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高中历史课程设置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2017-03-12 05:24四川师范大学
历史教学问题 2017年6期
关键词:历史学家章节史料

四川师范大学 陈 辉

2014年,印度中等教育中央委员会(CENTRAL BOARD OF SECONDARY EDUCATION) 颁布了《2014-2015高中课标》(Senior School Curriculum 2014-15)。其中,该高中课标的“11-12年级历史课程标准”部分,对印度高中历史课程设置作了具体规定。①印度《2014-2015高中课标》中“11-12年级历史课程标准”部分,由北京市第四中学唐艳老师翻译。拙文所引未注明出处者,皆引自该标准,特此致谢。原文参见:https://librarykvpattom.wordpress.com/2013/08/01/cbse-secondary-senior-schoolcurriculum-2015/本文以此为据,拟就印度高中历史课程设置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进行简要论述。

一、印度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情况

目前,印度实行“10+2+3”的学制,即小学5年、初中3年、高中2年、大学预科2年以及本科3年。②汪霞主编:《国外中小学课程演进》,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878页。按照该学制,印度高中历史课程主要在11年级(高一年级)和12年级(高二年级)设置。其中,11年级开设世界史课程,12年级开设印度史课程。世界史课程内容由4个主题组成,即:(1)早期社会;(2)帝国;(3)传统的改变;(4)现代化道路。印度史课程内容由15个主题组成,即:(1)最早的城市故事:哈拉帕考古;(2)政治和经济史:铭文如何讲述故事;(3)社会历史:使用《摩诃婆罗多》;(4)佛教的历史:桑奇佛塔;(5)土地所有制关系:《阿克巴治则》;(6)莫卧儿王朝:通过年代记重建历史;(7)新的建筑风格:亨比;(8)宗教历史:印度教苏菲派的传统;(9)旅行家游记的中世纪社会;(10)殖民主义与乡村社会:官方报告中的证据;(11)1857年声明;(12)殖民主义和印度城镇:城市规划和市政报告;(13)当代人眼中的圣雄甘地;(14)口述史的印巴分治;(15)宪法的形成。此外,印度11-12年级历史课程设置还包括单元地图、地图作业、课题研究、规定书籍等课程内容。其中,课题研究编有《研究课题指南说明》。

印度自1947年独立以来,其高中课程中的历史是作为核心课程和独立的学科课程而设置。印度的核心课程具有时代性,其核心课程的界定是从能力而不是从内容来界定。③钟启泉、张华主编:《世界课程改革趋势研究》中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711页。早在20世纪50年代,印度中等教育委员会提出了改革高中教育的《高中课程计划(9-11年级)》规定,历史属于人文学科,为高中核心科目和专门学科。20世纪60年代,印度科塔里委员会在《关于中学课程的计划》中,对新学制下印度中学课程计划作了安排。其中,历史为初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阶段(11-12年级)设置历史课程。20世纪70年代,印度帕特尔评价委员会对印度中学课程结构及时间分配提出改革建议。其中,8/9-10年级规定:将历史、公民和地理作为一门课开设,每周3小时。④汪霞主编:《国外中小学课程演进》,第855-862页,第872-873页。20世纪80年代,印度颁布《国家教育政策》,其中在关于学校教育的政策中,将“印度自由运动的历史”列为普通核心课程。⑤钟启泉、张华主编:《世界课程改革趋势研究》中卷,第700页。20世纪90年代,印度初中阶段、高中阶段均设置历史课程,隶属的学科为社会科学。⑥汪霞主编:《国外中小学课程演进》,第855-862页,第872-873页。进入21世纪以来,印度高中课程内容强调融入民族历史文化,高中核心课程必须包括“印度自由运动的历史”等。①杨茂庆、顾静:《新世纪以来印度高中课程改革的特点及目标实现》,《外国中小学教育》2010年第11期。由此可见,自印度独立以来,印度重视本国的历史,强调历史教育,历史课程成为高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居于核心课程地位。

印度高中历史课程内容由不同的主题构成,强调所开展的主题活动目标的达成度。对11年级印度历史课程而言,主要围绕世界史组织一些重要主题活动;对12年级印度历史课程而言,主要聚焦印度史一些重要主题,通过史料研习的方式,对印度古代史、中世纪史和现代史进行详细研究,旨在通过本国历史课程帮助学生形成和发展民族认同感和新独立国家的团结性。②B.霍尔姆斯、M.麦克莱恩:《比较课程论》,张文军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198页。对11年级历史课程重要主题选择的宗旨,怎么处理主题;对12年级历史课程所涉及的主题的焦点,怎么展开主题研究,以及每个主题研究中如何掌握和运用一种史料的类型都作了详细说明。具体说来,选择11年级历史课程重要主题的宗旨在于:(1)聚焦政治、社会、文化、经济等不同领域的发展;不仅学习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这类宏观叙事,而且涉及驱逐原住民和边缘化的进程。通过这些主题,学生既能够认知宏观的历史进程,也获得了思考其周边具体事件相关讨论的机会。处理11年级历史课程的主题将包括:(1)概述正在讨论的主题;(2)尽可能细致且集中地研究某个具体的问题;(3)介绍一个与之相关有争议的关键性争论。印度12年级历史课程的每个主题研究将从以下四个部分展开:(1)详细概述正在讨论中的事件、问题和过程;(2)总结主题研究的现状;(3)如何说明这一主题的相关知识;(4)摘要和主题相关的第一手材料,并解释历史学家如何使用它们研究问题。由此可见,印度高中历史课程强调主题活动目标的达成,旨在通过聚焦问题、展开辩论、运用史料、主题讨论等方式,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历史事件发展的过程,激发学生解读历史的兴趣。

二、印度高中历史课程设置的主要特点

从总的情况来看,印度高中历史课程设置呈现如下特点:

1.课程强调学科地位,体现以生为本理念。印度高中历史课程非常强调历史的学科地位,认为历史学科是一个关键的学科,是求知的过程,是了解过去的途径,而不仅仅只是对事实的收集。在11-12年级历史课程主题学习目标中,倡导以生为本,强调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以此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各种能力。强调历史课程的主题学习,旨在帮助学生依据历史学家书写的历史,通过收集和选择不同类型的证据、批判性的阅读史料等途径去了解历史进程。学生在历史课程的主题学习中,将领会历史学家是如何追寻过去的足迹,历史事件是如何发展的。学生在历史课程的学习中,能够在不同学习情境中持续发展,既能分析不同时期相似进程中的关系,又能发现历史及相关学科不同学习方法之间的关系,促使学生学会从事不同文化、种族、宗教和生活方式的工作,并成长为能做出明智、独立选择的有同情心和体察力的个体。

2.课程主题明确,体现能力层次要求。印度11年级的历史课程主题有A、B、C、D四个章节,这四个章节是按时间顺序来安排的,突出了时序观念。11年级历史课程每一个章节都有一个主题,每个主题都有具体的能力要求。比如11年级章节B,这部分的主题是“帝国”,通过聚焦“帝国”这一主题方式,从地跨三洲的罗马帝国、伊斯兰世界、游牧帝国蒙古讲述了一部帝国史。11年级历史课程章节B相应的能力目标规定,首先是掌握基本的史实,再对其中重要的概念进行讨论,然后站在世界史的角度让学生感悟历史;从微观的历史学习,进而上升到宏观的感悟,学习能力要求层层递进。12年级历史课程的主题分为三个部分,每部分之间也是按时间顺序排列,尽管具体的主题之间的关系不是很紧密,但同样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比如12年级历史课程第二部分,主要由土地所有制关系(阿克巴治则)、莫卧儿王朝(通过年代记重建历史)、新的建筑风格(亨比)、宗教历史(印度教苏菲派的传统)、旅行家游记的中世纪社会这五个主题构成,每个主题相对应地从史实概述、发现故事、史料引用、问题讨论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层层递进的能力要求。如12年级历史课程第二部分中的“土地所有制关系”这一主题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能力要求为:①概述16-17世纪的土地关系结构及其这一时期段的变化模式。②发现故事:《阿克巴治则》的翻译和汇编。③引用史料:来自于《阿克巴治则》。④问题讨论:历史学家通过文本从哪些途经重建历史。此外,在“土地所有制关系”这一主题中,还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提出如下要求:①讨论土地关系方面的发展。②讨论如何用其他史料来补充官方文件。由此可见,印度11年级世界史课程的能力要求强调对某个主题的认知,主要在于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全球意识和国际视野;12年级印度史课程的能力要求强调运用史料揭示历史发展的趋势及其本质特征,培养学生辩证分析各种史料的能力。

3.课程内容重点突出,分值设计灵活。印度11年级历史课程主要为世界史内容,其教学大纲由世界史导论、早期社会(章节A)、帝国(章节B)、传统的改变(章节C)、现代化道路(章节D)、地图作业、课题研究七个部分组成,总学时为220,总分为100分。其中,章节B、章节C、章节D学时最多,分别为50及50学时以上,但在分值上,章节B、C、D和课题研究的分值最高,分别为20分;最低为地图作业,分值为5分。从教学大纲的注解中还可以看出,在A、B、C、D的任一章节中的价值观的问题可以获取5分。因此,老师需要减少相应章节的权重。12年级历史课程主要为印度史内容,其教学大纲主要由以印度历史为主题的1—4单元为第一部分、5—9单元为第二部分、10—15单元为第三部分、16单元为地图作业、最后是课题研究,总学时也是220,其中,学时最多的为第三部分,计80学时。印度史主题总分100分,分值最高的是前三个部分,各占25分;分值最少的是地图作业,占5分。在注释中,对1—3部分的价值观问题给予了4分,但是教师同样需要减少相应章节的权重。从课时和分值安排上,突出了历史课程世界史和印度史内容的重点;在分值权重的设计和课时分配上,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历史课程内容,体现了教师是课程实施的关键性要素。①钟启泉、张华主编:《世界课程改革趋势研究》中卷,第702页。

4.课程注重历史解释,理解现实与历史问题。历史解释是对过去发生的事情的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现实的理解是结合历史解释站在当下角度对相关史实的理解,这种理解带有一定意义的情感取向,是一种理性认识。对历史的现实理解要求具有较高的能力,这在印度11年级的历史课程内容中体现并不明显,但在12年级的历史课程内容中所呈现的“历史理解”与“现实理解”的特征却非常突出。例如,12年级印度史主题第一部分的第一节,主题为“最早的城市故事:哈拉帕考古”,其课程内容为:概述早期的城市中心,发现哈拉帕文明,引用主要网站的考古报告,讨论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如何利用考古报告。该节相应的学习目标要求为:使学习者熟悉作为经济社会机构的早期城市中心,介绍新数据如何导致现有历史观念变化,说明如何进行考古报告。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在了解“最早的城市故事:哈拉帕考古”这一主题历史之后,会涉及到对主题的讨论,这就是对主题历史的解释。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会涉及到相关的考古报告,这些考古报告主要是从相关网站上去收集,这一史料收集的过程旨在使学生明确新数据(考古报告)如何导致现有的历史观念变化,这就是对历史的现实理解,使学生在历史的解释与现实的理解中相互切换,处理好历史与现实的问题。

5.课程聚焦关键问题,展开主题辩论与讨论。印度高中历史课程注重通过关键性问题聚焦,对课程主题进行辩论、讨论,着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印度11年级历史课程的主题首先通过聚焦一系列关键性的历史问题,进行“辩论式”的学习。例如,11年级章节A“早期社会”中,主要是历史学家对当代狩猎-采集社会的观点和历史学家关于当代狩猎和文字作用的争论;章节B“帝国”,包括历史学家关于奴隶制的观点,历史学家关于十字军东征性质的观点,历史学家对游牧社会和国家形成的观点;章节C“传统的改变”,包括历史学家对封建制衰落的观点,历史学家关于“文艺复兴”概念有效性的观点,历史学家对奴隶制贸易的观点;章节D“现代化道路”,包括历史学家对于“这是一场工业革命吗?”的争论,历史学家关于欧洲移民对土著人口的影响的观点,历史学家对现代化内涵的争论。在历史思辨能力培养方面,12年级历史课程的主题学习在最后的“讨论”环节更强调思考“怎么做”的问题。比如12年级印度史主题“讨论”的第一部分,讨论的主要问题包括: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是如何利用考古报告,历史学家对铭文是如何解释的,重建社会史有哪些其他来源,历史学家解读雕像的方式,重建佛教史有哪些其他来源等。印度史主题“讨论”的第二部分,讨论的主要问题涉及:历史学家通过文本从哪些途径重建历史,历史学家通过文本重建政治史的方法,历史学家分析和解释这些建筑结构的方式,历史学家解读印度教苏菲派作品的方法,历史学家如何解读旅行家游记。印度史主题“讨论”的第三部分,讨论的主要问题包括:官方报告对殖民主义与乡村社会讲述了什么、没有讲述什么以及历史学家如何使用它们,1857年图片如何体现英国对所发生事件的舆论,如何利用城市规划和市政报告等资料重建城镇历史以及这些资料不能揭示什么,报纸是如何成为历史来源的,如何分析这些口述资料来重新构建历史事件,来自于制宪会议的这些辩论揭示了什么和如何进行分析。从12年级历史课程每一主题下的“讨论”的内容及其问题,我们可以看出,由11年级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到12年级对“讨论”这一具体学习方法的掌握,在能力提升上得到进一步增强。

6.课程强调证据意识,史料运用多源互证。对历史的解释,是建立在审视不同类型史料的基础上的。印度高中历史课程非常强调证据意识,要求每个主题的学习都要向学生介绍一种研究历史的史料类型,使学生领会到不同类型的史料可以揭示什么和不能分辨什么,了解到历史学家如何分析史料和问题,以及解释每种类型史料时所遇到的困难,认识到对一个历史过程或一个历史人物的更宏观的解释,是建立在审视不同类型史料的基础上的。在印度12年级的历史课程的内容中,史料实证的类型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主要呈现方式有:文本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图像史料等。其中,文本史料包括:报告(哈拉帕考古报告、官方报告即菲尔明杰的第五次报告和弗朗西丝·布坎南-汉密尔顿和德干暴乱报告、加尔各答城市规划和市政报告)、铭文(阿育王铭文)、史诗(摩诃婆罗多)、史著(阿克巴治则)、文学作品(印度教苏菲派作品摘录)、报纸(英语、印度语报纸报道1931年的圣雄甘地)、游记(阿尔伯尼、伊本·白图泰、伯尼尔等旅行家游记)等;实物史料包括:建筑物(维查耶纳伽尔时期的新建筑如寺庙、城堡、灌溉设施)、历史遗址(桑奇佛塔)等;口述史料包括:口头证词(经历印巴分治人们的口头证词)等;图像史料包括:绘画(亨比建筑物画)、雕像(桑奇佛塔雕塑复制品)、照片(1857年事件照片)等。在证据意识的培养中,印度12年级的历史课程非常重视在理解和解释历史中运用史料,对不同类型的史料进行多源互证,大胆置疑,强调利用其他史料来补充官方史料,使用官方史料来理解人们生活的问题和局限性;使用编年史史料和其他史料来重建政治制度史;将旅行家的游记作为社会史史料来源,使用直观材料和其他史料来编写城市史;对作为史料来源的报纸、日记和信件进行阅读和解释;开发和利用口述史料的可能性和局限,以此培养学生收集从各种史料来源获取数据的技能,培养研究不同观点并能够进行合理推论的技能,理解、分析、解释、评价历史证据和理解历史证据局限性的技能。

三、印度高中历史课程设置对我国历史课改的启示

印度高中历史课程注重以生为本,课程设置体现全球意识和国际视野,注重本国历史的民族认同感,课程资源注重史料运用的有效性,力求通过辩论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对当下我国中学历史课程改革带来以下启示。

1.课程编排要体现国际视野和民族认同感。当今世界要求教育具有全球意识与国际视野,必须面向未来。印度非常重视国际理解教育,认为学校课程必须考虑正在出现的世界一体化过程中,每一个人在国际共同体中的价值、观念和能力素质。①钟启泉、张华主编:《世界课程改革趋势研究》中卷,第698页,第710页。这种教育理念体现在历史课程编排上,印度11-12年级的历史课程采取了有异于中国的设置方式,即:先学外国史(世界史)课程,再学本国史(印度史)课程。世界史课程从全球意识和国际视野对课程内容进行了精选,强调时序性,从早期社会到帝国再到对近现代局部地区的学习;印度史课程从15个主题呈现印度的政治史、经济史、思想文化史。整个学习内容由国外转移到国内,由宏观学习到微观学习。这种课程编排始终都贯穿一条主线:在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与国际视野的基础上,着力使学生尊重和热爱本国的历史,养成民族认同感,增强民族自信心,值得我国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时学习和借鉴。

2.课程目标要注重学科核心能力的培养。印度学校课程的改革与发展趋势强调学生实践能力和技术能力的培养。②钟启泉、张华主编:《世界课程改革趋势研究》中卷,第698页,第710页。这一课改理念体现在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上,不仅仅是向学生传递基础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学科核心能力。如前所述,印度11年级和12年级的历史课程都提出了相关学科核心能力和具体目标要求,如历史时序、史料证据、历史解释、历史理解、历史价值观等。如印度11年级的历史课程有关“原始社会”这一课程内容,所提出的具体的核心能力要求为:熟悉人类进化的方式,讨论当代狩猎-采集人的体验,是否可以用于理解早期的人类社会,这就涉及历史时序观的培养。归纳起来,印度11年级的历史课程目标中,所涉及的核心能力培养关键词主要有:熟悉、讨论、了解、说明、探索、探讨等。在学习11年级历史课程的基础上,12年级历史课程的核心能力要求有了进一步的提升,除了“熟悉”以外,还包括介绍现实与历史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讨论与分析相结合等内容。12年级历史课程所涉及的核心能力关键词主要有:熟悉、辩论、讨论、分析、介绍等。在11年级和12年级历史课程目标中,除了要掌握和了解基本的史实以外,更需要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分析历史的内在联系与事物内在的本质,理解过去语境中的当代问题。尤其是12年级历史课程印度史内容强调证据意识,史料多源互证,运用史料呈现多样化。如在历史故事的呈现上有这样几个视角:发现故事、传播的故事/他们的作品故事、官方记录的故事/聚焦。相应的辩论与讨论的主题会随着主题内容本身的性质而发生变化。印度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注重学科核心能力的培养,对当下我国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研制学科核心素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3.课程学习要互动探究问题。我国高中历史课程实施尽管也要求围绕某个主题(问题)搜集有关史实,组织讨论会或辩论会,开展社会调查活动,赏析历史文艺作品等,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9-16页。但问题探究的效果并不明显,突出表现在:探究的问题过于简单,一问一答,无讨论价值,为探究而探究,步入“形式化”误区,其问题解决并未真正落到实处。②陈辉编著:《历史研究性学习论》,现代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116-119页。从印度高中历史课程可以看出,学生对世界史和印度史的主题学习是互动式、探究式的讨论,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和与他人互动探究问题的学习习惯。11年级历史课程的主题学习既要聚焦问题,又要讨论问题,体现了问题探讨的价值性。如“文化冲突”所聚焦的问题是:美国,15世纪—18 世纪。具体包括:(1)欧洲新航路开辟;(2)寻找黄金、奴役、围捕、灭绝;(3)土著人和文化:阿拉瓦人、阿兹特克人、印加人;(4)驱逐的历史;(5)历史学家对奴隶贸易的观点。“文化冲突”所讨论的问题是:(1)航海给欧洲经济带来的变化;(2)征服战争对土著人的影响;(3)关于奴隶贸易性质的争论,争论所体现的关于“发现”的含义。12年级历史课程的主题学习注重在引用各种史料的基础上讨论问题。通过问题讨论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历史证据意识,如收集从各种来源获取的历史证据,分析与评价历史证据,理解历史证据的局限性,等等。此外,印度11-12年级历史课程的“课题研究”,不但提供了可供学生进行问题探究的《课题指南说明》,还从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持久兴趣和帮助学生成长的角度,为学生提供了更多互动和探究的机会,学习基于观察的学说和科学的问题研究方法,促使学生养成调查探究的精神。

4.课程资源要着力运用的有效性。当下,我国在高中历史课程资源的运用上仍存在许多不足,突出表现在课程资源运用中存在史料开发过度化、史料解读随意化、史料分析碎片化等现象。③李惠军:《博识而畅行,广征而顺达(一)——从“诗性预构”引出的关于史料与叙事的教学联想》,《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6年第8期。较之于我国,印度高中历史课程资源更加注重其有效性的运用。例如,12年级历史课程中有关印度史这一内容,要求学生根据不同的主题,应用有效的课程资源——史料,即以史料这种资源贯穿于历史学习的整个过程。这些史料除了基本的文本资源外,还出现了考古、铭文、报告、声明、证词、祈祷文学等资源。如在“最早的城市故事:哈拉帕考古”一节中,要求以一个城市为重点来呈现考古中的课程资源,借以理解什么是最早的城市;又如学习孔雀王朝和笈多王朝的政治史和经济史时,课程主要是以史料——铭文资源来呈现孔雀王朝的政治和经济发展。课程资源的有效运用,不但可以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同时还可以拓宽学生的历史学习视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形成对历史进程正确的认识。

猜你喜欢
历史学家章节史料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史料二则
高中数学章节易错点提前干预的策略研究
凡尔赛宫在世纪法国文学作品中的意象分析
素养之下,美在引言——《“推理与证明”章节引言》一节比赛课的实录
傅斯年向夫人认错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像历史学家一样阅读:深度学习与启示——以美国《埃及金字塔》教学计划为例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
黄廖本《现代汉语》词汇章节中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