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管圈活动对降低临时性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性感染发生率的影响

2017-04-20 02:14何莹孙亚南付航羽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圈员品管圈血流

何莹,孙亚南,付航羽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净化室,沈阳110001)

品管圈活动对降低临时性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性感染发生率的影响

何莹,孙亚南,付航羽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净化室,沈阳110001)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净化中心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确立活动课题为降低临时性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性感染发生率、进行现状调查、分析产生原因、设定目标和制定对策并实施。开展品管圈活动后,临时性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性感染发生率从16%降到5%。

品管圈;血液透析;中心静脉导管;感染

Clinical Efficacy of Quality Control Circle Activity on Reducing the Incidence of Temporary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Related Blood Infection

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是由日本学者石川馨所倡导的质量管理活动,指同一工作场所、工作性质相似的基层劳动人员,自动自发地进行品质管理活动所组成的小集团。QCC管理理论具有计划性、系统性和程序性的特点,它已经在多个领域进行应用并且得到良好的效益[1]。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净化中心于2014年6月开展了以“降低临时性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性感染发生率”为主题的品管圈活动,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发生在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性感染者26例,血管通路颈内静脉置管19例,股静脉置管7例,均符合卫生部2001年《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诊断标准:(1)静脉穿刺部位有脓液排出,或有弥散性红斑(蜂窝组织炎的表现);(2)沿导管的皮下走行部位出现疼痛性弥散性红斑并除外理化因素所致;(3)经血管介入性操作,发热>38℃,局部有压痛,无其他原因可解释;(4)导管尖端培养和(或)血液培养分离出有意义的病原微生物。

1.2 方法

1.2.1 成立QCC:圈名为齿轮圈,寓意为护理工作应如同齿轮运转一样,有严谨的态度和慎独精神。圈成员由科室10名护士自愿报名组成,护士长担任圈长(兼辅导员),圈员平均年龄(30.12±5.91)岁;其中主管护师2名,护师6名,护士2名;全体圈员从事血液净化专业2年以上,均具有本科学历。

1.2.2 组织圈会:每周召开2次圈会,每次30 min~1 h,圈员各抒己见,圈长进行工作点评,以利于圈员不断改进,纠正纠偏,保证成效。

1.2.3 确定主题:(1)运用头脑风暴法,鼓励圈员结合临床护理工作列举需解决或改进的问题,分别从上级政策、重要性、迫切性和圈能力4方面评分,分数最高为活动主题。(2)主题选定理由为临时性血管通路是患者生命线,护理不当易引起各种并发症,维持良好的血管通路有助于提高透析质量。

1.2.4 现状分析与目标值设定:以2014年6月开展QCC活动为临界点,将开展活动前(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性感染的20例作为对照组,发生率16%。护士操作不规范6例(30%),导管留置时间过长(≥40 d)6例(30%),患者自我管理差5例(25%),未观察导管置管部位敷料情况3例(15%)。将开展活动后(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性感染的6例作为实验组,发生率4.55%。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和文化程度上无明显差异,有可比性。根据现状制作改善前柏拉图(图1),应用80/20原则,本次活动改善重点是:(1)重新修订中心静脉导管护理操作标准化流程与规程,提高护理操作技能;(2)明确中心静脉导管使用规范;(3)加强患者自我管理。

根据目标值=现况值-改善值(现况值×改善重点×圈能力),目标值为4.44%。

1.2.5 原因分析:通过综合分析与整理,绘制鱼骨图,见图2。

图1 临时性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性感染改善前柏拉图

图2 临时性中心静脉置管相关血流性感染

1.2.6 对策拟定、实施与评价:(1)完善临时性中心静脉导管护理标准化流程与规程。以《血液净化操作标准流程(2010)》(简称《SOP》)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T433⁃2013)》为基础,实施临时性中心静脉导管护理操作标准化修订,包括环境评估、手卫生、无菌操作、操作步骤及流程等内容,制定临时性中心静脉置管使用原则与标准、并发症处理临床路径,进行系统培训,按照评价标准定期对护理操作及并发症处理流程进行评分,分值各100分。(2)制定患者中心静脉导管日常自我管理卫教材料,内容包括日常中心静脉导管保护行为、注意事项和紧急事件处理方法等,统一对患者及家属通过讲座方式进行讲解指导,发放自我管理每日记录表,指导患者及家属正确填写,定期上交记录表并进行评分,每项内容分为完全做到、部分做到、未做到,依次赋予3分、2分、1分,总分45分。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措施效果评价

实施QCC活动后,护士在标准化操作、并发症处理流程和导管自我管理上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2 组临时性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性感染发生率

实验组临时性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性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见表2。

2.3 无形效果评价

采用自行设计的评分表对QCC小组成员进行调查。该评分表由6个方面组成,包括解决问题能力、责任心、团队凝聚力、组员积极性、荣誉感和沟通与协调能力。每方面1~6分,分别统计6方面的总和,然后求平均值,制作雷达图,见图3。在实施QCC活动前后,QCC小组成员在沟通与协调从2.2分提升到3.2分,团队凝聚力从3.7分提升到4.1分。

图3 QCC小组成员综合能力改善前后雷达图

表1 护理措施效果评分

表2 2组临时性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性感染发生率比较

3 讨论

近年来,QCC活动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管理部门倡导各科室尝试使用该管理工具解决临床中出现的问题,采取头脑风暴方法分析其产生原因,制定有效措施加以改进,以便提高患者满意度及保证医疗质量。QCC活动实施的基础是圈员们为了解决临床工作中的棘手问题,自发形成质量改进小组,提高了积极性。在绘制鱼骨图时,圈员们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查阅文献和书籍,寻求产生问题的真正原因,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设计和实施护理对策中,圈员享有参与和管理权,提高了护士的质量管理意识,激发了工作热忱和主人翁意识[2]。

临时性中心静脉导管是患者的生命线,在美国中心静脉导管感染发生率为2%~4%[3]。如何有效避免临时性中心静脉导管的感染发生成为血液透析医护人员关注的重点。中心静脉导管感染与环境和皮肤因素、导管置管部位、导管留置时间、医护人员因素、患者机体免疫力低下和置管部位皮肤护理有关[4]。确立以“降低临时性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性感染发生率”为主题的QCC,主要从规范护士操作、加强置管时间≥4周患者的护理管理和协助患者向良好行为改变3个方面重点实施。QCC活动实施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性感染的发生率从16%下降至4.55%,达到了预期目标。

综上所述,QCC可作为临床工作质量持续改进的重要工具,达到持续改进医疗质量的目的[5]。

[1]张幸国.医院品管圈实战与技巧[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1-2.

[2]李琳凤,张毅,吕海瑛.品管圈在我国护理质量控制中的应用现状[J].护理管理杂志,2014,13(11):800-801.

[3]朱国强,田洋.如何在出入境人员中实现行为转变理论模式对艾滋病行为干预[J].旅行医学科学,2006,12(1):8-10.DOI:10.3969/j.issn.1006⁃7159.2006.01.004.

[4]刘婕.中心静脉插管感染因素与预防的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15(2):184-185.DOI:10.3760/cma.j.issn.1674⁃2907.2009.02.039.

[5]张幸国,王临润,刘勇.医院品管圈辅导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0-11.

(编辑 于溪)

R473.5

A

0258-4646(2017)04-0365-03

10.12007/j.issn.0258⁃4646.2017.04.021

何莹(1983-),女,护师,本科. E-mail:173887321@qq.com

2016-05-18

网络出版时间:

猜你喜欢
圈员品管圈血流
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的研究进展
品管圈在持续改进医疗器械临床试验全周期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依托PDCA管理推进全科品管圈活动的开展
超微血流与彩色多普勒半定量分析在慢性肾脏病肾血流灌注中的应用
CT肺叶血流分布造影在诊断肺栓塞中的应用价值
基于系统论SPO模型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干预实践
品管圈活动在普外科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用品管圈活动方法提高急诊生化检验及时率
品管圈活动在糖尿病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品管圈在降低ICU 患者上肢肿胀发生率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