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变异系数法的安徽省区域创新能力研究

2017-03-01 02:19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安徽省创新能力区域

杨 凤

(安徽大学 经济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一、引言

2017年全球创新指数(GII)报告显示中国创新排名升至第22位,是唯一进入前25名的中等收入国家。国家五大发展理念深入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经济改革措施实行,向世界提交了一份令人惊艳的成绩单。安徽省是科技大省,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上有很大的潜力,本文通过评价分析找到影响安徽省区域创新能力的宏观调控因素,有利于政府把握创新政策推行与实施,从而提高安徽省区域经济综合实力。

1912年,熊彼特首次提出“创新”的概念,将创新认为是从根本上打开增长之锁的钥匙。英国卡迪夫大学的Cooke教授是最早深入研究区域创新的学者,认为区域创新系统主要是指在所处的空间范围上相互独立或者相互作用的众多组织构成的区域性系统。柳卸林①柳卸林:《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分布》,《铁路技术创新》2003年第2期,第35-44页。(2003)认为区域创新能力是一个地区将知识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的能力;高月姣,吴和成②高月姣,吴和成:《创新主体及其交互作用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科研管理》2015年第10期,第51-57页。(2015)认为区域创新能力影响要素主要分为三大类:创新主体、创新投入、创新环境。综合分析评价创新主体、创新投入出及创新环境因素可以找出11个二级指标因素中占相对优势的指标,从而可以提出相应的政策优化建议。

从不同的角度评价区域创新能力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周立和吴玉鸣③周立,吴玉鸣:《中国区域创新能力:因素分析与聚类研究——兼论区域创新能力综合评价的因素分析替代方法》,《中国软科学》2006年第8期,第96-103页。(2006)采用因素分析和聚类分析相结合的综合集成评估方法,基于《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知识创造、知识获取、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创新绩效五类指标;周文泳、项洋④周文泳,项洋:《中国各省市区域创新能力关键要素的实证研究》,《科研管理》2015年第S1期,第29-35页。(2014)运用主成分分析、相关分析和对比分析等方法从创新投入、产出、环境三个维度;分别对我国31个省级区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定量评估及创新能力比较;高晓霞、芮雪琴、宋燕⑤高晓霞,芮雪琴,宋燕:《中国省市区域创新能力动态研究——基于2001-2010年面板数据》,《科技管理研究》2014年第2期,第15-19页。(2014)从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潜力三个维度出发,运用熵值法对中国30省市的2001-2010年数据进行处理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明确我国各区域创新能力的连续性及动态变化趋势。测算的目的不同,采用的方法也不同,本文主要通过变异系数法判断各个创新要素对区域创新能力的贡献值。运用变异系数法测算要素贡献值可以找出11个指标在提高区域创新能力过程中,处于最优势地位和最劣势地位的指标。针对指标贡献值大小,分析其对应宏观调控因素政策的强弱程度,从而提出优化政策建议。遵循发挥优势、规避劣势的原则,采取合理的科技创新战略,巩固企业创新主力军地位,提高科技人才保有量,促进科技成果不断转化,继续提升安徽省知识创造能力;改善安徽省科技创新环境,提高安徽省知识获取能力;促进科技金融改革,从而充分释放安徽省区域创新潜力,提高区域创新实力。

二、安徽省区域创新能力现状分析

长三角区域经济创新合作越来越密切,整体区域创新实力不断提高,其中安徽省区域创新能力连续5年居全国第9位、中部第1位,但是较江苏、浙江、上海仍存在较大差距。安徽省需要与长三角其他省市协调发展,需从全局角度分析其自身的优劣势,从而发挥其优势作用,提高其劣势地位。根据《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6》(以下简称《报告》)归纳出长三角区域江浙沪皖四省市创新能力综合实力排名结果,可以从中比较出安徽省区域创新能力的潜力所在,为指标选取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表1 2015年长三角三省一市创新能力综合指标排名

从各项指标排名来看,安徽区域创新能力较前三者来说较为落后。五个指标中企业创新能力是安徽省具有相对优势的指标,企业创新效用值排名为全国第7,说明安徽省企业创新要素充分,在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创新速度快、创新活力充沛,对于经济拉动的新三驾马车的驱动力较强。

安徽省知识创造指标全国排名第10,说明安徽省的科技创新氛围较好,安徽省重视专利保护、R&D投入、科研成果等区域创新指标。安徽省重视知识创造者权益,实施知识产权保护四大提升工程,全省三种专利授权量逐年提升,发明专利所占比重逐年提高。安徽省创新绩效的综合效用值排名为全国第13,浙江省为全国第11,与排名为第2和第5的上海和江苏差距较大。安徽省整体在宏观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优化方面起步晚,较前三者差。安徽省产业结构仍需不断优化,推进产业逐步迈向中高端,产业政策不断向生产性服务业倾斜,从而带动安徽省宏观经济发展,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重视可持续发展与环保,推进企业循环化改造,促进安徽省可持续发展与环保。

安徽省的知识获取指标效应值最低,在全国排第28位,与分别排第1、2、7的上海、江苏、浙江相比差距比较大。安徽省技术转移贡献值较高,全国排名为第9。安徽省对外开放进展缓慢,境外投资占国内投资比重较低,国外科技合作方面距离江浙沪差别也较大。安徽省应当加强国际交流,吸引境外直接投资、促进科技合作。

三、安徽省区域创新能力分析与评价

(一)指标选取及含义

文章选取了11个指标,4个规模性指标和7个相对性指标是从不同视角反映区域创新能力,兼顾两种类型指标有利于综合考量分析出优势指标。创新产出可以代表区域创新能力现状,创新主体、创新投入、创新环境是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代表区域创新能力发展潜力,从这三者的角度选取指标目的是筛选出目前影响安徽省区域创新能力最强和最弱的因素。

表2指标选取及含义

“R&D人员全时当量(人年)”这一指标对创新能力为正向指标,人才投入越多,该地区的创新能力则越强,创新潜力则越大。“有研发活动的规上企业占规上企业的总数”,可以表示该地区创新主体发展的规模,可以直接反应出该区域的创新能力。高月姣,吴和成①高月姣,吴和成:《创新主体及其交互作用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科研管理》2015年第10期,第51-57页。52(2015)在研究创新主体及其交互作用对区域创新能力论文中采用了R&D人员与规上企业指标代表创新主体。“R&D经费内部支出(%)”可以表示该地区对创新能力经费支出的比例,从而反映出该地区对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视程度。“有科技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与区域创新能力成正比,科技支出的比重可以反映当地政府重视科技研发的程度。 齐亚伟,陶长琪②齐亚伟,陶长琪:《环境约束下要素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基于GWR模型的实证分析》,《科研管理》2014年第9期,第17-24页。18-19(2014)基于GWR模型的实证分析要素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采用分析R&D经费内部支出与科技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指标代表了技术创新投入。从上表可以看出代表安徽省创新产出的有四个指标,均与创新能力成正比,可以直接显示该地区创新能力现状,其中高新技术产业是最能够体现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产业,选取的指标代表高新技术产业成果及其产业水平。“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这是说明信息传播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数值越大则说明该地区创新活力越大。周文泳、项洋③周文泳,项洋:《中国各省市区域创新能力关键要素的实证研究》,《科研管理》2015年第S1期,第29-35页。30(2014)在分析中国各省市区域创新能力关键要素时,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区域出口额占GDP的比重”这两个指标反映区域的创新环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越高则该地区域购买能力则越高,宏观经济条件越好;区域创新环境中地区对外开放程度越高,可以带动区域创新活力。

表3安徽省区域创新能力指标体系

(二)数据来源及整理

采用安徽省17个地级市的11个二级指标的数据,将地区差异考虑在内,从而能够保证数据的稳定性,数据主要来源于 《2016年安徽省统计年鉴》。由于11种数据的单位及测试方式等有所不同,因此在统计处理之前需要进行无量纲的净化处理。

Zij为无量纲化处理的变量值;Xij为实际变量值。σj为Xij的标准差。

构建变异系数为变异系数为:

其中:

权重为:

创新能力水平:

(三)安徽省区域创新能力结论

总体来看,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体量大,企业创新能力较强,区域创新能力持续发展动力较强。但是安徽省科技创新保有量欠缺,技术流动的活力较弱,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及知识获取能力尚需提高。

通过上述测算结果,R&D活动规上企业占总企业比重(X2)、R&D 人员全时当量(X1)的指标贡献值较高,贡献值分别为1.5575、1.2452,两者处于优势地位,两个指标分别对应宏观调控因子为企业创新主体,创新人才。安徽省应当继续发挥企业创新主体和创新人才优势作用,进一步加强其鼓励政策。

科技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X4),区域出口额占GDP比重(X11)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X9)指标贡献率较低,三者贡献值分别为0.9921、0.8050、0.8474三者处于劣势地位。科技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对应宏观调控因子为科技金融。区域出口额占GDP比重,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对应的宏观调控因子为知识获取能力。安徽省应当加强科技金融与安徽省知识获取能力相关政策的力度,从而促进安徽省区域创新能力提高。

表4安徽省区域创新能力测算结果

(四)安徽省区域创新能力评价

1.创新主体

通过上表的结果可以看出,研发与试验发展活动的企业占企业比重这一项指标在11个三级指标中贡献值最高贡献值最高;说明现在从事R&D活动的企业数量较多,效率较高,企业成为了安徽省区域内的创新主导。安徽省企业创新能力较强,在全国创新实力排名中位居第7位,使得安徽省企业创新能力潜力在全国排名第3。从安徽省整体范围来看,需要进一步加强企业创新主体的地位,释放企业创新活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市场价值。

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折合全时当量较企业主体贡献值次之,安徽省R&D人才创新素质相对较高。但是R&D研究人员总量不多,并且安徽省人才出现向江苏、浙江、上海流失比较严重,打造创新高地,亟需培养、吸引精英人才。

2.创新投入

信息传播基础设施贡献值比较低但是效率较高,具有提升创新能力的潜力。科技支出比重与其他指标相比贡献值较低,反应出来的问题是科技投入并不均衡。科技技术投入份额最高,科技创新项目所占投入份额较低,应加速转变科技投入方式,按需均衡分配投入份额。强化创新项目支撑,提高创新效率,加强科技金融深度融合,扩大创新创业投资规模,鼓励和政策扶持科技创新的金融服务机构。安徽省科技水平高,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氛围好①柳卸林:《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分布》,《铁路技术创新》2003年第2期,第35-44页。,但是安徽省创新型项目投入的权重不高,安徽省创新优势并没有充分发挥。2016年,安徽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增加值分别为18219.6亿元、4094.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9.0%、11.3%,高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速2.5个百分点。虽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指标贡献值优势地位不明显,但是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前景好,应当重视其财政投入,将其做大做强。

3.创新环境

区域出口额占GDP比重创新贡献值为0.8050;人均 GDP(元)创新贡献值为 0.9790,从区域开放水平、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来看,安徽省区域创新环境较弱。经过分析安徽省创新能力的11个指标及安徽省创新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等关系,结合创新能力发展阶段理论—安徽省目前创新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总体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安徽省创新环境的潜力在全国排名第6,企业科研经费投入逐渐增加,申请专利数量逐渐增多,政产学研创新基地不断增加,区域创新凝聚力提高,创新驱动不断加强,从而可以判定安徽省正在步入创新网络形成阶段。利用良好的创新环境优势,提高对外开放度,打造创新文化网络,拓展创新发展空间,提升安徽省区域知识获取能力。

四、安徽省提升创新能力的途径分析

(一)巩固企业为创新主体的地位

企业是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的重要力量,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构建跨学科跨领域的协同创新网络,提高各领域之间的创新合作协调创新能力,发挥创新驱动作用,充分释放企业为创新主体的活力。对创新型中小企业给予资金支持,降低商业贷款门槛。鼓励创新企业自身重视制度创新,注重内部管理创新,培养企业创新文化。兼顾创新质量与创新数量协调发展,以发挥创新的最大价值,从而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二)打造创新高地,吸引精英人才

人才是区域创新的必要基础和关键要素,开放的人才培养机制是建设区域人才高地的重要保障,采用有效的激励机制如解决住房等生活保障激励制度,完善人才服务平台建设,从而提高安徽省高质量科技创新人才保有量。安徽省应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经济改革策略,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吸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来皖进行创新创业,实施高层次科技人才特派团队扶持计划;设计众创空间等新型孵化器,安排专款基金专项支持新型孵化器“众创空间”建设;支持“草根”创业,组织创新创业大赛,在科技创新领域营造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氛围,坚持不拘一格发挥人才作用。

(三)促进科技金融,发挥科技优势

加快推进科技金融改革,保证先进科学技术投入。加快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不断优化大科学装置国家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强化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支撑,加强前沿科技和经济社会重大需求问题研究。出台《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发展激励办法》等一系列政策,发挥各大银行的比较优势,引导银行提高对高新技术产业贷款规模和比重,推动金融资源向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延伸,推进合芜蚌高新技术产业区发展。

(四)提高安徽省成果转化能力

创新的真正价值并不在于创新本身,而在于在社会系统中成功扩散。只有科技创新在新产品中得要应用,创新才得以给经济带来积极作用。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必须要加强安徽省知识成果转化能力。采用政策鼓励供给与刺激市场需求相结合的方法促进中小型创新企业发展,促进新产品、新技术尽快投入到市场。

猜你喜欢
安徽省创新能力区域
成长相册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分割区域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区域发展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