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性公园景观建筑设计分析——以重庆无铭阙公园展览建筑方案设计为例

2016-11-03 00:43张梅梅
关键词:纪念性建筑设计公园

张梅梅

(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江苏 苏州 215011)

纪念性公园景观建筑设计分析——以重庆无铭阙公园展览建筑方案设计为例

张梅梅

(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江苏苏州215011)

通过对重庆无铭阙公园展览建筑设计方案的叙述,尝试浅析纪念性公园中的景观建筑的创作方法,并试图探索纪念性公园中的景观建筑设计的特点与理念,以期能为相关项目设计起到启示作用。

纪念性公园;景观建筑;设计特点;设计理念

1 研究背景

纪念性公园是一个城市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体现,是城市居民“群体记忆”的物化,凝聚着人们对过去的共同的怀念和对未来的美好期冀,是对历史的尊重和对文化的传承。关于景观建筑,一般是指在风景区、公园、广场等景观场所中出现的抑或本身具有景观标识作用的建筑,它不同于一般的民用建筑,区别在于景观建筑既是观景的设施又是被欣赏的对象,具有“观”与“被观”的双重身份。如何通过景观建筑设计,继承和发扬优秀纪念性公园的设计理念和手法,创造出具有时代气息的优秀设计作品呢?这还需设计师们不断地求索。基于对该问题的思考,笔者对重庆无铭阙公园展览馆建筑设计项目进行剖析,以期探索出纪念性公园中的景观建筑设计的特点与策略。

2 项目概况

2.1场地概述

无铭阙公园是位于重庆市江北区城市中心的带状公园,南接盘溪河。基地范围内有重庆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无铭阙遗址(见图1),为突出无铭阙的历史地位,该公园的设计定位为纪念性的主题公园。公园规划设计的出发点是联系场地历史环境同时结合巴渝特色文化体验,设计出具有重庆地域特色的城市公园。公园的整体规划设计始终坚持彰显其文化性的同时又使其富有现代感的原则。为更好的突出公园的纪念性主题,设计师在公园里设计了一座小型的展览建筑,该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希望能够深入挖掘汉阙的文化内涵,并将其作为展览建筑的展示内容,以期对来此的参观者产生一定的纪念意义,提升对文化的传承。同时,建筑与无铭阙遥相呼应能够更好的衬托出无铭阙,建筑为游客提供一个观赏风景的好场所,同时也成为风景的一部分,它应该既是观景点也是一个景观点。

图1 无铭阙公园用地范围资料来源:未来都市规划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

2.2场地现状分析

2.2.1场地分析汉阙公园项目用地位于盘桂路两侧,基地被盘桂路分成东西两个地块,项目场地现状地势复杂,整体呈东高西低的走势,基地内的地形高差较大。由于盘桂路现已被市政部门重新调整设计,基地地势整体高于新设计的盘桂路,部分区域与市政道路间存在较大高差,形成陡坎(见图2)。

2.2.2断面分析基地北段——盘桂路与规划支路交叉口位置,现状地形较为平缓,场地标高在253~255之间,但与盘桂路设计路面有3m的高差。

基地南段——汉阙遗址区域,现状西侧场地标高在246~251之间,高差较大;现状东侧场地标高为253以上,与盘桂路设计路面有3m的高差(图3)。

图2 场地高差分析

图3 基地断面分析

2.2.3可建设范围分析根据文物保护单位对汉阙的保护范围要求——周边退让50 m,以及公园入口广场的设计,沿盘桂路西侧可用于建设的空间较小,不利于建筑功能展开布置;另外,由于无铭阙古迹位于道路西侧的公园内,因此该区域为公园的纪念及观赏的主体部分,该区域的景观及观景资源相对较为丰富,故而考虑将展览建筑置于该区。综合考虑上述条件,将基地西北角部的坡地选为可做建筑设计的区域(见图4)。

图4 建筑可建范围

2.2.4建设条件分析无铭阙遗址现仅存一个小体量的阙并已建亭保护。鉴于要突出无铭阙的主体地位,建筑的设计就会受到诸多限制:建筑体量不宜过大,甚至是要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做成小体量;建筑高度不宜过高,基本上仅限于地上一层的高度;此外,因为建筑位于公园内,公园应尽可能多地保持地形原貌,最大限度地减小开发强度,减少对自然地形的破坏。总之,建筑要呈现出一种谦恭的姿态面向汉阙,以彰显其主体地位。

3 展览建筑方案设计理念

通过前面的分析可知,建筑设计受到现状条件的诸多限制,怎样在这诸多的限制中寻求突破,在“低调”的体量下最大限度的挖掘出其潜在价值?这是设计要处理的重要问题,需要设计师去深入探寻、潜心挖掘。恰到好处的景观建筑离不开精心的构思设计,其创作应立意巧妙、独具特色、顺其自然、合其体宜当然最基本的还是满足功能。

建筑位于汉阙公园中,而汉阙公园的一大特征就是其主要内容为汉阙遗址以及自然景观,这就要求建筑要妥善的处理与公园景观环境的关系——自然衔接、融入环境。建筑应尊重场地,尽可能保持地形原貌的同时又能体现出古典园林式的灵动性、休闲性,满足人们的审美欣赏需要,具有艺术的特征,继承传统历史文脉。综合该场地的各项因素条件,在建筑创作中需要考虑的主要设计因素为自然环境、传统要素、人文要素三个方面。

3.1尊重自然

虽然复杂的地势是建筑创作的限制因素,但是换个角度来思考,却也不失为设计的有利条件。如何灵活巧妙地将劣势条件转化为优势条件加以利用,在设计中充分将其优势体现出来?这个问题若得以巧妙地解决,将会成为该设计的一大亮点。从无铭阙公园独特的地形条件出发,针对场地的地形条件,对其现状坡地景观进行研究,可提出以下几点设计原则:尽可能地保留原始地貌,减少对自然地形的破坏;使建筑最大限度的隐于自然的同时能够更大限度地观赏自然与被观赏。建筑方案设计从空间、环境、场地的有机结合出发,根据场地高差、边坡走向进行建筑布局,维持土方量的平衡,形成高低错落的建筑形态,使得建筑设计从单一个体拓展到景观层面上,使建筑与周边环境有机的协调统一。

3.2传承传统文脉

“一座建筑要植根于未来,必须植根于历史”。汉阙公园为纪念性主题公园,主要特色便是位于其中的文物遗址——汉阙,为突出这一主题,建筑设计要营造出汉代的文化氛围、突显汉代建筑的浑厚气质,使建筑与艺术得以完美结合。建筑要植根于历史,但绝不是传统的简单复制,而是创新性的继承。该展览建筑要呈现出新汉式的风格,它是以汉代建筑风格为基调,从汉代建筑、文物、典籍中提取意象和元素,采用现代的元素及现代的建筑手法进行表达,将“大气磅礴、稳健厚重”的大汉气势和现代审美情趣对接,形成一种既保持本色又接纳创新元素的现代建筑。

3.3以人为本

随着建筑设计事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生态观念和以人为本的理念也“越来越流行”,设计师也被倡导要更加关注人、尊重人。人是建筑的体验者,建筑最终是为人设计的,只有人才能完全体现出它的价值。因此,建筑设计要以人为本,协调人、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汉阙公园展览建筑的设计需充分考虑公园里的活动人群的生理及心理需求,通过合理处理建筑与人的行为、活动的关系,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通过辅助设施茶室、休息亭的设计满足参观者的生理需求。由于公园是以文物保护为主的纪念性主题公园,来此活动的人群最主要的目的便是参观汉阙遗址、观赏传统文物、感受汉代文化,所以建筑设计要能充分展现出汉代文化的历史韵味,用建筑手段引导人的观看行为,创造愉悦的、积极的审美体验,使人与自然景观形成良好的互动;通过文化氛围的突出,增强文化的感染力,使游览者身处其中,感受到文化熏陶。

4 展览建筑方案设计

4.1空间布局——“留白"

公园的规划布局是以创新的手法对汉阙遗址进行纪念性的保护,采用中国传统园林“留白”的设计手法(见图5),将建筑设置于基地西北部坡地内,与地形结合,主体功能设计于地下,基地内留出大面积的草坪作为开放空间,因汉阙外观较小,故公园内部无论是建筑抑或是道路都尽可能地退让汉阙,使汉阙前留出大面积的开阔场地,突出其纪念保护性的地位。将建筑围绕汉阙展开,使两者形成“看与被看”的关系,同时利用广场节点串联起汉阙与建筑主入口,形成传统园林的对景关系(见图6)。活动节点结合眺望平台设计多处观赏汉阙的驻足点,通过开敞的空间以多种角度隔空观赏汉阙,以达到对汉阙欣赏且不过多干扰的保护性意义。

图5 传统园林“留白”分析

图6 公园建筑空间布局分析

4.2建筑布局——依山就势

设计最大限度地尊重原始场地的地形,景观道路与原有场地内道路尽量保持一致,对局部平坦区域,结合建筑与周边景观环境设置重要景观节点。建筑位于高差较大的场地,结合这一“优势”,建筑形体沿地势的边坡走向自然的成线性分布,且围绕汉阙展开。设计师巧妙地将展馆建筑“因势随形”的融入坡地之中,尽可能地不破坏这里的景致,利用原有地形东高西低的关系,依山就势的把大体量建筑隐藏于西侧坡地中,仅保留建筑主入口门厅及部分附属功能伸出地面,另有小体量的廊道从地下延伸出地面形成虚空间,达到了在“建筑屋顶上实现了广袤场地完整无损”的视觉效果,同时还减小了建筑对汉阙的视觉影响(见图7)。建筑师通过这一精心且巧妙的设计,突出了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设计理念。

图7 建筑与场地剖面关系

4.3建筑形体设计——传统与现代结合

建筑形体较为规整,通过虚实掩映、错落有致的布局设计,使得整个建筑氛围活跃起来。在建筑的外观造型上,外墙面以1:8的坡度由上而下逐渐加厚,营造浓郁的汉文化氛围。建筑外墙整体将传统建筑的深灰色改为浅灰、灰白相间,减轻其历史厚重感,局部添加少许朱红或土黄来点缀,使建筑更加轻松活泼。

建筑主入口采用玻璃材质,左右相对的两面侧墙均为倒八字形实墙,虚实结合、相互衬托。主入口部分的屋顶以汉代庑殿顶为基础,采用现代材料玻璃与钢结构,以现代的建筑手法设计出新汉式的“庑殿顶”。廊道尽端的亭子屋顶也采用同样的设计手法,设计为简化的四角攒尖顶,既保留了传统屋顶敦实厚重的神韵,又打造出了轻巧灵活的外形,巧妙的表现出了汉代建筑的“骨感美”。地下部分主入口立面以创新性的手法——极具雕塑感的立体汉代屋顶剪影,更加灵动的表达了汉代建筑的传统元素,主入口及廊道立柱则是采用汉阙的比例尺度加以简化并组合简化的汉代斗拱形成的支撑构件(见图8)。建筑形体的塑造通过各种巧妙的细节设计,使得汉代建筑文脉得到了延续和继承。

图8 节点透视

建筑形体的设计是借鉴汉阙造型特点和汉代传统建筑元素,通过提取汉代建筑中的意象及元素,采用现代设计手法加以简化,保留其肥厚敦实的神态与筋骨,取其神、瘦其形,形成独特的建筑造型,写意化的表现出“骨感化”的汉代建筑美,充分的呈现出汉文化的韵味。此外,建筑在合理满足其功能的同时还注意控制了建筑体量,对原有的自然环境不造成侵犯,对人的活动或视觉感受不造成阻隔(见图9)。

图9 建筑鸟瞰

4.4建筑平面设计

建筑分为地上主入口公共门厅及后勤管理和地下展览大厅及其附属功能两大部分。地下部分主要出入口结合公园入口廊道进行设计,通过设计下沉广场作为缓冲空间,使两者有机结合。地下部分休闲功能结合廊道设计,将廊道延伸至地面,在廊道尽端以“新汉式亭子”收尾,景观上形成了一个开敞的公共空间,既作为观景亭又成为了景观亭,满足了游人驻足休息的身体需求及在不同角度欣赏景观的心理需求。地下建筑平面共设计了四个小庭院,不仅满足了地下建筑空间的采光,还为参观者营造了轻松愉悦的绿色活力空间;建筑一层屋顶平面沿原场地坡度自然的过渡到地下一层的屋顶平面,该地下一层的屋顶部分被覆土覆盖成自然坡地,并种植树木将其营造为绿化场地与周边绿地融为一体。总平面布置中注意与原有地形的有机结合,充分体现了对原有场地的尊重。

4.5建筑功能及交通流线组织

4.5.1建筑功能建筑的功能并不复杂,主要建筑空间就是汉代文化、文物的展示空间,其他的都是为展览空间服务的附属建筑空间。地上部分为入口门厅和公厕,主要服务公园中的游客,相对独立,便于管理。建筑的主体部分位于地下一层,根据功能需求,设计了四个绿色庭院,满足建筑采光的同时营造了活力空间;小体量的廊道结合休闲空间设计从地下延伸出地面,丰富了建筑的层次感。4.5.2交通流线组织流线是建筑平面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合理的组织流线以方便人的使用,同时用流线巧妙的组织空间,又可以获得独特的建筑体验。该展览建筑功能简单,内部交通流线简单而清晰,不同的人流按照各自方向明确的交通流线到达各自的目的地(见图10)。

图10 交通流线组织

建筑内部的流线组织是根据参观者的行为心理特征进行合理组织的。游览者进入公园入口广场后,想要观赏文化背景墙的可以沿着文化廊道欣赏背景墙,接着可到达下沉广场,进入地下展览空间的门厅,继而到达展厅;想要沿地面步行道欣赏周边景观的,可以选择穿越廊道,沿步行道到达建筑地上主入口,通过门厅垂直交通到达地下展览空间,在此感受文化熏陶,参观文物展览,然后到达休闲区休息,最后可沿廊道逐级而上到达地面观景亭,或驻足欣赏周边景致或沿步行道漫步游览。

4.6建筑文脉体现

文脉是建筑设计的重要因素之一,将浓厚的文化气息赋予建筑,在整体格调统一的前提下,可以塑造出更具魅力的形体。建筑位于汉阙公园内,故而其文脉渊源主要是汉代文化。而汉文化比较鲜明的特征就是汉阙、汉画像石、壁画等。根据汉代文化的这些传统特征,在设计过程中,将其巧妙的运用到设计当中去。比如,以汉阙为原型设计灯具等景观小品,以汉画像石、画像砖、壁画等为基础,设计铺装、雕塑等。在材质的选择上采用灰色砂岩,延续汉阙风格。在建筑形式上,最主要体现在主入口的屋顶形式上,汉代庑殿顶是汉代建筑的特色之一,主入口采用庑殿顶形式,不仅延续了汉代传统的建筑形式,还呼应了公园内的汉阙,使得公园的文化氛围愈加浓厚。

5 无铭阙公园展览建筑设计探索带来的启示

5.1纪念性公园的环境特征

纪念性公园不仅仅具有怀念的功能,同时还兼顾游人的参与性和游憩性,是一种重要的纪念性空间。当下的纪念性公园相对于纪念性,更强调公众的参与性。文章所探讨的纪念性公园的主题是对历史文物的纪念,围绕公园中现存的文物遗址,展开公园的规划布局及建筑设计以突出"历史文物"--无铭阙,其久远的建造年代、独特的造型和石雕艺术,使得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观赏价值,它是现存的汉代建筑物的实证,不仅对研究古代建筑结构及汉代建筑物提供了实物依据还被赋予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历史文物是公园的主体,公园规划及其中的景观环境设计、景观建筑设计都要作为辅助来突出它的主体地位,同时展现出其人文内涵,宣传其纪念价值,使参观者在游玩的同时获得文化体验,启示后代人历史遗存的珍贵价值,从而使文化得以传承。

在一片广袤的高低起伏的场地中,通过规划布局来突出一个小体量的历史遗存,这是历史文物纪念性公园规划设计的一大重要特征。自然环境是纪念性公园的主要构成部分,地形因素是公园设计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地形的起伏变化将决定纪念性公园的设计形式。设计师要能够充分了解基地的情况,深刻理解场地的文化,注重场所的表达和文脉的延续,考虑公众的体验心态和审美感受,因地制宜的创造出将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融为一体的具有情感感染力的公园景观环境。总之,要充分利用场地中对纪念气氛有利的因素,师法自然,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增强环境的历史感与场所感。

5.2纪念性公园中的景观建筑设计理念

我国著名建筑师齐康曾说过:纪念景观的本质是"纪念过去,表现历史,并期望这种表现得以延续"。景观建筑作为纪念性公园中的重要元素,必须立足于它所处的场所环境,才能完整的传达其纪念意义。作为设计师进行景观建筑创作理应具备以下理念:

(1)积极维护生态环境,景观建筑在构筑景观环境的同时,要更多地、主动地考虑保护基地生态环境的需要,顺应基址的自然条件,合理利用场地自然资源,并做出相应的妥协,尽可能的减少人工的痕迹,自觉的成为基地自然生态环境的一份子。

(2)尊重历史文脉,景观建筑与基地是融合的关系,建筑设计不能割裂环境,对待具有场所标志价值的历史遗存,更要以保护为先,所有设计要自觉地成为其历史文脉的维护元素,保留传统建筑的内容或文化精神,在整体上延续传统布局,在材料的处理方式与形式上表现一定的现代感,使用现代的布置手段保留传统建筑中的素材。

(3)服务公众,景观建筑设计是以人为中心的设计,优秀的景观建筑,能展现出"建筑-人-环境"三者之间的统一协调的关系,通过合理处理建筑与人的行为、活动的关系,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的生理及心理需求,更好地为人类的生活、生产和活动服务,并出创造出新的、现代的文化产品。

6 结语

作为一名建筑设计师,如果能够通过一番探索而获得一个灵感、一个好的构思,这无疑是令人欣喜而愉快的。该文的创作探索可以说是令人欣喜的,在创作过程中令人感受深刻的是: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建筑的创作理应充分彰显中国特色,保护文化遗产,促进城市的生态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将现代科技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从而创造出具有时代气息的优秀设计作品。

[1]韩东.浅析纪念性公园的景观设计元素[J].美与时代(上半月),2012(2):60-62.

[2]宓正育,钱晓春.纪念性公园的景观设计元素[J].现代园艺,2015(6):73-74.

[3]王胜永.景观建筑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

[4]拉斯姆森.建筑体验[M].刘亚芬,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3.

[5]魏文渊.新汉风建筑风格初探[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

[6]于跃.建筑设计必须注重人文关怀[J].中国有色建设,2007(1):44-45.

Analysis on th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esign ofmemorial parks——A case study of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ofWu Ming Que Park Exhibition in Chongqing

ZHANGMeimei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SUST,Suzhou 215011,China)

The article tries to analyze the creation methods of th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 thememorial park,and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design features and strategies of thememorial park landscape architectural design by taking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ofWu Ming Que Park Exhibition in Chongqing as an example.It is hoped that the study can provide some amazing inspirations for the relevant project design.

memorial park;landscape architecture;design characteristics;design philosophy

TU986.5+3

A

1672-0679(2016)03-0048-06

2015-11-06

张梅梅(1988-),女,山东微山人,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卢文君)

猜你喜欢
纪念性建筑设计公园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小型商业建筑设计
在公园里玩
绿色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建筑设计的困惑
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造景手法在现代纪念性园林中的应用
建筑设计中节能建筑设计的分析
一见如故
纪念性景观的隐喻性研究
纪念性景观的地被植物及其景观特色研究:以南京市雨花台风景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