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时评价到历时接受——论贾似道在诗歌中的形象嬗变

2016-11-25 21:59张春晓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3期

张春晓

(暨南大学 文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2)



从实时评价到历时接受——论贾似道在诗歌中的形象嬗变

张春晓

(暨南大学 文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2)

[摘 要]贾似道当政之际,固然有大量逢迎之作投射出其形象的自我塑造,同时针对其治国举措,民间讽喻之作则呈现出集体意识下的政治评价。经过历史的沉淀,从时事讽喻到易代之际的反思寄意,再到明清的咏史怀古,贾似道的诗歌形象被赋予更多的反思与成见,带有不可磨灭的时代印记。诗歌中对其针砭的态度和指摘的具体内容随世事而变迁,体现出当世及异代对贾似道这一历史人物及其所代表的历史现象进行实时评价和历时接受的过程中,社会动态因素及世人心态对诗歌表达所实施的影响。

[关键词]贾似道;实时评价;历时接受

宋季权臣贾似道字师宪,号秋壑,台州人,生于嘉定六年(1213)八月八日,卒于德祐元年(1275)九月十九日。淳祐年间相继为京湖制置使、两淮制置大使,景定初以援鄂之功入朝为少傅右丞相,自此柄握南宋理、度宗两朝国政近十五年。贾似道雅好书画,藏书丰富,所藏金石刻多南渡前拓本,撰有《促织经》,和门客廖莹中编刻书籍、翻印碑帖,质量尤高。德祐元年鲁港兵败遭到贬窜,行至漳州木棉庵被监押官郑虎臣扼杀。

自被列入《宋史·奸臣传》,贾似道的研究价值长期被成见遮蔽。肖崇林、廖寅的《“福华编”:南宋末年贾似道执政时代述论》①肖崇林、廖寅:《“福华编”:南宋末年贾似道执政时代述论》,《宋史研究论丛》第十四辑。较为全面地探讨了贾似道与宋季史实,然而作为历史评述并未涉及文学和社会活动。偶有文人研究连带到贾似道及其关系,如明见《刘克庄贺贾之作新论》②明见:《刘克庄贺贾之作新论》,载《文学遗产》2003年第5期。。本文则把贾似道作为研究主体,将其放在纵向的接受领域,从实时评价到历时接受的角度探讨其在诗歌中的形象嬗变,从而揭示影响文学表达的内外因素。

一、赞美与谀词:投献之作中的贾似道

贾似道自淳祐五年(1245)起历任京湖制置使、两淮制置使近十五年,在军事和财政上都颇有建树。他自江陵易阃两淮方三十余岁,时人有饯词赞云:“握虎符、持玉节、佩金鱼。三十正当方面,此事世间无。寄语东淮父老,夺我诗书元帅,于汝抑安乎,早早归廊庙,天下尽欢娱。”贾似道开阃筑扬州宝祐城期间,自筹粮草经费,番更将士,民不知役,赏罚必信,半年告成,盛元梓赞其“亦当时之豪杰也”①与上饯词同出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卷四,《中华野史》第6册,济南:泰山出版社2000年版,第758页。。贾似道重儒好文,士人多与之唱和从游,张榘推崇他“经济妙,谁知得。都总是,诗书力”②张榘:《满江红·寿壑相》,唐圭璋辑:《全宋词》,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686页。,吴文英形容其文会“日费诗筒”③吴文英:《木兰花慢·寿秋壑》,唐圭璋辑:《全宋词》,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929页。。淳祐十年(1250),翁孟寅曾往维扬游谒,席间作《摸鱼儿》词曰:

卷西风、方肥塞草,带钩何事东去。月明万里关河梦,吴楚几番风雨。江上路,二十载、头颅凋落今如许。凉生弄尘。叹江左夷吾,隆中诸葛,谈笑已尘土。 寒汀外,还见来时鸥鹭,重来应是春暮。轻裘岘首陪登眺,马上落花飞絮。拚醉舞,谁解道、断肠贺老江南句。沙津少驻。举目送飞鸿,幅巾老子,楼上正凝伫。④周密:《浩然斋雅谈》卷下,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9页。

翁词是典型的谒诗风格。上阕抚今追昔,将其功业和盘道出。下阕感旧忆往,忆及“轻裘岘首陪登眺,马上落花飞絮。拚醉舞”的江南从游之乐,随即直指当下。末句形容贾似道为“福巾老子”,既以“福巾”装束突出贾似道的儒雅,与上阕“带钩”儒帅互补,又出以“老子”之比,推崇其逍遥洒脱之态。词中形象对贾似道自我期许的暗合,正是翁孟寅获得“席间饮器凡数十万,悉以赠之”的原因。

开庆元年(1259)九月忽必烈渡江围鄂,贾似道受命援鄂,蒙军北归,举国视为活国之力。刘克庄《淮捷》诗云:“扫地南来蜂出窠,裔夷谋夏欲如何。传闻挞览毙一矢,惊走单于骑六骡。匹马只轮番部曲,寸天尺地汉山河。晋公幕府多名士,不欠寒儒作凯歌。”又有《凯歌十首呈贾枢使》⑤刘克庄:《淮捷》、《凯歌十首呈贾枢使》,《全宋诗》58册卷三○六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6522-36523页。,盛赞贾似道军事将帅之才。当时向不攀附权贵的士人都写了相当溢美之辞。王柏曾受聘主丽泽、上蔡等书院,清誉颇著,却有一首《寿秋壑》⑥王柏:《寿秋壑》,《全宋诗》60册卷三一六六,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8002页。,以致清代四库馆臣说:“集中第一卷有《寿秋壑》诗,极称其援鄂之功,谀颂备至。是亦白璧之瑕。”⑦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四《鲁斋集提要》,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409页。王柏贺寿诗主要分为三个段落,描述江汉之功十二句,归位之赞四句,贺寿切题四句,内容权重一目了然,各种赞誉未离国家根本,仍是贾似道江汉之功的激荡余韵。

入相之前,贾似道是文治武功不凡的阃帅,入禀朝廷之初调整人事,征用清流,抑制小人,即如姚勉所称善“大丞相正位钧轴以来,首奖恬退而抑奔竞,古潜之赵为秘书,卢陵之欧阳为史馆,长沙之陈为掌故,皆天下所谓恬退士也”⑧姚勉:《雪坡集》卷二十九《上丞相贾秋壑书》,《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95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552页。。则其用人之道令士人们耳目一新,为之雀跃。其时贾似道误国形迹未显,尚且胸怀抱负意欲作为,其爱才重儒足以让位沉下僚的知识分子看到希望所在,寄予殷切真诚的政治理想,姚勉位沉下僚“漫浪一第,侵寻七年”,以《贺丞相贾秋壑》一入贾似道之门,接连得授校书、太子舍人,则其词《沁园春·寿贾丞相》⑨姚勉:《沁园春·寿贾丞相》,唐圭璋辑:《全宋词》,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3095页。上片极言贾似道援鄂之功、活国之力,下片盛赞其子孝母慈、国家栋梁,溢美并非全然虚辞。

景定五年(1264)彗星出柳,交章论行公田不便,贾似道受到前所未有的政治冲击。咸淳元年(1265)度宗登基,贾似道以扶立之功备受荣宠,亦从急功近利一改为放任江湖,以半闲自命,号称云水道人,纵情浮华声色。时人词曰:“天上谪星班,青牛初度关。幻出蓬莱新院宇,花外竹,竹边山。轩冕倘来问,人生闲最难。算真闲不到人间,一半神仙先占取,留一半与公闲。”⑩刘一清:《钱塘遗事》卷五“半闲亭”,《中华野史》第5册,济南:泰山出版社2000年版,第3147页。《齐东野语》记载:“每岁八月八日生辰,四方善颂者以数千计。悉俾翘馆誊考,以第甲乙,一时传颂,为之纸贵,然皆谄词呓语耳。”周密称“偶得首选者数阕,戏书于此”①周密:《齐东野语》卷十二“贾相寿词”,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19-221页。,则为陈合《宝鼎现》、廖莹中《木兰花慢》、陆景思《甘洲》、奚倬然《齐天乐》、赵从橐《陂塘柳》、郭居安《声声慢》六首。六首贺寿词首选在文字结构上各有特色,共同点是对贾似道精神世界的准确迎合。江上之功、治国之力、优游神仙三者不可偏废,最后一点尤为要著,力求表现其风雅情怀、求闲之意和神仙般的生活境界,与贾似道自诩半闲相互呼应。

贾似道的政治生涯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作为地方阃帅施展军事经济上的才华,表现出重儒爱才的风度,赢得世人赞誉;二是从景定入相之初被朝野寄寓厚望,直至行公田、发行关子等一系列敛财之政触动了大地主阶层的利益,加剧民生之苦,毁誉参半;三是从咸淳年间纵情声色到德祐元年势败,一面谀词汩汩,一面讽喻抨击。随着贾似道地位不断显达,谒客行吟与寿词投献的谄谀之意日渐夸饰虚泛,景定以前或仍有信奉,咸淳以后则全然失之真诚。这些作品中投射的正是贾似道形象的自我塑造,即功成名就而心在闲适。贾似道当道之际固然有大量逢迎之作,太平之声四溢的同时,随着贾似道的各项举措,民间受其疾苦者亦有不少讽喻诗词,它们代表了民间的声音,体现出集体意识下的政治评价。经过历史积淀,后世咏史怀古诗中的贾似道形象则被赋予更多的反思与成见,带有不可磨灭的时代印记。

二、讽喻与抨击:时事诗文中的贾似道

民间诗文责贾似道专权者,往往借诸谐音和比拟的艺术手法。如《佩韦斋辑闻》记咸淳末贾似道禁天下妇人不得以珠翠为饰,行在悉以琉璃代之,于是有“满头多带假,无处不琉璃”②俞德邻:《佩韦斋辑闻》卷三,《丛书集成初编》323册据读画斋丛书本排印,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5页。的讽贾民谣,“假”谓贾,“琉璃”谓流离。《东南纪闻》亦云:“贾似道当国,京师亦有童谣云,‘满头青,都是假。这回来,不是耍。’盖时京妆竞尚假玉,以假为贾,喻似道之专权。而丙子之事非复庚申之役矣。”③佚名:《东南纪闻》卷一,《中华野史》第6册,济南:泰山出版社2000年版,第588页。童谣以“贾”姓谐音“假”,将时人的妆饰特征和贾氏当政相比拟。类似之作还有陈藏一《雪词》,以雪之霎时漫天漫地比喻贾似道一时权势只手遮天,讽刺贾似道纵然权势日炽,很快便会如雪销融殆尽,随水而去,并不能真正的长久。词云:

没巴没鼻,霎时间、做出漫天漫地。不论高低并上下,平白都教一例。鼓动滕神,招邀巽二,一恁张威势。识他不破,只今道是祥瑞。却向鹅鸭池边,三更半夜,误了吴元济。东郭先生都不管,关上门儿稳睡,一夜东风,三竿暖日,万事随流水。东皇笑道,山河原是我底。④《钱塘遗事》又称其名为《念奴娇》,《钱塘遗事》和《庶斋老学丛谈》卷三均作陈藏一(陈郁)作《雪词》讥贾秋壑,独《草木子》云作者为文及翁。叶子奇撰,吴东昆校点:《草木子》卷四“谈薮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55页。文字亦略有出入,现引文依刘一清:《钱塘遗事》卷四“雪词”,《中华野史》第5册,济南:泰山出版社2000年版,第3144页。

更多民间讽喻针对贾似道的具体施政方针进行评述及讽刺,其中以行公田和推排田亩非议最大。所谓推排田亩是在行公田之后,政府根据契书查勘私田买卖来历并进行严格丈量的措施。有人作《沁园春》题于道间,上片写推排田亩的苛责琐碎造成民生疾苦,下片指责当政者在国势衰颓、干戈未息的情形下实施如此扰民之策,实是舍本逐末。词云:

道过江南,泥墙粉壁,右具在前。述某州某县,某乡某里,住何人地,佃何人田。气象萧条,生灵憔悴,经界从来未必然。惟何甚,为官为己,不把人怜。思量,几许山川,况土地分张又百年。正西蜀巉岩,云迷鸟道。两淮清野,日警狼烟。宰相弄权,奸人罔上,谁念干戈未息肩。掌大地,何须经界,万取千焉。①刘一清:《钱塘遗事》卷五“推排田亩”,《中华野史》第5册,济南:泰山出版社2000年版,第3146页。此词《全宋词》未收,《古杭杂记》有录。李东有:《古杭杂记》,《中华野史》第6册据古今说海本整理,济南:泰山出版社2000年版,第578页。

又有《嘲贾似道》诗云:

三分天下二分亡,犹把山川寸寸量。

纵使一丘添一亩,也应不似旧封疆。

此诗源自《古杭杂记》,纪事云:“理宗朝,尝欲行推回田亩之令,有言而未果。至贾似道当国,卒行之。有人作诗云云。《佩韦斋辑闻》云:‘弃淮弃蜀弃荆襄,却把江南寸寸量。量得亩头多一尺,尺头能有几多长?’与此小异。”②厉鹗:《宋诗纪事》卷九十六《嘲贾似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2318页。。两首讽喻诗词都直指推排田亩之斤斤计较得失利益,全然不顾国家根本早已动摇。

对于贾似道的科举措施,士子们抱怨繁琐的士籍制度,讽喻词的矛头同时指向首倡此说、附势专权的陈伯大。《钱塘遗事》记太学生萧某词云:

士籍令行,伯仲分明,逐一排连。问子孙何习,父兄何业。明经词赋,右具如前。最是中间,娶妻某氏。试问于妻何与?马乡保举,那当著押,开口论钱。祖宗立法于先,又何必更张万万千。算行关改会,限田放籴,生民凋瘵膏血俱朘。只有士心,仅存一脉,今又艰难最可怜。谁作俑?陈坚伯大,附势专权。③刘一清:《钱塘遗事》卷六“系籍秀才”,《中华野史》第5册,济南:泰山出版社2000年版,第3148页。

《宋诗纪事》收有《讥贾平章》诗:

戎马掀天动地来,襄阳城下哭声哀。

平章束手全无策,却把科场恼秀才。

其下纪事云:“《西湖志馀》:御史陈伯大奏立士籍,似道毅然行之。凡应举及免举人,州县给籍一通,亲书年貌世系,及所隶业于籍首,执以赴举,过省参对笔迹异同,以防伪监滥。时人有诗讥之云云。”④厉鹗:《宋诗纪事》卷九十六《讥贾平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2319页。与讽喻推排田亩政策相类,诗词中同样不满国家管理士籍之琐碎,在襄阳被围、国事悬于一线的紧迫局势下,以贾似道为首的统治者却一味盘剥苛刻百姓和士子,这才是最招致人们不平而鸣的地方。贾似道当国时民间产生的诸多讽喻作品大多直指苛政,不满土地政策、科举政策及其专权,基本对事不对人,针砭时弊,流露出深切的无奈情绪,辅以民间的智慧和幽默,具有苦中作乐、调笑皆文的特征,仍无詈骂之怨恨。

相对而言,同僚士子所作则明确指向人物,具体到指摘贾似道生活为官等细节,如高斯得、释文珦对贾似道的要君、沉溺女色等行径十分抵牾。释文珦《闻似道入相因赋诗》即言:“盛德方为贵,虚名底用高。异时游荡子,今日拟萧曹。红粉催身朽,清霜入鬓牢。势穷人事改,槐棘等蓬蒿。”⑤释文珦:《闻似道入相因赋诗》,《全宋诗》63册卷三三二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9601页。贾似道景定年间甫一入相,释文珦已经对他“异时浪荡子”的人品表示质疑。高斯得与贾似道同朝为官,亲历亲闻其所作所为,屡以诗歌进行抨击。《四库全书总目》认为高斯得诗歌艺术虽有欠奉,然部分内容甚至可补史阙:“如《西湖竞渡》《三丽人行》诸首,俱拾《奸臣传》之所遗。”⑥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四《耻堂存稿提要》,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404页。《要君》⑦髙斯得:《要君》,《全宋诗》61册卷三二二九,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8557页。诗夹叙夹议,将贾似道辞官事件原委、各方反应一一述来,对其言行不加隐恶。高斯得不仅对其邀誉要君之举十分愤慨,斥为“圣人戒要君,春秋罪同弑”,对他沉迷女色、占用湖光山色的公共资源亦极不满。《西湖竞渡游人有蹂践之厄》《三丽人行有序》即将视角探入贾似道游冶西湖、纵情声色的日常生活。游人蹂践之厄本非贾似道作恶,实为其竞渡悬赏过高,从而引起西湖游人踩踏事件。诗中透露出的消息却是:此时谏官御史皆出贾似道门下,无人敢于讥弹贾似道之过,使事无法上闻,就连高斯得写罢此诗亦悻悻然道:“溪翁聊尔作歌谣,谨勿传抄取黥刖。”①髙斯得:《西湖竞渡游人有蹂践之厄》,《全宋诗》61册卷三二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8569页。《三丽人行有序》揭露了贾似道的生活无度,前有序云“杜子美作《丽人行》,讥丞相杨国忠也。国忠,贵妃之兄。近事有相似者,以苏公有《续丽人行》,故作《三丽人行》”。序言直接表明高斯得此诗的创作意图在于承接杜甫《丽人行》的讥刺之旨,诗中写贾似道与丽人彻夜游湖,极尽奢华和铺张。末尾笔锋一转,“大书明梏令湖曲,苏堤扫迹无蹄轮”②髙斯得:《三丽人行有序》,《全宋诗》61册卷三二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8570页。,讽刺贾似道将西湖天下景一揽为私家享用,才是将其权倾朝野的灼人气焰落于笔端的实在之处。

贾似道势败后,或有私怨者如方回,在诗中尽情詈骂,其《忆我二首各三十韵》第二首写道:“万古木绵庵,不愧赵韩王。草茂复古殿,雨淋集贤堂。”《奉寄同年宗兄桐江府判七言五首》之三道:“不识南康真刺史,可怜德祐假平章。木绵老鬼死遗臭,万古秋崖姓字香”。《六月十二日侍郎桥感事》末句云“木绵鬼秽声,不与骨俱销”③分见方回:《桐江续集》卷五《忆我二首各三十韵》、卷二十《奉寄同年宗兄桐江府判七言五首》、卷二十七《六月十二日侍郎桥感事》,《文津阁四库全书》398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分见562、622、659页。。文珦诗《过贾似道葛岭旧居》“极词诋斥,若有馀愤”④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四《潜山集提要》,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406页。:

顺逆人兽心,成败翻覆手。鬼神不相容,子孙岂能守。昔者过此门,歌钟会群丑。今者过此门,阗然已丰蔀。羞死满院花,颦残数株柳。空室走鼪鼯,荒池长蝌蚪。转眼即凄凉,况复百年后。积衅多自戕,盛德斯可久。富贵如浮埃,于身竟何有。为谢高明人,非义慎勿取。⑤释文珦:《过贾似道葛岭旧居》,《全宋诗》63册卷三三一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9540页。

同卷《纪事》诗写在贾似道二月鲁港溃兵不久,序更明言:“似道,涉之不肖子也。少为博徒,游荡无度,凭附椒房之宠,谬叨阃寄。以败为胜,上罔朝廷,躐跻鼎席,斫丧国脉,纳侮北邻,兵连祸结,三宫隐忧,虽葅醢不足以谢天下。而位亢志骄,阴谋篡逆,言泄于夏金吾,金吾欲诛之,惧而宵遁。虽圣恩宽大,不即夷灭,使其微有人心,当是愧死,遂赋诗以纪其实云。”⑥释文珦:《纪事》,《全宋诗》63册卷三三一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9539页。诗中数罪并发,乃至《四库全书总目》证其所言与“宋史所载夏贵请死守淮南,似道奔还扬州之事不甚相符”⑦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四《潜山集提要》,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406页。。文珦又有《题逆贾》,从贾似道当道到败亡,笔下指斥毫不容情。

总体来说,相比民间文学更多对事不对人的泛泛而论,高斯得、方回、释文珦的指摘明确对人,文风尖锐,常有扼腕叹息之怨,恨意深刻,不若民间讽喻的圆通豁达。究其原因,一是动机不同:士子们借重作品以抒发憎恶、揭露恶行,而民间不过借以表达无奈或不满的情绪,并无抗言的实质和改变状态的意愿。二是心态不同:民间百姓知乎天命,习于被动接受;而士子们多怀国家天下之任,心怀怨艾,希望裨益当世,心态更迫切,而流于笔端的怨气则更深重。三是审美距离不同:民间百姓对于朝廷命官有遥不可及之感,人与国遂混为一体,故讥弹主要对事;而士子们亦是统治阶级的一部分,清楚其中利益沟壑,忠君之意使得他们将人事两分,所以作品抨击主要对人,且出语尖锐。

三、反思与规避:易代诗文中的贾似道

曾经出入宫廷的琴师汪元量,曾经与贾似道同朝为官并为其提拔的文天祥,在宋亡后则以更开阔的视野和更深沉的情怀,反思宋亡的内外因由。他们回首宋季政治,不免将贾似道种种国策与国家败亡的命运相绾合,从而生出兴亡之叹。汪元量《越州歌》二十首,其中有道:“师相平章误我朝,千秋万古恨难销。萧墙祸起非今日,不赏军功在断桥。”《鲁港败北》云:“夜半挝金鼓,南边事已休。三军坑鲁港,一舸走扬州。星殒天应泣,江喧地欲流。欺孤生异志,回首愧巢由。”①汪元量撰,胡才甫校注:《汪元量集校注》卷二《越州歌》、卷一《鲁港败北》,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127、11页。汪元量诗中抉取了贾似道的典型事件,亦即宋亡过程的重要节点:誓师出兵、扬州兵败、木棉庵身死。诗中不无怨艾之情,所谓“师相平章误我朝”,却是落在特尤沉痛的亡国之痛上,即“千秋万古恨难销”,非方回和文珦局于一己之痛可比。

文天祥在集杜诗原序中说:“是编作于前年,不自意流落余生,至今不得死也。斯文固存,天将谁属?呜呼!非千载心不足以语此。壬午正月元日文天祥书。”短短数语,将改朝换代的沉痛感慨尽抒笔下。《文信公集杜诗》二百诗陈述鲁港兵败、临安沦陷、崖山海战等战事因果,评判贾似道、陈宜中、张世杰等所作所为的是是非非,对宋季走向亡国进行历史梳理和反思。他首问贾似道亡国之罪,《社稷第一》云:“三百年宗庙社稷,为贾似道一人所破坏。哀哉。”《误国权臣第三》云:“似道丧邦之政,不一而足,其羁虏使开边衅,则兵连祸结之始也。哀哉。”《鲁港之遁第十四》再叹:“己未鄂渚之战,何勇也,鲁港之遁,何衰也。人心已去,国事瓦解。当是时,豪杰拔起,首祸之权奸无救祸之理。哀哉。”②文天祥:《集杜诗》二百首《社稷第一》《误国权臣第三》《鲁港之遁第十四》,《全宋诗》68册卷三六○○,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分见第43080、43083页。汪元量《越州歌》二十首、文天祥《集杜诗》二百首皆感恨不已,往事历历,追述分明,贾似道如何兵败如山、难统众兵、终于势败而被贬南方,所谓“只论平章行不法”,汪元量对束手无策、避重就轻言事的宋廷何尝没有非议?文天祥对陈宜中、张世杰等人的失策何尝没有指摘?对于宋末元初的遗民来说,南宋新亡之痛难以抹煞,此下数十年,痛定思痛之后的反思在作品中显得客观而带有更广泛深刻意味上的问责。

贾似道败亡后,时人大多将其与贾似道之前迫害过的人物命运构成反讽的模式。吴潜遭贾似道迫害被贬循州,十五年后命运的车轮流转,曾经不可一世的贾似道亦被贬循州。世人对于如此惊人的轮回感慨不已,《东南纪闻》道:

因记似道贬时,有人题壁:“去年秋、今年秋,湖上人家乐复愁。西湖依旧流。吴循州、贾循州,十五年间一转头。人生放下休。”比之雷州寇司户之句,劝儆尤多。③佚名:《东南纪闻》卷一,《中华野史》第6册,济南:泰山出版社2000年版,第588页。

清人徐釚评析:“时贾客赵介如守漳,致祭辞云:‘呜呼!履斋死粤,死于宗申;先生死闽,死于虎臣。’只十八字,而哀激之悃,无往不复之意,悉寓其中,可与是词并垂。”④徐釚:《词苑丛谈》卷七“纪事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406页。徐釚将这两首作品相提并论赞美的原因在于“劝儆尤多”“哀激之悃,无往不复之意,悉寓其中”。词中并无犀利的指摘,意旨敦厚婉转,而内蕴丰富的深沉感慨更能激发其时及后世人们的兴衰之感。国破家亡的新痛渐渐沉淀,遗民诗词中用以参比的方向发生了转变,多以贾似道曾经的荣衰象征国家的兴亡,盛极一时的葛岭集芳园成为凭吊故国、感慨兴亡的伤心处,藉此抒发沦亡之情,感怀多于感愤。汤仲友初名益,以字行,周密称“近世以诗吊之者甚众,吴人汤益一诗,颇为人所称”,诗云:

檀板歌残陌上花,过墙荆棘刺檐牙。指挥已失铁如意,赐予宁存玉辟邪。败屋春归无主燕,废池雨产在官蛙。木棉庵外尤愁绝,月黑夜深闻鬼车。⑤周密:《齐东野语》卷十九“贾氏园池”,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56页。

《山房随笔》亦收此诗,文字小异,并录和之者云:“荣华富贵等浮花,膂力难为国爪牙。汉世只知光拥立,唐朝谁识杞奸邪。绮罗化作春风蝶,弦管翻成夜雨蛙。纵有清漳人百死,碧天难挽紫云车。”⑥蒋正子:《山房随笔》,《中华野史》第6册据知不足斋丛书本整理,济南:泰山出版社2000年版,第597页。汤仲友之诗之所以能在吊贾氏园池的众多诗作中脱颖而出,独为人所称道,相较《山房随笔》所录自潘诘以下五首及和韵汤诗之作多前陈旧事、问责似道,末尾曲终奏雅,以景语写情语,汤诗则更加含蓄而不去触动隐情,不记事但写物,以物是人非之情打动人心,世人之所以爱重如此幽约隐讳的叙述方式和审美倾向,约略见出世情端倪。

贾似道及其所作所为给宋末遗民留下不可磨灭的伤痛,在其当道之时,人们讥讽和谴责他的暴政,势败之后,他成为“误国误民还自误”的替罪者。一度有文珦的詈骂,方回的恨声,亦有汪元量和文天祥特尤沉痛的反思。随着时间流逝和新朝的确立,南宋君主的灵骨被扼于镇南塔,更多的无可如何替代了遗民们亡国的悲愤,至今最易触及的仍是西湖边的断墙衰草。曾经草木葱茏、集天下之秀的集芳园唯剩断垣残壁,曾经骄横不可一世的师相贾似道丧命于木棉庵。贾似道是宋季最后的象征,他的误国之罪,他所代表的盛极一时的两宋繁华,都更大程度上激起凭吊故国之哀思,感怀沧海桑田之世事变迁,忧戚之情满满,意气之争不再。李彭老字商隐,号筼房,淳祐中曾任沿江制置司属官,宋亡后时与周密等人相与唱和,其有一绝咏贾氏园池云:“瑶房锦榭曲相通,能几番春事已空。惆怅旧时吹笛处,隔窗风雨剥青红。”①周密:《齐东野语》卷十九“贾氏园池”,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57页。诗中对贾似道误国事迹绝口不提,唯忆旧时鼎盛,徒增今昔盛衰之感。周密在追忆极尽奢华的贾氏园池之后,于众多作品中仅收汤仲友之诗和李彭老绝句,颇可见出其时宋遗民规避丧国之痛的内心深衷和怀念故国繁华落尽的审美尺度。

四、翻案与成见:明清诗文中的贾似道

明初文人对贾似道事迹往往有翻案之意,对宋亡赋予新的思考。瞿佑字宗吉,钱塘人,其《宋故宫叹》②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卷六“板荡凄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91页。从整个南宋的失势吟咏起,渡江南来一味偏安,所谓“累世内禅讳言兵,中兴之功罪难赎”,开启边衅的韩侂胄被函首求和,岳飞唯有抱恨而死。诗人将南宋灭亡的根源直指国家策略的苟且偷安,认为误国岂止贾似道一人。同样是元末明初文人张以宁所写的一段诗题更能说明时人对贾似道的抱屈之意,文云:

二十七日晚到万安县,县令冯仲文来问劳。翌日,登岸观故宋贾相秋壑所居。故址左城隍祠,右社稷坛,中为龙溪书院,其后二乔木郁然。云贾相生于此,书院旧甚盛,田多于邑学,今归之官。独旧屋前后二间,中存先圣燕居像,左四公木主。徘徊久之。当宋季年,君臣将相,皆非气运方兴者敌。襄樊无策可救,江左人材眇然,无可为者。譬之奕者,不胜其偶,无局不败。是时有识者为崔菊坡、叶西麓,无已则为文山、李肯斋可也。而痴顽已甚,贪冒富贵,国亡家丧,为千载骂笑。而刻舟求剑者,乃区区议其琐琐之陈迹。悲夫!因赋二绝,如罪其覉留信使之类,皆欲加之罪之辞也。

木绵庵畔瘴云愁,犹恋湖山一壑秋。从道黄粱俱一梦,几人解上五湖舟。

颓垣葛岭草烟中,富贵薫天一霎空。惟有西江精舍旧,至今犹是素王宫。③张以宁:《翠屏集》卷二,厦门:鹭江出版社2012年版,第106页。张以宁因登岸观贾似道故居,看到贾氏旧宅乔木郁然,诗人徘徊于似道木主,闻听当年田多于邑学,细思宋末政治军事,认为南宋必败于元朝,所谓“譬之奕者,不胜其偶,无局不败”,贾似道不明智的地方在于贪享富贵,留恋其位,从而招致千载误国骂名。诗中所感慨者,正是为官与归隐这个文人千载以来的出处之难,以及物是人非的今昔之感。诗题中特别为贾似道误国之罪辩诬,指出“如罪其覉留信使之类,皆欲加之罪之辞也”。

元末明初正逢东风换世,人们经历了巨大变迁,颇有身不由己、随波逐流的感同身受,能够体会个人于乱世之能力微末。时过境迁,宋遗民之痛早已不复,明代开国之初文人们更觉胸襟开阔,往往能站在历史的高度客观地看待前代兴亡,一针见血地指出宋亡本是时代的悲剧,而非个人误国。及至明代中期以下宦官当道,从英宗朝王振到宪宗朝汪直,再到武宗朝刘谨,明人对宦官奸臣之祸有切肤之痛,不免再继以贾似道故事类比时事,暗加针砭。明中期,郑虎臣木棉庵扼杀贾似道成为最富戏剧性、耳熟能详的故事,它们落于诗中成为尽情浇却块垒的抒写,明人对贾似道典故的吟咏遂重新回归史传奸臣之论,并结合时事重加抨击,如李东阳《木绵庵》诗云:

多宝阁中欢不足,木绵庵前新鬼哭。裂肤拉胁安足论,天下苍生已无肉。君王不诛监押诛,父仇国愤一时摅。监押死,死不灭,元城使者空呕血。①李东阳:《怀麓堂集》卷二《木绵庵》,《文津阁四库全书》417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515页。游朴《木绵庵》诗云:

凄凄木绵庵,贾相此裂腹。矫矫郑虎臣,手代天行戮。戮死颇快人,所恨死不速。元凶仅就诛,宋社亦已屋。苍生尚含愤,未得食其肉。一夫恣胸臆,九有被荼毒。生窃片时欢,死作千世辱。寄语当路儿,此是前车覆。②游朴:《木绵庵》,朱彞尊编:《明诗综》卷五十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645页。

二诗感愤之意呼之若出,借贾似道之典痛陈时事,尤其游朴诗末句“寄语当路儿,此是前车覆”指向明确,实为借古讽今。明清以下始有以“蟋蟀宰相”出于诗中讽刺贾似道者,“蟋蟀宰相”成为贾似道的标签和小说戏曲的脸谱化影响不无关系。《古今小说》第二十二卷有《木棉庵郑虎臣报冤》,通篇本于笔记史传中贾似道的生平事迹,以小说笔法连缀成文,细节无不毕肖,使游冶少年“恣意旷荡,呼卢六博,斗鸡走马”的印象深入人心,而明末盛演一时的传奇《红梅记》更加深化了贾似道人物形象的荒淫无度。遂有沈德潜《西湖嬉春词》云:“葛坞旧为师相宅,半闲堂外断人行。蟋蟀斗馀军务了,不应更说救樊城。”③沈德潜:《西湖嬉春词》,梁诗正等辑:《西湖志纂》卷十二,《文津阁四库全书》194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817页。清人张士楷《过木绵庵》诗云:“景定咸淳事已非,湖山灯火夜深辉。但闻蟋蟀三秋斗,谁问襄樊六载围。北使倒持苏武节,西河真阻季孙归。如何一死偿宗社,监押犹烦宝剑挥。”④张士楷:《过木绵庵》,郝玉麟:《福建通志》卷七十七“艺文”,《文津阁四库全书》178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123页。

综上,贾似道在诗歌中的形象嬗变,从极具主体自我引导意味到进入真正的评价与接受系统,从时事讽喻到易代之际的反思寄意,再到明清的咏史怀古,诗歌中对其针砭的态度和指摘的具体内容随世事而变迁,体现出当世及异代在对贾似道这一历史人物及其所代表的历史现象进行实时评价和历时接受的过程中,社会动态因素及世人心态对其诗歌表达所实施的影响力。

[责任编辑 闫月珍 责任校对 王 桃]

[作者简介]张春晓(1974—),女,安徽桐城人,暨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收稿日期]2015-04-19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072(2016)03-001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