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女性主义视角的城市公共空间差异性研究
——以苏州市石路商业步行街为例

2017-01-12 01:28楚超超
关键词:石路步行街女性主义

楚超超

(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江苏苏州215011)

基于女性主义视角的城市公共空间差异性研究
——以苏州市石路商业步行街为例

楚超超

(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江苏苏州215011)

在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结合认知地图与行为地图等方法,以苏州市石路商业步行街为例,从性别差异的角度分析主体认知模式和行为模式的差异性,进而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差异性做出分析和研究,指出城市公共空间针对女性设计中普遍存在的不足,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廓清女性主义空间平等的观念。

女性主义;认知地图;行为地图;差异性;城市公共空间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随着中国城市的日益成熟,构成城市的社会群体日益复杂,关注城市社会中各个群体之间的差异性已成为后现代思潮背景下各学科研究的重点。自二战以来,学科融合的趋势越发明显。城乡规划与建筑学领域对城市空间的研究重点也从物质空间研究拓展到社会空间及活动空间,对城市的关注也逐渐由重视城市发展的物质层面转向重视个体发展的社会层面,作为城市活动主体的人的行为与需求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后现代理论的发展及其影响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基于女性主义的视角关注城市中不同群体之间的主体行为和空间需求的差异性,研究城市公共空间与主体行为之间的相互制约和互动关系,不仅能为城乡规划和建筑学学科探索城市空间提供有益的角度,同时也满足了个体需求的最大化和城市空间多元化发展的需要。

基于女性主义视角对城市建设和环境营造进行批判的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成为西方相关领域的研究课题,如格尔达·韦克勒(Gerda R.Wekerle)对女性与城市环境的研究[1],列丝丽·坎尼斯·威斯曼(Leslie Kanes Weisman)探讨了公共建筑、公共空间、私人住宅等建造环境对女性的空间剥夺[2],罗斯柴尔德(Joan Rothschild)对女性空间和场所的重新审视[3],简·伦戴尔(Jane Rendell)等[4]从交叉学科的视野介绍了性别、空间和建筑之间的相互关联等。此外,女性主义学者对安全的城市[5]、舒适的建造环境和理想的生活家园[6]都有更为细致和深入的研究。

国内相关学科在20世纪90年代也陆续展开了女性与空间之间的研究,对空间差异性的研究主要包括地理学领域中基于女性主义视角对女性居民行为空间[7]、购物行为对空间模型研究[8]等,规划领域有从女性主义角度对规划理念的审视[9],从性别差异角度分析城市规划问题[10]等理论文章,同时也有对女性与城市住区[11]、城市广场性别差异需求[12]等的实地调研和分析,建筑学领域主要有女性空间研究[13]、城市性别空间[14]等理论层面的文章,鲜有实地分析调研类文章。

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女性主义空间研究的核心是“性别”和“平等”,女性主义所强调的“平等”正是基于差异基础上的平等。文章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在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结合认知地图与行为地图等方法,以苏州市石路商业步行街为例,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差异性做出分析和研究,指出城市公共空间针对女性设计中普遍存在的不足,廓清女性主义的空间平等观念。

1.2 研究区域与研究对象

研究选择位于苏州古城区西北部繁华之地——石路商贸区中心内的石路步行街为研究地点。作为苏州城市副中心,石路商贸区中心基本形成了集商贸、旅游、休闲、娱乐、商住服务等功能一体的现代化商贸中心,其中水景和多彩灯光是最大特色。步行街包括一大型文化广场和一商业广场,容易聚集大量人流,具有一定复杂性,对本课题研究有利,本次选择调研范围主要南北向石路步行街区及北侧东西向道路成“T”形的步行区域(见图1)。

研究选择了某一工作日蹲点观察,对石路步行街的使用人群进行统计如表1。

表1 工作日各时间段逗留人数类型

根据统计发现,晚上去石路的人数最多,其次是下午17点左右,而各个时间段中女性人数始终高于男性,带孩子的女性百分比也明显高于男性。可见,商业步行街中使用的主体大部分还是女性,主要目的是购物和休闲,其中石路主推的水景和灯光带来的“夜间经济”使得晚上的石路更加热闹。

2 基于问卷调查的公共空间需求差异性分析

基于国内学者对城市公共空间属性的研究,问卷将城市公共空间的属性按照女性主义原则依次分为安全性、舒适性、通达性、私密与领域性和可识别性5个一级指标,对应16个二级指标和25个三级指标,问卷以“满意”、“一般”和“不满意”作为三个标准,分别对男/女性的满意度进行统计,并针对需求差异性进行分析。

调研选择在石路商业街进行随机的问卷调查,调查发出问卷600份,回收504份,其中有效问卷440份,包括202位男性和238位女性。其归纳分析详见表2。

通过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女性对信息标识、开敞性空间、空间尺度、无障碍设计、休息座椅、哺乳室、公共厕所、视觉趣味及色彩丰富度要求普遍高于男性,而男性则对封闭性空间和停车场距离与数量要求更高。除却个人喜好之外,这种差异是来自主体的性别差异所带来对空间需求的不同,具体表现为:(1)男性购物以是否方便停车和能够一次性买完所需求的东西为前提,女性则是以是否方便到达和舒适的购物环境为前提。所以男性倾向去有充足停车位的大型综合体,而女性倾向去靠近公共交通站点的商业步行街区域;(2)适宜的尺度和开敞富有变化的空间更能为女性提供安全感和趣味性;(3)带孩子的母亲有哺乳的需求,且对无障碍设施要求高;(4)女性对公共卫生间、信息标识、公共服务等城市公共设施设置要求更高更完善。

3 基于认知地图的公共空间构成要素认知差异分析

认知地图(Cognitive Mapping)最早由托尔曼(Edward ChaceTolman)于1948年提出,是存储于人的长时记忆中的对于外部世界及其属性的表达[15]。凯文·林奇在其《城市意象》中提出的手绘草图成为认知地图外部的一种重要方法,林奇基于对调查对象手绘草图的分析归纳,将城市意象看成是由五种要素组成。该研究选取对石路不太熟悉的男性和女性各一人,在没有明确目的的情况下走完石路步行街,然后针对商业街的地标(见图2)、边缘(见图3)、节点(见图4)、道路(见图5)和区域(见图6)分别绘制认知地图。以这两位的手绘草图为研究对象,分析男性与女性对城市公共空间构成要素的认知差异,其比较分析详见表3。

表2 石路商业步行街需求差异分析

图2 地标认知

图3 边缘认知

图4 女性节点认知(男性因印象模糊,没有绘制)

基于认知地图的分析,综合手绘者的访谈,可以看出:(1)男性更加关注空间的整体性,尺度较大的空间,对道路的形式更加敏感,倾向去大型商业综合体;(2)女性关注尺度较小的场所,尤其是休息场所和沿街的店铺店面,倾向将道路直线化,对铺装和色彩的变化更加敏感,倾向去连续的小型店铺;(3)对醒目的具有标志性的构筑物认知一致。

图5 道路认知

图6 区域认知

表3 基于认知地图的城市公共空间构成要素认知差异分析

4 基于行为地图的主体行为模式差异分析

行为地图(Behavioral Mapping)是1970年由伊特尔森(Ittleson)等人提出并发展起来的,用于记录发生在所设计的建筑物中的行为,以帮助设计者把设计特点与行为在时间和空间上连接起来[16]。行为地图是通过观察个体的连续行为,来分析个体活动与建筑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为更好地了解其男女主体对商业步行街差异性需求的内在成因,调查者选择星期六下午,采用跟踪结合访谈的形式,绘制被追踪主体的行为地图(见图7),了解主体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行为模式的差异性。调查过程共跟踪了33个行人,通过整理分析为五类,具体分析归纳为表4。

图7 带孩子女性的行为地图

表4 基于行为地图的主体行为模式差异分析

调研当天没有发现男人单独带孩子的样本,所以不予分析;从行为地图可看出性别不同的主体行为是有差异的,主要表现在:(1)男性主体行为目的性强,多为直线型路径;以购物为主的女性目的性较强,中途有停留、休闲需要;(2)不带孩子的行为主体目的性较强,带孩子的行为主体多为复合型路径,中途有停留、休闲、餐饮和如厕需要;(3)购物人群男性大于女性,大部分人以购物为主,通行比例较高,少部分人休闲,说明步行街的设计并没有满足休闲的需求;(4)使用休息座椅的大部分是女性和情侣,还有少数的单个男性;(5)女性体力不如男性,会有休憩需求。

5 结论和建议

5.1 结论

男/女性对公共空间的差异性需求主要表现在认知模式和行为模式的差异上,从这个角度来思考现有的公共空间,可以看出,石路步行商业街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1)商业步行街采用的是轴线式的空间组织,中央水景贯穿,使得步行街的穿行率较高,而停憩率低,对女性而言,这种开敞中央水景的设置更多的是观赏性的,是男性角度的,带有视觉侵犯性的。同时,这种景观设计也缺乏体验性和互动性(见图8);(2)因对商业利益的追求,商业街上多是综合性的商场,立面多是大面积的广告牌,带来的就是封闭明确的空间界面。对女性而言,这种空间或带来压抑性,或带来安全性的不足,一些隐含色情意味的广告牌带来视觉上的威胁(见图9);(3)休闲场所明显不足,尤其缺乏适宜停留、遮风避雨的场所和儿童游戏活动场地(见图10);(4)节点标志性不强,缺乏有效的空间认知的标识;(5)城市公共设施有待完善,如必要的公共卫生间和哺乳室等,无障碍设施也有待进一步改善(见图11)。

图8 石路中央水景

图9 封闭的商业界面

图10 沿路的休息座椅

图11 缺乏无障碍设施的台阶

通过对主体的认知模式和行为模式的差异性比较分析(见表5),可以看出,对商业步行街而言,其男性标准和基于女性主义的原则是有显著差异的。

表5 商业步行街设计男/女性原则比较

5.2 改善建议

本研究旨在从女性主义的视角,探索因性别差异而带来的主体认知模式和行为模式的差异,从而在设计层面上提出改善城市公共空间品质的措施和策略,使“空间平等”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得以彰显。这些措施体现以下几个方面:(1)安全性。包括完善空间标识与指示系统、增强空间之间的可视性、提高照明质量、增强道路连贯性、杜绝封闭的空间、增强安全防护与治安水平等;(2)舒适性。包括完善城市设施,如休息座椅、哺乳室、垃圾桶和厕所等、改善无障碍设计、提供开敞的室外儿童游乐场地和尺度适宜的休息场地等;(3)通达性。包括完善公共交通体系,增强与公共交通联系,保障停车需求,增强步行道路的连贯性等;(4)私密与领域性。改善空间界面、增强空间的私密性和领域性。在合理位置设置可供休息的场所;(5)标志性。在空间变化的节点设置标志性的小品或构筑物,对女性和儿童来说,既增强空间识别性,也是对其安全性的保障。

感谢参与调研的林佳思、丁艳和章程同学。

[1]GERDA R W.Women in the urban environment[J].Journal of Women in Culture and Society,1980,5(3):188-214.

[2]LESLIE K W.Discrimination by design a feminist critique of the Man-made environment[M].Urbana and Chicago:University of Illion Press,1997.

[3]JOAN R.Design and feminism:Re-Visioning spaces,places,and everyday things[M].Rutgers:The State University,1999.

[4]JANE R,BARBARA P,LAIN B.Gender space architecture:an interdisciplinary introduction[M].NY:Routledge,2000.

[5]GERDA R W,CAROLYN W.Safe cities:guidelines for planning,design,and management[M].Wiley,1994.

[6]DOLORES H.What would a Non-sexist city Be like?Speculations on housing,urban design,and Hhuman work[J].Women and the American City,1980,5(3):170-187.

[7]柴彦威,翁桂兰,刘志林.中国城市女性居民行为空间研究的女性主义视角[J].人文地理,2003,18(4):1-4.

[8]张文佳,柴彦威.基于家庭的购物行为时、空间决策模型及其应用[J].地理研究,2010,29(2):338-350.

[9]黄春晓,顾朝林.基于女性主义的空间透视——一种新的规划理念[J].城市规划,2003,27(6):81-85.

[10]黄昭雄,王雅娟.女性与规划:一种新的规划视角[J].国外城市规划,2004,19(6):36-39.

[11]陈璐.基于女性主义视角的城市住房与住区问题初探——以南京市为例[J].人文地理,2005,20(6):48-51.

[12]刘合林,沈清.两性对城市广场设计要素的关注差异研究——基于女性主义的视角[J].人文地理,2008,23(4):12-16.

[13]陈喆.女性空间研究[J].建筑师,2003(10):80-83.

[14]李翔宁.城市性别空间[J].建筑师,2003(10):74-79.

[15]申思,薛露露,刘瑜.基于手绘草图的北京居民认知地图变形及因素分析[J].地理学报,2006,63(6):625-634.

[16]李道增.环境行为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Research on diversity of the urban public space viewed from feminism——A case study of Suzhou Shi Lu Commercial Pedestrian Street

CHU Chaochao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SUST,Suzhou 215011,China)

Based on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the paper takes Shi Lu Commercial Pedestrian Street in Suzhou as an example and analyzes the difference of the subject’s cognitive mode and the behavior patter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ender differences in order to study the diversity of the urban public space,by combining the cognitive mapping with the behavioral mapping methods.The paper also points out some problems in the urban public space design from the view of feminism,and suggests the corresponding improvement strategies,which can help clear the feminist space equality.

feminism;cognitive mapping;behavioral mapping;difference;urban public space

TU05

A

1672-0679(2016)04-0054-06

(责任编辑:卢文君)

2015-11-25

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51208329);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

楚超超(1978-),女,河南淮滨人,副教授,博士。

猜你喜欢
石路步行街女性主义
特战演习之步行街区
“购买”快乐
风华石路的百年演变
大宝小神探 悬空的石路
问路
门头沟新城泰安路西延(西北环线—三石路)道路工程项目
《人·鬼·情》中的女性主义
《飘》的女性主义解读
女性主义视阈下小说《红字》多维解读
女性主义性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