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无声风化雨

2016-12-07 10:41吴协涛
课外语文·下 2016年10期
关键词:语文实践

吴协涛

【摘要】本文理论联系实际,摆事实讲道理,以身边教学实例为证,紧扣“课内得法,课外延伸”这一主题,就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娓娓道来,例证详尽独特,说理透彻明了,文学气味颇浓。

【关键词】创新阅读;适度扩展;下水作文;语文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教学相长是每位老师所追求的目标之一,如何督促指导学生的课外学习呢?怎样才能有效地把课内、课外结合起来呢?怎样才能有效地做到课内得法,课外延伸呢?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笔者就自己的实际做法对此浅谈一二,管窥之见,旨在抛砖引玉。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语文课堂教学。

研究方法:①探讨法:对初中生阅读与写作进行探讨;②调查法:对我校初中生阅读量进行调研;③文献资料法:查有关文献资料,结合本文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1)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现代中学生渴求理解、尊重,崇尚民主自由,喜欢质疑探究。尽管刻苦求学是获得知识的不二法门,但语文新课标倡导教师灵活运用教法,积极引导学生独立发言,鼓励学生个性化阅读,鼓励学生创新作文。每堂语文课我除了认真讲课,还精心准备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文章,《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元曲》《意林》《读者》《青年文摘》《小小说选刊》等有益的课辅读物在我班都能登堂入室,我认为那些主题彰显主流,积极向上,催人振奋的精粹美文值得大家含英咀华。“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有浓厚的兴趣,有良好的读书习惯,加上老师的认真辅导,学生学习进步将指日可待。实践证明,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与学生的学习成绩成正比,学生日积月累,集腋成裘,形成习惯,厚积薄发。去年学校组织的两次语文竞赛,我班平均分比邻班高出十多分,可以自豪地说,我的语文课不但是学生最喜欢的课程,而且还是我向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讲述《鱼我所欲也》这一课时,我先用影片《无极》中满神对倾城说的那段话引入正题:“满神对倾城说:‘你可以吃到天下最好吃的美食,可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可以得到最强壮男人的宠幸,不过你将得不到真爱,即使得到了也会很快失去,你能答应吗?单纯善良的倾城答应了并为之付出很大的代价……”关于实词虚词用法,关于段落翻译,关于人生的抉择,关于舍生求义等都在老师生动的讲述与学生热烈的讨论中得到解决。随后,我让学生联系古今,说出其他能印证作者观点的小故事,学生踊跃发言,说出了许多耳熟能详的故事:齐人不食嗟来之食、文天祥誓死不受敌诱降、闻一多拍案而起、朱自清拒不接受美国人的救济粮……有个同学提出了“程婴救孤”的故事,看到部分同学对此有些陌生,我深知:如果能抓住这个契机,将不失为一次绝好的传统美德教育,于是我趁热打铁,想方设法找到了《梨园春》版《程婴救孤》的唱片,组织学生观看并要求其写出观后感。一曲荡气回肠的故事,引得学生潸然泪下,程婴救孤之险、育孤之艰、失子之痛、丧妻之悲、被叫骂的屈辱、被误解的痛苦深深感动了大家,他的舍生取义,他的坚强不屈,这些人性的闪光点深深的影响了学生教育了学生。相信在这个利欲熏心、诱惑遍地的时代,这样的课堂将使学生有所受益。

(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语文新课标倡导合作、交流,自主探究。所谓课内得法,课外延伸,即既要讲究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教学过程的个性化,又要讲究训练层次的渐进性和教学质量的稳定性。为了能给学生搭建一个展现自己锻炼自己的平台,积极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大有必要。在结束每一单元的课程之后,我就结合本单元课文内容,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的综合实践活动,其中一次的口头作文,使我感触颇深。口头作文内容是将唐诗人杜牧的《清明》一诗改成几处标点,变作有背景、地点、人物和故事情节的电影剧本: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我要求学生就“行人”一角揣摩“行人”心理:他(她)是什么人,干什么去。鼓励学生发挥想象,登台献艺。稍作准备后,同学们有的扮作只为相思苦的怨妇;有的扮作为情所困的纤纤少女;有的扮作乡音未改近乡情更切的归人,更可喜的是有个学生扮作冷若冰霜的杀手,他一脸正气的引用了古龙先生的那段经典:“歌女的歌,舞者的舞,剑客的剑,文人的笔,英雄的斗志,只要不死,就不能放弃……”创新出奇,惟妙惟肖的表演令人陶醉。另外,不定期的举办辩论赛,设计黑板报手抄报,能充分调动学生动手动脑动心,我还组织学生就近参观了河南四大名寺之一白云寺,增强了同学们的乡土观念;通过多媒体教学,我们学习了诺奖大师屠呦呦的默默奉献;见证了“河南流动名片”“侠之大者”魏青刚的舍己救人;感受了“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王宽艺唱救孤的大爱无疆;领略了莫振高的“化缘”深情与鞠躬尽瘁;品悟了著名豫剧大师常香玉的粉墨登场与本色做人。语文课不是纸上谈兵,也不是世外桃源,学生只有尝尽现实生活的甜酸苦辣,才能体会到琐碎生活的浪漫幸福,但愿通过学习语文课,在我们周围能涌现更多更好的“杜小康”。(注:曹文轩先生作品中一个历经磨难走向成长的男孩)

三、结论

课内得法善用,语文课堂气氛将得以活跃,学生个性将得以张扬;课外延伸有度,学生能力将得以锻炼与提高,走好这一步,成就千百步。“功夫在诗外”,作为老师要敢于放飞学生飞翔的翅膀,相信不久的将来,美丽的他们将会化蛹成蝶,成功与喜悦将会眷顾他们,哪怕只是精彩的一瞬!

参考文献

[1]钱理群著.钱理群语文教育新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编辑:马梦杰)

猜你喜欢
语文实践
微共体合作,营造低段语文实践的场
无中生有,“裸剧”也精彩
重视语言教学 落实语言训练
创新语文实践,提升语文素养
巧用课堂生成 推进语文实践
探索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培养举措
融通:我所追求的语文生活
在语文实践中探究语言的人文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