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毕业生的职业选择——以A大学201X级为例

2016-10-13 09:12季叶青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6年4期
关键词:社会工作者硕士毕业生

刘 柳,季叶青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江苏 南京,210023)



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毕业生的职业选择
——以A大学201X级为例

刘柳,季叶青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江苏 南京,210023)

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教育项目,本应是培养社会工作高级专门人才的摇篮,然而却遭遇了毕业生普遍选择在非社会工作领域就职的尴尬。对于此问题,采用质性研究方法考察了A大学201X级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毕业生的职业选择。研究结果显示,由于薪水低、专业化程度不高、社会认可度低以及职业发展受限等因素,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毕业生们普遍认为成为一名社会工作者是一种无奈的选择。社会工作者不可能仅仅依靠“助人理念”而生存。此外,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教育也不能为学生们提供专业化、职业化的训练,以致其报考A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硕士项目就是为了一个名牌大学的硕士学位而已。为改变这种状况,政府和学校两方面都应努力,一则提高社会工作者的社会认可度和薪资水平,二则调整社会工作专业硕士项目的培养模式,使其更加实用和以职业为导向。

社会工作专业硕士;职业选择;毕业生

一、研究背景

社会工作作为一项职业,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方社会,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与之相配套的社会工作教育体系也已经非常完善。在西方发达国家,社会工作专业硕士(Master of Social Work)早已发展成为专业化程度高、就业导向明确的硕士教育项目。以美国为例,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有较为长久的发展历史,是最早被认可的“职业教育”。[1]美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Council of Social Work Education,以下简称CSWE)于1919年成立,并于1932年颁布了社会工作硕士教育的最低限度课程。高等院校开设的社会工作专业硕士项目都需要遵循CSWE的指引,课程必须包括CSWE所要求的以高级社会工作方法和实务技巧为主体的基础课程,以及多种针对具体服务人群的选修课程。而在从事社会工作教育的师资方面,92.7%的从业者具有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学位, 55.8%具有社会工作或社会福利领域的博士学位, 51.8%具有与社会工作相关的职业资质。[2]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学位的授予,主要考核学生对课程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实践操作能力,并不关注学生是否可以撰写研究型的学术论文。可见,在美国,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教育是完全以职业化为导向,而大多数毕业生也会在社会工作领域就职。[3]

“社会工作”是个舶来品,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已经传入,但在1952年院系调整时被取消。1987年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建立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标志着社会工作教育在中国大陆地区的恢复。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社会工作本科(及以下)的教育已经较为普及。为了促使社会工作教育更加专业化和职业化,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教育的基础上,2009年首批33所开展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学位教育试点工作的研究生培养机构开始招生,[4]学制两年(全日制)。之后在2011年和2014年分别新增了两批高校,目前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的培养机构已经有104所。[5]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的《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是:“具有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公平公正的专业价值观,掌握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熟悉我国社会政策,具备较强的社会服务策划、执行、督导、评估和研究能力,胜任针对不同人群及领域的社会服务与社会管理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6]可见,此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培养目标也着重强调了实践运用能力;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属于应用型硕士阶段教育。

至今,首批招生的院校已有几届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毕业生。这些毕业生们是否也如西方发达国家的同伴们一样,顺利地进入了社会工作领域就职呢?很遗憾,据了解,仅有很少一部分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毕业生选择成为社会工作者,这同中国全面普及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期望相距甚远。在国家政策一片大好的前提之下,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毕业生们为何不愿意成为一名社会工作者呢?相对本科教育而言,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教育具有更加专业化和高层次的特点,理应培养更具专业性的社会工作人才;然而实际上,这部分学生在本行业内就业的比例却并不高。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一问题,本研究选择了A大学(为首批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硕士项目的高校之一)的201X级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毕业生作为研究对象,以期系统性地探讨其就业选择的问题。

二、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研究回顾

社会工作专业硕士项目在中国大陆高校的开展只不过五六年的时间,毕业生数量有限,而针对其就业问题的研究几乎一片空白。文献检索结果显示,只有少量研究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文献,且几乎都反映出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就业“不对口”的问题。如一项关于上海某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的研究发现,从事社会工作专业对口工作的毕业生仅有16.4%,而从事相关职业的人数比例也只有28.4%,其余55.2%的毕业生从事的工作与社会工作专业毫无关系。[7]另一项研究则发现,北京某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约四成毕业生从事着与社会工作无关的职业。[8]也有一些学者研究了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的择业意向。如一项对上海某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发现,71.4%的毕业生愿意进入国家机关工作,26% 的毕业生愿意进入国有企业工作,而几乎未有学生提到愿意去社会工作领域就业,做一名“社会工作者”。[7]当考察那些为数不多的已经进入到社会工作领域就业的大学毕业生时,研究发现,绝大多数人对目前的工资待遇不满意,并有离职和转行的打算。[9]工资低、待遇差也成为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们不进入该领域求职,以及进入后短时间离开的最主要原因。[10]而另一项阻碍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成为“社会工作者”的重要原因则是发展空间有限,没有成就感和专业认可度低。[9-10]

虽然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教育在中国大陆地区才刚刚起步,毕业生也很少,但是作为一项职业化取向很强的应用型硕士教育,对其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研究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这也有利于评估和检讨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教育是否达到了预定目标以及是否需要改进。而这也正是本研究所希望达到的目的。

三、研究设计

关于大学生(包括硕、博士研究生)就业问题的讨论多采用量化的实证主义研究方法,因其属于较为成熟的研究领域,且往往针对的是较大样本。而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主要基于两个理由。首先,鉴于之前鲜有学者系统研究过中国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本研究可被定义为一个探索式研究。对于此类研究来说,质性研究方法是合适的。它较量化研究更加适合于探究那些还并不为大众所广泛知晓的群体或社会事件,[11]因其具有实用性、解释性以及基于人们具体生活经验的特点。[12]其次,本研究希望详细了解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毕业生们在择业时究竟是怎么想的,是哪些原因促使了他们选择或者不选择成为一名社会工作者。作为一个探索式研究,它不会是一个规模宏大的、有成百上千人参与的项目,这也不符合本研究的目的;相较量化研究所追求的普遍性和推广性,想要获取各种细致而有深度的信息,采用质性研究方法更加合适。

鉴于本研究是一个质性研究,参与者的数量便不宜过多,因此作者选择了中国东部地区A大学的201X级全体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毕业生作为研究对象。A大学是一所985重点高校,拥有较强的综合实力和较高的教学质量,也是首批开展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教育项目的33所高校之一;201X级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毕业生共有46人,其中男生12人(26%),女生34人(74%)。在全面了解这46位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之后,作者有针对性的对选择不同职业的8位毕业生进行了半结构式访谈,以期了解他们不同的择业取向背后的逻辑和原因。本研究严格遵循了知情同意和保密原则,所有参与者均自愿参与本项研究,且他们的身份信息都已进行了匿名处理,以保障其隐私。

四、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毕业生的职业选择

(一)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毕业生的职业选择情况统计

A大学201X级社会工作专业硕士46位毕业生的职业选择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毕业生职业选择情况统计表(N=46)

如表1所示,共有9位毕业生进入政府部门工作,相对于男生而言,女生选择政府部门就业的比例更高;且在这9人中有1人进入民政部门,广义上说可算是在社会福利界别内工作。男生选择金融行业的较多,是男生中所占比例最大的群体,而女生进入此行业就职的却只有1人。教育行业则相反,男生只有1人在教育行业中工作,女生却有4人进入该领域,且其中有1位在大学从事社会工作专业的教学工作。女生有2人选择媒体行业就职,而男生则没有人在媒体行业供职。在各类型企业中就职的毕业生是最多的,总共有16位。其中从事人力资源类岗位的最多,分别有2位男生和4位女生;销售类岗位其次,分别有3位男生和2位女生;还分别有3位男生和2位女生供职于行政部门和技术部门。此外,有3位女生选择了继续深造,且均为境外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在全部46名毕业生中只有2人在社会工作机构里就职,且均为女生,而男生则无一人选择成为社会工作者。

总结来看,男生的整体择业领域比较集中,且没有人选择成为社会工作者;女生的择业领域则较为分散,虽然只有2位毕业生进入社会工作机构就业,但从较广的意义上讲,有7人留在了社会工作领域内就职(包括社会工作者、政府民政类部门公务员、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教师以及在社会工作专业继续求学的学生)。

(二)职业选择背后的逻辑

为了充分了解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毕业生做出如此职业选择背后的逻辑,作者分别对进入不同行业工作的8位毕业生做了访谈,他们的就业信息如表2所示。

表2 参与访谈的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1. 做一名社会工作者是无奈之下的选择

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本应是培养高层次专业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导向非常明确的教育项目,然而,参与本研究的毕业生们几乎都对成为一名社会工作者没什么兴趣,即使是目前在社会工作机构中工作的毕业生也不例外。他们普遍将成为社会工作者看作是一种“无奈之下”的选择,因其薪水过低、专业化程度不高、社会认可度差、且职业发展受限。

念了六年社会工作了,要放弃也确实感到挺可惜的。但我不可能把社会工作当成我的终身事业。为什么?薪水低是一个方面,另外我觉得很难对这个职业有认同感和归属感。我也不是不认同社会工作的理念和价值观,但是你要让我把它当作一项职业来做,这不太可能。我觉得目前国内这个行业专业性不强,如果在这个领域内工作就很难有专业的排他性的技能,感觉会有一天难以在社会上立足。(M1,男,金融行业就职)

我觉得在当前的环境下做社会工作者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主要因为工资低,还有就是国内不少机构本身的观念就比较滞后,融入不易,成长空间也不大。(F8,女,就读于某境外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博士项目)

此外,毕业生们还提到,社会工作这一行门槛很低,显示不出专业性,且不太稳定,对于刚毕业的学生而言,吸引力显然远远低于政府部门或者大型企业。

我觉得吧,就现在中国的情况来说,社会工作这行门槛低,含金量也不高,人人都能做,不见得非要念过社会工作的。另外这个工作也很不稳定,相对来说,我觉得我还是找个“铁饭碗”靠谱些。(M2,男,某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就职)

因为流动性大、不稳定等原因,已进入社会工作领域就职的一名毕业生也坦言自己终有一天会离开,尽管她的这份工作在大家都抱怨的薪水方面表现得已相当不错。

我在XX市的一家社会工作机构做事,现在年薪大概是七万五。其实社会工作者的待遇在XX市不算非常低啦,但我觉得我不会留这里很久的,有机会我应该会选择去高校发展。我的感觉是这一行流动性很大,人才质量良莠不齐。社会工作的发展之路还要走很远,我感觉即使是当下发展最好的地区,也只是香港30年前的水平。社会工作者不能挣多少钱,大众的认同度也不高,所以这一行留不住人。(F6,女,社会工作者)

总结来看,在毕业生们关注的主要择业要素(如薪水、社会认可度、职业发展等)上,社会工作行业都没办法给出一个令人满意的答卷,这也是为什么毕业生们很少考虑在此行业求职的原因。

2.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教育没有为学生提供明确的职业化道路

除了就业前景不佳外,毕业生们亦普遍提及,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教育本身也没有提供给学生们明确的职业化训练以及专业化的就业指引。对于此,有毕业生认为这是社会工作专业师资配备不足、课程设置和教材使用与社会实际状况相距较远所致。

一些大学的社会工作专业老师也不是专业出身,专业老师很缺。而且现在高校的社会工作课程设置基本是参照国外模式,课本上学习到的知识、技巧都是从国外翻译过来的。中国社会有自己的国情、有自己的实际情况,将国外的理论生搬硬套到中国实际中无疑会产生很多问题。(M1,男,金融行业就职)

除此之外,也有毕业生表示,作为一个本应非常注重实践的教育项目,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的实践类教学却显得不足,并没有体现出职业化、专业化导向这一特点。

我觉得就社会工作专业来说,我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锻炼,图书馆中与社会工作相关的书籍文献比较少,与社会工作相关的实践安排也不多,感到有些遗憾。(F4,女,某企业行政部门就职)

并且由于实践训练的缺乏,在一些毕业生看来,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就和其他社科类专业的硕士教育一样,并无特别之处。因此,他们认为不必在意是否“专业对口”这件事儿,毕业之后完全可以从事各种类型的工作。

我觉得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就和其他硕士项目一样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决定往哪个方向走。爱学术的就借助这个平台搞学术,爱实践的借助这个平台搞实践。(F7,女,某高校社会工作系教师)

我认为专业局限不了人,就算不在社会工作领域就业,多年的社会工作教育浸染也会使得很多社会工作价值观内化成个人世界观的一部分。(F8,女,就读于某境外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博士项目)

3.名牌大学的硕士学位能带来更广阔的就业机会

既然毕业生们普遍不考虑成为一名社会工作者,也不认为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教育能够提供给他们足够的职业化训练,那么他们为什么要来读社会工作专业硕士课程呢?对于这样一个问题,毕业生们普遍坦言,报考A大学的社会工作专业硕士项目并非为了将来成为一名社会工作者,而是因为名牌大学的硕士学位是拥有更广阔就业机会的优势条件。

我来A大学读书就是为了有更高的学历,方便今后找到好工作。(M1,男,金融行业就职)

甚至有毕业生表示,自己单纯的只是想要一个名牌大学的文凭而已,至于就业问题则考虑得较少。而至于为何要选社会工作专业而非其他专业,有毕业生表示,这是因为自己本科就是学社会工作的,报考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相对来说比选择其他专业的研究生更容易被录取。

至于为什么选社会工作专业,因为我本科就是念社会工作的,跨其他专业考研太难,比如说社会学。如果让我考XXX大学的社会学我愿意尝试,但是既然选了A大学,就要选自己擅长的专业。对我来说,A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相较于该校的其他专业简单一些,为了成功几率,我就选择了这个专业。(F7,女,某高校社会工作系教师)

可见,选择A大学的社会工作专业硕士项目就读,学生们普遍考虑的是大学名气和硕士学位,以及因此带来的找到“更好”工作的可能,而很少考虑就业的专业对口性问题。

4.自助尚且无暇,如何能来助人

最后,也有些毕业生认为,他们不是不认同社会工作的价值,也不是不愿意从事该领域的工作,而是当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父母殷切的期待时,自己尚且不能应对自如,如何有能力来从事这一以高尚的价值观为导向的助人专业呢?这是个现实的矛盾。就如同如下两位毕业生所感慨的。

社会工作其实是一项有钱人玩的专业。自己没有那个财力,单凭一点点爱心是很难支撑下去的,我不想把自己的青春耗在这上面。(M2,男,某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就职)

我是很认同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和伦理的,也希望能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但是我觉得自己势单力薄,很难仅凭一腔热情就去做这一行。做社会工作者普遍工资低,养活自己都成问题,哪有力气去献爱心呢?我如果在社会工作领域就职,那么我一个月的工资能够应付我的消费吗?到时候弄不好还得向爸妈伸手要钱。父母培养了我这么多年,本希望我能够通过知识改变命运,也帮助家里改善改善条件,现在我有工作了却还是要从父母那里要钱,这不是很不合理吗?(F5,女,某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就职)

相反,有毕业生认为,与其现在去当一名社会工作者,还不如将来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善事”来回馈社会,也算是践行了自己的社会工作理念。

我想,如果有一天我“混”得好了,可以多做善事,来回馈社会,这也算是我对社会工作理念的一种坚持吧。(M1,男,金融行业就职)

五、毕业生职业选择的原因分析

A大学201X级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毕业生的就业有着多元化的取向,分布较多的职业领域有政府部门、金融行业、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与市场销售类部门等,几乎与其他社科类硕士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类似,而选择成为社会工作者的毕业生却寥寥无几。这一结果并不符合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教育项目的初衷,与西方国家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毕业生们的职业选择也有非常大的差别。至于为何会出现这种局面,作者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寻找原因。

首先,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毕业生们普遍认为,成为一名社会工作者是无奈之举;而如果成为社会工作者,就可能面临无法自己养活自己、缺少职业归属感和社会认可度的窘境,在此种状态下谈论如何“助人”是不现实的。如美国这样的西方发达国家,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已经经过了百年的历史。这一职业最初是由民间组织应民众需求发展而起,之后自下而上地逐步发展成一个较为全面的职业化体系;社会对社会工作者的认可度也很高,认为是和医生、律师等职业类似的“专业人士”。而中国的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则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政府在推动其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政府的政策导向指引着社会工作专业前进的方向。在这种背景下,社会大众对社会工作以及社会工作者的了解有限,这就使得社会工作者很难受到社会的重视和认可,当然,也就很难得到令人满意的薪资和职业发展路径。

其次,在毕业生们看来,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教育并没有显示其应有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取向,而是“和其他硕士教育一样”;学生们选择A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就读硕士也并非为了在社会工作领域就职,大多只为了一个名牌大学的硕士学位。社会工作教育是社会工作专业化的重要途径,尤其是社会工作专业硕士阶段教育,更应该成为培养高级社会工作从业者的摇篮。而现阶段的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教育在毕业生们看来并没有那么“专业化”,这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者学术背景的非专业性;二是教育体系和教材大多借鉴西方现有的内容,本土化程度较差,继而表现出实用性差的问题;三是实践教学的不足,理论和实践相脱节。而至于报考A大学的社会工作专业硕士项目只是为了A大学的名气和学位这一情况,可将其理解为一种“名牌大学效应”。即,在一个大学很知名的情况下,报考该大学的学生们就会比较少考虑专业的问题,而是以能进入这个大学念书为主要目标。正如很多毕业生提到的,自己报考社会工作专业硕士项目就是因为相对来说“好考”,比较“有把握”,可以增加被A大学录取的几率。

六、对策探讨

针对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毕业生选择非社会工作领域就业的两大原因,作者认为,可相应地在政府与高校两个方面做出调整,以促进社会工作专业硕士项目更好地为培养该领域高层次人才服务。

如前文所述,既然我们已经走了一条由政府主导的社会工作发展的道路,政府在此过程中就有责任提升社会工作专业的社会认可度,以及提高社会工作者的福利待遇和薪资水平,这样才能吸引和留住优秀的人才成为社会工作者,从而实现打造专业化社会工作者队伍为社会服务的目标。首先,政府应加大对社会工作专业的宣传力度,扩大其影响力和知名度,让广大民众了解这一专业,也可使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从而扭转社会工作专业仅在高校内热门,却在社会上被边缘化的状态。其次,政府还应帮助明确社会工作职业的晋升和发展路径,使年轻人在进入该领域就职之时,便能清楚的了解自己将来可能的发展前景和发展空间,从而增加毕业生进入和留在该领域内发展的信心。最后,政府亦有责任加大投入,提高社会工作者的福利和薪资,令其无需为生活担忧。并且,薪资水平也间接成为社会认可度的保证。一个拥有较高专业化程度的职业,必须匹配以较高的薪资水平,否则只能沦为毕业生们口中“门槛低”“不受人尊敬”的职业,那必然是吸引不到优秀人才的。而拥有较高薪资水平则将吸引更多优秀的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毕业生进入该领域就职,而这又会提升该行业的美誉度和影响力,从而实现良性循环。社会工作者是一项职业,而不是做慈善,一味地强调社会工作者的无私奉献是无法实现其发展需求的。

而作为社会工作专业硕士项目的开办院校,亦需要在师资、教材和教学体系以及实践教学这三方面做出提升,从而更好地培养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学生对本专业的热情和认同感,这也将会增加毕业生们进入该领域工作的可能性。首先,在师资方面,社会工作专业由于在中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其专业师资缺口较大,这对于该专业的发展无疑是一种阻碍。师资是一个专业生存和发展的保证,在现有的情况下,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硕士项目的大学应在引进和留住优质师资资源上做出努力,给予较为优厚的待遇和宽松的发展空间,以促进该专业的发展壮大。其次,社会工作是一项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的学科,照搬西方理论和实践经验必将造成书本知识和社会现实相脱节的局面。因此,高校应加强社会工作专业教学的本土化,以本土化的案例和社会现实来教学生,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教学体系。最后,在实践方面,高校可更加合理地设计社会工作专业实践课程,并制定较为严格和标准化的实习流程和要求。此外,为了保证实践课程的效果,高校亦应聘请专业的实习督导,而非使用现行的以专业课教师担任实践督导的模式。而作为一个名牌大学的社会工作专业,如何能吸引到真正对社会工作感兴趣,而非仅仅冲着大学名气而来的学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这需要大学在招生策略上做出调整,如调整考试形式、考试内容等,使其能够达到“录取真正愿意投身社会工作领域的学生”这一目的。

总结来看,社会工作的职业化道路还很漫长,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教育也还有很多可改进之处。它的发展需要政府、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也只有如此才能最终促进社会工作专业的健康成长。

[1]GINSBERG L. Social work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J]. Portularia, 2005(1): 45-58.

[2]Council of Social Work Education (CSWE). 2007 Annual survey of social work programs: research brief [EB/OL]. [2016-01-25]. http://www.cswe.org/CentersInitiatives/DataStatist- ics/StudentData.aspx.

[3]林顺利,兰学莉. 美国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及其启示[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68-71.

[4]李迎生,韩文瑞,黄建忠. 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J]. 社会科学,2011(5):82-90.

[5]王思斌,阮曾媛琪,史柏年. 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5-48.

[6]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EB/OL].[2016-01-25].http:// www.cdgdc.edu.cn/xwyyjsjyxx/gjjl/szfa/shgzss/263551.shtml.

[7]吴鹏森,王慧博. 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及问题分析——以上海S高校为例[J]. 上海政法学院学报(法制论丛),2013(6):134-141.

[8]谢启文. 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J]. 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23) :36-38.

[9]白新睿. 大学生社工流失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J]. 天津职业学院联合学报,2010(6):96-97.

[10]陆飞杰. 上海社会工作者的离职原因探析——基于50位社工的访谈[J]. 社会工作(学术版),2011(11):82-84.

[11]BRYMAN A. The debate about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research [M]// BRYMAN A, R G BURGESS. Qualitative research. New York: SAGE Publications Ltd, 1999:36.

[12]MARSHALL C, ROSSMAN G B. Designing qualitative re-

search [M]. 4th ed. Thousand Oaks, CA: Sage, 2006:2.

(文字编辑:徐朝科责任校对:王香丽)

Career Choice among Master of Social Work Graduates:A Case Study of 201X Class in A University

LIU Liu, JI Yeqing

(School of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23, China)

Master Program of Social Work is supposed to be the cradle of senior professional social workers. However it experienced the embarrassment that most graduates did not choose to work in the social work field. Adopting qualitative method, this study focused on the career choices among Master of Social Work graduates, based on a survey of Class 201X in A University. The result showed that, because of the low salary, low level of specialization, low social recognition and limited career development, Master of Social Work graduates generally believed that becoming a social worker was a helpless choice. Social workers could not survive simply on the enthusiasm of “helping others”. In addition, Mater of Social Work education could not provide students professional and career-oriented training. Students only wanted to get a master’s degree from a famous university when they decided to choose the Master of Social Work program in A University. Confronted with such a situation, efforts should be made from both the government and the university. On the one hand, the government should help to improve the social recognition and salary of social workers, and on the other hand, universities should adjust training mode of Master of Social Work program to make it more practical and career-oriented.

Master of Social Work; career choice; graduates

2016- 04- 19

刘柳(1983—),女,汉族,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社会工作,服刑人员矫治,药物滥用,女性犯罪。

刘柳,季叶青.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毕业生的职业选择——以A大学201X级为例[J].社会工作与管理,2016,16(4):31-38.

C916

A

1671- 623X(2016)04- 0031- 08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者硕士毕业生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对职业流动影响的研究——基于对广州市社会工作者的调查
论我国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核心能力的培育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社会服务机构中社会工作者激励因素研究
此“社工”非彼“社工”——对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概念的澄清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