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业集团化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2017-04-11 01:37王馨漪
山东国资 2017年11期
关键词:出版单位集约化集团化

王馨漪

出版业集团化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王馨漪

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过程中,具有文化引导作用的出版业首当其冲,开始进行积极的探索。构建出版集团的决定给出版界带来了新的活力,也暗藏着风险。因此,对出版业集团化改革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分析,探寻出适合自己的道路,就显得尤为重要。

出版业;集团化改革;集约化经营

一、我国出版业集团化的发展轨迹

我国的出版社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走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道路。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WTO,使得力量弱小的出版单位暴露在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为了寻求生机,出版业的集团化改革已是必要之举。

在我国,出版业的集团化改革大体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末出版社自发成立跨地区的出版组织。例如,1988年,花城出版机构联合成立了“地方文艺出版社联合发行集团”。1989年,华东六省一市成立“华东省级新华书店发行集团”。这一时期的联结,被视为出版业集团化的雏形。

第二阶段,1992年开始,为适应出版业集团化的需求,政府作为一种行政力量,开始介入出版业集团化改革和集约化经营之中。此后,一批依托行政力量构建的省级试点出版集团开始出现。

第三阶段的集团化改革,可以视为将政府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值,这一阶段的典型特征是以资产为纽带建立起来的出版集团。1999年,我国第一个国家试点出版集团——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挂牌成立。此后,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广东出版集团、辽宁出版集团等纷纷亮相。它们的出现,标志着一批具备选题、策划、编辑、加工、发行等多项职能的大型媒介集团的成立,更映射着中国出版业集团化改革和集约化经营时代的到来。

二、大环境背景下的顺势而为

回顾我国出版业发展的几十年历程,可以发现,出版业集团化改革和集约化经营的选择既是时代的产物,亦是必要之举。

首先,从国内环境来看,世纪之交的我国出版业,发展进程缓慢。此时,我国的出版单位是以小规模、分散化经营为主,存在经营规模小、产品不具规模化等弊端。因此,通过优势整合、资本介入等方式将出版社纳入集团化道路是必然之举。

再者,从国外来看,集团化改革已成出版业发展趋势。早在1951年,麦克米兰出版公司就开始向公众发行股票。随后,美国的出版企业开始由小到大,成立各类分公司,并走向兼并重组道路,形成了20多家大出版公司和出版集团,占据着三分之二的市场份额。

这一时期的中国做出了加入WTO的决定。这一举动意味着我国出版行业已处于对国外市场的半开放或全开放状态,大批外国出版企业将涌入我国,进行版权交易,分食国内市场份额。因此,出版企业必然要建立更为巩固的出版集团,来应对来自内外的挑战。

三、出版业集团化改革的优势趋向

中国的市场环境和行政因素,决定了我国出版企业必须走具有中国特色的集团化改革和集约化经营的道路。在这一方面,已建成的出版集团为出版企业的改革提供了借鉴之处。

(一)集成化管理,分担风险

2002年4月,中国出版集团成立,借助资源优势,迅速在出版业占据了一席之地,但产权问题、内部管理问题仍是摆在面前的大山。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出版集团决定建立母子公司制,进行集成化管理。该模式通过建立强有力的母公司决策机制,加强对子公司的资本、人力等资源的管理,产生规模经济。同时,发挥子公司的自主性,按照职能进行划分,发挥各方优势。这种做法可以将分散的组织结构进行整合,进一步节省成本。其次,组建出版集团后,出版企业可以进一步分担风险。这种集成化管理也可以对分公司进行协同化管理,统一纳入母公司管辖之下,面对挑战时就可以一致对外,增强协同对抗的能力。

(二)化整为零,各司其职

在组建出版集团的过程中,由于内部分工上的不清晰以及职能调配上的混乱,很容易出现“集而不团”的现象。如果能够结合各方优势,专攻所长,就能产生1+1>2的效果。以社科文献出版社组织结构为例。董事会、监事会等决策机构占据第一要位,其次是各级委员会和领导小组,再次是根据不同的业务属性组建的分社,负责近代史、马克思主义等不同门类,分工明确且互不重合,最后再统一于出版社的经营管理中。

四、出版业集团化改革的可行性路径分析

首先,从人才聘用上,应不受学科限制,广纳百家之才。出版业的集团化改革和集约化经营,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出版单位整合加工的过程,还涉及企业内部机制的改革与重建。同时,出版集团不仅关乎几个出版单位的生死,而是牵涉着整个行业的动向。因此,要广纳各方人才,拓宽视野领域,汇聚更多资源优势融入出版业的建设中。

其次,从管理上看,应建立产权合理、分工明确的管理体制。从出版集团的内部经营管理来看,产权结构是否合理集中表现在它是否具备有效的监督、制约和激励机制上,而这些机制健全的关键则在于一种合理的委托代理关系。产权不清,导致经营权和所有权难以分开,行政力量会过多介入出版集团的发展中;分工不明,则会导致资源浪费、各环节扯皮、特色不明等问题,均会影响集约化经营。

综上所述,出版业的集团化改革和集约化经营,涉及产权的分配与集中、资源的整合与利用等环节。而这一切,都是接下来出版企业需要着重关注的地方。出版业的集团化改革,还正在路上!

①王维佳:《出版集团化:瓶颈及其制约因素》[J],《出版发行研究》,2009年第2期

②蒋丽君:《中国出版集团的整合模式》[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3年

王馨漪,青岛科技大学传播与动漫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出版产业管理。

猜你喜欢
出版单位集约化集团化
山西医学期刊社荣获我国新闻出版领域最高奖
——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先进出版单位奖
甘南藏区学前教育集团化发展的实践探索
刘慈欣科幻作品年表
探究县供电企业财务集约化实践分析
中国最美的书
打造集团化医疗航母
集团化 分级诊疗的催化剂
番茄集约化育苗关键技术
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研究
集团化 分级诊疗的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