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语文语感的培养

2016-10-20 16:12成洁
高等教育 2016年9期
关键词:培养小学生

成洁

摘 要:叶圣陶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紧要的是训练语感……一个人即使不预备鉴赏文艺,也得训练语感,因为这于治事接物都有用处。为了鉴赏文艺,训练语感更是基本的准备,有了这种准备,才可以通过文字的桥梁,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可见,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语感的培养。所谓语感,就是读者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就是在感知语言材料时直接产生的一种对语言文字含义、情味和理趣的理解力。

关键词:小学生;语文语感;培养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柳斌同志曾指出:“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不能依靠教师对词法、语法、章法的讲解讲出来,也不能依靠教师对课文的详尽分析分析出来,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只有在学生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实现,只有在学生自身主动参与的语文课。”语文教学应该摒弃繁琐分析,注重感悟。让学生在教师启发、诱导和鼓励下,自己用心去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

我们平时教学强调的仅仅是语文分析能力、语法逻辑能力、综合判断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往往忽视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忽视在读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去感悟。表现在语文教学中即是重理解轻积累,重分析研究轻语文实践;追求讲深讲透,忽视自悟自得——语感的培养。因此,语文教学改革必须把培养学生的语感放在重要地位。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呢?心理学研究靠诉我们,最基本的言语能力表现为语感,语感就是对言语的直觉感知能力。它的主要特征是直觉性和自动化。所谓培养语感,实際上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活动中的直觉思维和顿悟思维,而直觉思维和顿悟思维正是创新能力的内在源泉,是创新型人才所必须具备的重要品质。根据学生已有的语感的培养,采取了自悟语感——导悟语感——迁移表达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语感在反复的实践活动中,得到了螺旋式上升。

(一)自悟语感

教师凭借学生已有语感水平,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感悟难度适宜的课文内容,自语自得。

在读书时,让学生联系过去相似的生活经验,通过想与联想,将课文的文字符号转化为生动、可感的画面,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计划地把难度适宜的课文,放手让学生自读、多读、自悟,在头脑中再现语言文字表述的图像、情景,从而达到对课文直觉感悟的目的。如笔者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通过教师生动形象、栩栩如生的范读,学生的情感才会自然而然地和作品、教师的情感产生共鸣,才会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朗读。这样训练,不仅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而且引导学生学会表达情感;不仅引导学生模仿读,而且培养学生创造读。让学生在朗读训练中,体现五壮士爱人民、爱祖国,恨敌人的高尚品质,体会他们英勇顽强,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

(二)导俗语感

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课文,学生感到较新奇,陌生的内容,可利用形象刺激,在教学过程中,我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实物形象、动作形象和言语形象的刺激,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左右脑协同运用,处理并储存信息,利用直觉形象思维的帮助去感悟课文内容。在输出信息的过程中必须借助语感进行情景表述,凭借语感进行修正,在内化的同时,迁移运用语感,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直觉思维和顿悟思维。

例如:我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由于小兴安岭在祖国的东北方,我们几乎无一人到过那里,因此,学生对于小兴安岭的美丽难于理解。我在教学时,主要借助于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再现小兴安岭如诗如画的风景,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直观的映象。在学生自读课文时,教师利用音像资料,让学生结合画面去读课文,在头脑中形成直观的画面。在教学“春天”一段时,先让学生通过看画面读课文,知道这段描写了树木、积雪、小溪、小鹿、原木等景物。在熟读课文阶段,让学生抓住描写景物特点的语句进行精读感悟。例如:树木长出新枝绿叶,写出小鹿可爱资态的拟人句,原木像舰队在前进的比喻句……学生在感悟出小兴安岭春天生机勃勃的自然美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后,再用自豪的语气去诵读。夏、秋、冬三部分内容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去感悟。

(三)迁移表达

迁移表达就是让学生运用在课文中感悟到表达方法。写作方法进行一些口语和书面写作方面的训练,使学生的语言感知力在实践中不断提高。

在书面写作训练方面,我在教学了《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以后,安排了写景作文,让学生把最近到公园或郊外游玩观察到的美丽景色按顺序写下来。让学生凭借课文中感悟到的表达方法、写作方法去写作文,写后凭借语感自行修改。例如:有的学生在参观完我们市的天香园后写到:‘哦们天香园的榆树造型真是美丽极了,一棵棵榆树千姿百态:有的像长颈鹿,在翘首遥望;有的像孔雀,向人们展示它美丽的羽毛,笑迎来宾,…… ”这一系列的排比句和比喻句,把天香园中那千姿百态的榆树造型描写得真可谓惟妙惟肖。

(四)注重聯想、想象,是培养语感的翅膀。

课文课是形象性很强的文学作品,以生动、活泼、感人的具体形象反映客观事物。训练语感,需要与具体形象联系起来,才能领会其丰富的内涵。在教师启发性的提示下,学生顺着文章的内容合理展开联想,凭借想象使具体事物在脑子里重现,使概括的东西变成具体形象的东西,触景生情,浮想联翩,走进作品所描述的世界,在具体生动的语言形象中感悟语言背后的深奥与美妙,进入一个摸得着、看得见、能闻到气味、能听到音响、能辨出色彩的世界。想象的过程不但是引发学生生活体验和调动知识储备过程,而且是学生在感知作品内容的表象形式的过程。

如笔者在教学《出塞》时。描写边塞军旅生活,明月和边关是戍边将士的两个典型景物。教学时,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让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并想象:守卫边关的战士们,白天军务繁忙,到了静夜,面对边关荒凉的关山,孤寂凄清,举头望见那千里与共的明月,低下头不免思念故乡的亲人来。通过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诵,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了一幅以明月、关山为主的凄凉的图画,加深了对诗歌意境的领悟,朗读时边关将士悲壮慷慨的气势便很自然地流露。

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理解事物比较直观,要领悟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涵,应充分调动他们的形象思维。通过形象思维的“引路”,把语言文字描绘的情景“转换”成生动的“图像”材料,让学生在身临其境般的体验中陶冶情感,感悟课文的意境,获得丰富的语感。

猜你喜欢
培养小学生
小学生迷惑行为鉴赏
如何成为泳池里最抢镜的小学生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武术搏击训练的运动反应能力探讨
浅析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我是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