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社工机构人才流失问题研究

2017-04-29 10:53李梅高妍
经营管理者·下旬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流失率社会工作者社工

李梅 高妍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加快和公众需求的多元化发展,政府自上而下地推动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社会工作”这个名词连续三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三年的强调,体现出来的是政府对社会工作的重视,大量的民办社工机构也因此应运而生、与日俱增。然而不容忽视的是这一行业面临的人才流失问题,大量民办机构都存在“招人难”、“留人难”的两难问题。

“招人难”问题指的是民办社工机构在招收高校社工毕业生面临的困难,许多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一毕业就转行,这种一毕业就转行的现象在社工系学生看来极为普遍,但同时也给社工机构带来很大困扰。在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有很多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常魏、茅馨丹(2009)通过问卷调查与个案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N学院社工系学生的就业状况进行探究。该文主要是从毕业生的自我感觉、求职困扰、专业对口、专业认知、专业认同、工资收入、工作满意度这走个方面来进一步解释社工毕业生的就业状况。2009年北京市从首都高校应届毕业生中选用2000名本科生、研究生到社区的社会工作站做社会工作者。但截止2010年1月,有300多人没有到岗,有200多人离职,流失率高达25%以上。白新睿(2010)和侯典牧、杨丽安(2011)分别对此现象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分析了大学生社工人才流失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原因,分别是大学生对工作满意度太低、对社区工作缺乏了解,导致人员配置失衡、岗位和发展方向不明确,缺乏职业发展规划等三个方面原因。栾文敬(2013)对保定市X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流向的情况进行分析,近4年来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毕业生的整体就业状况虽然不错,但是就业不对口现象严重。刘文瑞(2016)对北京、成都两地135名社工专业学酥进行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只有16.2%的学生表示毕业后会选择从事社工,而有将近一半的学生表示不愿意做社工。杨可瀚、周炎炎(2017)通过以 X高校为例的问卷调查了解了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的择业意向及影响因素,调查结果显示X 高校的社会工作本科生的择业意向缺乏对自己的一个合理清晰的职业规划和定位,都在追求平稳的铁饭碗工作,缺乏吃苦耐劳、迎难而上的斗志。大家更加看重的是国家政策扶持,单位提供编制等。所以从总体上看,社工专业毕业生对于从事社工行业的意愿普遍不高,从而直接导致大量民办社工机构难以招到对口的社工毕业生。

“留人难”问题指主要的是在职社工的人才流失现象,许多在职社工往往在工作较短时间就选择离职,给社工机构带来了很大的损失,既增加了机构的运营成本,也对工作开展造成很大影响。根据深圳市社会工作者协会的数据到去年年底,深圳市的社工流失率已达19.8%,几乎达到了 20%的人才流失警戒线。在流失的社工里绝大多数并非跳槽而是直接转行。陆飞杰(2011)对上海50位一线社工进行访谈,尝试对社工离职的主要原因进行探索,总结的原因共有四点:一是赚钱少、薪酬待遇低,这个是社工离职最主要、最核心的原因。调查显示目前上海市社会工作者的月薪低于上海非私营单位职工的人均工资水平,徘徊在 2000~3000 元;二是工作内容繁杂,工作比较琐碎、繁复,使得大多数社工得不到满足感、没有成就感;三是发展规划小,政府大力对社会工作的支持力度依旧不大,支持效果差,使得不少社工人员对自身的发展空间感到迷茫,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前景缺乏信心。四是认可度低,一方面社工自身对社会工作的价值和理念不够认同,内在动力不足,很难注入高度的热情去投入到服务中去,另一方面是群众对社会工作的价值与作用认识不够,得不到社会大众的认可。孟圣御(2013)则是从社工个人层面、机构层面和社会环境三个层面进行分析的对上海杨浦区三家典型社工机构的人才流失现状进行详细调查。刘文瑞(2016)对北京、深圳和成都三地23家民办社工机构和3家相关政府管理部门进行走访调查,调查数据显示 有61.5%的在职社工认为本单位的社工流失率高或者非常高。在被调查的355名社工中,有22.1%的人表示后悔选择了从事社工,在询问被调查者未来几年是否会换工作时,有22.8%的人表示会换工作,仅有27.9%的人明确表示不会。能够看得出来在职社工的流失率还是偏高的,而且对工作的满意度较低,流失风险较大。从以上观点可以看到,关于在职社工的流失率问题比较突出,在对原因的剖析上具有不同的角度和侧重。

“招人难”、“留人难”的问题不仅仅是民办社工机构的痛,也是整个社会的痛。(1)推进社会工作的体制改革,破除体制障碍。社会工作专业化和职业化是在体制改革中发生的,它涉及到社会福利体制、行政管理体制、教育体制和就业及人事体制(王思斌,2006)。事业单位的改革滞后、非营利组织不发达,对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造成了某种困难。一直以来在夹缝中求生存的社会工作需要政府来帮助、促进管理体制的改革,只有将社会工作纳入整个社会管理与社会服务的制度框架中,这样才能创造更多的社会工作岗位,使社会工作人才学有所用。(2)加强民办社工机构自身的规范性发展。让民办社会工作机构的社工专业人才有着清晰的职业成长路径与发展规划。在现行民办社工机构的人才培养体系中,缺乏可操作的社工专业人才培养路径,这种问题在一些规模较小的民办社工机构显得更为突出,在职的社会工作人员因为机构规模的限制无法有更多的发展空间,在发展受限的时候只能选择离职、跳槽等。工资待遇以及福利保障对于一个人的生存发展十分重要,只有基本需要保障到位才能够让社工人才安心踏实地工作。(3)提高社会对社会工作的认同度。“得民心者得天下”同样是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我们应该用大众能够接受的方式来推广和宣传社会工作,借助媒体和各种公益性活动等拉近社工与民众之间的距离,激发大众对社会工作服务的兴趣,从而促进社会工作的社会化进程,取得社会大众层面的广泛认同,扩大社会工作在整个社会的影响。营造一个社会工作的环境和社会意识是十分重要的。社会工作者在社会上应当像律师、医生这样具有独特的功能和意义。

参考文献:

[1]常魏,茅馨丹.社会工作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J].社会工作,2009(5).

[2]白新睿.大学生社工流失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0(11).

[3]侯典牧,杨丽安.北京市大学生社区工作者工作现状调查[J].劳动保障世界,2011(12).

[4]栾文敬,刘长青,付双乐.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及原因探析[J].社会工作,2013(4).

[5]刘文瑞.民办社工机构社工人才流失问题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学报,2016(1).

[6]杨可涵,周炎炎.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择业意向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创业与人才教育,2017(3).

[7]陆飞杰.上海社会工作者的离职原因探析[J].社会工作,2011(11).

[8]孟圣御.上海市民办社工机构社工人才流失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13.

[9]刘文瑞.民办社工机构社工人才流失问题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社会科學院研究生学报,2016(1).

[10]王思斌.体制转变中的社会工作的职业化进程[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作者简介:李梅(1997—)女。江苏南京人。学习单位:南京师范大学。研究方向:社会工作。

猜你喜欢
流失率社会工作者社工
青春社工
生鲜猪肉肌细胞内外间隙和水分状态与持水性的关系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对职业流动影响的研究——基于对广州市社会工作者的调查
论我国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核心能力的培育
寿险公司个人代理人流失的对策研究
美国OTT服务用户流失率达19%
社会服务机构中社会工作者激励因素研究
社工
此“社工”非彼“社工”——对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概念的澄清
医务社工的昨天和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