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属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构成及提升策略

2016-11-16 18:08徐丽欣董怡平
校园英语·上旬 2016年10期
关键词:英语专业学生

徐丽欣+董怡平

【摘要】近年来,英语专业毕业生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市属本科院校与重点院校的差距使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从英语专业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内涵出发,探讨了大学生在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三个层面的提升途径。

【关键词】市属本科院校 英语专业学生 就业核心竞争力

一、英语专业学生就业现状

近年来全球化进程加快,国际交流频繁,英语在我国市场占据越来越重要地位。市场对英语人才的需求也与年俱增,应该说学好英语的前景是乐观的。但由于近几年英语专业招生过热,而相当一部分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实力并不比英语专业的学生差,导致了英语专业学生总体就业形势不理想,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

市属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地方培养人才、提供服务,经济建设等重要任务。但由于很多地方本科院校由师范类专科院校演变而来,在办学经费,师资力量等方面与重点高校存在明显差距,再者由于发展受到区域社会条件的制约,导致了市属本科院校在应对日益严峻的市场竞争时压力远远大于重点本科院校。而市属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相比重点大学以及专门外语院校学生存在明显劣势,毕业生就业单位不理想,与心理期望值落差大;自身定位不准,缺乏同其他综合性高校学生差异化优势,导致自身综合素质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学校缺乏实践教学,与相关学科无交叉兼容,学生人文素养较低,知识面窄,与地方单位对人才需求脱节,整体就业不容乐观。

因此,如何提高市属院校英语专业学生核心竞争力,解决其就业难的问题,是一项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英语专业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及提升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最初由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普拉哈德和加里.哈默尔于1990年在其合著《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中提出。核心竞争力指的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能为公司进入多个市场提供方便,为客户带来可感知价值的经过整合的学识和技能。

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包含专业技能,创新能力,人文精神,实践能力等方面,是相对于其他大学生就业的优势能力,是能帮助大学生实现理想就业继而能为用人单位创造价值为社会发展创造财富的知识与能力的总和。市属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社会服务定位上与重点院校都有区别,主要以应用型为主体,培养具有创造性,实践性的人才,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而如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英语专业人才需求呈现多样化的趋势,按照传统模式培养的英语专业人才缺乏实践性创造性,社会适应面狭窄,缺乏可持续发展性。提高英语专业学生核心竞争力顺应了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适应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根据对以往研究的总结和本研究目的,本文将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分为以下三个重要构成部分: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并将从三个部分依次讨论英语专业学生核心竞争力提升策略。

1.加强基础教学,提升英语专业能力。专业能力是大学生所掌握的包括英语以及英语文化等方面专业知识和英语基本技能。专业能力是大学生的核心能力,是成功走向就业的关键。英语专业学生只有具备了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以及英语听、说、读、写、译技能,才能在以后的就业市场保持优势。而如今很多学生口语基础薄弱,表达磕磕绊绊,翻译靠字典,语法错误频出,整体英语学习兴趣不高。建议在以后教学中强化技能训练,多开设语言技能类课程,如翻译,演讲等。同时有针对性开设语言选修课,提升学生学习热情,扩展学生知识面。还可增设专业性英语课程,将基础英语教学与专业英语教学相结合,增加教学实用性,让学生学到更多金融、法律等方面的专业词汇,更好满足用人单位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高校也可建立供需预测机制,加强与劳动力单位的沟通,对劳动力市场供给和需求进行预测;重视用人单位的反馈,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加强专业基础,拓宽专业口径。

2.重视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构建,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实践能力是学生运用自身掌握的知识进行实际操作的能力,是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明确规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要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基础以及广博的语言知识,并能在文化、科技、经贸等领域熟练运用英语从事教学、翻译、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也十分重视应聘者的实践能力,相比专业能力,甚至优先考虑实践能力。因此,高校应该顺应社会需要,更新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融入到教学工作中,更好实现学生学习与就业的衔接。

首先,学校应重视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将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如商务英语教学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还应突出专业训练,通过创设商务活动模拟情景等,使学生更生动了解商务活动相关专业知识,熟悉商务活动的环节,掌握商务活动的技能。学校可在教学模块中增加实践活动模块,定期组织相应活动,如创业技能竞赛,假期社会实践等,提高学生的实践参与度。其次,学校可开展校企合作模式,让学生在职前有机会了解企业运作模式,参与企业活动。企业方在接受学校的实习生之后应安排专门的指导老师进行指导,及时解决学生在实践中碰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协作技能,而学校应参照企业的反馈信息,更好地调整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建立一个符合英语专业的切实可行的合作模式。

3.切实加强就业指导,提升职业能力。职业能力是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大学生成功获取就业机会,维持就业,获得职业提升,有必要时获取新的就业的能力。它包括三个主要内在联结的系统性核心能力:生涯规划能力,就业技巧与职业适应力。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人对自身兴趣、爱好、能力等进行综合分析和权衡,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最佳职业发展目标,并为之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大学生进行系统有效的生涯规划,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笔者对邢台学院英语专业大三本科生的调查发现:20%的学生有明确的职业规划,42.8%的学生职业规划模糊,28.6%的学生对未来迷茫,不清楚自己求职兴趣以及未来职业目标,8.6%的学生从未考虑过职业规划。调查说明学生职业规划意识薄弱,规划能力有限。高校应加强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教育引导学生自觉树立职业意识,并尽可能给大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机会,帮助学生清楚自己的优势劣势,对自我进行准确定位,找准发展目标,并在实践中进行修正调整,以更好的心态面对将来的就业。

就业技巧是指在就业求职过程中方法技能,主要包括招聘信息采集技巧,求职信撰写技巧以及求职面试应对技巧。由于大学生普遍缺少求职实践经验,自身求职技巧缺乏,无法有效获取有价值的招聘信息,面对面试机会紧张,不知所措。高校可开展求职技巧训练与指导,聘请人力资源专家对学生进行模拟面试,让学生体验面试氛围,增加面试经验。

就业是一个系统过程,不仅包含职业机会的获取,更重要是职业适应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学生的职业适应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在工作中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发展潜力。提升大学生职业适应力,使其更好地融入企业,适应工作岗位,工作环境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增强大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给学生提供参加社交活动的平台,提高学生社交能力,合作意识,跟上团队的步伐。其次加强与企业合作,聘请企业人士来校开展讲座。给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如英语专业学生实训基地可包含校内实习,外贸公司,培训机构等,帮助学生提前了解职场环境,提高应变能力,如学会与人合作沟通,乐观面对职场困难。

三、结语

市属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市属本科院校必须以就业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自身特点,真正从培养应用型英语人才角度出发,通过加强专业教育,提供社会实践平台,增加就业指导,来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专业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以及职业能力,树立学生就业信心,才能使其在就业中突出优势,实现理想就业。

参考文献:

[1]刘奕涛.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与培育路径[J].嘉应学院学报,2012(9).

[2]施炜,张苏.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辨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0(5).

作者简介:

徐丽欣(1984-),女,河北邢台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学。

董怡平(1982-),女,河北邢台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英语教学。

猜你喜欢
英语专业学生
研讨式教学法对英语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作用的探究
基于语言迁移理论探索二外日语教学改革
英语专业学生写作中几种常见错误句式分析
英语专业口语演讲课程思辨创新教学实证研究
英语专业学生文化消费现状研究
英语专业学生阅读贫乏成因及应对措施
英语专业大学生词汇学习策略调查
转型期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内容依托教学模式下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探析
“开拓创新”教育理念下独立学院英语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