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德与自由
——基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视角

2017-03-10 16:36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7年9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道德发展

袁 雄

(哈尔滨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论道德与自由
——基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视角

袁 雄

(哈尔滨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追求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不可避免地谈论协调社会关系的道德,以及道德与自由的关系。文章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分析了传统观念中道德的起源及其局限,马克思主义视角中的道德与自由的关系,道德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存在的合理依据。

道德;自由;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道德为何而生?古今中外哲人的回答可谓众说纷纭。值得庆幸的是,随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道德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存在的本性就显现无疑了。为了更好地认识道德,必须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辩证地分析几种传统观念中的道德认识的来源及其局限。

一、传统观点中的道德来源及其局限

对于道德为何而生这一问题,在《伦理学概论》一书中,[1]何克让指出,传统伦理学派的观点归纳起来大体有四种:神起论、人性论、自然本能论、经济条件论。

在神起论者看来,道德是由神的意志,或者说是某种外在的精神力量决定的,通过它们的启示形成了人们内心的一套规范准则。如:基督教宣称的道德是由上帝的启示来规范的;黑格尔认为,道德是“绝对观念”的体现;董仲舒认为,道德是圣人根据“天意”而制定的规范。在人性论者看来,道德来源于人性,主张从人的内心去寻找道德的根源。如: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者认为,心理过程和生理需要是道德产生的依据;康德认为,道德产生于人与生俱来的“纯粹理性”;孟子、荀子认为,人生来就具有善恶的道德品质等。在自然本能论者看来,道德源于动物的某种“固有的”本能。如:19世纪末俄国无政府主义者克鲁泡特金认为,拥有这种本能的道德,其目的就是确保人类在生存竞争中能够存活下来。在经济条件论者看来,道德来源于现实生活。如:费尔巴哈认为,经济条件是维持道德的基础;先秦管子指出:“仓廪实而知礼仪,衣食足则知荣辱”。

对于这四种观点,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何克让进一步分析指出,人们对道德的认识应该从辩证历史唯物主义出发,认识到道德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形成、发展而逐渐生成的,那种把道德起源归结为“神”或某种外在精神力量的作用的认识显然是荒谬的,因为科学证明“神”或某种外在的精神力量是不存在的。与之相比较,人性论虽然显得高明一些,即认识到人自身意识的积极意义,开始从人本身去寻求起源。但是,这种陷入唯心主义见解的道德,过分地强调主观的抽象的人性,而忽视了道德的社会实践性,由于缺乏现实的物质实在性这个基础,所以把道德看做是永恒不变的、超历史阶级的东西。自然本能论的道德虽然从客观的实际活动出发,认识到人的“道德”行为动机的本能方面,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思想,却忽视了人在意识指引下的活动同动物的本能活动是有本质区别的,因而这样的认识同样是错误的。对于经济条件论,马克思主义通过辩证地分析指出,经济条件论的认识是比较合理的,它找到了道德产生的经济条件这一动因,是符合辩证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但同时又指出,以前那种机械的唯物主义经济条件论仅仅把经济生活水平看做是道德的基础,是不全面的、不正确的,它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道德产生的积极创造作用,因为生活水平低的人的道德素质不一定比生活水平高的人的道德素质低,道德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的选择性。

二、马克思主义视角中道德与自由

基于以上认识可以看出,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传统的道德起源存在不足。那么什么样的道德起源论才是科学合理的呢?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认识,道德应该是来源于人类自身的历史发展和人们的社会实践。道德不是固定不变或者变化无常的,它是一个遵循一定社会规律、社会原则逐渐形成、发展的过程,在不同历史阶段和不同地域具有不同的内容要求和表现形式,所以,道德的来源是一种社会实践生成的过程。与此同时,当人们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中认识到,人的本质乃是实践或劳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人的需要,以及未来的理想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2](P649)人追求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自己的自由全面发展时,能清晰地知道为什么需要道德。因为人自身的这种社会本质规定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之所以选择道德,就是为了实现人在不同历史阶段和特定的地域获得最大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真正的道德是以社会的整体利益为重点,是有利于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

那么,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存在的那种自由又是什么样的呢?在康德看来,“自由的理念作为绝对的自发性,不是一个需要,而就其可能性所关涉的东西来说,原是纯粹思辨理性的一个分析原理。”[3](P51)并指出自由即自律,是人的本质属性,是纯粹先天的。叔本华则认为,“一旦说起‘自由’,我们所想到的就是:不存在任何起阻碍作用的东西。”[4](P1)这种自由不存在任何的必然性,是一种不依赖于任何原因的,不受任何东西左右和决定的,不在人们头脑中被设想的绝对的偶然。在马克思主义看来,这是一种赋予主体的精神以无限的能动性,以摆脱外在限制而获得的自由,这种自由是抽象的、主观的,是唯心论哲学的自由观。同时,马克思主义还指出,另外一种通过对客体的顺从而摆脱外在限制的旧唯物论哲学的自由观也不是真正的自由,真正的自由应该是人内在与外在的现实统一,这种自由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在行动中能实际的驾驭客观的必然性,它不会脱离社会和历史发展规律,这种自由是人们从社会的、历史的、整体与个体相互统一中去获得的真正自由。

理解了马克思主义对自由的看法,人们就能更全面深入地认识道德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存在这一命题了。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看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一观点表明,不同的生产力阶段实现自由的方式是不同的,因而这种为实现具体自由而起调和作用的道德也是具有明显时代性、特殊性的。因此,马克思主义认为的道德应该是为了适应人类社会生活的和谐需要而产生的,是为了适应人在一定阶段中更加自由的实践而产生的。那种阻碍生产力、阻碍社会发展的所谓道德必将被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道德所取代,这种道德最终将内化于人的本质之中,成为一种社会本能。而道德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存在,其实质就是指道德的变化是随不同时代的自由实践的要求变化而变化的,充分的自由就是道德的最合理的实现,道德通过协调社会关系为自由指出最大范围的限度。

三、道德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存在的合理依据

(一)道德是人的本质的内在要求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在其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决定这种社会关系性质的更深层次的本质是人的实践性。因为在经典马克思主义看来,人类的特性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亦即通过实践创造对象的世界的活动,这种活动决定社会关系实际上是一种实践的关系。商戈令指出:“人的价值就是人的实践本质,就是人的创造能力的发挥,凡是违反、压抑甚至破坏这一本质的行为,都将是反人性和反价值的。”[5](P52)并且认为,要实现人的价值,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实现人的自由自觉的创造能力,人生的真正目标就是追求人自由而全面的解放。然而,如何实现这种自由呢?在现实的社会环境中,那种绝对的自由是无法实现的,但实现辩证的自由是可能的。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对客观社会存在的反映,人可以在这种道德社会意识的指导下,遵循客观的社会规律,同时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实现自由。此外,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以及人们对自由的本质向往,道德必然随着自由活动范围的扩展而随之发生相适应的变化,从而使两者达到相辅相成的和谐。

(二)道德是精神世界的主观需要

夏伟东曾指出,“从一开始,道德就不是个人任性的产物,而恰恰是社会整体或社会大多数成员的共同意愿的产物,是这种共同意愿要求抑制各个人的任性需要的产物。”[6](P40)这表明在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存在着共同意愿和个人意愿两方面内容,道德的产生是共同意愿和个人意愿统一的结果。在此,假如仅仅看到个人为获取自己的生存、发展、完善的需要,而必须遵从共同意愿,以便融入到社会整体中去,那好像是限制了个人的自由,然而事实恰恰相反,因为人在遵循这些原则以后,反而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有条件的基础上实现人最大的自由。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世界是客观的,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当人们以个人意愿为目的而孤立地采取行动时,有限活动能力的个人就不得不面对客观复杂的历史条件,这样去实现个人最大程度的自由显然是不可能的。人必须依靠社会整体的力量,在主观上接受共同意愿的制约,亦即在道德影响下进行活动,通过一定共同的原则创造性调动社会力量实现自己的最大自由。正是人的这种现实的社会需要,推动了人在精神世界里主观地选择适合人们共同需要的道德,从而更有利于调动社会资源尽可能实现自己的最大自由,同时促进社会和谐统一的发展。

(三)道德是现实社会的必然选择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道德是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归根到底是受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因此,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道德。也就是说,人们为了实现自身的自由最大化,在选择合适的道德时,是受现实的社会条件所影响的。如:当资本主义社会从封建社会脱胎出来时,掌握大量资本的资本家,为了尽量实现个人的自由,信奉一种利己主义的道德,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私的,追求个人利益和满足私欲的一切行为都是高尚的美德。这种道德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利于激发个人去创造财富,去实现个人的自由。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种自由的实现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是不可能的。因为随着资本自身食利性逐渐增强,即资本多就会越来越多,必然会导致贫富差距的鸿沟不可逾越,进而导致个体之间的自由能力拉大,这样的结果势必会造成大部分人的自由受到压制。此时,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萌芽便会逐渐产生并壮大,成为人们为实现自由而选择的道德。可见,道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是从整体上来看,道德与现实社会是一致的。

[1]何克让.伦理学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德〕康德.韩水法.实践理性批判[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4]〔德〕叔本华.韦启昌.叔本华论道德与自由[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5]商戈令.道德价值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6]夏伟东.道德本质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责任编辑:谷晓红

“Moral” and “Freedom”——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Realizing Man’s Free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YUAN Xiong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Harbin 150025,China)

From Marxist perspective,man’s ultimate goal is to realize free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It needs to discuss moral that associates social relations and also the relation between moral and freedom. Based on Marxist perspective,the origin and limitation of traditional idea of morality is analyzed. Marxist view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moral and freedom argues that moral provide rational support for the realization of man’s free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moral;freedom;man’s free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1004—5856(2017)09—0016—03

2016-12-21

袁 雄(1990-),男,四川江安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B0-0

A

10.3969/j.issn.1004-5856.2017.09.004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道德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