律正确画好斜放着的书。

基于美术创意教学的理念,把教学重点调整为,在对“书”观察联想的基础上,用意象进行创意的表现,让学生的情感随着这种自由的意象表达得以宣泄或抒发。

第一步 观察联想 教师指导学生对“书”的外形特征进行观察、分析和联想;

第二步 形成意象 通过语言描述或绘画表现“书”的造型特征,形成视觉意象;

第三步 创意表达 在了解“书”结构特征和掌握画法之后转换思路、发散思维,联系生活,启发想象,提出新的创意想象和再造;

第四步 创意展示 教师为学生创设展示空间,让学生自创展示方式,以表达自己的创意思想,生成审美经验,体验成功;

第五步 创意拓展 学生的创意是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反映,创意拓展就是将其转换为对知识的再探索、再发现和再创造。

我们常常运用艺术的法则教授儿童绘画表现,却常常用道德的标准评价学生在绘画中的一切表现,这不仅是对艺术的不尊重,更是对儿童的不尊重。

教师在教学中只有把孩子们的整个身心激将起来,课堂才能变得好玩而又有意思,因为玩起来的孩子们个个都是艺术家。艺术教育贵在尊重人的个性差异,发展人的个性,其最大的成功就在于在某种程度上是保持了这种不一致性。因为不一致性才使得我们生活的世界异彩纷呈,正如柯拉柯夫说的那样:我们只有感谢不一致性,它使人类生存了下来。

美术创意式教学遵循教育规律、艺术规律和儿童认知规律,是为有效提高教学效果而采取的有创意、有学科特色的课堂教学内容、方式方法和教学智慧。在美术创意式教学中,教师更加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原创及直觉经验,并通过美术活动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充满创意的课堂上,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创意和表达创意的主体。

参考文獻

[1]《美术新课程标准解读》

[2]《美术及其教育》尹少淳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年版

[3]《罗恩菲德和艾斯纳美术教育思想与当代中国美术教育》 马菁汝 首都师范大学 2004年版

[4]《美术创意式教学实践探索》 魏瑞江 天津教育出版社 2011年版

猜你喜欢
意象美术儿童
抚远意象等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具体而微”的意象——从《废都》中的“鞋”说起
“玉人”意象蠡测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