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古代汉语中的“体动”用法与“言动”用法

2017-03-11 09:53甄真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16期
关键词:体动古代汉语宾客

甄真

(营口职业技术学院,辽宁营口 115000)

在古代汉语翻译过程中,因为词汇量的缺乏出现广泛地词类活用现象。词类活用指的是一些词语在某些语言环境中,为了达到某种特定的修辞效果,更改最初的语法性能,暂时使用其他词性的语法性能。然而,目前还有很多特别的词语活用方法没有被列入已活用方式的范畴来解释。导致有些人不分场合与特别的语言环境,生搬硬套固有的几类活用形式,无法并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对体动、言动等重要的汉语活用现象进行研究显得十分重要。

1 浅析“体动”用法和“言动”用法的认识

客观世界外在于我们的意识并能为其所反映,不以意志为转移;主观世界由我们的心理活动构成;语言世界是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中介所编码建构的信息世界。相应的,人类通过“本体论”、“语言论”、“认识论”等手段,与客观世界、语言世界、主观世界进行沟通。人的行为,用来对客观世界进行作用;人的心理,是主观世界的主要构成;人的语言,用来对语言世界进行建构和解读。而人类的语言思维,被视为人们普遍性思维在语言世界里的伸展,而古代词汇活用的手段可以看作是对语言思维的实际反映,所以可以说上述的三种手法皆可在古代词汇活用形式中体现出来。为了更加清楚地分析“体动”与“言动”用法,还需要对意动用法进行了解。“意动”用法主要表达为“以为……如何”。例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此句中的“小鲁”便是一种主观认识层次。因此,客观世界有对称美的观点,而体动或言动的手法,即借助行为与语言也会存在对应的活用形式。这里通过对古汉语的语料进行相关的考察可以证明这点,即为:人们可以把自身与世界沟通的“行为”方式对应的词语用法叫作“体动”的用法,“体”侧重于动作的客观性,表达“把……作为……而对待”的意思;而人们与世界进行交流的“语言”方式对应的词语用法叫作“言动”用法,表达“把……作出具体地描述”。

2 古代汉语中“体动”用法的实例分析

在古代汉语的实际运用中,有的词语活用其理论和实例不符。见下文:

例一:于是骄逸自恣,志意无厌,鱼肉百姓,以盈其筑。选自《仲长统传》,其中的“鱼肉百姓”一般被用于意动的用法,就是说把百姓视为鱼肉来看的意思。这里的“以”字表明了“鱼肉百姓”和“盈其欲”属于因果关系,然而只是由于这样的看法,是不足以满足其欲望的。唯有翻译成“将百姓作为鱼肉来对待”的意思,则表达出百姓受到的经济剥削或引申为宰割,这样才会达到“盈其欲”的效果,也比较合乎正常的思维逻辑。这说明:当词语活用的动宾关系“A—B”代表“将B当作A而对待”的时候,可以将这里“A”的活用形式叫作“体动”用法。因此,这句中的“鱼肉百姓”属于“体动”用法。

例二:“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引自《伤仲永》,句中的“宾客其父”的构成,常归为对“宾客”的“意动”形式。依据这样的思维,要译成:“将他的父亲看成宾客”,也就是简单层面上的看法,而也行为。而“宾客其父”的很多译文还出现“宴请其父”的含义,这明显与行为相关。再综合句子本意以及全文的意思能够了解到,这里主要是进“邑人”的行为,看法是次要的。由于“以钱币乞之”还有人花钱求他们作客。分明属于行为,和前面句子属于递进的关系,因此唯有翻译中带有“宴请”之意,才会使得文意通顺。此外,在后面句子“旧扳仲永环渴于邑人”也是从被宴请人的角度来描述“宾客其父”这件事的。因此,上文中“宾客其父”应当译成“将他的父亲作为宾客来对待”,是“体动”的用法。

例三:“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引自唐代韩愈的《师说》,其中的“而”字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就是指“师之”的心理想法发生在“从”的行为以后。若是“师之”属于意动用法,“从而师之”的解释就不合正常逻辑了。这会表现出先跟从了一人为师,然后再将他视为老师。一般的思维是人们应当先将某人看为老师,再去跟从他。因此,当以体动用法分析,就会通顺,此时的“从”和“师之”皆表示行为,而且是顺承的关系,“师”译成“向……学习”。因此,“师之“属于体动用法。

3 古代汉语中“言动”用法的实例研究

例一:“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其中出现了三个“美我者”,翻译的时候一般理解为“意动”的用法。具体为“我的妻子/我的妾包括我的宾客皆认为我很美,第一句还可以,由于是自己的妻子,出于偏爱而认为“我很美”是正常的。而后面两句直接翻译就会与文意冲突。因为后面有明确的说明,“妾,与“客”实际不认为“我很美”,一个是畏我,另一个则是有求于我,这样才会违心地说出“我很美”的。或者可以理解为他们没能从主观上认可我的美丽,仅仅通过语言表达出“我美”,所以上文的“美我”作为“意动”用法是无法成立的,应当属于“言动”的用法。当词语活用中的动宾关系“A—B”代表“describe B as A“这样的行为时,可以将这里“A”的活用形式叫作“言动”用法,由于“描述”主要通过具体的语言。例子里的三个“美我”的活用形式都是一种类型,不涉及客观的行为,也不属于心理描写,皆为“言动”的用法。

例二:“以其犯禁也,罪乞”引自《韩非子》,若是译为“朝廷因他触犯了禁令,认为他有罪”,这样不会体现出后果的严重性。而依据常规的思路,朝廷应当“宣判”他的罪行,且后果很严重,应当坐牢或者被砍头,这才与文意相符。而这里的“宣判”属于言语行为,是一种言动的用法。这句可以和现代汉语进行比较与分析,到底是“朝廷因他触犯了禁令,才会认为他有罪”还是“朝廷由于他犯了禁令,才宣判他的罪行”更为自然呢。当然是后者较为通顺。

例三:“子何人者,敢呼仲尼而兄之?“引自李赞的《赞刘谐》,“兄之”其中的“兄”字属于词语活用的现象。当然这不是古代汉语中的“使动”用法,因为孔夫子已经过世多年,所以使其成为兄弟的行为显然不能做到,这也不属于“意动”的用法,由于若只是心理方面“把孔子视作兄弟”的话,则是不可能被人觉察到而导致此句里的质问现象。分析语言环境可以了解到:这里的“兄之”与前文讲的“呼仲尼”相同,指的都是具体的语言行为。所以,此句的“兄之”属于名词“言动”的用法。所谓的名词“言动”用法,可以理解为“描述某人/通过语言称呼/带有某个身份/某个物件归于某项种类”。

4 结语

由于古汉文学作品中的词语数量有限,或者想要取得特殊的效果,存在运用常规语法不能够准确把握词意,或与整体篇章不符的矛盾。所以,本文提出了“体动”与“言动”的用法,并通过典型的例子作出说明,通过对这两种古代汉语的用法进行学习与讨论,有助于更好地解读我国古代文学著作。

[1]孙泽方.试论古代汉语中的“体动”用法与“言动”用法——两种尚未被专名化的特殊词类活用方式[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7,8(2):72-74.

[2]刘光明.古汉语名词“为动”用法试析[J].学语文,2005(5):43-44.

[3]吴有定.古代汉语语法二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8):335-337.

猜你喜欢
体动古代汉语宾客
2018《AASM临床实践指南:使用体动记录仪评估睡眠障碍与昼夜节律睡眠-觉醒障碍》要点解读
美国睡眠医学学会临床实践指南:应用睡眠体动记录仪评估睡眠障碍和昼夜节律睡眠-觉醒障碍
如何学习掌握古代汉语词义*——何九盈先生《古汉语词义丛谈》评介
对师范学校古代汉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探讨
名利如“宾客”
刘宾客常论医 信方传世
热闹婚礼季,如何在宾客中脱颖而出?
《古代汉语》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及策略
古代汉语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遍赞宾客”句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