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病在络”与“久病入络”探析

2017-01-16 06:25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7年23期
关键词:络病络脉邪气

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四川 成都 610075

“初病在络”与“久病入络”探析

殷宝马兴莎张亚

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四川 成都 610075

中医经络学说认为,疾病的发展是由浅表之络到经再入脏腑之络的过程,提出“初病在络”、“久病入络”理论。然后世学者认为此两者说法自相矛盾。为此,在对现有“络病”理论认识的基础上,从“络”的本质、“初病在络”、“久病入络”的含义及关系着手,简要探析此二者虽说法不同,而实质相同,均表明邪气侵入机体的发病传变规律。

络脉;初病在络;久病入络

关于“络”,《说文解字》中解释为“絮也”,《广雅》中将“络”解释为“缠”之义,言其细密繁多。而“脉”为会意字,左边为“月”,意指肉,右边为“永”,意为“水长也”。所以中医经络学说中取“络脉”一词形象地表达了络脉细密如网,错综联络,遍布全身的特点。《灵枢·脉度》中提到“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盛而血者,疾诛之,盛者泻之,虚者饮药以补之”,首次对络脉的概念有了明确的界定。关于络脉的具体含义,在《黄帝内经》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之络脉即从经脉分出的支脉,泛指经脉之外的别络、浮络、孙络等;而将十二经脉之别络,加之任脉、督脉的别络和脾之大络,也就是十五别络归属于狭义之“络”[1]。

1 “络”的本质

1.1 络病理论的学术渊源 中医络病理论由来已久,始于春秋战国《黄帝内经》之《素问·调经论》:“病在血,调之络”;发展于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成熟于明清,兴于叶桂之“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是后代医家倍加推崇的“久病入络”之络病学说;趋于完善于近代,将此理论大力运用于中西医临床则在于现代,吴以岭基于上述思想提出“络病学”, 使其成为一个永恒的科学命题[2]。

1.2 络脉的特点 结构的无限可分性:络脉是经脉支横旁出的分支部分,《灵枢·脉度》有云:“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当数者为经,其不当数者为络”,说明络脉是从经络系统较为粗大的主干(经脉)支横别出的细小分支,而其中较大者称为别络,从别络又分出的细小络脉称为孙络,循行于浅表部位的称为浮络。《医门法律·络病论》更有记载:“十二经生十二络,十二络生一百八十系络,系络生一百八十缠络,缠络生三万四千孙络。自内而生出者,愈多则愈省,亦以络脉缠绊之也。”说明络脉并非是单一的,而是可以无限支横旁出,多级细分,遍布全身。

1.3 分布的网络复杂性 络脉无处不在,分布有内有外,有深有浅,有表有里,错综复杂,网络全身。《类经》曰:“以络脉而言,则又有大络、孙络,在内、在外之别,深而在内者,是为阴络……浅而在外者,是为阳络。”清代唐容川指出:“阴络者,谓躯壳之内,脏腑油膜之脉络;阳络者,谓躯壳之外,肌肉、皮肤之脉络”。说明络脉有“阴络”“阳络”之别,浮而常见且行于体表之络即为“阳络”,而“阴络”多深藏于脏腑组织之内,即隐而不现之络。络脉结构的无限可分、纵横交错,使其在空间分布上形成了一个包括“外(阳络)-中(经脉)-内(阴络)”的三维立体网络系统[3]。

1.4 功能的双向调节性 《灵枢·痈疽》指出:“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血和则孙脉先满,溢乃注于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凡经脉直行,络脉横行,经气治于络,络气还于经,是其常度”(《临证指南医案》),反映了络脉实乃全身气血津液精微运行的枢纽和沟通表里内外的桥梁,具有加强十二正经相为表里两经之间的联系,弥补正经之不足,统领一身阴阳诸络的作用。同时也说明了络脉中的营卫气血津液既能沿经脉方向流通而渗溢于脏腑组织,亦可向经脉方向流动而反注于络脉与经脉, 具有“双向调节”、“流通渗注”的特点[4]。

结构决定功能,生理影响病理。正是由于络脉本身细密如网、错综联络、网动不休,且是沟通表里内外的要道,又是气血津液输布贯通之处,从而也成为外邪入侵的通路和传变途径。所以各种致病因素易于外层的络脉侵入,进而发展到经脉,随着邪正斗争,邪盛正衰,病邪渐次深入,进一步入里侵袭到深层的络脉。一旦邪客络脉则会影响络脉中气血津液的运行输布,久则留滞于络脉而出现瘀滞,形成气滞、血瘀、痰凝等病理产物,致使络脉不通,继而互为因果,恶性循环,即为络病[5]。然在此过程中,病邪最初侵入到外层的络脉,正盛邪亦盛,正邪交争,导致其运行营卫气血失常而出现功能性络病,这时病位较浅、病情较轻,故有“初病在络”一说。而后随着正邪消长,邪气沿表浅之络脉渐次深入至深隐之络脉,由表浅的部位传入到深部的脏腑组织内,引起络脉器质性病变,此为“久病入络”。由此可见,此二者虽说法不同,反映的疾病发病类型有异,但整体上均揭示了病邪传变的一般规律。

2 初病在络

从疾病发病类型的角度而言,初病在络即指感邪之初,邪气即侵袭络脉,邪正斗争剧烈,迅速导致机体阴阳失调,络脉运行营卫气血功能失常,临床之征显著,也就是所谓的感邪即发。

此时初病在络有两种情况:①病邪首先侵袭到阳络,即刻发病。正如《素问·缪刺论》:“夫邪客于形也,……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此邪之从皮毛而入,极于五藏之次也,如此则治其经焉。”说明了络脉是病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进行传变的途径。现代中医临床上,常依据外邪侵袭阳络出现的浅表相应部位的改变而做到早期诊断,如通过观察相应部位的皮肤色泽、形态,测量皮肤电阻,循经按压结节、条索等疾病反应物等,以判断疾病,辨证施治。②病邪较盛,感邪后迅速侵入到内脏之络(阴络)而发病。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指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心包者,心包络也,即肺卫邪热不经过气分阶段而直接传入营血,出现高热神昏、热伤血络出血等症状[6]。卫、气分阶段络脉病变主要涉及体表阳络、气络,而营、血分阶段则以脏腑阴络病变为主,新感肺卫温热,其性毒烈,来势凶猛,致病力强,感邪后多为暴发,故未经阳络而直入脏腑阴络,出现功能性络病。

3 久病入络

“久病入络”是指机体感受邪气后,正气不甚虚弱,而邪气亦不亢盛,病邪沿络脉由表入里,由浅入深徐发的过程。“久病入络”由叶天士首创,他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提出“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痛久入络”等观点,进一步说明机体感邪后,正邪相持,邪气沿表浅之阳络,缓慢传入到纵深的脏腑组织器官,再侵入更为细小之各脏腑络、髓络的疾病传变规律[7]。由于络脉在结构上细小纤微、无限细分,在空间分布上无处不及、网络全身,故易产生阻滞,致邪恋诸络,形成病深日久、缠绵难愈的慢性及疑难病证[8]。现临床各疾病,如中风、慢性肝病、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等等,“久病入络”是其共同的病理机制,均突出体现了络病多积、多滞、多瘀、缠绵难治、易于复发的病理特点。

4 小结

“初病在络”、“久病入络”表达的都是病邪侵入络脉,反映的都是疾病的传变规律。久病入络是一般规律,并不是必然规律,久病未必入络,新病亦可入络,这与病种、病性、邪气强弱及正气盛衰有很大关系。当机体感邪较轻或外邪入侵时正气处于内敛时期,而邪气处于较浅部位(阳络)时,正邪难以交争,邪气得以伏藏,临床之征不显,致使医者忽略了初期病邪即在络,直到疾病后期,病邪伏而后发,已深入脏络[9]。“初病在络”、“久病入络”表达的是邪气深入“外(阳络)-中(经脉)-内(阴络)”这个流动网络的内外层次及阶段的不同,反应病情的轻重、病理发展的阶段,从而指导临床医师更准确的了解疾病的病变部位,抓住疾病的病机,辨证施治[7]。

[1]周开, 张磊. “久病及肾”“久病入络”理论浅析[J]. 河南中医, 2012,32(9):1116-1117.

[2]张田仓. “久病入络”学说发展的历史渊源[J]. 中医研究, 2015,28(02):3-5.

[3]柴守范, 赵晓丽. 论“久病入络”与“温邪入络”[J]. 西部中医药, 2013,26(11):41-43.

[4]常富业, 王永炎, 高颖,等. 络脉概念诠释[J]. 中医杂志, 2005, 46(8):566-568.

[5]张靖芳,崔应珉.浅议叶天士络病学说[C].//第三次全国温病学论坛论文集,2016:90-93.

[6]王强. “久病入络”辨析[J]. 中医杂志, 2011, 52(3):258-259

[7]杨福霞, 葛宝和, 李雪莹. “初病在络”与“久病入络”辨识[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03, 17(5):350.

[8]卞镝, 隋月皎, 田辉. “初病在络”和“久病入络”中的“治未病”思想[J].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3,31(08):1789-1790.

[9]郭尹玲, 何成伟, 江泳. 郭子光运用“久病入络”理论治验初探[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4,20(9):1291-1292.

殷宝(1992-),女,汉族,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经穴效应特异性基础与临床研究。E-mail:1505037499@qq.com

R224.1

A

1007-8517(2017)23-0008-02

2017-10-27 编辑:程鹏飞)

猜你喜欢
络病络脉邪气
《神农本草经》对“邪气”的认识
舌下络脉诊法研究❋
基于络病理论探讨络虚通补法在气虚血瘀型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的应用
看小儿络脉识宝宝病变
络脉望诊理论探析*
幸福来自感动
基于络风内动病机学说探讨稳定性冠心病与目睛络脉的相关性
别轻易拔罐刮痧
从络病学说探讨糖尿病肾病的病机及治疗
基于清代温病学著作的络病理论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