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神阙穴贴敷治疗混合痔术后便秘的研究进展

2017-01-28 19:50李晨馨程丽敏
智慧健康 2017年23期
关键词:辛味神阙穴穴位

李晨馨,程丽敏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0 引言

便秘是肛肠科术后病人多发症状,属于组织损伤所引起的伤害性作用,主要表现为:术后恢复正常饮食后大便干燥,排便困难,排便时间或排便间隔时间延长,排便有排不尽感,大便不同程度的干结,块状或硬块状干便,肛门直肠阻塞感,甚至粪便嵌塞。该症不仅发生在术后早期,而且还会持续存在于整个术后恢复期的过程中,不仅增加患者生理和心理负担、还会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中药神阙穴贴敷治疗混合痔术后便秘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将中草药制备剂贴敷于穴位表面,应用经络腧穴作用原理,同时结合现代医学中透皮给药的一种方法,属于中医外治法之一,较内治法更为简便、实用、高效、安全,具有药物、辛味溶剂、腧穴的多重刺激作用。

1 传统医学对混合痔术后便秘的认识及治疗

《内经》云:“六腑以通为用,泻而不藏”,大肠为六腑之一,要保持其正常的传化,必须依赖气的推动和津液的濡润。术中失血,气随血耗,气血亏虚,肠道失养,大便干结;气虚亦会使肠道推动无力,粪便在肠内停留时间延长;患者卧床少动,气机郁滞,腑气不通,导致腹胀,大便不易排出;术后瘀血阻内,郁而化热,煎灼津液,津亏液少,加之术后进食肥甘厚腻,致燥热内结,热邪灼津耗液,无以濡养大肠。以上因素均可致大肠气机失调、传导失常,大便秘结不通。

传统医学在术后便秘的治疗上常用行气导滞泻下通便的中药汤剂,但大黄、番泻等含有蒽醌类成分,长期使用易致结肠黑变病[1],且泻下过多易伤正气,对于术后体虚患者尤不宜用。另外还有推拿、针灸、耳穴压籽、艾灸等中医外治法,均有一定疗效,但起效较慢、缓解程度有限。

2 现代医学对混合痔术后便秘的认识及治疗

混合痔术后便秘的相关因素有:(1)手术时的切除、牵拉对肛门直肠组织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损伤,以及术后血肿、水肿压迫致交感神经兴奋,引起便秘。(2)麻醉作用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性加强,迷走神经兴奋性减弱,肠蠕动减弱,无力向远端运送肠内容物[2]。(3)术后使用阿片类等止痛药物,会刺激胃肠收缩、抑制肠道蠕动,导致消化道痉挛,引起便秘[3]。(4)患者术后急于补充营养过多进食高脂肪、高蛋白食物,或因恐惧排便自主进食过少,纤维素含量不足,对结肠运动的刺激减少,导致便秘。(5)术后患者长期卧床,肠蠕动减弱,粪便滞留过久,肠道过度吸收水分,大便干结。(6)术后患者焦虑、紧张,排便时盆底肌群过度紧张,肛门和直肠矛盾抵抗运动,排便困难。(7)生活环境的改变、排便习惯受到干扰、平卧时腹压减小,也可导致便秘。

在临床的对症治疗中,现代医学主要应用刺激性泻药(酚酞、果导片)、容积性泻药(硫酸镁、硫酸钠)、粪便软化润滑药(开塞露、液体石蜡)、高渗性泻剂(乳果糖、聚乙二醇)等各种泻剂。但长期使用泻药,患者易对药物产生生理心理依赖,肠蠕动降低,肠道失去张力,主动排便反应减弱[4]。故在临床上已不提倡长期反复使用。

3 贴敷治疗混合痔术后便秘的作用研究

穴位贴敷疗法以中医整体观念、经络学说以及腧穴功能为理论依据,通过药物在特定部位的吸收和穴位刺激来达到治疗目的。《理淪骈文》所云:“切于皮肤,彻于内理,摄于吸气,融于津液”,充分解释了贴敷治疗疾病的作用过程。

3.1 药物作用

肛肠科常用的外敷药物是大黄。《药品化义》云:“大黄气味重浊,直降下行,走而不守……专攻心腹胀满,胸胃蓄热,积聚痰实,便结癖血,女人经闭。”大黄苦寒,归脾胃、大肠经,能荡涤肠胃、泻下攻积,用于胃肠积热、大便秘结。现代药理研究也表明,大黄可增加肠蠕动,保护肠黏膜屏障,抑制肠内水分吸收,防止肠性内毒素吸收,促进排便。大黄酸为其有效成分,能促进肠液分泌,增强大肠的推进性蠕动,从而促进排便[5]。

3.2 辛味溶剂的作用

溶剂是贴敷中调和药物的重要成分,恰当的溶剂可以促进药效发挥、提高药物吸收率。常用的辛味溶剂有薄荷油、黄酒、芥末油、鲜姜汁、鲜蒜汁等。辛味本身具有发散、行气、行血、通条气机的作用,又善于引药入里、协助其他药物的透皮吸收。另外,辛味药物对局部皮肤的刺激是其产生作用的重要原因。脐中有大量的神经末梢感受器分布,辛味溶剂辛香走窜、气味浓烈,敷贴于脐部后,这些感受器受到强烈刺激,通过神经传导,激活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系统,启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正向调节全身脏腑器官的功能[6]。

3.3 腧穴作用

临床最常用的敷贴穴位是神阙穴。神阙又名“脐中”、“命蒂”、“生门”,位于脐部正中。是任脉要穴,“功能健运脾阳,和胃理肠”,刺激该穴能通过脐部的经络循行全身,起到调畅脏腑、润肠通便的作用。而在神阙穴中药敷贴能通过透皮渗透作用,将药之性味透过皮肤直达经络,使药物归经功效得以发挥,且能激发体前循行之脾胃经,调畅脏腑气机,恢复运化传导功能。

现代医学认为,脐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为腹壁最晚闭合处,它是新生儿脐带脱落的产物,与全身其他部位皮肤相较,脐中凹陷,角质层薄,褶皱多,脂肪少,皮肤与筋膜直接相连屏障功能弱,药物易于渗透[7]。另外,上腔静脉、下腔静脉、肝门静脉组成脐周静脉网,加之神阙穴的深部有大网膜,故神阙穴处皮肤给药,可以像静脉滴注一般使药物快速进入血液循环,更快得以吸收[8]。

3.4 经皮理论

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TDDS),是指在完整的皮肤表面给药,药物以恒定速度通过皮肤各层进入体循环并维持有效血药浓度,产生全身或局部作用从而产生防治疾病的作用的控释剂[9]。皮肤吸收途径有三:一是经过表皮角质层细胞吸收;二是通过皮肤毛囊、皮脂腺、汗管等附属器官吸收;三是通过角质层细胞间隙吸收[10]。

3.5 穴位敷贴的优势

相对其他疗法,中药穴位贴敷治疗便秘具有如下优点:(1)相对口服药物,贴敷可减少药物对消化道的刺激,避免胃酶对药物有效成分的灭活和肝脏的首过效应,且用药量小、生物利用度高、毒副作用小、有恒定的血药浓度。(2)相对耳穴、针灸、推拿等疗法,穴位贴敷透皮吸收,作用直接、起效快、操作简便、无痛无创、患者易于接受、是较为理想的给药途径。

4 结论

随着内服药物副作用、不良反应和耐药率的增加,中药穴位贴敷疗法已成为国际重点开发研究的新型给药途径。给予混合痔术后便秘患者中药神阙穴贴敷,可免除患者依赖口服药物或塞肛、灌肠治疗便秘所带来的痛苦,再适当配合饮食、运动、按摩和心理疏导等,可有效治愈或缓解术后便秘症状,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5 展望

现如今,穴位贴敷疗法日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但纵观穴位敷贴治疗便秘的文献,目前仍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1)临床诊疗中缺乏对便秘患者的辨证分型及外用复方药物组方规律的总结,统一使用相同的膏剂,一方一药治到底;(2)贴敷膏药多为医院科室自制,缺乏严格的药物配比和规范的工艺过程,常因提前制备好膏药而保存困难致有效成分挥发,加上缺乏质控管理及卫生监督,故而影响实际疗效;(3)科研方面缺少基础实验深入研究穴位和药物之间协同作用机理及药代动力学过程;(4)药物一般为中药磨粉直接应用,药物有效成分提取率不高。

为此,今后临床中应注重辨证论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完成剂型与制备工艺的改革,规范贴敷制作,完善质控监督;通过现代研究方法积极探索其作用机理、作用途径、起效成分、药代动力学过程等,配比出效果更佳的方案,并将之提取、浓缩,借鉴西医透皮治疗的新技术,制作高效、新型的制剂,推进中医中药的现代化研究及应用,为中药穴位贴敷的临床推广开辟更加广阔的前景。

[1] 张彦,杜永平,王文勇,等.蒽醌类中药导致结肠黑变病的机制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13(03):408-415.

[2] 漆志民.胃大部切除术后纳洛酮复合吗啡硬膜外镇痛对肠蠕动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8):2764-2765.

[3] 刘慧龙.阿片类药物相关不良反应便秘的治疗进展[J].中国新药杂志,2015,24(18):2105-2109.

[4] 贾绮宾.泻药与止泻药的合理应用[J].中国临床医生,2008,(07):20-23.

[5] 李玉敏.大黄的药理作用机理探讨[J].河南医药信息,2002,(06):37.

[6] 文碧玲,周华,刘保延,等.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防治慢性咳喘穴位处方探析[J].中国针灸,2010,30(08):647-652.

[7] 郭梅,潘海燕,王雷晶,等.中医护理干预在预防骨科老年卧床患者便秘中的应用[J].四川中医,2016,34(05):204-206.

[8] 李薇薇,姬卫国,王祥麒,等.穴位敷贴结合奥曲肽在恶性肠梗阻治疗中的应用[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12(02):283-286.

[9] 鲁应军,朱涛.经皮给药系统应用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2,18(08):1219-1221.

[10] 刘建平,杨彬,冯泽君.氨茶碱透皮制剂的穴位效应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04):37-41.

猜你喜欢
辛味神阙穴穴位
中药穴位贴敷神阙穴防治阿奇霉素致小儿消化道不良反应效果观察
低血压可以按摩什么穴位
秋分
——以“收”为主 多酸少辛
艾灸神阙穴防治宫缩乏力所致产后出血的研究进展
夏季穴位养心
浅析“神阙穴”禁刺说*
男性排湿,常按这五个穴位
夏吃辛 养肺金
辛味开散宜适当
神安镇静膏外敷神阙穴在36例儿童骨科术前护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