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临床观察

2016-06-18 02:07丁玉梅马晓勇
河北中医 2016年3期
关键词:补阳还五汤

丁玉梅 马晓勇

(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中医科,宁夏 银川 750004)

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临床观察

丁玉梅马晓勇

(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中医科,宁夏银川750004)

【摘要】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CVI)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2例下肢CVI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2例予补阳还五汤加味口服,对照组50例予迈之灵片口服,治疗1~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并比较2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变化。结果2组治疗后肿胀、疼痛、沉重及溃疡等症状百分率均明显降低(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各症状百分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2组治疗后双下肢同高腿围差值均改善(P<0.01),且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98.1%,对照组总有效率72.0%,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下肢CVI较单纯西医治疗疗效明显,可改善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不良反应。

【关键词】补阳还五汤;静脉功能不全;中药疗法

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chronic venous insufficiency,CVI)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主要表现为单侧或双侧小腿可凹性水肿,自觉沉重、胀痛,朝轻暮重,久坐、久立、久行后加重,病程长者多伴静脉曲张、皮肤色素沉着,进一步发展可出现淤积性皮炎、湿疹或慢性溃疡。西医认为,下肢CVI多为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所致,或继发于急性深静脉血栓,导致静脉回流障碍而成[1]。2010-10—2013-10,我们运用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下肢CVI 52例,并与口服迈之灵片治疗50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全部102例均为我院中医科门诊(62例)及病房(40例)就诊的CVI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2例,男29例,女23例;年龄45~78岁,平均(52.5±2.5)岁;病程3个月~25年,平均(3.3±0.7)年;伴有静脉曲张36例,淤积性皮炎10例,溃疡6例。对照组50例,男23例,女27例;年龄40~79岁,平均(49.8±6.8)岁;病程5个月~19年,平均(3.2±0.3)年;伴有静脉曲张34例,淤积性皮炎11例,溃疡5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病例选择

1.2.1诊断标准参照《实用中医周围血管病学》[2]拟订:①小腿沉重、乏力、胀痛感,站立、远行后加重,平卧休息后减轻;②下肢水肿,可伴有浅静脉扩张或迂曲;③病程较久者可发生小腿足靴区皮肤色素沉着,湿疹样皮炎,严重者可并发淤血性溃疡,渗液,经久难愈或反复发作。

1.2.2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患者;②美国静脉论坛CEAP[3]分级C2级以上;③病程>3个月。

1.2.3排除标准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明确诊断为心源性、肾源性水肿;由动静脉瘘、淋巴性水肿引起的下肢水肿;存在全身感染或伴有严重的心、肝、肾功能不全者;患有恶性肿瘤或严重营养不良者。

1.2.4剔除标准未能按规定使用药物,不能判定疗效;主动放弃治疗者;治疗期间出现毒副反应、过敏反应者。

1.2.5脱落标准符合标准纳入研究的患者,无论何种因素退出,只要未完成方案既定的治疗周期或治疗方案者,均判定为脱落病例。

1.3治疗方法

1.3.1治疗组予补阳还五汤加味。药物组成:黄芪100 g,当归30 g,桃仁10 g,红花10 g,赤芍药30 g,鸡血藤30 g,地龙12 g,王不留行15 g,路路通15 g,川芎10 g,丹参30 g,泽兰30 g。日1剂,经自动煎药机(国产)煎药并分装,1剂煎2袋,每袋180 mL,每次1袋,每日2次口服。

1.3.2对照组予迈之灵片(德国 Cesra Arzneimittel GmbH &CO. KG,进口药品注册证号Z20090001)2片,每日2次口服。

1.3.3疗程4周为1个疗程,可用药1~3个疗程。

2结果

2.12组疗效比较治疗组52例,痊愈12例,显效28例,有效1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1%;对照组50例,痊愈5例,显效16例,有效17例, 无效12例,总有效率72.0%。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2.22组治疗前后症状变化见表1。

表2 2组治疗前后症状变化 例(%)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1

由表1可见,2组治疗后肿胀、疼痛、沉重及溃疡等症状百分率均明显降低(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各症状百分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

2.32组治疗前后双下肢同高腿围差值比较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双下肢同高腿围差值比较 例

表2数据经秩和检验,2组治疗后双下肢同高腿围差值均改善(P<0.01),且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

2.42组不良反应情况2组治疗期间均无皮下出血、牙龈出血、消化道反应。

3讨论

下肢CVI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是周围血管科最常见的疾病,其发病率在普通人群中占15%~20%,占下肢疾病的70%,且有上升趋势[4]。中医称为股肿、脉痹等名称。患者早期可无任何临床表现,或仅有下肢沉重感或难以描述的弥散性疼痛,随着病程延长可逐渐发展,出现下肢浅表静脉扩张或曲张、皮肤硬结、色素沉着等,甚至静脉性溃疡。其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高,女性高于男性,涉及浅静脉、深静脉、交通静脉3个系统之一或整个下肢静脉网,可分为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所致,或继发于深静脉血栓形成,导致静脉回流障碍而成。西医常用迈之灵、华法林等抗凝或改善静脉循环治疗,有一定疗效,但不能完全改善症状[5-6],对于轻中度及不适宜手术的患者,目前无公认有效的西药,而中医药治疗有较大的优势。

中医学对下肢CVI认识久远,常规治疗以活血化瘀通络治疗。但我们在临床中发现本病大多数是由创伤、妊娠及其他疾病长期卧床等因素造成的,同时因久坐、久卧、久行、久立耗伤气血,脾气虚弱,脾失健运,水湿内停,溢于肌肤则发为水肿,湿性下注,湿邪蓄积于下肢组织经络,则导致小腿肿胀、按之凹陷;湿浊困于肌肉,脾气失于升发,则导致下肢沉重;脾主肌肉,脾气虚失于荣养,导致下肢易乏力;湿浊阻于下肢脉络,气血运行不畅,气滞于络,导致下肢痠胀感;气为血帅,气滞则血行迟缓,久则形成血瘀,瘀血与湿浊互阻于下肢脉络,更加胶着难解,病情进一步加重并缠绵难愈,出现皮肤色素沉着,甚至湿疹、溃疡。可见脾虚运化失司导致湿邪留滞下肢脉络是发病的基础,久之出现血瘀病情加重,故治疗本病不能单纯利湿,需结合益气活血通络之法[7-8]。气虚不能推动血行,导致气滞血瘀,阻塞脉道,形成本病。本病发生病机涉及虚、瘀、湿,辗转相因,导致下肢水肿逐渐加重。因此,本病以气虚血瘀为根本,治当以益气活血通络为大法,故我们通过辨证分析,选用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本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补阳还五汤出自清代名医王清任的《医林改错》,是治疗气虚血瘀的经典名方,该方补气以活血,活血以袪瘀,虚实兼治。方中重用生黄芪以补元气,气行则血行,血不行则有瘀滞,为君药;当归活血补血,为臣药;再配以赤芍药、川芎、红花、桃仁等活血祛瘀之品,使瘀祛而不伤正;地龙长于通行经络,在此基础上加用王不留行、鸡血藤、丹参活血化瘀,路路通、泽兰通络利水。诸药共奏补气活血通络消肿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当归、川芎、生地黄、赤芍药、地龙可扩张周围血管,解除血管痉挛,改善血液循环,增强抗凝和纤溶活性,降低血液黏度,改善血流变性[9-10]。

本临床研究以目前临床上常用治疗下肢CVI的迈之灵为对照[11],采用治疗气虚血瘀的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下肢CVI,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疼痛及溃疡完全消失,临床疗效较好,总有效率达到98.1%,较西药迈之灵片治疗效果明显,且中药组双下肢同高腿围差值较对照组明显改善。表明中药治疗下肢CVI无明显毒副作用,临床效果较好,可以在临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吴孟超,吴在德.黄家驷外科学(中册)[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214-1217.

[2]陈淑长.实用中医周围血管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01-302.

[3]张培华,蒋米尔.临床血管外科学[M].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732-742.

[4]张柏根.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的诊治进展[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3,18(9):517-518.

[5]王深民.应注意掌握下肢深静脉瓣功能不全的外科治疗指征与技巧[J].中华医学杂志,2007,87(43):3028-3029.

[6]董国祥.进一步提高我国下肢静脉瓣功能不全的治疗水平[J].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2008,2(5):1-3.

[7]张苍.健脾利湿活血通脉法治疗慢性下肢静脉性水肿的临床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

[8]于亚娜,郝琳,刘素钦,等.益气消肿法治疗原发性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8,17(5):628-629.

[9]杜金行,李腾飞,史载祥.基于文献对血瘀证兼证诊断标准的研究[J].中医杂志,2012,52(23):2035-2037.

[10]翟丽莉,吕建华.补阳还五汤的药理研究与临床新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7(2):9-10.

[11]顾毅,尹乐平,冯超,等.迈之灵治疗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的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2006,27(5):499-500.

(本文编辑:李珊珊)

doi:10.3969/j.issn.1002-2619.2016.03.030

作者简介:丁玉梅(1967—),女,主任医师,副教授,学士。研究方向:从事老年病及周围血管疾病的研究及治疗。

【中图分类号】R543.605.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619(2016)03-0419-03

(收稿日期:2014-06-26)

猜你喜欢
补阳还五汤
补阳还五汤防治心血管病研究进展
补阳还五汤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疗效及对MMSE积分、ADL评分的影响研究
补阳还五汤配合针刺治疗中风病恢复期的规范化研究
补阳还五汤联合天麻钩藤饮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
补阳还五汤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研究及其作用机制探讨
补阳还五汤加减联合针灸治疗脑卒中偏瘫100例疗效观察
补阳还五汤合增液汤治疗糖尿病性便秘48例临床体会
探析脑血栓应用补阳还五汤结合针灸治疗的临床疗效
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肾病综合征38例
老年冠心病等采用补阳还五汤治疗的临床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