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协同管理的员工不安全行为管理模式

2017-04-29 09:33高士钢
经营管理者·下旬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无意识激励惩罚

高士钢

摘 要:安全是企业稳定、持续、高速发展的根本保证,安全问题历来是企业生产的头等大事。随着科技日趋进步和企业机械设备稳定性与安全性的不断提高,直接由机械设备故障导致的事故发生率大幅降低。但目前企业的安全形势依然不容乐观,通过对大量事故原因的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安全事故属于责任事故,其中80%以上的安全事故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由此可见,人为因素对企业安全生产的影响日益显著,已经成为引发安全生产事故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因此,研究如何有效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对安全生产有着极其重要的意義。

关键词:非故意 无意识 激励 惩罚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类生产活动中的安全问题得到了越来越高的重视,但是纵观近年来我国安全事故发生量仍然巨大,如何有效控制事故的发生成为摆在安全管理人员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不安全行为

1.不安全行为产生的原因。目前对不安全行为的分类有很多种,包括:按表现形式分类、按生产过程的阶段分类、按行为后果分类、按行为产生的根源分类等。本文中按照行为产生的根源分类,将不安全行为分为两种:有意不安全行为和无意不安全行为。

有意的不安全行为:是指有目的、有意图,明知故犯的不安全行为。一般分为两类:错误和违反。错误是由于人陷入认知上的“隧道效应”,当面对与自己已形成的概念不相容的信息时往往给予排斥,坚持先前的判断和决策。违反是指在常规或应急情景下,操作人员走捷径或者认为现行规程不如自己的办法好或者不得不采取“冒险”做法。

无意的不安全行为是指非故意的或无意识的不安全行为。人们一旦认识到了,就会及时地加以纠正。一般分为两类:疏忽和遗忘。疏忽和遗忘主要发生在技能型动作的执行过程中,主要是因为人丧失(或分散)注意力或由于作业环境的高度自动化性质所致。

2.不安全行为的控制策略。不安全行为在事故的发生中起着主要作用,它不仅可以导致事故隐患的存在,而且可以触发事故隐患发生事故。因此,控制不安全行为的发生可以大大降低事故的发生率。行为安全与人本身的特性、工作环境和管理状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控制不安全行为要从这几个方面下手。

2.1工作环境的安全化:行为者的每项行为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不安全的环境会直接影响到人的不安全行为。因此,必须建立良好的工作环境,有效控制危险源,避免由于环境缺陷导致的不安全行为。

2.2管理的安全化:建立完善的安全制度;执行严格的工作现场检查;适当运用激励和惩罚手段;创立良好的安全工作氛围。

2.3人的安全化:人的安全化是指作业人员操作技能水平、生理状况、心理状态达到安全的要求。想要达到认得安全化,所要采取的措施,诸如提高人的安全技能;合理调节人体生物节律;强化人的安全意识;调节好人的情绪等。

三、不安全行为管理模式

人的不安全行为管理核心就是对人行为的控制管理。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从思想上强化安全意识,从行为上加以规范,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强化员工的安全行为,最终实现安全生产的目的。

目前,国际上采用的不安全行为管理模式很多,从对人行为控制角度不同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行为安全管理,针对于员工的不安全行为,进行纠正和管理,如杜邦公司推行的STOP项目、英国BP石油公司ASA管理模式以及当下国外较为流行的BBS行为安全管理流程等,这些不安全行为管理模式主要都是在国际上得到认可的,成为很多企业竞相效仿的新型模式。另一类是安全文化管理,通过塑造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从员工的安全意识出发,杜绝其不安全行为。

行为安全管理的核心是针对不安全行为进行现场观察、分析与沟通,以干扰或介入的方式,促使员工认识不安全行为的危害,阻止并消除不安全的行为。行为安全管理模式中的4个主要步骤:识别关键行为、收集行为数据、提供双向沟通、消除安全行为障碍。

安全文化建设是一种新型的控制不安全行为的方法。它注重人的观念、道德、态度、情感等深层次的人文因素,通过教育、宣传、奖惩、创建群体范围等手段,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的安全素质,改进其安全意识和行为,从而使员工从不得不服从管理制度的被动执行状态,转变成主动自觉地按照安全要求采取行动,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不安全行为管理的一种“软”对策,它对于不安全行为的管理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

作为不安全行为管理的两大类方法:行为安全管理和安全文化建设,从表面上看,这两者是对立的,行为安全管理注重于不安全行为的识别和纠正,重点观察一线员工的关键操作行为,这种模式对控制无意不安全行为有着显著地效果;而安全文化建设着重于企业安全文化的基础作用,强调其通过培养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提升安全素质来达到控制员工的行为,这种模式对控制有意不安全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

四、不安全行为协同管理模式

1.不安全行为协同管理模式理论基础。员工不安全行为协同管理模式的设计主要是运用管理协同理论。管理协同是指运用协同论的基本思想和方法,研究管理对象的协同规律并实施管理的一种理论体系。其目的是更加有效的实现系统的整体功能效应。对企业组织而言,企业管理协同就是指用协同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来指导企业的管理实践活动而形成的一系列管理思想、理论和方法的总称。管理协同突出强调要素间协同、配合的思想。此理论应用到不安全行为管理中,是要实现安全系统要素的优势互补,聚合放大和功能倍增,将行为安全管理和安全文化建设有机地统一起来,更好地进行不安全行为的管理。

管理协同的基本原理主要有序参量选择原理、管理役使原理、管理涨落导向原理、管理互动性原理和管理协同功能倍增原理。管理互动性原理和管理协同功能倍增原理是本文主要理论基础。

2.协同管理模式基本要素。在充分考虑我国国情的前提下,提取两类模式中对我国当前控制不安全行为适用的要素进行改造,并利用管理系统理论对两者的要素进行整合,这可以使企业安全文化和行为安全管理相关环节充分配合,减少或避免某些环节的无效作业或内耗,提高相关要素在协同过程中的实施效能,最终达到两者的优势互补和协调发展,这也为员工不安全行为协同管理模式的有效运行提供了前提条件。

对两类模式的要素进行协同整合,选取下列要素作为协同模式的基本要素:现状评估、目标设定、建立制度、培训教育、行为观察流程、沟通交流机制、激励机制和反馈流程。

3.协同管理模式流程。根据管理协同理论中管理互动性原理,为了提高不安全行为管理模式绩效,建立积极健康的企业安全文化,必须对模式中的新要素进行协调,使各要素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激发,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为实现这一目标,本文根据前文归纳的协同要素对不安全行为协同管理模式运作流程进行了设计。

4.协同管理模式的优点。同以往的模式相比,不安全行为协同管理模式具备了以下四方面优点:

4.1有效解决我国企业不安全行为管理中很多现存问题。协同管理管理模式的设计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解决我国企业不安全行为管理现存问题。模式设计过程中也吸收了当前企业中一些不安全行为控制要素,这些要素经过改进再有机的整合到协同管理模式之中。这不仅使该模式更加贴近我国企业现状,也使这些要素有了新的生机。例如:传统安全管理体制下也重视培训教育工作,但员工常常是迫于管理制度和可能面临的惩罚压力,被动的参加各种培训,培训的方式相对单一,效果也有限。而协同管理模式对传统培训方式进行了变革,注重实际工作能力的提高,并激发员工的安全价值观和创造力,从自身实践出发,灵活运用各种信息,使员工产生新的想法、思路等,创新具体的安全工作。

4.2实现安全管理短期目标和长远规划的有机结合。研究表明,行为改变的实施可以在短期内提升企业的安全绩效,但人们对以往的不安全行为存在很大的惯性,一旦他们对安全行为的注意力转移,又会恢复到往只的不安全习惯上;而企业安全文化虽然很难改变,即使能改变,其进程也很缓慢,但是一段时间后,人们会不自觉地将这种安全文化融入到自己的日常行为中,且长期以后慢慢形成一种习惯。由此可见,协同安全管理模式的建立无疑是实现安全管理短期目标和长远规划的最佳途径。

4.3解决安全文化建设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许多企业把安全文化建设工作当作一项面子工程来做,简单的将领导表态、开会、造势等同于安全文化建设,忽视了安全文化对不安全行为管理的促进和提升作用,使安全文化无法有效的开展和执行,产生了和生产实践脱节的现象。企业安全文化与行为安全管理协同安全管理模式可以将安全文化建设具体化,使员工有个清楚的认识,提高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贯彻力和执行力,使安全文化建设真正落到实处。

4.4实现不安全行为管理的增效。单一的实施企业安全文化或行为安全管理模式,由于受各自运行模式、自身功能、分析方法、运行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往往在运行过程中出现偏差和不足。通过协同安全管理模式则可以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能够使两者各个方面得到有机的结合,形成统一的目标,在不安全行为管理过程中优势互补,使该协同安全管理模式达到“1+1>2”的目的。

五、结语

不安全行为协同管理模式在传统不安全行为模式的基础上,建立协同管理模式,实现企业安全文化与行为安全管理的协同,控制员工不安全行为,使“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它不仅借鉴和吸收了行为安全管理方法和安全文化中的可取要素,而且该模式的运作流程能够很好的被我国企业运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国汉君.内一外因事故致因理论与实现安全生产的途径[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7(7):46-53.

[2]Christian ESafety risk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ESA approach[J].Reliabil Engineering and System Safety,1 995,(49):303-309.

[3]王志岗.人因事故的控制与管理方法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4]叶龙,李森.安全行为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5]隋鹏程.安全原理系列讲座第六讲单因素事故致因理论[J].现代职业安全,2004,(10)38.

[6]覃容.事故致因理论探讨[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05,(3):1.10.

[7]李万帮.事故致因理论述评[J].南华大学学报,2007,(1):57.61.

[8]胡传先.轨迹交叉论在安全生产中的运用[J].铁道物资科学管理,1995,(6):25.

[9]李豪.应用系统安全理论探讨分析事故控制途径[J].铜业工程,1999,(3):34.35.

[10]刘绍权.强化安全系统工程管理的基础与保证[J].安全與健康,1995,(3):12—13.

[11]徐德蜀,邱成.企业安全文化简论[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12]任建国.安全评价在我国的发展历程[J].劳动保护,2005,(4):8.10.

[13]陈宝智.安全原理[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无意识激励惩罚
神的惩罚
Jokes笑话
惩罚
浅析《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的“群体心理”
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
高职院校化工总控工技能大赛的培训模式与对策分析
EVA价值管理体系在S商业银行的应用案例研究
浅谈小学语文个性化习作的教学策略
真诚激励,关爱相随
“改变生活”的另类方式:论超现实主义的文学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