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的灯光永不熄灭

2017-04-18 07:12王剑霞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8期
关键词:巴金解读心灵

【摘要】在《爱尔克的灯光》中,巴金将“灯”作为一种意象,通过灯光的描写,集中表现了对“驱除黑暗,追求光明的呼声”。通过阅读巴金的《爱尔克的灯光》,我们能够体会到人间的美好真情,是心灵中永远的慰冀。通过对巴金文学作品的涉猎,我们能够充分地感受到“灯”在不同时代所蕴含的哲思也有所不同,不同时代的“灯”是巴金整个思想发展历程的重要体现。本文首先对《爱尔克的灯光》及作者进行了简单的介绍,然后从有形无形的灯光、美好情感的浓缩以及隽永深湛的希望这三个方面描述了人们心中燃起希望的光,最后从由“失望”到“希望”、照亮人们的心灵这两个方面论述了希望的灯光永不熄灭。

【关键词】心灵 慰冀 巴金 《爱尔克的灯光》 解读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8-0085-02

一、引言

巴金的文学作品当中,“灯”出现的频率非常的高,极其耐人寻味。我们知道巴金对太阳、火、雷电、星星、灯这些能够发出光芒的东西非常的喜欢。仔细阅读他的作品,我们就会发现巴金对“灯”投入的笔触最多,而且对“灯”寄予了非常深的感情。巴金的文学生涯大概有七十余载,我们能够找出《爱尔克的灯光》和《灯》这两篇以“灯”作为主题的文章。与同时期的许多作家一样,巴金也对光明充满了渴望,这是他们共同的心声,但是,我们可以发现,这些作家对光明寄予的追求并没有巴金长久。巴金对光明的追求可以说经历过迷茫阶段、困惑阶段,甚至绝望阶段,在不同的时期,“灯”的面貌也大不相同,“灯”完整地展现了不同时期巴金思想所发生的变化,通过对《爱尔克的灯光》等文学作品的解读,我们能够很好地认识和了解巴金,能够找到巴金对于光明长久的渴望和追求。

二、《爱尔克的灯光》及作者简介

(一)巴金

巴金,生于1904年,2005年去世,享年101岁,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巴金既是作家,也是翻译家、爱国民主人士。巴金的祖籍在浙江嘉兴。1904年,巴金出生在四川成都的一个官僚家庭,后来受到民主、科学、自由、平等等新思潮的影响,在五四运动以后开始进行反封建的斗争。1920年,巴金就读于成都外语专门学校,并加入到“均社”。1923年巴金离开自己的故土,前往上海、南京等地进行学习,同时也开始了自己的文学创作生涯,写出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1925年,巴金患病,在上海休养,九月参加了上海民众社,出版了《民众》半月刊,期间曾翻译了克鲁泡特的多部作品。1927年,巴金前往法国进行求学。留学期间,巴金对西方的文学作品进行广泛的涉猎,也时刻关注着国内的时事,着手进行《灭亡》的创作。1928年,巴金回到上海,开始在文学领域长期耕耘,先后完成《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寒夜》、《憩园》、《第四病室》、《死去的太阳》、《海底梦》、《春天里的秋天》、《沙丁》、《萌芽》、《新生》、《病中集》、《无题集》、《再思录》等多部文学作品。2003年,国务院授予巴金“人民作家”的称号。

(二)《爱尔克的灯光》

《爱尔克的灯光》是巴金创作于1941年3月的一篇回忆性散文。1941年,巴金满怀着希望,回到了已经阔别十八载的故乡,希望看到故乡能够有所改变。但是,五十天的故乡生活,他感觉到跟十八年前相比,故乡并没有发生多少变化,失望之感充斥着全身,他思绪万千,最终再次离开故乡,去追求一种新的生活。《爱尔克的灯光》这篇散文便记录了此次作者重返故乡的心情,以“我”回到故乡以后的所见所思来行文,全文分为四大部分:“我”在故居门外徘徊时的所见所思,“我”对被旧制度吞噬了的姐姐的深切怀念,“我”批判“长宜子孙”的家训寻找人生道路,“我”再次离开了狭小的家走向广大的世界中去。《爱尔克的灯光》这篇散文,借助“灯光”,对作者重返故乡时的心情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描述,阅读这篇文章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丰富的变化。“灯光”不仅使文章充满了诗意,而且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强烈的抒写了作者对姐姐的怀念,对封建旧制的批判。采用象征的手法,最终赋予灯光以希望,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巴金对光明的不懈追求和渴望。1937年,巴金在小说《家》的“十版代序”中曾这样写道:对自己的家虽然是充满愤怒的,然而“那些人物,那些地方,那些事情,已经深深地刻在我的心上,任是怎样磨洗,也会留下一点痕迹。我想忘掉他们,我觉得应该忘掉他们,事实上却又不能够。到现在我才知道我不能说没有一点留恋”。正是这份留恋的,作者在十八年后重返故乡。

三、人们心中燃起希望的光

(一)有形无形的灯光

1923年,巴金离开了自己熟悉的故乡,跟随哥哥前往上海求学。一路上,巴金内心充满了对光明的希望,希望能夠遇到引路人,将自己带出迷茫,带向远方。1931年,巴金创作完成他的代表作之一《家》这部作品,通过对一个大官僚地主家庭生活内幕的生动描绘,深刻暴露了封建末世的黑暗与腐朽,控诉了封建制度对生命的摧残,歌颂了我“五四”初期知识青年的觉醒,表达了自己对封建制度的愤恨。《爱尔克的灯光》是作者在1941年重返故土后写作而成,十八年后,作者重回故乡,心中五味杂陈,排斥黑暗、追求光明的情感油然而生。

在离开故乡的十八年当中,巴金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在艰难的岁月当中苦苦挣扎,当初毅然决然的离开家,没留一丝念想,但是十八年后重新回到故乡,巴金的心绪非常的复杂,过去的故事历历在目,这些回忆既充满甜蜜,同时也充满痛苦。在《爱尔克的灯光》中,“大门内亮起了灯光”,这是文中第一次出现“灯光”,这是有形的灯光,“阴暗中一丝微光”,如巴金的封建旧家庭一般没落、崩溃。“爱尔克的灯光”是一个欧洲古老传说,是巴金在法国留学时从一本教科书上读到的。在哈立希岛上,姐姐爱尔克每晚在窗前点一盏灯,等候出海的弟弟归来,最后带着失望进入了坟墓。爱尔克虽然没有等到弟弟,但那盏灯却帮助了许多航海的人。这个传说讴歌了姐弟深情、表现游子归乡情思,恰好与作者返乡之情契合。更重要的是,巴金曾经也有一个在黑暗中殷殷期待着他的姐姐,他姐姐也是没有等到与弟弟相见的那一天就死去。这种姐弟之情与那个欧洲传说相似。他在这篇散文中就引用了这个传说,并以此作标题,以寄托对姐姐、对亲人、对故乡的怀念。

(二)美好情感的浓缩

经过十八年的努力,巴金从小青年变成了成年人,以往的热血沸腾消失了,巴金成为了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开辟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巴金创作的许多作品,为读者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寄予读者希望之力量,鼓励他们走出束缚,走向自由。但是当巴金回到故乡,看到自己的亲人,他们的生活状态与自己期望的截然不同。他们整天浑浑噩噩,很多人已经失去了谋生技能,整天无所事事,甚至坑蒙拐骗,完全成为社会的蛀虫,最终导致众叛亲离,直至潦草结束自己的生命。巴金的五叔、大哥都是典型的代表。巴金的五叔,监狱成为他的栖息之所;巴金的大哥,对封建制度充满了不甘,挣扎于自己家族的斗争当中,并最终成为封建礼教的牺牲品;这样的悲剧并没有终止,反而延续到了他们的后代。离开故乡十八年之后,是爱将巴金带回到故乡,回家之后的所见所闻,使得巴金十八年来树立的三观彻底崩塌,本以为爱能够化解一切,但现实却让巴金明白;爱既是无私的,也是自私的;爱既能够温暖他人,也会让被爱的人付出代价。这让巴金意识到封建制度如同吃人的野兽,必须寄希望于未来。这是巴金对封建家庭和封建礼教的彻底否定,表达了作者渴望光明,反对黑暗的美好情感。

(三)隽永深湛的希望

在《爱尔克的灯光》中,巴金虽然满含一腔激愤,但是,我们能够从中体味出他爱恨的深浅程度。对故乡“爱的深,恨的浅”,恨中饱含着浓浓的爱,饱含着对可怜人的同情和怜悯;岁月将巴金的黑暗记忆漂白,将他的憎恨冲淡。面对现在,他多了一份理智、多了一份冷静,对未来隽永深湛的希望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使对灯光产生渴望和依恋。在对封建制度控诉的过程当中,巴金并没有回避,我们仍旧能够感受到他对祖父的爱,对子孙后代的爱。这种爱深刻而隽永,既具有复杂性,也具有深刻性,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人性之美。面对家族的没落,长辈们始终坚持“长宜子孙”,希望子孙们能够在爱的滋润下,一生衣食无忧;但是,对于晚辈而言,长辈们将他们束缚在封建礼教的条条框框当中,他们的心灵无法自由,他们希望摆脱长辈的封建束缚,在心灵的灯的指引和带领下,走向广阔的世界,拓展视野,开阔眼界。巴金在爱恨交织的情感之中,激情得到沉淀,从容的宣泄着,理性的思考着。正如巴金对自己作品所描述的那样,他的作品当中爱恨并存,我们能够从中感受到文章所蕴含的隽永深湛的希望。

四、希望的光永不熄灭

(一)由“失望”到“希望”

“此时中国人民正蒙受灾难,但希望之火点燃在人民心中,这是一个光明与黑暗决战的时代”。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巴金的家没有了。在桂林的巴金,脑海当中重新涌现出“爱尔克的灯光”,姐姐爱尔克点燃的长明灯、亲人之间点的火炬、陌生人家中的油灯,灯光无处不在。虽然形式不同,却都有光有热,代表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爱尔克的灯光,虽然并没有唤回远航的弟弟,但是,爱尔克的灯光却为航海的人们照明了前方,指引着他们前行。巴金姐姐的死,给他很大的打击。这件事促使巴金觉醒,他知道不能像姐姐一样,被封建家庭吞噬,他要点燃火炬、扬帆前行。即使他遭遇暴风雨,火光熄灭,人们也会被他作品中传达的勇敢执着的精神所感动和鼓舞,使得失望的人们能够重拾希望,继续前行。

(二)照亮人们的心灵

在《巴金文集》当中,巴金再次提到了《爱尔克的灯光》这篇佳作,他运用凝练的笔触,重新讲述了爱尔克的故事,但是他对这篇散文当中的一个关键词语进行了修改,他将“最后她带着失望进入坟墓”改为“最后她带着希望进入坟墓”,虽然两句话仅仅只有一个字的差别,但是所传达的意境迥然不同,“希望”二字,将巴金的整个心路历程也进行了概述,从中我们能够体味到沧桑之感;“希望”二字,也能够展现出巴金对“爱——火——希望”的弘扬,正所谓“有你在,灯亮着”。巴金虽然逝去,但是我们通过阅读他的作品,能够感受到巴金那颗火热的燃烧的心。他用他的笔,为前行的人们点亮一盏明灯。这盏明灯闪耀的光芒,照亮了人们前进的方向,至今温暖着人们的心灵,也为文化的传承和弘扬点燃了希望,指引人们前行。正如2003年“感动中国”人物巴金的颁奖词所说:“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历史巨变,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他在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点亮多少人灵魂的灯塔;他在人生中真诚的行走,叩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他贯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热情、忧患、良知,将在文学史册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

参考文献:

[1]许嘉;灯:心灵中永远的慰冀——解读巴金《爱尔克的灯光》与《灯》[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2]同温玉;巴金散文中的“灯”意象[J];《时代文学(理论学术版)》;2007年11期

[3]張存孝;巴金中篇小说艺术新论[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15年03期

[4]焦建芳;论巴金小说的题材、思想意蕴及叙事特色[D];宁夏大学;2015年

作者简介:

王剑霞(1971-),女,陕西岐山人,陕西警官职业学院人文教学部,学士,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猜你喜欢
巴金解读心灵
一生
巴金的“不在意”
巴金人物轶事——因书得爱
冬日苏格兰 震撼心灵的美
美味下饭剧,胃与心灵的治愈
唤醒心灵
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特色的解读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小巴金“认错”
心灵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