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镇建设:浙江经济转型升级模式的新探索

2017-02-17 06:12浙江省经信委党组成员副主任陈建忠
中国科技产业 2017年1期
关键词:特色产业短板小镇

浙江省经信委党组成员、副主任 陈建忠

特色小镇建设:浙江经济转型升级模式的新探索

浙江省经信委党组成员、副主任 陈建忠

目前浙江省经信领域特色小镇创建对象和培育对象共63个,约占全省总数的一半(48.5%),实现了全省特色小镇固定资产投资的60.6%,特色产业投资的60.1%,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78.3%,限额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的55.1%,引进了47.4%的新企业,76.4%的“新四军”人才,取得了积极成效,已经成为全省特色小镇建设的主战场和主阵地。

一、特色小镇建设在浙江的新实践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小城镇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被称为“中国第一农民城”的苍南县龙港镇。这是浙江农村工业化,形成块状经济,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城镇化道路的起步。今天正在推进建设的特色小镇既非行政概念,也非工业园区概念,而是浙江创新发展的新战略,是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模式的新探索。那么,它“新”在哪里呢?

一是助推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平台。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一般是工业化初期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工业化中期以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工业化后期和后工业化阶段以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浙江省已经到了工业化中后期,特色小镇建设的着眼点和突破点就是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推动传统优势产业首先在特色小镇实现转型升级。对轻工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我们推动引导它向时尚产业转型发展。

二是打造特色产业生态的新举措。特色小镇建设重在打造特色产业生态。产业生态一般有前端、中端和后端,沿产业链一体化发展,除此之外,还有人文、旅游等其他功能要素的叠加,构成一种产业生态圈。目前浙江省不缺产业,缺的是产业生态,尤其缺乏特色产业生态。如何打造特色产业生态,是摆在特色小镇建设面前的基本问题。

三是孵化推进“双创”的新摇篮。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在不同阶段是不同的。20世纪80年代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的是农民的生产力;90年代浙江台州、温州等地股份制改制,出现了像鲁冠球、宗庆后等知名企业家,解放的是乡镇企业的生产力;2000年后又诞生很多民营企业家,解放的是民营企业的生产力。现阶段,我们要解放的是科技人员的生产力,其标志是2016年11月中办、国办下发的《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新一轮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时代,赋予了特色小镇建设的新使命和新内涵。

四是引进集聚高级要素的新高地。建设特色小镇的目的就是引进、培育和集聚人才、技术等高级要素,打造新旧动力的转换器,加快推进新旧动力转换,增强新动能,成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五是探索新型城市化的新路径。特色小镇相对独立于市区,一般位于城乡接合部。特色小镇建设是工业化后期、后工业化时期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区域产业经济的新战略、新思路。在城市与乡村之间建设特色小镇,在功能的集聚与扩散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在城市化与逆城市化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在生产、生活、生态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把特色小镇建设成为“产、城、人、文”四位一体,具有产业、旅游、文化、社区等功能叠加的新型城市空间、新型社区。

二、特色小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特色小镇建设从2015年开始启动,仍处在推进之中,取得了有目共睹的的成绩,也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

一是产业有效投资不大。首先是有些特色小镇特色产业投资额占比不高。据统计,全省有15个特色小镇2015年特色产业投资占比重低于50%,离规定要求的70%差距较大。7个历史经典小镇2015年总投资额为71.51亿元,特色产业投资实际仅为19.42亿元(占比27.16%)。并且现有投资以基础设施为主,产业项目还不多。其次是有些特色小镇民间投资占比不高。2015年小镇完成民间投资共245.1亿元,占总投资的比重为51.28%,低于全省固定资产投资中民间投资平均60.41%的比重。民间产业投资项目相对较少。

二是高端要素集聚不足。第一是大企业、大项目不多。2015年特色小镇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43个,仅为总开工项目的25.76%。龙头企业入驻不多。6个高端装备制造小镇共入驻企业434家,但总部企业只有12家(占比2.76%),亟需引进具有行业影响力的龙头企业。第二是一些特色小镇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偏少。6个高端装备制造小镇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只有32家(占入驻企业数7.37%);专利拥有量为557件,仅与湖州丝绸小镇入驻59家企业专利数持平。第三是研发机构和高级人才引进不多。除杭州、宁波外,其他地区吸引高端人才较困难。

三是产业生态形成不够。首先是有些特色小镇产业形态单一。这些小镇一般是由传统工业园转变而来,仍然停留在生产加工环节,注重申报包装“争帽子”,新瓶装旧酒,不注重打造特色产业生态。其次是个别特色小镇不注重培育特色产业,热衷于招商引资,搞产业拼凑、项目组合,成为变相的地产业搞招商引资的载体。然后是有些特色小镇“三生”不是融合而是拼盘,把产业、旅游、文化和社区四大功能做简单的机械相加。

四是配套设施建设不齐。首先是“多规合一”问题突出。空间规划与产业规划、社区规划与旅游规划存在“四张皮”现象,不同程度存在不衔接不融合的问题。其次是重项目投资轻配套设施建设。每个特色小镇基础设施投资估计平均在10亿元以上,建设周期长,短期内政府投入压力较大。一些特色小镇配套基础设施投资明显滞后。最后是特色小镇“六宜”(宜业、宜居、宜商、宜教、宜研、宜文)环境建设尚未同步推进,彼此间很不平衡。

以上这些问题是建设中的问题、推进过程中的问题,需要我们引起重视,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和改进。

三、推进特色小镇高质量建设的对策建议

高质量建设特色小镇的工作着力点,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推进。

一是要创特色。特色是小镇的核心元素,产业特色是重中之重。找准特色、凸显特色、放大特色,是小镇建设的关键所在。每一个特色小镇要形成特色,不能千篇一律,不能千镇一面,要注重培育和形成产业特色。

二是要补短板。目前特色小镇建设短板还有很多,问题就是短板,比如文化功能、社区功能、旅游功能等方面的短板。重点是要补好以下四个短板:一要加快补好产业生态和业态创新的短板。特色小镇建设重在打造特色产业生态,这是特色小镇建设的核心。二要加紧补好特色产业投资不足的短板。谋划建设一批产业类、业态类、平台类标志性大项目、大投资,补齐小镇投资短板,这是特色小镇建设的支撑。三要加速补好高级要素引进、培育和集聚的短板。特色小镇要引进高校、科研院所到小镇建立研发基地。要以高技术服务业平台建设为载体,引进国内外人才、技术及品牌等高级要素向特色小镇集聚发展,这是特色小镇建设的重点。四要加大补好创新驱动发展的短板。特色小镇要与高校、科研院所围绕技术创新、技术转移和技术推广等建立项目对接渠道,深入推进实质性合作,这是推进产学研合作在特色小镇纵深发展的关键。

三是要优环境。特色小镇的定位是综合改革试验区,改革突出“试验”,政策突出“个性”,服务突出“定制”。用改革与创新的精神推进特色小镇先行先试,推广各类改革试点,营造适合创业创新的政务环境,适合创新创造的文化环境,适合生活娱乐的自然生态环境,适合人才集聚发展的社会环境,适合技术与资本对接的融资环境等。特色小镇要创新制度供给,既要讲破又要讲立,破立结合,并行推进,使科技这个第一生产力在特色小镇得到更充分的解放和释放,让创新创业的活力和潜力得到充分涌现和迸发。

猜你喜欢
特色产业短板小镇
安徽宿州灵璧县:多措并举发展特色产业
安安静静小镇
“CK小镇”的美好
新店:健身器材特色产业“化蛹成蝶”
熊的小镇
小镇(外一篇)
补齐短板中的短板 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立新标 补齐劳动防护短板
河北临城:发展特色产业拔“穷根”
DCT的优势与短板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