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知识图谱分析

2017-03-01 02:19王立妹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真性遗产领域

王立妹,卢 松

(1.安徽师范大学 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3;2.上海师范大学 旅游学院,上海 200234)

一、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作为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①Tudorache P,"The Importance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Economy",Procedia Economics and Finance,Vol.39,2016,pp.731-736.,其概念最早是由联合国教育、科学和文化组织界定的:非遗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是指社会实践、表现形式、表演、知识、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工具、物品、文物和文化空间,被各社区、群体、有时为个人看成其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这世代相传的非遗,在社区和团体所处环境的变化中得到更新,为他们提供了身份认同感和历史感,因而增进了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②牟延林,谭宏,刘壮:《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30-40页。。此后,非遗研究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保护”与“传承”成为非遗理论与实践探究的主题。旅游业是世界上最大的产业之一,其在促进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方面具有重大的作用③Rodzi NIM,Zaki SA,Subli SMHS,"Between Tourism an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Vol.85,2013,pp.411-420.,旅游业不仅能够促进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且还能够促使基础设施的完善④Goeldner CR,Ritchie JRB,Mcintosh RW.Tourism:Principles,Practises,Philosophies.Grid pub,1999,pp.128-200.。非遗作为非常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学者们开始关注非遗保护与旅游发展的结合。非遗旅游是指以非遗作为旅游吸引物,在满足游客特定文化需求前提下开展的旅游活动。

由于各种学科的不断发展、其研究的深度逐渐增加,相关学科的研究文献不停地涌现。为了更好地掌握非遗旅游研究领域的前沿和趋势,有必要使用现代文献分析软件作为辅助工具,从而使得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其研究进程。随着信息可视化工具的出现,学者们利用其进行理论增长、研究范式转变、学科领域的发展等方面的研究①秦晓楠,卢小丽,武春友:《国内生态安全研究知识图谱——基于Citespace的计量分析》,《生态学报》2014年第13期,第3693-3703页。。CiteSpace作为文献可视化分析软件之一,它可以在一段时间内展示某些学科的演变和发展趋势。此外,这种软件也可以探索前沿研究的演变②Feng F,Lei Z,Yu D."Visualization and Quantitative Study in Bibliographic Databases:A case in the field of University–Industry Cooperation",Journal of Informetrics,Vol.9,2015,pp.118-134.。在此基础上,本文运用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对科学数据库网络中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和解读,掌握非遗旅游领域研究的发展趋势和热点。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文所分析的文献来源于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 大 学 (Universite Libre de Bruxelles Universiteit Brussel)收录的 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数据库,包含了 SCI-EXPANDED(1955 年至今)、SSCI(1956 年至今)、A&HCI (1975 年至今)、CPCI-S(1990 年至今)、CPCI-SSH(1990 年至今)、BKCI-S(2005 年至今)、BKCI-SSH(2005 年至今)以及 ESCI(2015年至今)八大引文数据库,Web of Science中包含的11000多种学术期刊,影响力很大,其权威性和重要性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认可。本文所要分析的文献以2017年5月3日为时间节点,检索策略是:以“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和“tourism”为关键词进行主题检索,检索字段之间的关系为“and”,检索时间是“all years”,基本能够包含发表非遗旅游研究论文的国际学术期刊。通过检索得到175篇直接文献,时间跨度为全年(1955至今)。运用Histcite文献分析工具,可以创立文献互相引用关系的网络,得到5111篇间接文献,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通过间接文献的时间跨度及其数目能够在某些程度上反映本文数据库的完整性。

(二)研究方法

本文以非遗旅游为研究对象,以上述的数据库为基础,以陈超美(Chen C)团队开发的文献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为工具③Chen C,"CiteSpaceII: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Vol.3,2006,pp.359-377.,对被引(Cited)文献和引文(Citing)进行相应数据挖掘和可视化分析,把握信息技术在旅游研究中应用的最新研究进展和研究热点,为相关研究提供依据。可视化分析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是对直接文献进行分析,是文献数据库的核心,具有全面的文献引文关系;二是对所有文献进行分析,即直接文献和间接文献,时间的跨度较长,文献的数目较多④古杰,周素红,闫小培:《基于文献引用关系和知识图谱的时空关系研究热点分析》,《地理科学进展》2013年第9期,第1332-1340页。。

本研究选择CiteSpace3.8.R5,对175篇直接文献及其5111篇参考文献进行针对经典文献的共引图谱分析 (document co-citation analysis,DCA)、针对关键词的共现图谱分析 (keyword co-citation analysis,KCA)、针对重要作者及学术机构的共引作者分析(author co-citation analysis,ACA)、针对文章来源的共引期刊分析。通过这些分析,分别得出非遗旅游研究领域被高频引用的关键文献、研究现状、最重要的核心作者以及相关学术科研机构的分布与合作关系。

三、研究结果

(一)非遗旅游研究历程分析

通过CiteSpace对获得的175篇直接文献和5111篇间接文献进行热点文献分析,得到了非遗旅游的热点文献的引文年轮环(如图1)。从图中可以看出非遗旅游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图中的年轮环代表的是该文献被引用的情况,年轮环越大表示该文献的被引用次数越多,其中心所对应的横坐标的位置就是该文献发表的时间。

1.萌芽阶段。非遗旅游的相关文献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在这一时期形成的引文年轮环较小且数目较少,尚处于发展的萌芽阶段,原因主要是在1972年,联合国教育、科学和文化组织在法国巴黎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Convention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关于“遗产”的研究才开始出现,所以非遗的相关研究较少。

2.中期探索阶段。20世纪80年代,非遗旅游相关的研究文献依然很少,但是 Cohen⑤Cohen E,"Authenticity and Commoditization in Tourism",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Vol.15,No.3,1988,pp.371-386.(1988)将“文化 (culture)”、“原真性 (authenticity)” 和 “旅游Kurin⑤Kurin R,"Safeguard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2003 UNESCO Convention:a Critical Ap-praisal",Museum International,Vol.56,No.1-2,2004,pp.66-77.(2004)以“拉多罗加尔迪亚诺博物馆(Lazaro Galdiano Museum)”中保存的一幅“年轻女子的头像”为例,对2003年联合国教育、科学和文化组织通过的 《公约》进行了重要的评估。González⑥González·MV,"Intangible Heritage Tourism and Identity",Tourism Manage,Vol.29,No.4,2008,pp.807-810.(2008)以日本的佛兰明高旅游业为例,研究了存在性非物质遗产旅游与个人认同之间的关系,认为全球化促进了非物质遗产与个人认同的关系,阐述了存在性非物质遗产旅游在构建国际大都会身份时的作用。Chen⑦Chen CF,Chen FS,"Experience Quality,Perceived Value,Satisfaction and Behavioral Intentions for Her-itage Tourists",Tourism Management,Vol.31,No.1,2010,pp.29-35.(2010)研究了遗产旅游的访客体验,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技术,揭示了体验质量对感知价值和满意度的直接影响。Park⑧Park HY,"Shared National Memory as Intangible Heritage:Re-imagining Two Koreas as One Nation",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Vol.38,No.2,2011,pp.520-539.(2011)认为非遗可以调解政治争论和冲突,在重新界定国家归属感的涵义和重新强调与朝鲜根深蒂固的原始联系的时候,增强了民族情感。Shi⑨Shi MY,Zhu W,Yang HJ,"Using Agent-based Model to Simulate Stakeholder Balance model ofTourism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Multiagent and Grid Systems,Vol.12,No.2,2016,pp.91-103.(2016)探讨了与非遗旅游有关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包括政府、继承人、企业、专家和游客等。

图1 基于非遗旅游参考文献的热点文献引文年轮环

(二)研究主题分析

关键词揭示了一篇文章的核心内容和主题,分析关键词出现次数的变化可以得出各时期的研究热点⑩庄少霜:《近二十年国外认知语言学领域研究的可视化分析——基于Cite SpaceⅡ的计量分析》,《哈尔滨学院学报》2016年第8期,第97-101页。。本研究选取直接文献的关键词进行共现网(tourism)”结合起来研究的文献被共引频次最多。1982年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成立以来,其内部建立了 “非物质遗产”(Nonphysical Heritage)部门,这个时期“非遗”的概念开始出现。Cleere①Cleere HF, Archaeological Heritage Management in the Modern World, London,England:Unwin Hyman,1989,pp.1-19.(1989)出版了《现代世界的考古遗产管理(ArchaeologicalHeritage Managementin the Modern World)》,这本书代表了这个快速发展和经常引起争论的领域的最新思想。20世纪90年代,学者对该领域的研究逐渐增多,Nuryanti②Nuryanti W, "Heritage and Postmodern Tourism".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Vol.23,No.2,1996,pp.249-260.(1996)研究了遗产在后现代旅游中的作用,特别是文化旅游的核心文化遗产,讨论了遗产和旅游业的四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遗产的解释、建筑遗产的营销、遗产的规划、以及遗产旅游与当地社区之间彼此共存的关系,这四个方面的差异表明,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遗产旅游不仅仅是规划和管理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他们生存和发展的问题。Daniel③Daniel YP,"Tourism Dance Performances Authenticity and Creativity",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Vol.23,No.4,1996,pp.780-797.(1996)认为在旅游环境中的舞蹈表现与其他艺术表现不同,仍然是“真实的”和“创造性的”,基于舞蹈行为的文化框架和考察及其影响的解释,评估研究了美洲原住民、住于海洋的、加勒比海和非洲的旅游文化遗产舞蹈表演。 Wang④Wang N,"Rethinking Authenticity in Tourism Experience",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Vol.26,No.2,1999,pp.349-370.(1999)也对旅游体验中原真性(authenticity)的含义进行概念性阐释,探讨了客观主义真实性、建构主义真实性和后现代主义真实性这三种方法。这两个时期为该领域的中期探索阶段。

3.快速发展阶段。21世纪以来,非遗旅游领域相关文献数量呈持续上升趋势,学者们对该领域的关注度不断增强,是非遗旅游研究的快速发展阶段。2003年 10月17日“非遗(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的名称和概念正式确定,联合国教育、科学和文化组织在第32届大会上通过了 《保护非遗公约 (the Convention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界定了“非遗”的概念。络分析,以频次和中心性两个指标对关键词进行分析来掌握非遗旅游领域研究的最新趋势。如图2,非遗旅游研究领域的热点关键词,节点半径越大表示其出现频次越高,紫色外圈标记的节点表示中心性较高、同时在也是较重要的节点;关键词中心性是指某一研究领域中的某一节点的媒介作用及其影响程度,当其大于0.1时,则认为影响程度较强,通过该点展开的研究较多,具有较强的影响力①房宏君:《国内科技人才研究的来源分析和热点分析》,《人力资源管理》2011年第12期,第120-121页。;每一个圆圈代表一个热点关键词,图中字号越大表示出现的次数越多。

本研究选择频次超过6次(包含6次)的关键词形成知识网络,得出非遗旅游领域的研究多集中在“旅游(tourism)”、“非遗(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遗产(heritage)”、“文化遗产(cultural heritage)”、“非物质遗产 (intangible heritage)”、“原真性 (authenticity)”、“认同 (identity)”、“文化(culture)”、“文化旅游 (cultural tourism)”、“地方认同(identity of place)”、“旅游开发 (tourism development)”、“遗产旅游 (heritage tourism)”、“可持续发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管 理 (management)”。关键词节点的大小与被引频次成正比,从图3中可以看出节点最大的为“tourism”,其中心性最高的也是“tourism”(表1),说明旅游的中介作用及其影响程度最大。

图2 非遗旅游研究关键词的共引网络图谱

从表1中可以看出,除了“旅游”与“非遗”外,国外非遗旅游研究关注的核心课题还包括“遗产”、“文化遗产”、“非物质遗产”、“原真性”、“认同”、“文化”、“文化旅游”、“地方认同”、“旅游开发”、“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管理”等。表明非遗旅游与原真性、民族认同、文化之间的联系较密切,此外,地方、旅游开发、可持续发展和管理在近几年也受到了学术界的关注。

1.非遗旅游与原真性

原真性(authenticity)对于过去、从前、现代来说,不可避免的与它们发生联系②王宁,刘丹萍,马凌,等:《旅游社会学》,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15-300页。。非遗的旅游发展问题受到重视,原真性是非遗的灵魂,对于旅游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已成为旅游发展的中心主题。以客体的原真性来说,Fu③Fu Y,Kim S,Zhou TT,"Staging the Authenticity of Intangible Heritage from the Production Perspective:the Case of Craftsmanship Museum Cluster in Hangzhou,China",Journal of Tourism and Cultural Change,Vol.,13,No.4,2015,pp.285-300.以中国杭州工艺博物馆为例,研究了无形工艺遗产的原真性在文化博物馆背景下的规划和表现,讨论并分析了旅游在博物馆中的催化作用,展示了工艺遗产的原真性。Condevaux④Condevaux A,"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Tonga and Tourist Mediations",Culture Et musees,No.23,2014,pp.43-65.以联合国教育、科学和文化组织列入ICH代表名单的Tongan lakalaka为例,从“原真性”、以固定形式传播文化习俗的想法以及解决旅游业在遗产政策中的作用这三个方面,来认识《保护非遗公约 (2003年)》是否真正延续了遗产的创始价值。Kara⑤Kara C,"Folkloric Tourist Trade Products and Beypazan",Milli Folklor,No.89,2011,pp.54-65.以民俗旅游产品为主题,运用访谈法和观察法,通过原真性,商品化和可持续性的概念对民俗旅游产品进行评估,阐述了民俗旅游产品在当地人和游客体验方面都是真实的。就以游客为主体的体验原真性来说,Jeong⑥Jeong HH,Park CH,"Utilization of Cultural Assets;Is It a Realization of Authenticity?Or a Damage toAuthenticity?",Journal of Tourism Studies,Vol.27,No.4,2015,pp.3-26.分析了文化资产利用时游客对真实文化转型的认知和体验。结果表明,在游客积极互动和沟通的基础上,利用和传递皇家文化的尝试对建立新型的原真性有积极的影响。Lee⑦Lee W,"The Strategies to Attract Foreign Tourists through Establishing the Authenticity of Andong FolkCulture",Journal of Hotel&Resort,Vol.15,No.2,2016,pp.159-182.分析外国游客,民俗文化与安东目的地的原真性之间的关系,通过策略建立安东民间文化的原真性来吸引外国游客。

2.非遗旅游与民族认同

在非遗旅游发展过程中,政府、社区居民、企业、文化传承人、游客等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在不同层面上建构着民族身份。Fournier①Fournier l,"Festivals,Games,and ludic Performances as a New Potenti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Mediterranean World",Journal of Mediterranean Studies,Vol.18,No.1,2008,pp.1-15.认为旅游休闲产业现在越来越强大,迫切需要重新评估非遗潜在资源公共礼仪和表演,建立地方文化或多元文化认同的政治问题。研究了地中海近期历史上三个紧密结合的现象:试图领会文化旅游领域、地方节日和表演相关的元素,以展示当今节日如何转变成新经济资源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和观点。Park②Park HY,"Heritage Tourism:Emotional Journeys into Nationhood",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Vol.37,No.1,2010,pp.116-135.关注遗产旅游的体验,通过具有象征性的机制来重建和传播民族认同,利用不同民族志的方法,包括深入访谈,与国内游客和宫廷人员进行友好对话,探讨了非遗作为文化生产的观点及其在维护国家团结中的根本作用。Balmer③Balmer JMT,Chen WF,"Corporate Heritage Tourism Brand Attractiveness and National Identity",Journalof Product and Brand Management,Vol.25,No.3,2016,pp.223-238.探讨同仁堂(TRT)作为中国遗产旅游品牌的吸引力,并考察TRT对中国民族认同的重要意义。

3.非遗旅游开发

资源保护。Keitumetse④Keitumetse S,"Nthoi O.Investigating the Impact of World Heritage Site Tourism on the Intangible Her-itage of a Community:Tsodilo Hills World Heritage site,Botswan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angible Heritage,No.4,2009,pp.143-150.以奥卡万戈三角洲地区工艺品为例,认为在发展中国家,世界遗产地可能会鼓励旅游业,但是必须顾虑和保护居民社区的非物质遗产的影响。Frederick⑤Frederick J,Local and Public Heritage at a World Heritage Site",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Vol.44,No.2,2014,pp.143-155.以墨西哥塞拉利昂旧金山遗址的世界遗产岩画艺术和牧场遗产这两个有形和无形遗产为例,探讨了牧场主在进行旅游开发时,应该注意到保护遗产的完整性,同时阐述了非遗旅游发展与其自身保护之间的矛盾。Sean⑥SeanC,"Okinawan Heritage and its Polyvalent Appropriations",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Vol.42,No.7,2013,pp.130-149.以日本冲绳县塔拉马村的八月舞蹈节为例,更加全面地介绍非遗,保护遗产进行教育更为正确,而不是旅游或软实力。

旅游开发影响。遗产和旅游业越来越多地交织在一起作为遗产景点,在旅游开发和营销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⑦Zhang CX,Decosta PL,"Mckercher B.Politics and Tourism Promotion:Hong Kong's Myth Making",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No.54,2015,pp.156-171.,旅游对非遗的影响是深远的,同时也是多方面的。在正面的影响中,主要是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播和继承与保护。Cruz⑧Cruz FGS,Lopez-Guzman T.v,"Tourism Development in the City of Cordoba from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Ge-conservacion,No.9,2016,pp.96-106.分析了西班牙游客参观科尔多瓦天堂节日,对某些社会经济变量的影响,在2014年嘉年华庆祝活动期间范围内对游客进行了调查,游客不仅对园林的保护,凝聚力和氛围感到欣赏,而且对科尔多瓦市的访问也表示非常满意。在负面的影响中,主要是对非遗自身的破坏和造成传统文化趋同的现象。Dearborn⑨Dearborn LM,"Stallmeyer JC.Re-visiting Luang Prabang:Transformation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World Heritage Designation",Journal of Tourism and Cultural Change,Vol.7,No.4,2009,pp.247-269.探讨了不断增长的全球旅游业对老挝琅勃拉邦世界遗产城市的影响,随着建筑环境转变为以旅游为重点的景观,非物质遗产、当地人民的日常生活和经验也受到破坏。Ralnsoy⑩Ramsey D.Everitt J,"If You Dig It,They Will Come Archaeology Heritage Sites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in Belize,Central America",Tourism Management,No.11,2007,pp.1-5.认为非遗的旅游发展破坏了当地文化遗产的保护,同时对非遗地的整体环境造成不好的影响。

动力机制。居民社区发展非遗旅游,最主要的动机是寻求经济收益;同时游客动机也是研究非遗旅游发展不可或缺的视角之一。Raynald 等分析了加拿大北部两个成功的土着旅游活动,研究表明,当地居民认为重视社区的旅游业发展取决于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方面的利益和成本。Alison⑫McIntosh AJ,"Tourists'Appreciation of Maori Culture in New Zealand",Tourism Management,Vol.25,No.1,2004,pp.1-15.探讨了游客前去欣赏土著居民文化体验的动机,认为主要有凝视、生活方式、原真性、个人互动和非正式学习这五个核心维度。

4.非遗旅游与可持续发展

旅游与文化、自然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构成和谐的整体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本质。Deepak①Deepak C,Shengnan Z,"Present-centered Dialogue with Heritage Representations",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Vol.55,No.11,2015,pp.94-109.通过以现代为中心的对话方式来研究美国大城市的遗产表征,描绘了遗产表征与主要民族群体和主流人群的观念之间的遗产的不和谐程度,同时作出积极的对话倡议,来加强可持续遗产旅游的发展。Huo②Huo J,Han·R,"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Research of Historical Village Environment Take Huaiyin Village of Zhenjiang as Example",Applied Mechanics&Materials,2014,pp.1246-1252.以中国淮阴村为案例,将旅游开发作为最适合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建立了保护,管理和改造的互动循环机制。具体的开发技术包括:非遗的保护,文化价值的管理,公共空间,建筑物改造等。结果表明,所有这些措施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模式核心——历史村庄精神、形态和生态的“共生”。

5.非遗旅游与管理

非遗作为旅游资源的管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管理多是关于文化资源的管理③Mckercher B,Ho PSY,"Cros HD.Relationship between Tourism and Cultural Heritage Management:Evidence from Hong Kong",Tourism Management,Vol.26,No.4,2005,pp.539-548.Warren M,Nigel C,"Discovering Sepon:Cultural Heritage Management and the Making of a Modern Mine",The Extractive Industries and Society,No.1,2014,pp.237-248.Thomas J,"Cul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Conservation ofCultural Heritage",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Behavioral Sciences(Second Edition),2015,pp.488-490.,也有学者运用可持续管理模式来发展遗产旅游业④Cannas R,"The Sustainable Tourism Management of Cultural Heritage:the Case of the Rosas Mine in Sardinia",Almatourism-journal of Tourism Culture and Territorial Development,Vol.7,No.14,2016,pp.38-59.。Huang⑤Huang XJ,Zhou Q,"To Construct a Management System for Tourism Resources of Intangible Cultural-Heritage",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No.3,2012,pp.377-382.认为建构非遗旅游资源管理制度是一个必须重视的项目,这个项目涉及两个方面:发展和利用的管理、保护和继承的管理,将这个管理体系作为旅游资源管理非遗的标准和启示。

表1 非遗旅游关键词的频次和中心性

(三)文献高被引作者分析

研究者及他们的网络是研究领域的核心要素。对非遗旅游相关研究者进行共被引分析,如图3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该领域的研究作者之间存在紧密的合作关系。被引用频次排列在前十位的国外研究 者 分 别 是 :Mckercher B、Richards G、Cohen E、Kirshenblattgimblrtt B、Poria Y、Kurin R、Prentice R、Smith Laurajane、Ashworth G J、Wang N。 Mckercher B在2001年将旅游与非遗结合起来研究,为可持续遗产旅游提供了新的范式⑥Mckercher·B,Cros·HD,"A new model to assist in planning for sustainable 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Vol.3,No.2,2001,pp.165-170.。Richards G⑦Richards G,"Tourism and the World of Culture and Heritage",Tourism Recreation Research,Vol.25,No.1,2000,pp.9-17.在2000年研究了文化遗产旅游市场的主要趋势:发展需求、旅游产品中文化遗产的要素、文化生产者的作用以及全球化和本土化的影响。Cohen E在1993年通过泰国丹窑陶器制作的例子,阐述了将简单的制作工艺转变为高度多元化旅游艺术的过程⑧Cohen E,"The Heterogenization of a Tourist Art",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3.。2004年Kirshenblattgimblrtt⑨Kirshenblattgimblett B,"Le Patrimoine Immatériel et la Production Métaculturelle Du patrimoine",Museum International,2004,pp.53-67.研究了三类文化遗产(物质,自然与非物质),将它们置于发展的背景之下,并表明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的。Poria⑩Poria Y,Reichel A,"Biran A.Heritage site management:Motivations and Expectations",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Vol.33,No.1,2006,pp.162-178.2006年,试图探索游客对遗产的看法的意义,认为这是理解他们的行为和历史环境管理的重要因素,其中个人的看法包括了解访问动机和对提供解释的期望。

表2 非遗旅游领域被引用频次前10的作者

图3 非遗旅游研究作者被引网络图谱

(四)文献来源的热点期刊分析

通过CiteSpace对5111篇间接文献进行期刊共引分析,期刊共引图谱中每个年轮环对应一个文献,年轮环间的连线及其大小分别代表期刊中文献之间的引用关系和热度(如图4)。根据引用频次,非遗旅游领域热点期刊排名前10位分别是: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Tourism Management、Museum International、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ritage Studies、conv saf int cult he、Intangible Heritage、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Journal of Cultural Heritage、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Thesis。 其 中《Tourism Management》 和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在旅游学术界中是学术影响力最高的学术刊物之一,被引用的频次也最高,分别是46次和41次。 《Museum International》作为重要的、高影响力的国际性学术期刊,是1948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办的。20世纪70年代开始,《Museum International》越来越关注社区生态博物馆、文化遗产等新兴的话题。《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ritage Studies》是与传统文化共同感兴趣的学者和实践者的跨学科学术评论期刊,包括遗产研究、历史研究、旅游研究、社会学研究、人类学研究和文化地理研究等。

表3 非遗旅游领域被引用频次前10的期刊

图4 非遗旅游研究期刊共引网络图谱

(五)研究力量的地域分布及其合作关系

通过CiteSpace对参考文献进行国家或地区共现图谱分析,不仅可以了解国家或地区其研究实力的差别,还可以显示文献来源地之间的学术合作与交流情况。图谱中各个节点之间的连线表示各国(地区)的交流度,节点联系越密集则表示交流越深(如图5)。非遗旅游领域的研究力量主要来自33个国家和地区,发文量位于前十位的分别是:中国(China) 、意大利(Italy)、西班牙(Spain)、美国(USA)、土 耳 其 (Turkey)、 英 国 (England)、 澳 大 利 亚(Australia)、马来西亚(Malaysia)、巴西(Brazil)、德国(Germany)(如表4)。这些国家或地区主要分布在欧美、东亚、大洋洲经济与社会文化发达的地区。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发文量位居首位,共44篇,在该研究领域全部文献中所占的比例为25.14%。这与其文化渊源有关,中国上下5000年的历史文化,非遗项目众多且历史悠久,伴随着经济政治的发展,学术领域成果也不断增多。其次为意大利、西班牙、美国、土耳其,发文量都在10篇以上,所占比例总和为33.14%。从图5中可以看出,节点之间的连线很少,几乎没有,说明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并不密切。发文量位于前十的国家中,只有中国、意大利、澳大利亚、德国与其他国家或地区有合作关系,但是合作的程度不够,还需加强。

表4 发文量位于前10的国家或地区

图5 国家或地区共现图谱

(六)研究机构及其合作关系

运用CiteSpace对175篇直接文献进行研究机构合作网络分析,得到该领域的研究机构共有195个,但绝大部分机构之间只有较少的交流与协作关系,从知识图谱中可以看出,研究机构之间依然处在相对孤立分布的均质状态,成规模、有规律的合作网络还未形成。如图6,大部分的研究机构之间都是两两协作关系,只有一个组合是3个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图谱中出现频次最高的研究机构是西班牙的科尔多瓦大学(University of Cordoba),在非遗旅游领域研究成果最多,但是与其他机构之间没有合作关系;其次为意大利的都灵理工大学(Politecnico di Torino),与两个机构之间有交流与合作关系,分别是 (Fondazione Eni Enrico Mattei)和(Forschungszentrum Karlsruhe),都灵理工大学学者Paskaleva-Shapira①Paskaleva-Shapira K,Lombardi P,"Ciaffi D.E-Tourism Services for Cultural Heritage Destinations:A Governance Approach&Evaluation",Tetrahedron Letters,Vol.25,No.28,2007,pp.2945-2948.(2007)研究了文化遗产电子旅游服务:治理方法与评估;居第三、第四位的是中国的厦门大学和天津大学,厦门大学最早在2008年对非遗旅游进行了研究,天津大学相对于厦门大学较迟,在2010年开始关注该领域。由此可见,中国对非遗旅游领域的研究比欧洲发达国家迟。

图6 研究机构共现图谱

四、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21世纪初以来,尤其是在2003年联合国教育、科学和文化组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the Convention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后,非遗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特别是非遗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结合受到学者们的关注。该领域的研究内容越来越深入,同时涌现出了大量的相关文献,为了更好地把握非遗旅游领域研究的历程和热点,本文借助信息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对相关文献进行了详尽的梳理。研究结果主要有:

1.从研究历程上来看:国外非遗旅游领域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其成果总体上呈现出日益完善和繁荣的趋势。20世纪80年代及以前,该领域的研究成果较少,只有Cohen E(1988)将“文化(culture)”、“原真性(authenticity)”与“旅游(tourism)”结合起来研究的文献被共引的频次最多。20世纪90年代,原真性(authenticity)依然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到21世纪初,研究成果呈快速上升趋势,学者们对该领域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2.从研究主题来看:通过对文献进行关键词的共现分析,把握了其研究的热门课题。非遗旅游与原真性、民族认同、文化之间的联系较密切,原真性主要从以非遗为客体和以游客为主体这两个方面来研究;政府、社区居民、企业、文化传承人、游客不同的利益者具有不同的民族认同;近年来“地方认同 (identity of place)”、“旅游开发 (tourism development)”、“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管理(management)”也受到了学术界的关注。

3.从空间格局来看:非遗旅游的研究作者之间初步形成具有核心-边缘特点的社会网络结构,以Mckercher B、Richards G与Cohen E为代表的三个研究团体处于核心地位,且各个作者之间存在较密切的协作关系。非遗旅游领域涉及的文献期刊较多,体现了该领域研究所涉及学科的多样性,其中“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和“Tourism Management”的影响最大,旅游类的杂志占据主体地位。研究力量主要分布在欧美、东亚、大洋洲经济与社会文化发达的地区,其中以中国的发文量最多,但是各个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不够密切。非遗旅游领域的研究机构数量众多,但是大部分机构之间只有少量的交流与合作关系,科尔多瓦大学(U-niversity of Cordoba)、都灵理工大学(Politecnico di Torino)、厦门大学与天津大学在该领域具有较高的影响力。

(二)展望

通过对国外非遗旅游研究的梳理和总结发现,国外的研究起步较早,且研究的主题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也几经更迭,相比较而言,国内的相关研究较迟且薄弱。本文试图通过介绍国外非遗旅游研究领域的相关进展,期望对国内的研究选题和视角有所裨益。未来,国内对非遗旅游研究应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国内的研究方法目前大多是描述性的应用对策分析,应加强定量分析,运用质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提高研究的科学性。

2.国内的相关研究多集中在非遗旅游开发模式、开发价值、开发评价以及对非遗资源的利用等方面,同时案例研究和实证研究不足。鉴于此,应该加强对非遗旅游原真性的实证研究,还应注重非遗旅游与可持续发展的结合研究,对于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意义重大。

3.注重非遗旅游管理的研究。国内目前在非遗旅游管理上的研究较少,多停留在对非遗档案式管理。应注重对文化资源的管理,运用可持续的管理模式,来应对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非遗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传统文化和智慧的结晶,旅游活动在促进其保护传承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随着旅游的过度开发,非遗的保护遭到了冲击。因此,如何更好地把握保护传承与旅游开发各自的运作规律,实现非遗保护工作和旅游开发工作的双赢局面,是今后非遗旅游研究领域应当考虑的重点。

猜你喜欢
真性遗产领域
建筑原真性探微
遗产怎么分
2020 IT领域大事记
领域·对峙
千万遗产
新常态下推动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初探
遗产之谜
遗产
肯定与质疑:“慕课”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应用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转化为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