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境遇下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升级与转型

2017-04-29 10:13王啸
经营管理者·下旬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内部审计大数据国有企业

王啸

摘 要:本文概述大数据时代境遇为国企内审质量提升带来的机遇,思考大数据时代境遇下国企内审质量遭遇到的新风险,思考催动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转型与升级的路径。

关键词:大数据 国有企业 内部审计

一、大数据时代境遇下为国企内审质量提升带来的机遇

1.改善内审工作质量。大数据境遇下,内审部门借力信息系统和数据平台,将更系统地了解企业运营态势和风险状况,更全面的覆盖公司经营管理的各关键环节,使审计项目安排和计划更加科学、合理。基于审计效率的提升、审计思维的转型和内审增值功能的强化,国企内部审计工作的广度和深度向纵深推进;信息沟通便捷度提高、审计时效性增强和审计整改动态监控措施的落实,将更好地发挥审计监督、咨询和服务职能,有效改善内审工作的质量。

2.支撑内审工作破局转型。在大数据时代境遇下,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国企管理信息化程度水涨船高。信息环境下审计工作对纸质原始资料的需求逐渐下降,而对电子化、数据化资料的需求大幅提升;随着规模性国企各种数据平台构建和信息系统升级,企业信息体量日益增大,信息共享日趋便捷,审计大数据分析工作有了广阔空间;不断发展的数据发掘和分析思路、工具及方法,将使国企内审工作摆脱以往对样本抽样和现场审计的依赖,逐步实现全面审计,内审破局转型具备了前所未有的支撑。

3.降低被审计部门配合和干扰风险。在大数据时代境遇下,被审计单位即国企各下属企业、职能部门和临时组织的全部信息,已在其持续运营过程中自动同步录入和存储至信息系统或数据平台中。审计人员为开展特定审计项目需要取得的相关资料,只需要获得特定系统的相应操作权限即可自由浏览和筛选;审计人员借助软件可从信息系统和数据平台中直接获得审计证据,既能避免受到被审计部门配合程度的影响,也能规避从被审单位获取的审计资料已被其修改和修饰,导致“假账真审”的风险。

4.提升内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大数据境遇下内审部门开展工作,通过信息系统或数据平台,收集基础资料和进行数据分析,减少了审计抽样和现场审计的工时;借力信息技术和系统思维,可以迅速审视过往的风险事項和控制活动,识别和评估企业经营管理面临的各项风险因素,不间断对企业经营数据进行分析和预警,尽早提出审计建议,协助管理层制定措施应对风险,催动内审从事后监督向事前和事中监督转型。

5.促进内审服务增值功能的实现。在大数据境遇下国企内部审计工作基于信息技术的支撑,相当部分的审计基础工作诸如信息收集、汇总和分析将由机器替代人来完成,会将部分内部审计资源从计算、复核等基础工作中解放出来,审计人员转而可投入到企业管理更高、更深、更为复杂的维度和方向中。换而言之就是,能投入更多的审计资源评估公司战略风险,思考公司价值提升路径,为企业提供管理咨询;大数据境遇下审计人员系统、综合和前瞻思维,是审计部门实现价值增值功能的基础。所以从宏观方面来说,大数据时代境遇到来,为内审部门充分发挥增值服务功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是内审工作质量最为重要的提升。

二、大数据时代境遇下国企内审质量遭遇到的新风险

1.数据失真和安全风险。在信息化时代境遇下,国企内审工作在基础信息方面,由于对信息系统及数据平台的依赖度较高,有效规避人工涉入过多而滋生的主观风险的同时,却面临多维度而且可能是普遍性的数据失真和安全风险。具体而言,在数据分析工具和方法不成熟的情况下,存在把部分有用信息排除在审计人员视线以外的风险;在信息管理机制落实不到位的情况下,数据录入存储环节可能存在弄虚作假的风险;在企业信息系统安全保障不充分的情况下,系统数据面临中毒泄露或被恶意篡改的风险等,均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国企内审工作的质量。

2.人力资源风险。在大数据时代,任何类型的审计项目实施均依赖于信息技术的使用,国有企业内审工作也是如此。在这种情况下,审计团队运营信息化手段和方法开展工作,不能单纯依靠外界技术人员的咨询性辅助,审计骨干应该具有这方面的胜任能力,唯有如此风险测评、内控薄弱环节的诊断才能有的放矢。部分国企在人力资源政策方面不如民营企业灵活高效,团队稳健的背后隐藏着人员素质与信息环境不匹配的风险。另外,大数据时代本身社会变化难以把握,国企内审部门在相关人才储备方面往往偏于滞后,容易导致内审人员业务素质与外部信息环境发展不相适应的风险。

3.基础支撑乏力风险。目前,大数据时代虽然已经成为熟语,不过应该承认其成熟度或者发展阶段相对有限。具体到国有企业而言,虽然规模普遍偏大的国企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相对领先,不过其构建的信息系统及系列平台,和成熟化的大数据平台相比尚且存在较大差距。更关键的是,目前地域大数据金额行业大数据平台的建设尚处于启动或初步发展阶段,和企业等组织的对接比较有限,制约了国企内审利用外部信息及数据的可能及程度,进而制约了审计质量提高的水平。

4.末端失衡风险问题。国有企业推进内部审计工作,为了充分发挥大数据的优势,应该确保其各业务、工程项目和分支机构信息化水平达到一定的标准。不过,在实务层面,国有企业的经营环境比较复杂,部分工程项目、基层销售网点和涉农等方面的业务的信息化水评较低,可能暂时不具备开展数据分析的条件,受地域或部门本位主义等方面因素影响,信息软件和平台构建也存在一定的标准壁垒,会制约信息技术的使用,也将影响内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三、催动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升级与转型的思考

1.开放推进信息化建设。国有企业借力大数据时代境遇的利好及优势,推进内审工作质量和水平的提高,需要开拓思路继续深化企业信息化建设。具体而言,就是在积极参与国家、地域、行业等多维度的大数据平台构建的基础上,深入推进集团或者公司的云审计平台建设,积极借助外力倒逼公司信息化水平的提高,规避末端失衡等风险问题,进而为内审工作质量提升及服务增值作用的发挥奠定坚实的基础。

2.系统优化人力资源管理。面对大数据给内审及国企经营管理工作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国有企业应着重思考人力资源管理政策的优化升级。首先应该坚持资源储备适当超前的原则,避免出现团队胜任能力滞后于时代需要的窘境;其次应该系统推进,根据具体情况有步骤分层次地克服国企人力资源的机制束缚,提升其相对于外界需求的灵活度;再次应该坚持培训、新聘及借助外力等多头并举的工作思路,以期在条件既定的情况下收益最大化。

3.创新提升内审工作实务水准。在国企内审实务层面,面对大数据时代境遇带来的发展机遇,应该鼓励审计工作思路和方法创新,创造性地推动内审工作转型升级。首先,应该思考和大数据相适应的审计工作思路和模式转型,摆脱过往孤立审计的思维局限,构建多维度、宏观性的审计思维,应对快速变化的环境和风险;其次在内审工作模式转型过程中,不断优化内审工作机制,加强对审计发现问题整改情况的跟踪落实和审计方法及成果的标准化,提高工作效率和效益;再次,探索内审技术及方法创新,以数据发掘、数据分析及数据利用为重心,积极尝试效益审计、舞弊审计等新的工作思路,逐渐构建适用于特定企业、特定生产线或者特定建设项目的审计方法模型,构建新的方法体系。

大数据时代国企内审工作面临机遇和挑战,审计人员应该绷紧风险意识之弦,紧抓内部控制之筋,用好信息技术之利器,为国企转型升级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刘荣. 浅析“大数据”时代的内部审计应对策略[J]. 中国内部审计,2015,(05):42-46.

[2]李健,王春昕. 大数据环境下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实践与探讨[J]. 中国内部审计,2015,(07):48-53.

[3]程平,崔纳牟倩. 大数据时代基于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内部审计[J]. 会计之友,2016,(16):122-125.

猜你喜欢
内部审计大数据国有企业
新时期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
国有企业加强预算管理探讨
如何做好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引领工作
浅析SAP系统在石化企业内部审计中的运用
新常态下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研究
图书馆内部控制建设的深度思考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
完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