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职业教育之产业工人职业能力的培养研究

2017-04-29 10:53王延娜
经营管理者·下旬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产业工人职业能力职业教育

摘 要:河南是一个人口大省,产业工人的职业能力和素质已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文章在对河南省优秀产业工人职业能力的构成要素分析基础上,探究河南省职业教育在产业工人职业能力培养中存在的困境并提出相应对策,为职业教育培养产业发展所需人才提供借鉴。

关键词:产业工人 职业教育 职业能力

为了适应当前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需培养大量的产业工人,这项重任需由职业教育来担负。河南当前正处于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关键时期,对产业工人的职业能力提出动态高要求,然而当前产业工人综合素质偏低,短缺现象严重,因此解決产业工人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提高产业工人的职业能力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河南省优秀产业工人职业能力的构成要素

目前我国将普通工人阶层分为产业工人和服务业工人两种类型,前者是凭借操作技能和体力从事生产和劳务服务,后者是为生产和服务提供辅助帮助,本研究所关注的主要是产业工人。

职业能力是对职业工作的显能、潜能及精神状态的整合,是将态度、知识、技能与价值观念有机整合的能力系统,其构成要素包括生存能力、生产能力和生成能力。

职业能力的三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使得职业能力的发展既存在连续性又存在制约性。如生存能力是最基本能力,对生长能力具有正向激励作用,促进高技能人才形成一定水平的职业生长能力,而高技能人才的能力水平差异制约着下层能力的跨界式提升。

二、河南省职业教育在产业工人职业能力培养中存在的困境

1.办学定位不准、对产业发展缺乏动态研究。职业教育办学定位不准主要体现在:一是目标定位不准,缺乏适应性。部分职业教育采用封闭单一的办学模式,没有形成有效的产学研相结合的育人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二是功能定位不全,缺乏互补性。有的职业院校没有立足于服务区域经济增长进行办校,没有依据自身优势,开展深层次、全方位的产学研合作,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为企业提供多样化的应用研究和技术服务,对区域经济的贡献率比较低。同时很多职业院校对产业发展态势不了解,设置的专业及课程与产业发展不匹配,加之职业院校对人才培养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可能现在还是热门的专业,等到学生毕业时情况已经发生改变,造就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为地区的产业发展提供服务。

2.河南部分职业院校内部问题。一方面缺乏“双师型”人才。河南高职院校的大多数教师缺乏在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工作经历,据调研发现,刚毕业就担任教师的比例远远大于从企业调入的比例,且新进教师上岗前缺乏相应培训,实践能力不强。另一方面在教学上缺乏课程改革和教学手段改革。很多职业院校在培养学生方式上,没有采用提高学生能力的课程模式,而是仍然采用学科本位的思想,教学手段单一,无法提升毕业生的就业实力,无法为社会输送更多具有创新思维与实践动手能力的优秀人才。

三、河南省优秀产业工人职业教育模式的优化路径与政策建议

1.构建“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一是企业与高校共建教学平台。企业协助高校建立实验实训基地,解决高校实验软硬件缺乏的问题,同时向高校提供相应技术支持,高职院校可以根据企业需求开设相应课程,并安排学生在修读课程过程中到实验实习基地进行训练,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二是企业定期举办高校师资培训。企业可以协助高校每年定期举办教师培训和研讨班,邀请高校教师、行业专家进行座谈,帮助高校师生更好了解业界动态,探讨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方向等。三是企业与高校开展联合科研。企业为申请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高校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高校为补充的研发创新体系。四是企业支持就业促进工程。一方面企业可举办大规模校园招聘会,另一方面可联合多个企业建立大学生实习就业基地,并对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全国创新设计大赛中发现的具有独创性及市场前景的项目提供软件及项目基金支持,以促进人才培养与就业协同发展。

2.明确培养方向,丰富培养内容。

2.1培养方向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高职院校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市场需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课程内容,使其与产业需求、职业标准对接,使学生能将在学校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运用到企业中去,跟企业实现“无缝对接”,从而提升就业竞争力。同时学校可以聘请各行业专家作为外聘教师定期给学生进行学习交流和技能指导,培养学生对市场需求、新技术发展预测的敏感度。

2.2培养内容上采用“技能培训+综合素质培养”模式。高校为学生提供各种针对市场需求的职业能力培训,学生通过培训参加考试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为其就业奠定基础。这种将学生综合素质与企业技能需求融为一体的教育模式,实现了职业教育与就业的完美结合。同时要丰富教学内容,不要只拘泥于课本知识,可以通过公开课、研讨会、参观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供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3.充分发挥政府职能。

3.1创建良好的法律和政策环境。政府应完善一系列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经济纠纷等的法律法规来实现人才管理、科研成果的产权保护,同时政府可制定相应优惠政策来促进产学研健康发展。一方面实施税收优惠政策,政府部门对于参与产学研的企业依据参与程度合所耗费用给予企业一定的减免税优惠等,以吸引企业积极参与到职业教育的教学活动中去;另一方面设立专项基金。政府对于地区经济发展重点科研项目提供基金支持,对一些市场前景好的项目进行前期投资,然后引导企业资金参与,进而促进产学研合作。

3.2发挥政府联系产业界与职业院校的桥梁作用。政府不仅要为职业院校与产业界的合作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同时也要发挥桥梁作用,加强教育主管部门与产业主管部门之间的沟通,使得职业院校与产业界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四、结语

为了提升优秀产业工人职业能力,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中需理清办学思路,根据市场需要和产业结构及时调整办学理念和专业设置,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联合企业共同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并动员的社会力量丰富教学内容,完善职业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刘俊.紧密对接社会需求 努力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1).33-35.

[2]孙东超.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初探[J].学周刊.2014(10).24-26.

[3]刘玉照.中国新产业工人的技能养成难题[J].探索与争鸣,2015(8).56-59.

作者简介:王延娜(1983—)女。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教师,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猜你喜欢
产业工人职业能力职业教育
为高精尖产业工人插上腾飞“翅膀”
组织推动 凝心聚力
——湖北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五周年
产业工人新时代
农民工许纪平:做一名有本领的新时代产业工人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在新形势下创新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初探
职业能力导向下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
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职业能力提升的思考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