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通经调脏推拿手法的传承与溯源

2017-01-15 05:10王先滨王之虹
针灸临床杂志 2017年4期
关键词:流派医者长白山

王先滨,王之虹

(1.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 长春 130117;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针苑百花

长白山通经调脏推拿手法的传承与溯源

王先滨1,2,王之虹1

(1.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 长春 130117;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流派传承具有地域人文医学特征,长白山通经调脏手法学术思想植根于长白山脉,起源于上世纪中叶。经过四代中医学者的发展,系统的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诊疗技术,并且建立了完整规范的传承体系。通过梳理长白山通经调脏手法的起源和建设历程,将通经调脏推拿手法学术体系进行整理,系统总结通经调脏推拿手法的学术根源、理论依据和具体操作方法,对丰富长白山通经调脏手法学术内容,促进脏腑推拿的学术推广,扩展中医推拿手法临床防病治病范畴具有重要意义。

通经调脏;推拿手法;传承;溯源

当代“长白山通经调脏流派”是由已故中医学家刘冠军老先生创建的一个医学支脉,刘冠军以“经络”和“脏腑”为功能单位,提出“经络-脏腑相关”理论,通过运用针灸、推拿等中医外治手法“通其经脉,调其脏腑”,在外疏通经络,在内调整脏腑功能,使气血正常运行,以达治疗疾病的目的[1]。经过四代学者的继承和发展,逐步将针灸治疗和推拿手法独立完善起来。2013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建立了“长白山通经调脏手法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使流派学术薪火相传。

1 长白山通经调脏手法流派之起源

刘冠军从医近50年,临证学术思想植根于东三省的季节特点、人文秉性和饮食偏好对人体阴阳、脏腑经络的影响,认为病人以阳虚体寒者多见,治疗上以扶助正气、温煦脏腑经脉为指导思想;因此流派中的治疗手法多以温阳益气为主,以増强人体正气、抵御寒冷及外邪。刘冠军认为[2]:经络功能正常,则气血运行通畅,脏腑、肢节、孔窍得以濡养。若经络功能失常,气血运行受阻,脏腑、肢节即有病理变化呈现,相应发生疾病。据此提出“经络-脏腑相关”理论,开创了长白山通经调脏手法流派的理论先河,为后代学者发展和创新经络脏腑理论奠定了基础。

2 长白山通经调脏推拿手法之传承

刘冠军“经络-脏腑相关”的学术思想创立后,长白山通经调脏手法流派初具雏形。后续流派传承者基于经络脏腑学说,以经络的交通、连贯为治疗原则,将经络辨证应用于临床实践中,极大地扩展了通经调脏手法的应用范围。流派第二代传承人以纪青山、李一清为代表。纪青山根据“合治内腑”的理论,通过针刺足阳明胃经合穴足三里出现循经感传,发现其对胃功能的调节作用,阐明了体表经穴与内脏有密切联系[3]。进一步完善并践行了“经络-脏腑相关”理论。第三代传承人王之虹、宋柏林、王富春、刘明军、丛德毓、韩永和等依据“经络-脏腑相关”理论,将当代人文社会环境及人体生理病理改变有机结合,逐渐形成并建立了“长白山通经调脏推拿手法”理论体系[4]。第四代,以齐伟、刘鹏等为代表的传承人继承并创新了流派学术思想,完整的形成了尤以治疗脏腑疾病为著的“长白山通经调脏推拿手法”[5]。

3 长白山通经调脏推拿手法临证特色

3.1 理论依据

腹部包含肝、脾、肾三脏以及六腑、女子胞,是阴阳气血的起源之处;而心肺又通过经脉与大小肠络属连接,任督冲三脉均在腹部循行。《灵枢·胀论》曰:“胸腹藏府之郭也。”《厘正按摩要术》提到:“胸腹者,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若欲其脏腑如何,则莫如诊胸腹。”因此腹部与五脏六腑通过经脉、络脉及经别有着密切的联系,临证中可通过诊察胸腹,施术于腹部来治疗脏腑疾病和功能异常。

3.2 长白山通经调脏常用手法

腹部组织柔软,脏腑娇嫩。在腹部操作推拿手法时,要使患者在“不知其苦”的状况下进行,《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诀》云:“轻而不浮,重而不滞”“急而不散,缓而有度”和“刚柔并济,形神合一”。

3.2.1 通经手法 通经手法由腹部手法与四肢手法构成,其中腹部手法以腹部推法和腹部点法为主;四肢手法又分为推阴经和束悗疗法。

腹部手法中的腹部推法又分为推任脉和推经穴。推任脉的操作方法:患者仰卧位(自然呼吸),医者于患者右侧取坐位。用右手拇指桡侧偏锋或大鱼际桡侧,于巨阙穴至神阙穴一线,沿任脉推动,手法力度以不影响患者呼吸为度。推经穴的操作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医者坐于患者右侧。用右手拇指指腹的桡侧偏峰着实置于经穴,取肾经在腹部石关、肓俞;取胃经在腹部不容、梁门、石关、天枢、归来、气冲,指力和缓顺胃经循行分布推至气冲穴。患者保持呼吸平稳,医者依次推动经穴,导引气机下行。

《厘正按摩要术·立法》中提到:“运则行之,谓四面旋绕而运动之也……稗血脉流动,筋络宣通,则气机有冲和之致,而病自告痊矣”。推法古人谓之:“按而送之谓之推”,而“推者,一指推去而不返,返则向外为泻”。推腹法可健运脾胃、行气散郁、益气补虚和消导积滞。

腹部手法之腹部点法的操作方法:患者仰卧位,医者位于患者右侧。医者以手食、中或双手拇指置于腹部所选用的穴位上,做点压,力度由表层至脏腑深层逐层渗透,也可在同一深度做上下的轻轻颤动,也可在点压穴位上做左右旋转。操作以在病变局部经穴或经脉阻滞点进行为主,亦可顺沿经脉、经筋循行分布进行。腹部点法以指下气通为效,通过腹部点法可以达到行气、通经、解痉的目的。

四肢手法中的推阴经操作手法:患者取仰卧位,医者坐于患者受术肢体同侧,医者双手拇指叠压于患者前臂阴经之上,依次从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顺经络叠加推按至于腋部,若有经络闭阻处,反复推压。

四肢手法之束悗疗法操作手法:患者取仰卧位或俯卧位,医者立于受术肢体同侧,以受术肢体同侧手掌握住肢体,虎口与肘横纹或腘横纹重叠,另一手置于掌背处,向下按压。“束悗”两字,“束”指约束,“悗”指解郁,束悗疗法是用手法对四肢肘膝以下肢体的按压约束经络,使脏腑经气积聚后,快速通达四末,通过气血流速与流量的变化对脏腑郁滞的气机起到统领、指向的作用,从而达到解郁通络的效果。

3.2.2 调脏手法 调脏手法由摩腹法、按揉法、颤法构成。

腹部摩法操作法:患者取仰卧位,医者位于患者右侧。医者用右手掌心劳宫穴附着于腹部神阙穴上,以神阙穴为中心沿顺时针方向作连续旋转环摩。可在所选用的部位,上作不离其所的摩动,亦可依病变部位的范围而逐步扩大,直至整个腹部。不带动皮下组织,共计4~5 min。通常顺时针环摩为补,逆时针为泻,本法操作先顺后逆,环摩全腹,通过腹部环摩法可达到健脾化浊、疏肝理气、消积除胀和调中和胃的功效。

腹部按法操作法:按腹法为较重手法,直接作用于腹部,刺激胃肠。《素问·举痛论》中有“按之则热气至”的论述,王之虹老师认为“热气”是按法操作过程中所产生一种能量交换,按腹法操作得气时,患者腹部会有温热感,“按之气足以温之”。患者取仰卧位,医者右手掌全掌,指尖向剑突方向,劳宫穴正对患者神阙穴,随着患者的呼气徐徐着力向耻骨联合、脏腑深层方向按压,当按压到一定深度时,按而留之,静待患者吸气,再缓缓减压,往返数次,腹部、腰部、双下肢出现酸、胀、凉、麻的得气感觉后为止。按腹法能温煦脏腑、补脾健胃、行气化浊、利湿化痰和理气降逆。

腹部揉法可分为单掌揉法和双掌揉法。其中腹部单掌揉操作法:患者仰卧位,医者位于患者右侧。医者右手大鱼际掌跟置于腹部,腕关节微屈,沉肩垂肘,全臂放松,腕关节自然摆动,使手掌、手指、小鱼际、掌跟、大鱼际侧渐次接触腹部,绕脐环揉,揉动的频率宜缓。双掌揉法操作法:患者仰卧位,医者位于患者右侧,双手拇食指交叠成井字状,扣放在腹部,通过双腕关节依次回环的绕动,从小鱼际、掌跟、小鱼际、十指依次接触腹部,此为双掌揉法一次揉动的完整动作。 揉动的频率宜缓,每分钟20~30次。通过腹部揉法可健脾和胃、消食导滞、理气和中、降逆止呕。

腹部颤法操作法:患者取仰卧位,医者位于患者右侧。医者用右手掌掌跟附着于施术脏器体表投射区,全臂放松,沉肩垂肘,掌指伸直与前臂成一线,以掌跟为支点匀速颤动,因通畅气机与积聚气血的目的不同而采用颤动频率与幅度亦不同。颤动幅度大、频率低有调畅气机的功效;颤动幅度小、频率快有积聚气血的功效。颤动频率一般在300~500次左右。颤法为作用较全面的手法,可补可泻。中焦郁阻之人,多本虚标实,多有积滞不化,泻其积滞可促其运化,利湿化痰;颤法直接作用于空腔脏器,通过震颤的物理刺激,不仅能够促进脏腑的传导功能,达到六腑以通为用,调畅气机,而且通过振幅频率的变化还能导引气机,增益脏腑气化功能,固本培元、补益正气。

4 结语

长白山位于吉林省东南部,属于温带大陆性山地气候,特点是冬季漫长寒冷、夏季短暂凉爽且天气变化无常,春季多风,秋季多雾。年平均气温在-7℃~3℃之间。环境因素导致自然界寒邪偏胜,寒伤阳气,因此人们体质多偏气虚阳虚,《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阳气不足不能温化水液,水液停聚而成痰凝。另外,寒冷气候下人们饮食偏好醇甘厚味,日久亦可酿成痰湿,痰为阴邪,耗伤阳气。因此阳虚与痰凝互为因果。

长白山通经调脏手法是根据长白山地域人民阳气不足、痰湿偏胜的病理特点,以通、调、补3种手法作用于脏腑经络,达到调整阴阳、温通经络、祛湿化痰的目的。其手法的核心是以推法、摩腹法调理腹部气血,导引气机,达到脏腑通畅调和。同时以按腹法或腹部点法按摩腹部任脉(如气海、关元)或冲脉寄附于足少阴肾经的穴位上,从而补阳气、升阳益气以温化痰湿之邪。整套手法以腹部为宫城,经络为路径,脏腑为枢机,导引气血,平衡阴阳,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长白山通经调脏推拿手法在刘冠军先生提出的“经络-脏腑相关”理论的指导下,近年来在王之虹教授与宋柏林教授的倡导下,在治法上不断进行探索,将流行于中国北方民间的脏腑推拿术与长白山流派传统理论相结合,开创了脏腑推拿的新疗法,丰富了推拿治疗疾病的病种,提高了疗效,为发扬和继承祖国传统医学作出了贡献。

[1] 吴兴全,杨永刚,魏晓光,等.长白山通经调脏手法流派传承考略[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6,31(5):1781-1783

[2] 张欣,刘明军,王富春,等.长白山通经调脏手法流派溯源与发展[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0(4):745-747

[3] 纪青山,黄毅,李一清,等.从针刺足三里穴出现循经感传看对胃的调整作用[J].吉林中医药,1986(1):33

[4] 王龙.“通经调脏手法”治疗代谢综合征的疗效评价研究[D].长春:长春中医药大学,2015:60

[5] 刘鹏,齐兆双,张燕.运脾化浊推拿法治疗痰浊阻滞型痛风高尿酸血症60例[J].吉林中医药,2013(12):1263-1265

王先滨(1973-),男,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脏腑推拿治疗代谢类疾病;软伤推拿治疗脊柱相关疾病。

R244.1

A

1005-0779(2017)04-0044-02

2016-11-10

猜你喜欢
流派医者长白山
医者仁心 恩德如山
医者仁心,谱写浓浓“山水情”
我是医者
非常医者
漫步四季,探索不一样的长白山
俄罗斯藏学研究的主要流派及其成就
赵建忠《红学流派批评史论》序
长白山册封始于金代
百川何以争流
——关于戏曲流派传承的再讨论
当代诗词“实验体”流派与艺术风格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