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中“而”字用法浅析

2016-05-30 15:33陈复益
读写算·基础教育研究 2016年31期
关键词:醉翁亭记虚词用法

陈复益

【摘 要】文言文中虚词“而”的主要用法是连词,在《醉翁亭记》中出现25次,初中课本中出现频率最高,由其是作为顺承和修饰时,难度不小,有时会产生一定的分歧,应该引起我们足够重视。

【关键词】 《醉翁亭记》 虚词“而” 用法

《醉翁亭记》是欧阳修代表作品,是一篇经典的写景散文,描写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自然风光,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遭受打击的复杂感情。洪宗礼先生主编的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在九年级上册中选用了这篇文章。

《醉翁亭记》中虚词运用是恰到恰到好处的,有21个“也“字和25个“而”字,读来琅琅上口,娓娓动听。“而”字好处的运用,使文章舒缓从容,把作者欣赏“山水之乐得之心”的闲情雅致充分表现出来了。如“朝而往,暮而归”,若去掉“而”,成“朝往,暮归”,就显得紧迫短促,有早上匆匆而去傍晚急急而归之感,插入两个“而”字,就把游玩者欣赏山水之乐的从容之态、欢乐之情、悠雅之兴全表现出来了。

教学中,相对于表陈述或判断语气的也而言,学生对25个“而”字的意思记忆有些混乱,理解有些困难。《教师用书》也介绍了,但是只是对字义进行解释。按照词性用法整理如下:

一、助词

一般作为词缀使用,嵌在某些时间词后面,表时间短。如:

①已而夕阳在山(“不久”,副词,表时间)

“已而”是过了不久的意思,“而”作为词缀,嵌在某些时间词后面,这样的用法在古汉语里常见,如《口技》中“俄而,百千人大呼”,“俄”也是时间词。另外,“之”字也有这样的用法,如:久之,目似暝,意暇甚。(蒲松龄《狼》)

二、连词

而作为连词,表示前后两个词或词组之间关系,有表并列、表顺承、表修饰、表递进和表转折等关系。

1.表并列

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③得之心而寓之酒

④溪深而鱼肥

⑤泉香而酒冽

⑥起坐而喧哗者

表示并列的时候,前后连接的一般都是同等性质和成份的词语。“蔚然“和”深秀”都是形容草木茂盛的,形容词词组;“得之心”和“寓之酒”都是动宾短语;“泉香”和“酒冽”是主谓短语;“起坐”而“喧哗”都是动词,放在“者”前,构成名词性短语。判断是否是并列短语,可以把二者调换位置,如果句意没有问题,则为并列结构,如果句意不通或改变,则不是并列关系。

2.表顺承

⑦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

⑧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⑨云归而岩穴暝

⑩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

水落而石出者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表示顺承的时候,“而”这一词前所叙述的人、事、物是一个条件,“而”后所叙述的人、事、物是由这一条件而产生的结果。“而”可译为“就”“于是”“才”或不译。

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单句,“而”前后的两个词均为动词,且表示的动作是前后相继的,也就是说,后一个动作发生的时候,前一个动作自动结束,如“野芳發而幽香”中,主语为野芳,“发”和“幽香”是两个动作的连续,“佳木秀而繁阴”也是这种情况。

另一种是复句,连接有先后关系的两件事或两个动作。从语意上看,两件事、两个动作,虽然没有关联词,但有先后的逻辑关系。两个单句组成一个承接复句,如“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中,“日出”和“林霏开”、“云归”和“岩穴暝”各是两个小单句,存在逻辑关系,形成的顺承关系。

3.表修饰

朝而往

暮而归

往来而不绝者

临溪而渔

杂然而前陈者

表修饰关系(或称为偏正关系)的时候,前后两句有修饰、限制和被修饰、限制的关系。

可分为三种情况:其一,“而”前的动作与“而”后的动作相伴而生,一辅一主,共始共终,那么这个“而”就表示修饰关系。如19中“往来”和“不绝”;20中“临”和“渔”,就是这样的例子。

其二,前者是名词,后者是动词,名词如果不能做主语那么只能做状语,如17中的“朝”和18中的“暮”都是这样的情况。

其三,状语由形容词、副词以及介词短语充当,文言在这些状语与谓语之间有时用“而”字来连接。如“杂然而前陈者”,“杂然”为形容词短语,“陈”为动词,形成修饰关系。

4.表递进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连词,表递进)

表示递进关系一般是由表及内,有着主次之分,位置不能颠倒.可翻译为“且”。饮少辄醉,强调“醉”,年又最高强调“翁”,是为醉翁,但酒量和年龄是有关系的,所以理解为递进。

5.表转折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连词,表转折)

而不知人之乐(连词,表转折)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连词,表转折)

表示转折时,前后词语或句子形成一种对照或者反差,可以译为“却”。上面三句话是连在一起的,知与不知本身就是一种对照或者反差,所以理解为转折关系。

总之,虚词“而”的使用灵活多变,既可以作助词,也可以作连词;既能连接动词、名词、形容词,也能连接各类词组。虽然《醉翁亭记》没有展示出“而”的全部的解释,但中考的考点几乎涵盖,只要我们認真研究,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虚词 “而”就能为我们掌握并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

[1]宛志文《汉语大字典袖珍版》湖北人民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 1999

[2]王力《古代汉语》(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 2009

[3]何乐士等《古代汉语虚词通释》北京出版社 1985

[4]韩美娜《《论语》中“而”字用法论析》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8年第五期

[5]张中行《文言常识》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版

猜你喜欢
醉翁亭记虚词用法
address的高级用法你知道吗?
教学内容是实现语文有效教学的基石——以《醉翁亭记》教学为例
“作”与“做”的用法
扣题而教——《醉翁亭记》教学创意
基于混合策略的藏文虚词识别方法
功能对等理论下《醉翁亭记》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特殊用法
Note from the Editor-in-Chief
虚词在诗歌鉴赏中的作用
虚词功能的羡余及其修辞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