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地区传统乡村重构中的建筑改造思路

2016-11-03 00:43薛恺强文剑钢
关键词:重构村民传统

薛恺强,文剑钢

(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江苏 苏州 215011)

中部地区传统乡村重构中的建筑改造思路

薛恺强,文剑钢

(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江苏苏州215011)

传统乡村正面临空间重构、功能重组转型,这是激活乡村、寻求发展的重要机遇,但传统的城乡规划方法存在诸多问题,使得村庄规划和传统建筑保护与改造无法落地实施。总结中国乡村生活理念演化,站在城乡统筹规划的视野下解读我国中部地区乡村重构难题和乡村建筑现状,结合“绿十字”在中部地区的乡村建设实践,提出传统乡村建筑改造“延续历史”、“保留生活”、“适应变化”、“开启民智”策略,为乡村建筑改造提供新思路。

乡村重构;建筑危机;“绿十字”乡建;改造思路

1 “常态”研究的新趋势

1.1规划师的乡村规划探索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把乡村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李兵弟提出要富足小城、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实现“留青山,保绿水,沿乡规,记乡愁”的乡村规划①李兵弟《延乡村建设之脉络,立城乡统筹发展之史鉴》——2015-04-10第四届苏州文化创意博览会演讲。。在乡村规划建设新常态下,传统规划偏重于以空间为主导、以经济效益为目的速度—规模型物质规划已经难以适应新型村庄建设的需要。政府主导下“自上而下”的“精英式”乡村规划格调高、投入大、时间短,从开发中求效益,较少代表村民意愿,使得规划不接地气而缺少村民参与,也得不到地方支持与推进,规划主体缺失方向走偏,最终沦落为不能持久的“脂粉建设、面子工程”。“拆村式”的新农村建设方法更让古老的乡村生态几乎毁于一旦,被上楼的农民熟人社会关系被肢解,人际关系涣散,生活成本加剧,乡村规划问题凸显。规划学科对于新兴的城乡统筹规划还处于探索阶段,而乡村规划中的乡村空间重构也绝不能套用城市规划、城市设计方法,否则所产生的“规划”必然成为“墙上挂挂、案头放放、领导圈圈”的规划图纸与文案。

现有乡村规划问题倒逼行业精英与专家学者研究乡村规划如何得以落地实施。政府、专家学者、NGO非政府组织在美丽乡村建设实践上积累了宝贵经验和成功案例。专家学者提出的“民生为本”“化城入乡”“多元参与”的乡村落地规划方法[1-2];北京绿十字倡导的“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3-4]的建设观点都在积极探索乡村规划设计与建设新模式。在生活理念与“回归乡村”实践指导下,“苏州村庄整治规划”、“浙江美丽乡村建设工程”、绿十字乡建院的“五山模式”②郝堂村是北京绿十字团队2009年开始的项目,内置金融的建设解决了村民贷款问题。、“郝堂村效应”③五山模式是北京绿十字团队2003年在五山镇堰河村开展的一系列环境改善及生态农业的实践,堰河村的综合指标在五山镇中排名第一。、“樱桃沟现象”都取得成功。如何保证乡村规划和乡村建筑改造能够落地实施是当前乡村建设研究的新趋势。

1.2建筑师的乡村建筑实践

乡村建筑改造上位依托乡村规划下附乡村聚落设计,涉及建筑空间环境、使用功能、形态风貌。传统学院式建筑设计因时间精力限制难以针对不同乡村每一个建筑进行单体设计,使得现有新农村建设风貌千篇一律,建筑改造缺少对整体乡村规划的全局观与统筹性。

在乡村建设实践上,台湾建筑师谢英俊的协力造屋计划在灾区推行轻钢结构住宅,建筑师认为乡村居民对自有土地住房有高度支配权,能够自主参与住房建设。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在没有建设带来经济收入情况下,大部分年轻人也并不愿意回来[5]。同样,建筑师刘家琨所做的“再生砖·小屋架·再升屋”计划初衷是利用“在地化”材料,但是在乡村,村民并不关心环保问题,再生砖计划的推广就得努力控制价格,与当地造砖厂的沟通过程,变成了基层调研和沟通技巧的磨练[6]。城市建筑师到了乡村应该脱下鞋来,学习如何当个“赤脚建筑师”。孙君的乡村建设用艺术的眼光绘制他心中的乡村,要“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其与三农问题专家李昌平成立的中国乡建院致力于乡村的规划设计与落地实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系统性、整体性解决方案。内容包括规划设计、金融与社区综合发展、环保及养老、乡建培训。其多方参与的多专业合作乡建模式所创建的五山堰河村、郝堂村、樱桃沟案例都具有很强的影响力。

2 生活理念下的乡村演化

2.1帝制时代乡村建筑空间的礼制与风水

帝制时代农业社会下,传统乡村维系着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乡村社会保持相对稳定状态,乡村建筑的礼制与风水观念一直传承。汉代以后,中国封建社会崇尚儒家思想,儒家以“礼”为中心,以等级分配为核心,以伦理道德为本位的礼制思想影响下[7],民居平面的“堂”、“室”、“房”、“门”等在空间秩序,主次建筑方位、朝向、座次、门堂分立、递进等一系列规划设计上都有“礼”的秩序。在民居的形制上,根据不同建筑等级规定允许的开间,用材和装饰等。在房屋等级、基座形式、屋顶形式、斗拱、彩画及雕刻内容、色彩装饰上也有细致的规定。

风水观念的建设积攒了先人丰富的相地实践经验,注重建筑方位和朝向的选择,选址通过考察山川地形,河流脉络、时空维度来择定。对乡村建筑而言,坐北朝南最理想。正房建在北端,卦位为“坎”,宅门修在东南“巽”方或正南“离”方皆大吉。

2.2近代中国外来建筑对本土建筑的影响

近代中国主张走欧美资本主义道路,对于西方文化采取全盘接受的态度,西风东渐,自上至下崇洋之风盛行。西方折衷主义建筑思想和早期现代主义的建筑思潮经由首批具有西方学院派建筑教育背景的建筑师带入中国。政府“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驱使建筑移植西方折衷主义风格建筑,西方建筑开始影响中国本土建筑的发展。

乡村建筑方面,政府和仁人志士旨在改善乡村居住环境,推进乡村经济建设。以梁漱溟、晏阳初等一批留美、留日知识分子精英一身矢志平民教育,献身乡村建设。他们主导的“乡村改造运动”传承了传统“乡绅”精神并注入了现代乡村建设思想,但因无法解决土地分配不均、农民负担过重等根本性问题最后失败[8]。

2.3建国以来民族建筑的兴起与发展

建国后,为了对抗外来文化侵蚀,建筑学领域在“中西比较”的文化视野下开始了对“民族建筑”形式的复兴,开展了一场中国建筑“近代化”兼“民族化”的运动,在现代工程技术和现代使用功能的建筑外嫁接中国汉族官式建筑符号[9]。

改革开放后,民族建筑向地方民居、园林、传统村落等多元化发展。随后的30年急剧城市化使得大量传统建筑资源消失,“文物建筑”、“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等概念成为这一时期探索中国传统建筑的新名词,民族建筑由复兴转向保护与拯救。

二十世纪末,在全球化下,资本快速流动,社会生活信息化和媒体化,民族建筑受到市场化和消费文化价值体系的双重侵蚀,大量设计建造了虚假的传统建筑,真实的有历史价值的文物建筑和历史街区反而被拆除。全球化下建筑似乎可以像其他消费品一样快速生产、消费然后淘汰。稳固的社会环境被破坏,传统乡村建筑样式失去传承,乡村生活遭到破坏,传统乡村社会受到了空前危机。

乡村建设原本与礼制、风水、传统文化紧密联系,随着西方文明的进入,不论是规划方法和现代建筑设计都开始背离中国传统,乡村建筑与礼仪脱离,与文化分割,建筑成为功能至上的容器,建筑中承载的生活理念逐渐丧失(见表1)。

表1 乡村生活理念演化关系

3 中部地区乡村与建筑的危机

3.1乡村重构难题

中部地区①中部地区是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经济区域之一,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省,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能源原材料、现代装备制造和高技术产业基地、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省,地理位置承东启西,接南连北,人口数量3.16亿,其中农村人口2.44亿②数据来源:新华网《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9-07/02/content_11639779_7.htm.,占全国农村人口近三分之一,是我国主要的农业省份。随着城乡关系转型,城市现代文明对乡村从生活、生产、生态空间多维度地渗透,乡村内部衰败与凋敝,开始空心化,大约有30%有一定特色的中心村或中心镇会保留,这部分乡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现也面临着重构难题。

3.1.1生活空间——建筑形态及社会关系重构

建筑外部形态趋同:乡村建筑外部形态受到城市风格影响,盲目追随而丧失了乡村本土风格。表现为瓷砖房,欧式建筑受到追捧,乡村建筑群外部形象的无序化。乡村原有的建筑形态在消费时代下被认为是过时的和落后的,外部形态重构需要转变观念意识,对乡村外部形象进行重新整合与塑造。

建筑内部功能落后:乡村建筑内部功能滞后于现代生活。传统乡村建筑基于礼制风水布置的建筑功能其内部空间不能适应现代生活模式,生活方式和舒适标准发生变化,建筑内部缺少卫生间,老建筑内部墙体和建筑结构不适合后期墙体改造,同时需要解决采光、通风、保温隔热问题。内部功能重构需要对建筑内部功能进行现代化改造。

熟人社会关系瓦解:在村庄布点规划指导下,村庄进行了拆并,实行迁村并点,“小村并大村,迁村腾地,大拆大建,集中上楼,农村变社区,农民变居民”,农民转型入职产业化生产企业,瓦解了千年延续的乡村熟人社会环境(见表2、图1),导致传统村落的原真生活模式转型和人群社会关系变异。老辈留下来已传承几百年数千年再熟悉不过的生活习俗、生存空间被重新改写,有的已经不复存在了。社会关系重构需要重拾乡村熟人社会关系。

表2 中部地区传统村落数量统计

图1 中部地区村委会数量统计

3.1.2生产空间——人口结构及产业结构重构

人口结构失衡:中部地区是我国流动人口主要输出地。2008年全国跨省流动人口中,皖、豫、湘、鄂四省的跨省流出人口已占全国近1/2。城市更多的就业机会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造成了农村劳动力空心化,留守的农村人口素质低等人口结构失衡问题。人口结构重构需要重构生活生产空间环境,给年轻人就业发展机会,吸引年轻人回来,平衡人口结构。

产业结构多元化:城市化解构了传统家庭耕作小农经济,兼业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所有权阻碍土地等农业生产要素的规模集聚。乡村旅游业、工业、建筑业、商业等复合型产业难以开展实施,产业结构重构需要改变经济发展模式,合理规划土地使用功能,实现农工商并举。

3.1.3生态空间——居住环境重构

居住环境变异:乡村道路,广场,农田等居住环境正在发生重构。出行方式的改变使得乡村原有道路系统不再适应。生活方式的改变也使得乡村广场功能改变,原有广场的集会纪念功能向娱乐休闲功能转变。土地集约利用,农业经营模式管理模式的改变正改变农田的肌理,农田朝集中和规模化方向发展。居住环境重构需要保持乡村形态基础上对乡村道路、广场、农田肌理重新规划。

3.2乡村建筑现状

3.2.1环境审美异化

信息时代的发展,西方技术美学思想也传递到乡村中来,包豪斯作为现代艺术设计的开创性运动,把艺术与技术相结合产生的技术美学迎合了现代化与工业化的趋势。中部地区新的乡村建筑多外观装饰变成了现代建筑元素的简单移植和堆积组合(见图2),传统建筑中的对联、家训、神龛等人文功能在新乡村建筑中没有了,建筑成为了消费品,仅供居住的空间。建筑承载的生活理念也逐渐缺失,年轻一代的审美偏差正逐步失去对中国传统建筑美学的兴趣。

图2 河南新县田铺乡新建的现代商住楼和一河之隔的传统住宅

3.2.2建筑形态趋同

从河南湖北部分乡村考察看,乡村建筑已经被“现代化”。砖混结构的新房子才是“现代化”的象征,瓷砖混凝楼房代表着富裕的生活。新建建筑在建筑结构、形式上抹去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传统乡村的形象表现出低劣的城市化。村民在建房时会借鉴选择自己地域范围内所见到的最理想模式,使建筑聚落形态趋于同化。

3.2.3空间肌理破碎

中部地区农村居民点仍然自发建设房屋,向外围蔓延扩展建设,村民一般把房屋建在道路,河流外围,自由而散漫。村庄内部房屋日益增多,房屋乱搭乱建、私占宅基地现象严重,造成村落居民点“内空外散”的空间格局。同时新建的机动车道路没有考虑原有村落的空间肌理,在空间尺度上破坏了村落环境,空间肌理破碎。

3.3乡村建筑改造机遇

3.3.1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新常态

中央政府已经将村庄规划正式纳入各级政府的工作范畴,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进行新农村建设[10-11]。在我国跨入工业反哺农业的阶段,新农村建设和村庄规划重大战略性举措的实施阶段应“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规划先行、完善机制,突出重点、统筹协调,通过长期艰苦努力,全面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12]以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带动的乡村环境改善是乡村发展的有利条件。

3.3.2乡村建设在城乡规划中的新高度

2014年国家出台《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把乡村规划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总体规划的“六大原则、九大要点”、“以人为本、生态低碳、节能环保、城乡统筹、一体发展”等重要内容已成为未来乡村建设的核心[13]。至2014年12月,国家已颁布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单,以国家城镇化规划为契机带动的中部地区乡村建设和传统村落保护必将给乡村建筑改造带来机遇。

4 中部乡村建筑改造思路

4.1延续历史-找回自信,重在沟通

乡村是一个远离我们的世界,乡村与城市有完全不同的两种文化与价值观,对乡村建筑改造的第一步要打开村民内心世界,学习晏阳初先生亲近村民,脱掉西服换长衫,换掉皮鞋穿布鞋,模仿韩国新村运动中专业学者和官员提前三个月入住乡村。了解村民、体验乡村,感觉村民的心里世界,才能做好乡村工作。

体验乡村最方便的方式就是实地考察,要了解政府近三年的发展规划,多在乡村走走,对本地域的遗址、古迹、名胜进行考察,利用地方志和博物馆展览馆搜集地域资料历史。了解村民就要提行李直接入住农民家和他们沟通。“村民是淳朴友善的,会把最好吃的给你,把最干净的被子给你用,你有足够的时间与农民聊天,他们也对城市充满了好奇。第一天你说的事很快会传到全村的每一个角落,第二天就会有更多的人来听。从第三天开始你就可以听他们说了,他们也愿意跟你说了,这时他们说的就是他们最真实的想法,也是你最需要的素材”[3]。沟通是能够让村民找回自信的,在乡村原本的原真生活被破坏的情况下,留守的老人和儿童表现出对陌生人的惧怕。但在河南信阳郝堂村小学以传统国学文化为理念开展教学,孩子们自己打饭,上国学文化课,自己种植蔬菜,对来访者热情,对照相机也毫不畏惧。这才是孩子应该有的活力。乡村破败的社会关系是可以重新建构的,乡村的熟人社会关系是可以找回的。

4.2保留生活-原乡风情,追根朔源

中部地区豫南建筑的硬朗,湖湘建筑的文人式浪漫,徽派建筑的婀娜,山西建筑的厚重,都是当地人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代表了当地的原乡风情。不同民族在历史渊源、生活习惯、宗教信仰、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了建筑风格的多样性。乡村建筑改造应该追溯乡村建造工艺,建筑形制的历史与地理渊源,保留乡村原有生活状态,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

在河南新县田铺大湾保护性修缮规划中,A05号住宅改造(见图3)中重点还原乡村风貌,台基利用石材堆砌造,墙体利用传统夯工板筑法建造,去掉原有大门柱体瓷砖等城市元素,檐口进行适当的装饰。外部环境在设计中体现慢生活场景,茶歇、晒谷场等生活习俗和生存空间得到保留并加入原乡设计元素。保留原乡风情的生活状态的设计是乡村品味的体现,改造需要说服村民接受乡村原本的风貌,让村民意识到传统乡村建筑的价值。找回乡村原真生活状态,传承传统建筑技艺,做到我村我品,才不会造成像城市一样“千城一面”的后果,才是城市人记忆中的乡村形象。

图3 河南新县田铺乡A05住宅改造

4.3适应变化-跟进生活,因借巧施

乡村传统农耕产业向旅游业、商业多元化现代产业结构转变中,传统的建筑空间环境已经不能适应乡村的发展。建筑改造要适应乡村的变化,预见乡村发展,做到跟进乡村生活,对不同的建筑环境条件加以改造,发掘瓷砖房,废弃老屋的价值,做到因借巧施。

图4 一号院外部改造

作为郝堂村第一个建筑改造试点,一号院的改造(见图4)保留原有瓷砖贴面,针对原来房屋平顶漏水,无室内厕所等问题,孙君说服业主拆掉围墙,加设室内厕所,解决了儿女回来居住不方便的问题。平屋顶改坡也延续了中原建筑风格。立面用当地的免烧砖做“丑”,重修了家门,撑起了脸面。把院子做大,建了一个小型家庭生态湿地和公厕沼气池以跟进后期农家乐的需求和随之产生的水污染问题[4]。不同于整体规划后整体实施的传统做法,一号院改造在郝堂村有极好的示范价值,通过示范精品户的落地实施,最大程度地激发其他农户改造的积极性,一个试点成功了,村民的顾虑也就减少了,后续的建设活动会很容易开展。郝堂村的建设也给年轻人看到了希望,目前80%的年轻人已经回来,乡村人口结构恢复了常态,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农民获得更多经济来源,一号院的改造具有了推广价值。

4.4开启民智-村民主体,传承创新

农民既是乡村建设的主要受益者,同时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乡村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农民的力量是新农村建设所有要素中居第一位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中国的农民模仿能力强,创造能力弱,但是村民并不缺少智慧。匠人们50%看图纸,30%现场调整,20%由匠人自己发挥[14]。现在要做的就是给村民树立一个榜样,让他们觉得这是好看的,他们就会模仿,去繁就简,这样村民就能“抄袭”,这种建筑的可复制性能够在大批量的改造中作为榜样适合乡村建筑大批量的自主改造。

湖北陨县樱桃沟60院室内设计(见图5)就是村民的自主设计的作品,2012年北京绿十字入住樱桃沟,著名的牛棚客栈就在这里,村民们也渐渐开始了自己的设计。60院是一户普通村民给自家设计的餐厅,村民用竹子作为墙体装饰,用树枝,果实,酒坛子做酒柜装饰。自己编织改造的灯罩,用白炽灯组合做的吊灯,传统的八仙桌,宽木长椅做的餐桌椅,整体风格搭配朴素协调。60院是在乡村村民自主设计实践的榜样,乡村的改造应该以村民为主体,发挥村民的创造力,建筑师要做的就是给村民一个好的范本。乡村建筑的改造做到了以村民为执行主体,村民个体差异性设计才能形成建筑单体改造的唯一性,乡村风貌才能够在统一中富有变化,形成乡村建筑的丰富性,风貌在传承的同时能够得以创新。

图5 湖北郧县樱桃沟60院(左)和50山居-牛棚客栈(右)

5 结语

中国的未来在乡村,对新常态下乡村建设的规划与传统建筑保护与更新改造的设计实践还处于探索阶段,这也必将成为乡村重构中保护什么与如何建设的热点。文中的乡村建筑改造思路正是基于乡村常态生活理念发展与演变视角和中部地区乡村发展在转型中的一系列重构与改造问题提出的。发掘乡村历史,保留原乡生活风情,同时要适应乡村重构下的建筑功能变化,跟进生活发展,最重要的是以村民为乡村建设的主体,开启村民智慧,提升创新能力,才能够向资源统筹、和谐发展、低碳节能环保的城乡一体化方向引导。

[1]文剑钢,文翰梓.我国乡村治理与规划落地问题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15,30(4):16-26.

[2]文剑钢,文瀚梓.新型城镇化的基本问题探讨——以苏南城镇化与乡村风貌保护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3,28(6):9-19.

[3]孙君.农道[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

[4]孙君.郝堂村一号院改造,信阳,河南,中国[J].世界建筑,2015(2):94-99.

[5]张子岳.具体的常民[J].时代建筑,2015(3):40-43.

[6]刘家琨.再生砖[J].新建筑,2008(4):52-56.

[7]林皎皎.中国古代建筑与传统文化[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7(1):91-93.

[8]王伟强,丁国胜.中国乡村建设实验演变及其特征考察[J].城市规划学刊,2010(2):79-85.

[9]曹勇.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民族建筑”概念的语境流变[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2,38(2):230-233.

[10]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EB/OL].[2015-10-18].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5-10/18/content_3640318. htm.

[1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EB/OL].[2015-12-31].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6/content_254151.htm.

[12]习近平就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出重要指示[EB/OL].(2013-10-09)[2013-10-10].http://news.xinhuanet.com/gongyi/2013-10/10/c_125505612. htm.

[13]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Z/OL].[2014-03-16].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3/16/c_119790653.htm.

[14]何崴,陈龙.当好一个乡村建筑师——西河粮油博物馆及村民活动中心解读[J].建筑学报,2015(9):18-23.

Architectural transformation ideas for the reconstruction of traditional rural areas in central China

XUE Kaiqiang,WEN Jiangang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SUST,Suzhou 215011,China)

Traditional rural areas are facing the challenge of the space reconstruction and functional reorganization,which is an important opportunity of seeking for development and activating the rural areas.But the traditional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hasmany problems,making it hard to implement the village planning as well as traditional building protection and transformation.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evolvement of life concept in Chinese rural areas,analyses rural reconstruction problems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ural architecture from the angle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Based on the practice of"Lvshizi"in central China,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strategies such as"Continuation of history","Life retaining","Adaptation of change"and"Enlightening",which will provide new ways of the rural building reconstruction.

rural reconstruction;building crisis;"Lvshizi"rural construction;transformation idea

TU982.29

A

1672-0679(2016)03-0041-07

2015-10-15

2015年苏州市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16)

薛恺强(1990-),男,江苏苏州人,硕士研究生。

通信联系人:文剑钢(1958-),男,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城市设计、景观与环境艺术设计研究,Email:ww9298_cn@sina. com。

(责任编辑:卢文君)

猜你喜欢
重构村民传统
视频压缩感知采样率自适应的帧间片匹配重构
长城叙事的重构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北方大陆 重构未来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