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剧的春天来了吗?

2017-04-06 02:47于连
中国青年 2017年6期
关键词:梅长苏明王朝历史剧

文-于连

历史剧的春天来了吗?

文-于连

最有代表性的历史剧创作原则是

郭沫若提出的“失事求似”,

即要求尽可能真实准确地

把握与表现历史的精神,

在此前提下,

“和史事尽可以出入”。

《大秦帝国之崛起》历时五年制作完毕,今年终于在央视一套与观众见面,好评如潮的同时,也激起观众对历史剧的讨论。有人认为:《崛起》的热播和《大明王朝1566》的重新上映,象征历史剧的春天来临。但是,真的能就此乐观吗?

数据显示:2017年1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计103部,其中历史剧不超过5部。而当我们回顾上一年,真正可以引发热议的历史剧也不过《少帅》、《海棠依旧》、《传奇大掌柜》等寥寥几部。在打着“历史”旗号的影视剧中,真正秉持还原一个时代的历史精神的严谨之作少之又少,其它多为“挂羊头卖狗肉”,不过是披上历史外衣的玄幻剧、修仙剧、宫斗剧。

黑格尔在谈论历史剧时,将它界定为“向过去的时代取材”的作品,它的重要创作原则是“维持历史的忠实”。在我国,上世纪六十年代,戏剧界就对“历史剧”是“历史”还是“艺术”展开争论,郭沫若、茅盾、吴晗、熊佛西等论来论去,也没个共识。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历史剧创作原则是郭沫若提出的“失事求似”,即要求尽可能真实准确地把握与表现历史的精神,在此前提下,“和史事尽可以出入”。

如今,历史剧要复苏,仍然要面对多重难题。

最大的难题是成本和收益不成正比。以《大秦帝国》系列和《大明王朝1566》为例。《大秦帝国》前两部合计投资2.7亿元以上,可平均收视率却连1都不到,第二部更是在0.6左右徘徊。被寄予厚望的《大明王朝1566》在湖南卫视播出后,收视率还不到0.5,而衡量一部电视剧是否成功的标志通常为收视率达到2.0。

如果大制作历史剧得不到良好的收视反馈,空有好口碑也无法持续吸引投资人。历史剧的春天是否来临,看的不是一两部诚意之作突然问世,而是历史剧的整体环境能否实现健康发展。单单指望良心出品方为了情怀做赔本买卖,恰恰是历史剧依然处于寒冬的表现。《崛起》的热播和《大明王朝1566》重出江湖能赢得满堂彩,恰恰是由于如今优秀的历史剧太少太少!

不过,历史剧能否回春,除了仰仗大环境的改善,也需要制作者的精益求精。《北平无战事》借鉴美剧的拍摄手法,佐以刘和平深厚的剧本功力和一众戏骨的同台飙戏,赢得可观收视人群;《琅琊榜》、《甄嬛传》、《芈月传》等热门剧目,虽非严肃历史剧,但这些披着历史外衣的传奇剧的收视成功也可以对历史剧的模式更新提供借鉴。

比如《琅琊榜》,它出彩的关键除了紧凑严密的戏剧冲突,还在于有一套立得住的价值观念,在立意上并不肤浅。梅长苏是全剧的核心人物,也代表了《琅琊榜》的典型气质。梅长苏是“静”的,他温文尔雅、知书识礼,是一个翩翩风度的君子。他的言谈举止时时刻刻都体现着“分寸”,即便身处政治斗争中也遵守基本的规则并照顾他人的尊严。梅长苏并不以服务君主作为自己行动的出发点,也不是单纯某个利益集团的代言人,创作者赋予他一种“超越”的气质,这也是他具有人格魅力,深深打动观众的重要原因。

而如今不少历史剧非但“讲不好故事”,反而沉湎于经不起推敲的情节和狗血淋漓的营销炒作。花重金邀请小鲜肉,大篇幅书写勾心斗角,制作不好磨皮来凑,却忘了身为一位历史剧作者的初心。

青年是重要的收视群体。但长久以来,历史剧给外界的观感是陈旧、老气,让年轻人疏而远之,这未必说明年轻人的艺术审美不足。历史剧的回春需要共同的努力,《崛起》和《大明王朝1566》是一个好苗头,也是一股东风,希望历史剧创作者能借这一股东风,让中国历史剧真正走向复苏的那一天。

责任编辑:张斯絮

猜你喜欢
梅长苏明王朝历史剧
革命历史剧的“共同体美学”建构路径——以电视剧《觉醒年代》为例
元代中后期历史剧家国观念的复归与重构
元中期历史剧对社会稳态的皈依与维护
电视剧《琅琊榜》中梅长苏形象分析
剧吐槽之《琅琊榜》
ANYONE SEEN THE SON OF HEAVEN ?
Anyone Seen the Son of HEAVEN?
明杂剧风格论
历史剧的批判标准与解决路径分析
叮!投喂时间已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