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氏家训———中国人心智成长的人生宝典

2016-05-30 10:48
党史天地 2016年22期
关键词:钱三强钱氏钱玄同

钱镠父子开创吴越国,连续三代五主均受中朝封为国王,成為王族。钱氏后人秉承祖训、绍续家风、绵延文脉,造就了吴越钱氏一门世代家风谨严、人才兴盛的传奇。这个家族始终一脉书香绵延,代有人才涌现。自唐末历五代,又经北宋至南宋,400年间吴越钱氏始终保持“位极人臣”,封郡王、国公者20余人,封侯拜相、入仕内阁者,将近百人。宋朝皇帝称“忠孝盛大唯钱氏一族”。就连清乾隆帝也感佩其家族教子有道,在南巡时御赐“清芬世守”匾额。到了近代,钱氏更是人才“井喷”。由于文坛硕儒、科技巨擘云集,海内外“院士”子弟数以百计,吴越钱氏家族因而被公认为“千年名门望族,两浙第一世家”。

名人辈出的钱氏家族

一、钱镠:钱氏家族开山鼻祖

钱镠祖籍临安,生于唐大中六年(公元852年),他本是山里一农户的孩子,小时念过几年书,15岁时因祖父母相继病逝,因而家境陷于贫困,被迫辍学出外谋生。他见官商垄断食盐供应,造成盐价昂贵,便冒险从事贩运私盐的营生。他每次须挑盐200多斤,常摸黑夜行,绕道爬山,风餐露宿。尽管艰苦,却锻炼了一身好筋骨。

此时,社会矛盾激化,藩镇割据,智者看出了动乱带来的机遇,于是国内上下纷纷招兵。当时,钱镠所在的石镜镇指挥使董昌见这个21岁的小伙子体格健壮、反应机敏,甚是喜爱,于是招钱镠参军。董昌实则为钱镠的“恩公”,董昌长钱镠4岁,且建功立业较早。当钱镠还在从事盐贩之时,董昌已经由临安土团军出身,以战功升为石镜镇将,不但具有谋略,而且善于识人。

钱镠胆识过人、聪明机灵,当黄巢大军分几路向杭州一带运动,其中有一支先头部队逼近临安境内时,钱镠奉命率20多名射手潜伏林间狙击。钱镠先射死领头的小头目,然后便四面鼓噪,虚张声势。敌方并不知情,见如此山谷回响,误以为“临安屯兵八百里”,因而连忙惊慌失措改道前行,以求自保。如此这般,钱镠竟然不失一兵一卒,便使临安百姓免去一场水深火热的战事,而他因此也获得了“初生之犊”的美誉。

之后,钱镠乘机建议练兵,帮助董昌联合附近各县乡兵,组成著名的“杭州八都兵”,把临安、唐山(昌化)、东安(富春)、海昌(盐官)、龙泉、余杭、于潸、新城(新登)8个县的乡团,联合成军,后随形势又发展扩充为13都。

钱镠练了两年兵,终于等来了时机。唐僖宗中和二年(公元882年)7月,盘踞浙东七洲的义胜军节度使举兵叛乱,董昌派钱镠渡江反击,八都兵初试锋芒便节节胜利。敌军仓促南逃,至台州被捕,押送钱镠军中。钱镠即斩其首于会稽市,回军报功。董昌大喜,于是报钱镠为“权杭州军州事”,自己则接管浙东州。至此,钱镠便真正开始担任杭州刺史,经营王业。

公元907年,唐朝灭亡,繁盛的大唐成了过去式。自唐末至宋初之间,中华就陷入了动乱非凡的“五代十国”时期,然而吴越钱氏却较为稳定,自唐经五代至宋,前后7朝始终保持着兴盛局面,钱镠稳掌兵权60载,平安执政长达46年,安度晚年到81岁,这不得不说是乱世之中的奇迹。探究钱氏的长盛不衰会发现,这与钱镠的“齐家之道”密不可分。

二、钱文选:为钱氏子孙编撰立族之本、旺族之纲

钱文选(1874- 1957),字士青,安徽广德人,钱镠第32世裔孙。4岁丧父,16岁丧母,靠祖遗田产和打柴、挖笋维持生计与学业。1903年选送京师大学堂师范馆,旋改入译学馆攻读英语,自言“潜心外文,在于窥西人政治学问之本源,以变法图新,富国强邦”。1915年的美国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钱文选以中国监督处参议和安徽省代表身份及赛会国际审查委员资格,据理力争击败日本茶,使皖、赣、闽、湘、鄂、苏、浙7省茶均获金牌大奖,上海《神州日报》赞其“确以热忱之竞争,恢复国产之名誉,其成绩卓著”。抗战时,任杭州红十字会会长,兼浙江救济难民委员会常委。杭州沦陷前夕,钱文选避居上海,日军多次威逼其回杭任职,他凛然正气,严词拒绝,题诗明志:“乱离敢自托孤高,威武频加不屈挠。生命虽危置度外,任他巨浪与洪涛”。建国后,钱文选任杭州市政协委员。

1919年,钱文选任职两浙盐运使,感慨先祖吴越国三世五王百年功绩“可与日月争辉,与山河并寿”,恐代远年湮,更至数典而忘祖,决定编篡《钱氏家乘》。《钱氏家乘》始版于1925年,其“家训卷”载录有《武肃王八训》、《武肃王遗训》、《钱氏家训》3章。其中,《钱氏家训》分“个人”、“家庭”、“社会”、“国家”4大部分,于2007年才在《钱氏家乘》中被重新发现;据考证,应系钱文选先生根据先祖钱镠平生言行及对后世教诲进行诠释整理,以格言体形式加工编撰而成;与《武肃王八训》、《武肃王遗训》一道合称“钱氏家训”,共同成为钱氏子孙的立族之本、旺族之纲。

三、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被周恩来称为“三钱”

在现代中国科学家中,有3位姓钱的物理学家,他们是同时代人,又都出生于风景如画的杭嘉湖平原,他们的经历也有相似之处:早年在海外求学,一旦学成,就急切地奔回祖国,什么也羁留不住,他们心中只装有一个崇高信念———振兴中华民族的科学技术。几十年来,他们脚踩着祖国的大地,呕心沥血地忘我奋斗,在新中国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开拓出一个又一个的崭新科学领域,使中国人扬眉吐气,外国人刮目相看。这3位钱姓物理学家是:“两弹一星”元勋空气动力学家钱学森、中国近代力学奠基人钱伟长、中国原子能事业开创者钱三强,他们被共和国首任总理周恩来亲切地称为“三钱”。

1.钱学森

1911年,在浙江杭州西子湖畔,一个新生命来到这风云变幻的人间。他,就是日后名震世界的钱学森。

钱学森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上海南洋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随后漂洋过海,去美国深造。中国留学生天资聪颖、勤奋过人,他在两个名牌大学的航空工程系就读:麻省理工学院、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很顺利地在后者获得博士学位,36岁时又被前者聘为教授。

1950年,新中国诞生不久,钱学森毅然辞去教授职务,坚决要求返回祖国。他的行动使友人大惑不解,老师冯·卡门更感到惊讶和痛心,因为钱学森是他最钟爱的学生。

美国政府顽固地阻挠钱学森回国,因为他是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火箭小组的元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对美国的火箭技术作出过重大贡献。钱学森写的关于核火箭技术的出色论文,至今还是这一领域的经典名著。他还是美国空军科学顾问团的成员。当时,美国政府对新中国十分敌视,让钱学森这样重要的科学家回到祖国,他们不会甘心。外电曾报道,当时美国海军的一个负责人金布尔告诉别人:“我宁肯把他枪毙,也不愿放回中国,无论在什么地方他都值5个师。”

美国政府无视钱学森的学识、名望和对美国的贡献,指控他是“外国共产党分子”,并把他逮捕,在拘留所里关押了两个星期,随后又吊销了他接触机密资料的证书。1950至1955年,他们一面对钱学森施加种种迫害,一面又以荣华富贵来引诱他留居美国。

这一切,丝毫不能动摇钱学森回国的意志。终于,由周总理亲自点名,经中国政府的严正交涉,慑于中国国威和全世界舆论的压力,美国政府只好让步。1955年秋,钱学森回到祖国的怀抱。

回国后,钱学森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国防科委副主任。他是火箭、航天科学的带头人。2009年,钱学森在北京逝世。

2.钱伟长

钱伟长,1912年出生在江苏无锡。在他家乡,太湖一平如镜,但他的生活却经历了许多风浪。

1935年,钱伟长在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后,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学习并取得了博士学位,随后到了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冯·卡门的实验室工作。他从学于冯·卡门,但比钱学森稍晚一点。

1946年,钱伟长回到祖国,先后在清华、北大、燕京等著名学府任教授。他治学严谨、见地不凡,很受师生们的敬重。所以,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担任了清华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学术秘书、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筹委会主任等重要职务。2010年,钱伟长在上海逝世。

3.钱三强

1964年10月16日,中国在西部上空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在举国欢呼声中,核物理学家钱三强在自己的书屋里浮想联翩,回忆起自己20多年来在核科学上投入的辛勤劳动。

钱三强,1913年生于浙江绍兴,出生刚9个月,便随父母从故乡迁到北京。钱三强中学时曾想去学工,在中国建立强大的工业,但他最后却深深地爱上了新兴的原子物理学。在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后,钱三强于1937年考取了公费留法研究生。

巴黎大学著名的镭学研究所———居里实验室,是居里夫人一手建起的。她逝世后,主持实验室工作的是她的女儿伊兰娜·居里。伊兰娜·居里和她的丈夫菲列德里克·约里奥是志同道合的科学家,他们两人把姓都改为“约里奥·居里”。钱三强在法国的导师,正是这对可敬的夫妇。

巴黎,是西方最迷人的城市。但来自中国的钱三强无心顾及,他的整个身心都在原子世界中遨游。约里奥·居里夫妇是正直的科学家,深深同情受压迫的国家和民族,他们给予这东方青年以格外关怀和体贴。他们让钱三强学习和亲手操作法国最先进的仪器设备,解答他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而且请他参加每周星期四在实验室举行的科学讨论会。那时,实验室里名流云集,大家一边喝茶、吃蛋糕,一边无拘无束地讨论科学问题。这样的环境,使好学的钱三强如鱼得水,他在核物理学的领域中,像勤劳的蜜蜂一样,一点一滴地积累知识和经验。

1946年,钱三强和夫人何泽慧先后发现了铀的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1947年又对三分裂现象作出了合理的理论解释。这一出色结果,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钱三强成了世界知名学者。

1948年5月,在中国共产党旅法党支部的赞同下,钱三强夫妇向老师辞别,远涉重洋,向祖国进发。

解放后,钱三强担任了原子能研究所所长。后来,又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虽身居高位,但他依旧不知疲倦地为中国的核技术发展而操劳,直至1992年在北京逝世。

四、钱思亮、钱煦、钱复:与大陆“三钱”媲美的台湾“三钱”

中國大陆有“三钱”,台湾也有“三钱”。与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不同的是,台湾的“三钱”是父子3人,分别为父亲钱思亮、二子钱煦和幼子钱复,他们被并称为台湾“三钱”。

1.钱思亮

钱思亮出生于1908年,字惠畴。1927年9月,钱思亮19岁,奉父母之命与张婉度女士结婚,结婚的同时,他又考入清华大学化学系,开始了他的学术生涯。同年9月,钱思亮同吴大猷等人一起赴美留学,入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化学系。

拿到博士学位后,钱思亮于1934年8月回国,受聘为燕京大学化学系教授,讲授普通化学,同时在清华大学和辅仁大学兼课。钱思亮是一个认真、严格、负责的老师,他学识广博,讲课也很有艺术,所以深受学生的爱戴。对他所执教过的学生,即使在事隔多年之后,钱思亮仍能准确地说出学生的姓名和学习成绩。这样的细节,常常让学生们感动得流泪。

1949年1月,钱思亮应台大校长傅斯年的邀请,携全家五口赴台,任化学系教授兼教务长,并曾一度代理理学院院长一职。1983年,钱思亮病逝于台湾。

钱思亮晚年最重要的经历,就是担任台大校长。在主流的叙事中,他被视为台大自由民主精神的保护神,“在最严厉的年代,他以传统中国读书人的包容敦厚,抵挡校外政治风雨,带领台大师生,走过最大限度的校园自由,长达19年。”

钱思亮掌校,秉持“无为而治”的方针,后人评价说:“回顾他的一生,似乎并无特别之处。但是相较他离开后的不几年间,台大所发生的政治风雨,不禁令人发觉,他最大的特别,可能就在于他的毫不特别。”

2.钱煦

钱思亮一辈子最大的功绩,除了为台大和“中央研究院”所做的贡献外,或许就是他培养出了3个了不起的儿子:长子钱纯学经济,曾担任台湾“财政部长”,乃是台湾经济起飞过程中的重要角色;次子钱煦学医,其研究领域与血流、血压对脉管的影响有关,专业上成就卓越,享有很高的声望,1976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94年又受命创建UCSD的生物工程系,后该系升格为研究院,学术水准位居全美前列。

1950年代,钱煦赴美深造,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在此后的半个多世纪里,他收获了“美国国家科学勋章”等奖项与荣誉。但在众多荣誉中,钱煦最看重的却是一个看似“没有理由”的奖项———“美国工程师学院创始者奖”。

“医学、科学这些我都学过而且都获得了学位,工程方面就全靠我自己咯。”钱煦笑着说,别的奖项都跟自己所学有关,而工程方面完全靠他自修,并没有取得过相关学位,因此这个奖项显得更为难能可贵。

3.钱复

钱思亮3个儿子中,知名度最高的还是幼子钱复,他历任台湾“驻美代表”、“外交部长”、“监察院长”等要职,成为近30多年来台湾政治生活中的关键人物。

钱复刚出生的时候,其实很不讨家里喜欢。因为之前已经有了两个哥哥,钱母一直盼望生个女儿,所以生下钱复不免失望。而在他出生前后,家里的祖母和外祖母先后去世,钱母也因生产的后遗症住院,所以一家人都对这个“小灾星”另眼相看。他童年时代正值国家危难,跟着家人辗转奔波,吃尽苦头。不过,这个家族遗传的聪明智慧,在钱复身上一览无余。幼年时的他就掌握了多种方言,也因用宁波话与当时国民党政府的行政院长翁文灏交谈而得到翁的喜爱。

钱复的青年时代是一帆风顺的,出身名门、才华过人、外表出众,几乎被所有的光环笼罩。而他从台大高才生到耶鲁博士,从当选台湾第一届“十大杰出青年”到担任蒋介石的英文翻译,其间似乎没有任何悬念。

钱复在蒋经国时代,处于相当特殊的位置。尽管他远在美国,但他的言行举止,都代表着台湾政坛的风向;他的意见,也总能“上达天听”,影响蒋经国的决策。

不过,钱复本人也深深地认识到,“形势比人强”,无论他如何长袖善舞,也逃不过“外交”失败的命运。他目睹了蒋家政权的代表被逐出联合国,他的名字始终不能被列在华盛顿的外交官名册之中,也不能堂而皇之地进入白宫和国务院。他耗尽了心血,却还是被讥为“断交部长”。在历史的趋势面前,他只能发出“微臣无力可回天”的悲叹。

在另外一个层面上,钱复作为一个政治人物,他的清高,和台湾政坛的风气格格不入,免不了被人认为是恃才傲物;他处事谨慎,却并不圆滑,尤其在大是大非的原则上,他决不愿意为了权位折腰。所以蒋经国去世之后,他虽仍然保持了尊荣的地位,而且一度得到李登辉的重用,但最终与李交恶,逐渐被排挤出权力中心。后来,钱复脱离国民党,昔日意气风发的“外交才子”终于一天天地老去……

《钱氏家训》为钱氏后人“明灯远照”

除了以上列举的钱氏名人大家以外,近代以来,钱氏家族还出现了一个神奇的“人才井喷”现象:钱文选、钱其琛、钱正英、钱玄同、钱穆、钱永健……各路精英巨匠风云际会、横空出世、振兴中华、各领风骚,钱氏家族因此而获“一诺奖、二外交家、三科学家、四国学大师、五全国政协副主席、十八两院院士”美名。据统计,当代国内外仅科学院院士以上的钱氏名人就有100多位,分布于世界50多个国家。

是什么原因让钱氏家族得以千年兴盛、名人辈出?“三钱”之一、中国力学之父钱伟长曾一言破的:“我们钱氏家族十分注意家教,有家训的指引,家庭教育有方,故后人得益很大。”钱氏家族能有今日成就,“钱氏家训”及其崇文倡学、崇德爱国家风,可谓明灯远照,居功至伟。

《钱氏家训》内分个人、家庭、社会、国家4大部分,对钱氏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国的思想行为,作了全面的规范和教诲。其中,“个人篇”强调修身、立德、守法、自律;“家庭篇”强调亲爱、友善、勤俭、忠厚;“社会篇”强调诚信、利他、普惠、和谐;“国家篇”强调爱民、守成、富国、安邦。

以《钱氏家训》中的“祖宗虽远,祭祀宜诚。子孙虽愚,诗书须读”为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祖宗虽然已经远离我们,但是在祭祀的时候也一定要心诚。即使子孙的天分不高、资质不好,也一定要让他们读诗书。这句话的意思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说如何对待祖宗和先辈,另一方面则是说如何教育下一代。两者合在一起,说的就是家族的传承关系。

钱三强的父亲是我国现代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钱玄同。钱氏家族一向对教育非常重视,钱玄同更是如此。钱玄同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主要干将,他在“五四”前后,先后出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还担任《新青年》的编辑工作,是当时的风云人物。

钱玄同号召别人破除旧思想、旧道德,在自己的家庭内部也坚定不移地实践这一思想。他常向儿子钱三强灌输民主与科学的新思想,告诉他时代是往前的,督促他对社会要有改革的热情,要用学到的知识技能去改造社会。

为了让孩子从小体验“改造社会”的艰辛,钱玄同带着6岁的钱三强一起参加了“五四”运动中的游行。父亲的言传身教在钱三强幼小的心灵里,早早地播下了反帝反封建思想的种子。

虽然钱玄同在古文字学和音韵学方面很有造诣,但是钱玄同对孩子的教育却没有强制性的规划。钱三強中学快毕业的时候,好多人对钱玄同说:“你是搞语言文字的专家,名气又大,应当叫三强接你的班。”可是钱玄同笑笑说:“那要看孩子的态度和兴趣!”

他对钱三强说:“你将来学什么,我不包办代替你的主意,由你自己去选择。但是一个人应当有科学的头脑,对于一切事物,应当用自己的理智去分析,研求其真相,判定其是非,然后定改革的措施。”

正是这种不强制、不包办的教育态度,让钱三强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去选择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当钱三强告诉父亲说自己要学习工科的时候,钱玄同欣然同意。

钱玄同不但在对未来的选择上给了孩子很大的自由度,而且也懂得抓住合适的时机对孩子进行鼓励,加强引导。钱三强中学时进入北大预科班,由于以前没有英语基础,学习起来非常吃力。

钱玄同怕他打退堂鼓,及时鼓励他说:“目标既然确定了,就应当用艰苦的劳动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你是属牛的,克服困难要有一股牛劲!”钱三强很受激励,坚定地说:“爸爸,你放心,我会把牛劲使出来的。”后来,钱三强果然使出了牛劲,如愿以偿地考取清华大学,攻读物理。

从清华大学毕业之后,钱三强获得了公费出国留学的机会。可是在出国前夕,钱玄同却染上了重病,钱三强为此踌躇不决。这时候,钱玄同又激励他说:“你学的科学,将来对国家有用,你还是出国好好学习吧!别忘记,你是属牛的,要拿出一股牛劲来!”钱三强这才下定了决心,远赴巴黎求学。

钱玄同对钱三强的教育方式,是钱三强受用一生的宝贵财富。钱三强做了父亲之后,对孩子们的教育也差不多采用了相似的办法:为孩子灌输正确的价值观,让他们自己选择自己的路,在关键时刻给予激励和帮助。

在他的教育下,他的孩子钱思进也获得了斐然的成就。钱思进毕业于清华大学,后来在北京大学物理学院任教授。他在实验高能粒子物理、网格计算在高能物理中的应用等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钱氏家族对孩子的教育异常重视,诗书传家、教育立身的理念影响了一辈又一辈的钱氏族人。不管家境多么困难,不管世事怎样变化,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这是大多数钱氏人家的选择。在这方面,我们从钱玄同、钱三强、钱思进一门三代的教育传承中不难看出端倪。

(摘自《观察与思考》、《青年文摘》、《人民文摘》、《钱氏家训新解》,牛晓彦著,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国家

执法如山,守身如玉,

爱民如子,去蠹如仇。

严以驭役,宽以恤民。

官肯著意一分,民受十分之惠。

上能吃苦一点,民沾万点之恩。

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

利在一时固谋也,利在万世者更谋之。

大智兴邦,不过集众思;

大愚误国,只为好自用。

聪明睿智,守之以愚;

功被天下,守之以讓;

勇力振世,守之以怯;

富有四海,守之以谦。

庙堂之上,以养正气为先。

海宇之内,以养元气为本。

务本节用则国富;进贤使能则国强;

兴学育才则国盛;交邻有道则国安。

个人

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

曾子之三省勿忘,程子之四箴宜佩。

持躬不可不谨严,临财不可不廉介。

处事不可不决断,存心不可不宽厚。

尽前行者地步窄,向后看者眼界宽。

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方见手段。

风狂雨骤时立得定,才是脚跟。

能改过则天地不怒,能安分则鬼神无权。

读经传则根柢深,看史鉴则议论伟。

能文章则称述多,蓄道德则福报厚。

家庭

欲造优美之家庭,须立良好之规则。

内外门闾整洁,尊卑次序谨严。

父母伯叔孝敬欢愉。

妯娌弟兄和睦友爱。

祖宗虽远,祭祀宜诚。

子孙虽愚,诗书须读。

娶媳求淑女,勿计妆奁。

嫁女择佳婿,勿慕富贵。

家富提携宗族,置义塾与公田,

岁饥赈济亲朋,筹仁浆与义粟。

勤俭为本,自必丰亨(古同烹),

忠厚传家,乃能长久。

社会

信交朋友,惠普乡邻。

恤寡矜孤,敬老怀幼。

救灾周急,排难解纷。

修桥路以利从行,造河船以济众渡。

兴启蒙之义塾,设积谷之社仓。

私见尽要铲除,公益概行提倡。

不见利而起谋,不见才而生嫉。

小人固当远,断不可显为仇敌。

君子固当亲,亦不可曲为附和。

猜你喜欢
钱三强钱氏钱玄同
将位置排到最后
得金书铁券 思家训门风
审查史料的真伪——钱玄同晚年对今古文经问题的讨论
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
论杨绛《记钱锺书与〈围城〉》中的导向问题
钱玄同食言
钱氏家族迁徙考
钱三强与父亲钱玄同
钱玄同与《国音常用字汇》
FACTORY 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