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供给侧改革来调整人才培养方向的探究

2017-04-29 10:53李颖芳
经营管理者·下旬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供给侧高校

李颖芳

摘 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于高校而言,也同样适用。本文从供给侧改革的内涵出发,来探寻供给侧改革的内涵对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原因、影响和作用。深入探讨如何通过供给侧改革来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的途径,包括了政府层面,高校层面,教师层面,人才培养方面的层面,以及个人层面等等。通过此类分析,从而达到供给侧改革对人才培养方向的影响的深刻剖析。

关键词:供给侧 高校 人才培养方向

一、供给侧改革的实质和内涵

2016年1月26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实现资源最优配置,使得提供的供给能够满足所有的需求,从而实现供求关系的平衡,实现经济稳步增长。需求侧改革的三驾马车是投资、消费、出口,而供给侧则包含了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新机制等因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强调有效供给为目标,解决过剩的产能,提升创新能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经济结构深入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优化投资结构,优化产权结构,优化分配结构,优化流通结构,优化消费结构等方面,来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共享的发展理念,从而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从某种意义上讲,对产品而言,过剩的产能可能就是创新能力的欠缺。那么,关于大学生就业找不到工作的问题,是否意味着高校在培养大学生的某些环节出了问题,我们该如何去探讨此类问题以及如何去解决此类问题?

二、通过供给侧改革来调整人才培养方向的原因

主要因素在于大学生存在就业难的问题。中国大学生的就业人数每年不断增加,而且大学生在就业心理方面也存在问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也存在一定的误区。造成大学生的就业难的现状。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根本原因在于供求关系的结构性失衡所造成的。“就业难”和“用工荒”形成鲜明对比。大学生一方面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用人单位招不到人。一是从大学生的角度来说,更倾向于去大城市和企事业单位生活和工作,所以,导致很多偏远地方的企业招不到大学生,造成大学生的供求结构失衡。二是技能型和应用型的人才更加受到企业的青睐,所以,文科生和基础性专业的人才受到冷遇。三是大多数企业更加愿意招收有工作经验的人才,比较排斥应届毕业生,这些原因也直接导致大学生每一年递增的就业难问题。

三、通过供给侧改革来调整人才培养方向的意义

1.供给侧改革是相对于需求侧改革而言的,需求侧强调出口、消费、投资,供给侧强调劳动、资本、技术等。以往,我们往往从社会企业需求的角度出发,根据企业的需求来设定专业的需求,这种方式有利也有弊,有利在于根据社会的需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但弊端也非常明显,就在于这种模式可能会呈现滞后性,往往按照企业的模式在培养人才,但等到学生毕业之后,可能出现供大于求的趋势。比如:法学专业、英语专业的人才模式的培养在出现“大热”之后的“大冷”,导致很多法学专业、英语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就业难的趋势。设想转变一下思路,能否从学校这个角度出发,从供给侧这个方向来培养人才,从而达到专业与就业的相融合。提供更多地有效供给和精准供给才能实现供求有效平衡和统一。

2.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改革是相辅相成的,强调供给侧不是不要需求侧,而是两者相互促进的。恰恰是通过供给侧可以提供更具有创造性的“需求”,正是供给侧的超前性与需求侧的刚需性相结合,供给侧的弹性和需求侧的硬性的相融合,才能促使我们在培养大学生方面具有引导性。通过供给侧改革来强调学校对培养人才的主渠道的作用的重要性,发挥高校的培养人才的重要作用,才能体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宗旨。正是学校对学生的密切关注和了解,才能真正挖掘学生的潜力和机遇,从而帮助学生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和目标。

四、通过供给侧改革来调整人才培养方向的途径

然而仅仅通过高校这个渠道来来实现供给侧改革对大学生人才培养方向的影响,其力度还不够,只有通过政府、企业、高校、教师、个人等各个环节形成合力,才能充分发挥供给侧的作用。

1.政府层面。教育主管部门是高校的指导部门,具有引领和带动的作用,也是每个高校的努力的方向,各个地方的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发展的指标,制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发展规划,出台相应的激励措施,鼓励企业深入学校,参与职业教育中来,探寻校企合作的模式的进一步深化,促进专业建设与用人要求进一步适应,从而促使政府形成良性的激励机制和创新机制,培养出更多的优秀的人才。

2.高校层面。高校作为供给侧的主要载体之一,首先要转变思维模式和思维观念,从被动向主动转变,积极地提出更有利于提供更多地大学生就业的岗位的意见和建议。不仅仅倡导学生只就业的思维,更应该倡导学生发挥自身潜力的奋斗目标,促使大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的思维方式。在与企业的转化的方式上,要做好人才培养方案的规划,最好要企业逐步参与到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更多更新的就业的政策的分析和目标制定,从而实现静态和动态的协调发展,从而避免了单一依靠需求侧所帶来的滞后性等弊端。高校应该改革教育方式,根据形势的要求,体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方针,培养出更多的复合型的人才。

3.教师层面。一方面,在高校中,教师作为教学的最前沿,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也更加地频繁,对学生的理解也更加地深入。在教育手段上要进一步更新和发展,体现与时俱进的精神和要求。在“工业4.0”和“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体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模式的要求,教师应该注重教与学的统一和发展,促使大学生积极地去探寻知识的源泉的力量。另一方面,鼓励教师更多地参与企业的实践中去,鼓励教师更多地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取得“双师型”的资格认证,从而实现校内教学和校外实践的有机结合,使得企业的资源和高校的优势实现有效的转化和提炼。同时,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的研发团队中去,促进教、学、产、研的协调发展。

4.人才培养模式的层面。一方面,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我们不应该仅仅重视最后的考试分数,应该多元化对学生进行考核,包括了平时成绩、期末成绩、个人品质、实践动手能力、沟通能力、以及思考问题的能力等等,建立多元化的考核机制,从而激发学生的潜力。另一方面,人才培养模式的专业设置方面也应该进一步细化,体现不同的专业也存在着不同的方向和规划,这种细化也会进一步拓展专业的外延,从而使得专业的发展具有可持续性的趋势。

大学生自身也应该转变思维模式,积极从自身入手,在不断地学习过程中,也不断地进行总结和思考,使自己的所学能够转化所用,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潘海红,高等职业教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就业难”和“用工荒”的矛盾为出发点,商贸人才[J],2017、3.

[2]李春燕,高校转型,从“供给侧”视角谈学生工作的定位与思考,辽宁科技学院学报[J],2016、4.

[3]洪林,工程类本科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的路径的抉择,常州工学院学报[J],2016、12.

[4]殷颖,供给侧改革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启示,中国成人教育[J],2016、16.

[5]杜世云,加强标准化教育实现人才_供给侧改革,优秀奖.

猜你喜欢
供给侧高校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创新创业为“供给侧”蓄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