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异的史篇:民间故事创作的历史认同与历史改造
——以浙江省宁海县《白龙救主》故事为例

2017-02-24 01:44董名杰
关键词:白龙宁海宁海县

董名杰

(复旦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系,上海 杨浦 200082)

变异的史篇:民间故事创作的历史认同与历史改造
——以浙江省宁海县《白龙救主》故事为例

董名杰

(复旦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系,上海 杨浦 200082)

许多民间故事往往与历史相结合,其中历史成分与史实相符合的可以称之为“历史认同”,与史实不符的可以称之为“历史改造”,尤其是故事中历史人物定位对史实完全认同而仅是某些历史细节有所偏差时,可以将这类民间故事称之为“变异的史篇”。浙江省宁海县《白龙救主》这则民间故事主要讲述了南宋末年名臣叶梦鼎受奸相贾似道迫害致死的故事,其中既有“历史认同”,亦有“历史改造”,塑造了两个与史学评价相符的人物形象,很好地体现出这类民间故事作为“变异的史篇”的性质和功能。

民间故事;历史认同;历史改造;《白龙救主》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文史结合”“文史不分家”之说,文学与历史常常互相结合,中国民间故事亦是如此,许多民间故事或脱胎于历史,或模仿于历史,或深度相关,或浅性相连,两者结合的形式和程度均是多种多样,虽基于一定的历史基础之上,但既不完全等同于历史,又不完全偏离于历史。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的新历史主义特别主张将历史考察带入文学研究之中,突出“文本的历史化”和“历史的文本化”,故当我们把视角对准于民间故事之中的历史成分,对民间故事进行历史解构时,可以将民间故事创作中与史实相契合的历史成分称之为“历史认同”,而与史实不符的部分称之为“历史改造”,当民间故事创作本身没有偏离历史主线,特别是历史人物的定位对史实完全认同,只是某些历史细节有所改动,而仅仅是以一种民间文学的形式来反映历史时,我们可以将这类民间故事称之为“变异的史篇”。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白龙救主》这则民间故事除去“白龙”这一想象因素之外,故事中两个主要人物叶梦鼎与贾似道均是同处于同一时代的历史名人,前者乃宋末名臣,后者却是宋末奸相,《白龙救主》故事对两个人物的刻画完全认同于历史,虽也有与史实不符的贾似道迫害叶梦鼎致死的“历史改造”内容,但这反过来亦是为了突出人物形象,很好地体现出了民间故事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来反映历史的“变异的史篇”的性质和功能。

一、宁海民间故事《白龙救主》

《白龙救主》这则民间故事流传于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一带,“主”指的是南宋末年名臣叶梦鼎,台州府宁海人(今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于宋度宗朝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在任期间以民为重、与民休息,提出了许多修明政治、振国兴邦的主张,特别是与当朝奸相贾似道针锋相对,坚决革除弊政,捍卫百姓利益,致仕时留下“固邦本,励将帅,饬州县,重振恤”[1]12436的治国之言,贤名广播,素为百姓爱戴。《白龙救主》故事以南宋末年丞相叶梦鼎致仕为家乡造桥为开端,此亦是祸事起因,奸相贾似道妄解宁海地名来构陷叶梦鼎造桥为造反,有感于叶丞相为人的白龙前往作证不及,最终叶梦鼎被害的悲剧故事。《白龙救主》故事全文于1984年由宁海民间文艺工作者叶柱采录于宁海县力洋镇,并被收录于《中国民间故事丛书·浙江宁波·宁海卷》。

二、《白龙救主》的“历史认同”

《白龙救主》故事开篇提及皇帝念叶梦鼎辅佐有功,并把宁海食邑赐予叶梦鼎,这正是以叶梦鼎在历史上的功绩与荣誉为依据,与史实相符。南宋末年,“外有窥边之大敌,内有伺隙之巨奸;奇邪蛊媚于宫闱,熏腐依凭于城社”,[1]12434叶梦鼎身处于南宋风雨飘摇之际,虽无法凭一己之力挽狂澜,但在任上无不兢兢业业,勤于政务,后有感于朝堂奸臣当道,叶梦鼎多次“乞还田里”,[1]12435但都“诏勉留之”,[1]12435屡辞不获,这深刻体现了皇帝对叶梦鼎的信任和赏识,亦是对叶梦鼎治国理政能力的认可。至于赐宁海食邑,确有其事,史书亦可考证,据《宋史·叶梦鼎传》载:“景定元年,召为太子詹事,上疏以‘法天’为言。迁吏部侍郎,赐宁海县食邑。”[1]12434这是《白龙救主》故事创作中“历史认同”的第一处。

《白龙救主》民间故事中两大人物叶梦鼎和贾似道均为南宋末年同时期的历史人物,故事中贾似道污叶梦鼎造桥为造反,构陷忠良,以反派人物形象出现,而叶梦鼎心系家乡,却又为奸人所害,以正面人物示人,贾似道与叶梦鼎正是构成了人物形象上的“二元对立”。史上,叶梦鼎确实为宋末名臣,亦为后世所尊崇,明代徐像就将叶梦鼎列入《两浙名贤录》,而贾似道则是历史上有名的奸相,甚至被《宋史》列入《奸臣列传》。贾似道与叶梦鼎二人忠奸对立,素来不和,这是贾似道意图迫害的缘由,亦是故事“历史认同”的第二处,可通过史书可以得到求证。据《钱塘遗事·卷五》载:“咸淳丁卯,贾似道平章国重事,魏国公叶梦鼎为右丞相,时贾似道专政,梦鼎充位而已”,[2]《资治通鉴后编·宋纪一百四十八》亦载:“右丞相叶梦鼎扼于贾似道,不得行其志”,[3]南宋末年,奸相贾似道专权,甚至架空了叶梦鼎作为右丞相的权力,使得叶梦鼎有志难伸,虽是如此,作为一代名臣的叶梦鼎在诸多政务上依旧尽己力来反对贾似道乱政,据《宋史·叶梦鼎传》载:“丞相贾似道欲造关子,罢十七、十八两界会子,梦鼎以为厉民,乃止罢十七界。公田法行,梦鼎又以为厉民,故行之浙右而止。”[1]12434叶梦鼎与贾似道二人在治国之策上存在严重分歧,特别是当贾似道罢交子、行公田时遭到了叶梦鼎的强烈反对,使得贾似道的施政举措受到了相当大的影响。除了政见不同之外,两人在私情上亦有隔阂,叶梦鼎“少从直龙图阁郑霖、宗正少卿赵逢龙学”,[1]12432郑霖为叶梦鼎同乡,俱是台州府宁海人,“贾似道当国,欲加擢用,霖恶其为人,不与言,似道衔之。后以将作监礼部郎官召,终不就,卒为似道所害,年七十二”,[1]12432可知叶梦鼎恩师郑霖因反对贾似道当国不愿为官,在七十二高龄时仍为贾似道所害,这使叶梦鼎与贾似道私谊不存,更恶其为人。无论因公因私,叶梦鼎与贾似道二人均存在难以消除的隔阂,这也是宁海民间故事《白龙救主》将贾似道塑造为奸佞来迫害叶梦鼎的原因。

三、《白龙救主》的“历史改造”

在《白龙救主》民间故事中,叶梦鼎致仕,皇帝有感其劳苦功高,于是赐予宁海食邑,虽确有其事,不过据《宋史·叶梦鼎传》载:“景定元年,召为太子詹事,上疏以“法天”为言。迁吏部侍郎,赐宁海县食邑。”[1]12434可知叶梦鼎得宁海食邑时其仍在庙堂,而非致仕之时,此为故事“历史改造”的第一处。

叶梦鼎惨遭污蔑的起因在于为家乡造桥,这本是心系家乡的善意之举,却成为了贾似道构陷忠臣的由头。《白龙救主》之中所言之桥确实存在,不过根据《宁海县志》记载,这桥并非由叶梦鼎支持修建,而是由其授业恩师郑霖所建。据《宁海县志·建置志》载:“黄公渡,在东七十里”,[4]417“黄公渡”与“黄古渡”仅一字之差,经笔者采访宁海县民间文化工作者李恒迁教师①及当地村民时,确认“黄公渡”在当地亦可称之为“黄古渡”,故《白龙救主》故事收录之时就被记录为“黄古渡”。后笔者亦根据采访求证得知,“黄古渡”上所建之桥为“登台桥”,据《宁海县志·建置志》载:“登台桥,在东七十里高广跨海可通舟楫,宋绍定中,发运使郑霖与僧元海建”,[4]402又载“传系长街谢孝女助”,[4]402与故事文本中谢老姑娘化铜镜为圆月以助造桥有异曲同工之妙,故可知此桥由叶梦鼎授业之师郑霖与僧人元海共建,并非由叶梦鼎所造,此桥至今虽在,但已被改造。而叶梦鼎所造之桥实为另外一座,名为“归锦桥”,此桥至今亦保存完好,《宁海县志·建置志》载:“在东七十里上宅,宋叶梦鼎致仕时建”,[4]403因叶梦鼎所建之归锦桥与郑霖所建之“登台桥”地理位置俱为“在东七十里”,故《白龙救主》故事之中有所偏差,此为故事“历史改造”的第二处。

此外,《白龙救主》中奸相贾似道构陷叶梦鼎所用之由为叶梦鼎建桥是假,造宫城是真,这实则利用了宁海地名发音和理解上的歧义。“五屿门”②因有五和门二字被贾似道说成“午门”,“黄古渡”③上文述亦指“黄公渡”,与“皇宫”同音,而“一市”④从字面上可理解为“天下第一城市”,故被贾似道言为“天下第一城”,贾似道正是以宁海地名发音之便编造谎言陷害叶梦鼎,无论古时还是今日,这些地名均不是贾似道所指那般,此为《白龙救主》故事创作中“历史改造”的第三处。

《白龙救主》的故事末尾写白龙赶到之时叶梦鼎已经遇害,甚至受断头之痛,贾似道构陷造反的阴谋已经得逞,这与史实严重不符。据《宋史·叶梦鼎传》载:“二年,益王即位于闽,召为少师、太乙宫使。航海遂行,道梗不能进,南向恸哭失声而还。后二年卒。”[1]12436二年指德祐二年,即公元1276年,宋恭宗“诏谕郡县使降,大元使者入临安府”,[1]938恭宗兄益王赵昰遂“以为宋主,改元景炎”,[1]940即位后召叶梦鼎,可惜由于兵祸道不得通行,叶梦鼎回宁海,“后二年卒”,即1279年去世。故根据《宋史》可知叶梦鼎非因造反而被迫害致死,至于其三十六疑冢亦是故事杜撰,据《宁海县志》载:“叶丞相梦鼎墓,在东七十里东仓岭上,俗名三官殿岭”,[4]551据笔者亲历,其墓至今仍在,故叶梦鼎去世及其墓为《白龙救主》故事创作中“历史改造”的第四处。

四、“变异的史篇”及其现实功能

宁海民间故事《白龙救主》对故事中两位历史人物叶梦鼎与贾似道在历史上确实存在,两人身处南宋末年同一历史时期,甚至共同当朝执政,以贾似道为左相,叶梦鼎为右相,不过史书对两位的历史评价却截然相反。叶梦鼎为宋末名臣,其在世时就为君民所共同认可,去世后亦为后世所尊崇,明代徐像就将叶梦鼎列入《两浙名贤录》,而贾似道却是历史上有名的奸相,专权弄国,为时人所贬,甚至后世著《宋史》时被列入《奸臣列传》。《白龙救主》故事创作中将贾似道塑造为迫害忠良的奸臣,将叶梦鼎塑造为冤死的良臣,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是故事忠于史实的体现,虽然故事文本中也存在一些与史实不符之处,但这仅仅是一些历史细节,对作为文学形式之一的民间故事将一些史实加以改动来更好地完善文本突出历史人物形象来说,这是十分正常的,最为关键的还是故事创作中对历史人物的定位与历史评价相同,故《白龙救主》故事还是属于“变异的史篇”。

在中国民间故事中,存在着诸多类似于《白龙救主》这样“变异的史篇”的民间故事,虽然无法真正起到史书“秉笔”之功能,但是其以一种文学的形式来展示某一段历史或某一历史现象,做到在历史大是大非问题上无所偏差,即尊重历史发展脉络,特别是认可历史人物的史学评价,这对于后世了解历史、传承历史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国人历史意识之强烈不仅体现在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有几千年历史记录不断的国家,拥有着无比辉煌的史传,亦体现哪怕是在处于普通百姓文化精神层面的民间故事亦与中国历史相交相融。在中国古时文化教育并不发达的社会现实下,社会底层百姓求学不得,了解历史发展极为困难,而“变异的史篇”这类民间故事则有效地弥补了这一缺陷,作为中国历史的另一种承载者,它们通过口头讲述的方式,以一种更加生动活泼的形式传播历史,还避免了经史学习中的枯燥,反而更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虽然在某些历史细节与史实不符,但不能否认的是,历史通过这类民间故事获得了记忆和延续,对于普及历史、开启民智仍起到了一定作用。

其次,“在民间,传统道德教育主要是通过民间文学的形式得以实现的”,[5]“变异的史篇”这类民间故事,作为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大是大非上无所偏差,特别是将正邪相较、忠贤相对的人物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这是对古往忠贤的追思,亦是对奸邪佞臣的唾弃,是以明何为善、何为恶,何为忠、何为奸,起到了社会教化的作用。中国自古以来凡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多主张文教治民,重视教化之功,以此作为正风俗、治国家的重要方略,《礼记·经解》就载“礼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于未形也,使人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6]653民间故事素为社会底层百姓所喜闻乐见,在精神娱乐得到满足的同时,广大百姓对故事人物的忠奸之分亦有鲜明的判断,褒奖忠义,贬斥失节,“愚鄙污秽之人,岂唯不容于朝廷,亦见弃于乡里”,[7]2173普通百姓是非分辨,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亦在无形之中影响了他们在生活中的为人处世,对于国家治理、社会稳定均有重要影响。

再者,“变异的史篇”推动了地方文化的传承。许多“变异的史篇”类民间故事都往往会和地方文化相结合,在某一特定区域流传,并以地方上的著名人物作为故事人物。就以宁海县《白龙救主》故事为例,这则民间故事主要流传于宁海县及其周边一带,且以宁海出身的丞相叶梦鼎为故事人物,作为宁海的地方名人,叶梦鼎的光辉形象一直深入人心,数百年来,其事迹通过口头传承的方式代代相传,为宁海人民所熟知甚至为他们所自豪,许多地方文化就类似于这种民间故事的方式得以传承下来,这种对地方人物及地方文化的认知价值是通过教科书教育所难以达到的。

最后,“变异的史篇”作为民间故事的一种,具有承载历史因素的特殊性,使得其无论在思想内容还是表现手法上较之于其他民间故事及其他作家文学都显得别具一格,特别是其所塑造的历史人物形象相较于史书更容易深入人心,这使得“变异的史篇”在民间故事中具有重要地位,不仅丰富了民间故事的种类,而且作为中国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推动了民间文学的发展。

注释

①李恒迁:1962年生,汉族,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长街镇人,宁海乡土文化工作者,现为浙江省宁海中学物理教师,著有《宁海古村落》一书。

②五屿门:宁海地名,即为五个岛的总称,近宁海县三门湾。

③一市:宁海地名,今宁海县一市镇。

④黄公渡:宁海地名,古为连接今宁海县力洋镇与长街镇的古渡口。

[1]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2]刘一清,撰.钱塘遗事·卷五[M].清光绪刻本武林掌故丛编本.

[3]徐乾学.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四十八[M].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王瑞成,修,张濬,等,纂.浙江省宁海县志(清光绪二十八年刊本)[M].台北: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75.

[5]万建中.民间文学的现实意义[J].社会科学战线,2006(1).

[6]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上海估计出版社,2004.

[7]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76.

Class No.:I206.2 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蔡雪岚)

Historical Identific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in the Folktales

Dong Mingjie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Department, Fudan University, Yangpu, Shanghai 200082,China)

Many folk stories are often combined with history. We called those accorded with the facts and historical elements "historical identification", and those does not "historic reconstruction". If the historical positioning of historical figures in the story is completely consistent with history but only some historical details is different, we call it "the variant history ". The White Dragon Saved its Owner not only includes both "historical identity" element and “historical reconstruction" . It creates two characters associated with the historical evaluation, which reflects the nature and function of folk story as "the variant history ".

folk story; historical identification; historic reconstruction; The White Dragon Saved its Owner

董名杰,在读硕士,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1672-6758(2017)06-0125-4

I206.2

A

猜你喜欢
白龙宁海宁海县
宁海县黄坛益良五金厂
宁海县黄坛益良有限公司
宁海县潘天寿中学
变色龙
变色龙
宁海县美术教师作品选登
千与千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