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分子肝素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合并糖尿病的不稳定性心绞痛疗效探讨

2016-12-09 02:05王晶
糖尿病新世界 2016年16期
关键词:不稳定性心绞痛阿托伐他汀钙低分子肝素

王晶

DOI:10.16658/j.cnki.1672-4062.2016.16.012

[摘要] 目的 研究分析低分子肝素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合并糖尿病的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该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接收的合并糖尿病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均为38例,两组患者均应用钙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阿司匹林、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硝酸酯类药等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应用低分子肝素联合阿托伐他汀钙进行治疗,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前TC、TG、HDL-C、LDL-C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HDL-C水平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TC、TG、LDL-C与对照组存在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分子肝素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合并糖尿病的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低分子肝素;阿托伐他汀钙;糖尿病;不稳定性心绞痛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6)08(b)-0012-02

低分子肝素具有抗血栓形成、抗凝血的功效,能促使血黏度减小,能对动脉硬化产生抑制作用,可保护心脏。阿托伐他汀钙具有调脂稳定斑块的功效,两者联合使用并无禁忌,且能发挥较好的治疗效果。现对该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接收的合并糖尿病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76例进行研究,探讨低分子肝素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合并糖尿病的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接收的合并糖尿病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排除脑血管意外、严重创伤、恶性肿瘤、免疫系统性疾病、感染、重度高血压、有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史、精神疾病以及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患者,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均为38例。在观察组中,男患者22例,女患者16例,年龄58~76岁,平均年龄(66.24±4.83)岁,病程1~6年,平均病程(3.14±1.71)年,其中11例轻度,18例中度,9例重度,在对照组中,男患者23例,女患者15例,年龄59~79岁,平均年龄(66.62±4.37)岁,病程1~5年,平均病程(3.46±1.18)年,其中12例轻度,16例中度,10例重度。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应用钙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阿司匹林、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硝酸酯类药等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应用低分子肝素联合阿托伐他汀钙进行治疗,患者每天脐周腹壁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5 000 U,1次/12h,每天睡前服用阿托伐他汀钙,剂量为10 mg/次。

1.3 观察项目

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以及两组治疗效果。治疗效果判断标准:无效:经治疗后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程度、持续时间无改善,硝酸甘油耗量降低幅度低于50%;有效:经治疗后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程度、持续时间降低幅度以及硝酸甘油耗量降低幅度为50%~80%;显效:经治疗后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程度、持续时间以及硝酸甘油耗量降低幅度超过80%。

1.4 统计方法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18.0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3例无效,7例有效,28例显效,治疗有效率为92.11%,对照组11例无效,10例有效,17例显效,治疗有效率为71.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0,P<0.05)。

观察组患者治疗前TC、TG、HDL-C、LDL-C水平为(6.45±0.62)mmol/L、(2.35±0.17)mmol/L、(1.35±0.21)mmol/L、(3.65±0.48)mmol/L,治疗后为(4.16±0.58)mmol/L、(1.32±0.15)mmol/L、(1.37±0.32)mmol/L、(1.90±0.21)mmol/L,对照组治疗前TC、TG、HDL-C、LDL-C水平为(6.37±0.89)mmol/L、(2.30±0.20)mmol/L、(1.36±0.22)mmol/L、(3.60±0.51)mmol/L,治疗后TC、TG、HDL-C、LDL-C水平为(5.82±0.55)mmol/L、(2.11±0.23)mmol/L、(1.37±0.19)mmol/L、(3.17±0.33)mmol/L,观察组治疗前血脂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HDL-C水平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3,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TC、TG、LDL-C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80、17.74、20.01,P<0.05)。

3 讨论

介于急性心肌梗死和稳定性心绞痛之间的状态即为不稳定性心绞痛,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合并糖尿病时,病变范围较广,通常为三支病变,病情较严重[1]。该次研究中,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TC、TG、LDL-C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低分子肝素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合并糖尿病的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较好,且能改善患者血脂水平。相关研究指出,动脉粥样硬化属于炎性反应,其产生与发展过程与炎性反应、血管内皮功能紊乱、血小板和凝血功能障碍、黏附因子释放等有紧密联系[2]。由于患者机体内斑块不稳定而在破溃、糜烂、裂缝的基础上形成非闭塞性血栓,使得远端心肌供血不足,从而形成不稳定性心绞痛。不稳定性心绞痛病变是建立在不稳定性斑块基础上的,而斑块纤维帽变薄、局部血管内皮功能失常、血小板活性变强以及炎性细胞浸润是导致斑块不稳定主要原因,从而引发血栓形成、斑块破裂、冠状动脉管腔受阻塞等病变[3]。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并发糖尿病时,其病变一般为三支病变,临床症状较严重,许多患者无法进行介入治疗,且受经济条件和病情的影响,冠脉搭桥手术实施难度大[4]。临床上通常对患者予以钙离子拮抗剂、ACEI、β-受体阻滞剂、硝酸脂类等药物以及进行抗血小板聚集、抗凝、稳定斑块等治疗,但是治疗效果并不理想。

肝素可对凝血酶、凝血因子IXa产生抑制作用,阻止血小板聚集,能抑制血栓的产生,有助于降低心绞痛发生率。经过化学解聚、分离普通肝素而获得的低分子肝素能长时间的发挥抗凝作用,具有较强的抗凝血酶IIa以及抗凝血因子Xa活性,具有促纤溶、抗炎、抗血小板聚集的功效,但是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并不强,发生出血的危险性并不高[5]。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吸收效果较理想,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并不高,具有较高的生物利用度,且不会对血小板的功能产生不利影响。阿托伐他汀钙可对HMG-CoA还原酶以及肝脏胆固醇的生物合成产生抑制作用,可促使患者机体内胆固醇水平减小,促使LDL-C、TG降低以及HDL-C升高。阿托伐他汀具有消退、稳定斑块的作用,可降低血脂水平,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可对血小板聚集和凝血过程产生抑制作用,能抵抗血栓形成。相关研究指出,长期服用阿托伐他汀药物可有效减少急性心血管病事件的发生,降低死亡率[6]。低分子肝素与阿托伐他汀钙联合使用,能有效抵抗血栓的形成,可促使患者机体内血脂水平减小,减轻或再通冠状动脉梗死,使得冠状动脉血流得到改善,促使心肌供血恢复正常,从而有效维护心肌健康,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总之,低分子肝素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合并糖尿病的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孙丽霞.低分子肝素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合并糖尿病的不稳定性心绞痛疗效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2010,24(5):742-743.

[2] 徐利.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辛伐他汀联合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7(27):135.

[3] 喻平.低分子肝素钙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3,20(34):17-19.

[4] 于国防.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合并糖尿病32例的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15,23(28):42-43.

[5] 时庆丰,孙立男.低分子肝素钙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2011,19(7):1312-1313.

[6] 郭京苹.阿托伐他汀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22(26):53-54.

(收稿日期:2016-05-21)

猜你喜欢
不稳定性心绞痛阿托伐他汀钙低分子肝素
低分子肝素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临床疗效研究
低分子肝素联合泼尼松治疗小儿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
百令胶囊联合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分析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钙预防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脑梗死的价值
前列地尔和阿托伐他汀钙治疗糖尿病肾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疗效观察
化学发光免疫技术检测肌钙蛋白在不稳定性心绞痛的预后价值
阿托伐他汀钙对脑梗死患者复发及血清C反应蛋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