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新经济政策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影响

2017-04-29 11:25徐文文刘香玉
经营管理者·下旬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经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徐文文 刘香玉

摘 要: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晚年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思想。作为列宁晚年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核心内容,列宁新经济政策对社会主义经济实践形式的创新推进,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所有制和分配制度改革、对外开放和农村改革方面,为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留下了重要的方法路径。

关键词:列宁新经济政策 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 经济建设

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充满曲折和探索。1921年,列宁面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迫切要求提出新经济政策,成功破解了社会主义国家如何进行经济建设的难题。深入分析列宁新经济政策思想的精神实质,是全面了解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要求,是深入认识20年代苏联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的途径,也是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完善的需要。回顾中国的改革之路,邓小平是敢于突破传统发展理念的典型代表,最先拾起了列宁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思想。我们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虽然扎根于我国实际,但无论是理论渊源还是实践路径都折射出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原则。今天看来,我们对列宁思想感到格外亲切,可以说新经济政策思想最终在我国得到了延续和接力发展,同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探明了方法路径。

一、尊重实践、创新理论——由无产阶级国家利用市场思想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

列宁经济政策的卓越创见在于对无产阶级专政与市场关系的新认识,最早使用了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概念。列宁认为,在一个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关键在于找到社会主义经济与小农经济的结合点,这个实践结合点就是商业,大力发展商品交换,因此把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看成建设社会主义的杠杆。这一新的实践形式成为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试金石。但是,这并不代表列宁就认为社会主义条件下市场对整个社会经济的调节作用,他只是把市场看作改变计划经济暂时的过渡措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进一步明确回答了这一问题。一方面,关于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关系。在1992年的南方讲话中邓小平提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这就把市场和社会主义联系起来。另一方面,关于市场经济的地位和作用。邓小平指出,市场只是一种“经济手段”,这种经济手段不体现和代表社会制度的性质。最后,关于市场经济理论的特点,邓小平提出了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相结合、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与吸收世界各国文明成果相结合的思想。所以,党的十四大正式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指导我国经济建设的主线,贯穿各项具体制度之中。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央提出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市场经济结构调整由低端向中高端迈进,由线性增长到科学发展转变。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市场在市场经济中的决定作用的思想。再到十八届五中全会协调、共享的发展理念,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发展到转型升级的包容性共享经济新阶段。

二、善于总结、勇于实践——从提出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思想到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改革

列宁新经济政策从自身的实践和错误中总结经验,深刻体会到正确解决所有制结构问题是处理其它一切经济问题的前提。在苏俄所有制问题上阐述了五种经济成分都可以同时存在。这种所有制关系开启了我国所有制改革的新思路,可谓是我国所有制结构改革的创造性实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实践,原有的单一公有制结构必然要发生变化。从1979年,邓小平开始在讲话中提及要给予外资政策支持;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坚持多种经济方式和经营方式的方针;1985年,邓小平在会见外宾的谈话中,表示公有制要占整个经济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同时也要发展一点个体经济、中外合资经济等形式来补充社会主义经济。邓小平不断总结逐步形成了关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的理论。与此相适应,在分配领域,邓小平参照列宁的按劳分配思想,特别重视分配制度的改革。提出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并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在实践中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依据邓小平的思想,中共历代领导人都开始注重所有制改革,特别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值得一提的是,面对“十三五”期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强调以人为本的所有制和分配制度改革。特别是共享发展理念,无论在思想内涵上还是方法论上都拓宽了共同富裕的外延,更加关注社会分配的公平正义,是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最终归宿。因此,我国在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上,是不断总结经验的探索过程,丰富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升华了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思想。

三、符合国情、开辟道路——从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开放思想到我国对外开放政策

社会主義从理论变为现实以后,实践提出了一系列新问题,列宁晚年经济思想把改革引入社会主义的发展,尤其是关于如何处理与资本主义关系的问题。在新经济政策中为巩固无产阶级政权,非常重视利用资本主义来建设社会主义,如对外国资本家的租让制,对国内资本家的租借制,这一极具辩证思维的创造性思想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了新航道。邓小平继承了列宁的相关思想,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从建立经济特区、发展对外贸易、引进外资开始,到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进入21世纪以后,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标志,抓住机遇大胆“走出去”、“引进来”,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新阶段。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更加突出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提出“中国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加快推进“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指出“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完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如今中国的对外开放正在优化升级朝着贸易强国进军,不仅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同样离不开中国。

四、关键时期、寻求突破——实现了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第二次农村改革

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出发点和基本问题是进行农村改革首先是从解决农民问题着手,抓住小农经济这一根本问题,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重点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进行了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第一次农村改革。在我国深刻变革的关键时期,邓小平以列宁为楷模,继续发展了这一思想。中国改革的序幕也是敢于从农村寻找突破口,这也成就了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农村改革的第二次重大实践。从一个底子薄,人口多,耕地少,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百分之八十的农业大国的国情出发,遵循以农村为突破,进行先农村后城市的改革思路。从1982—1986年中央连续发出5个关于农村发展的一号文件,具体政策上废除了压抑农民积极性的“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制度,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央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政策,到2006年我国全面废除了农业税,结束了2600多年农民种地纳税的历史,逐步建立了工业返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农业投入机制。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了“三农”政策的基本走向。十八大提出了包含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农村总要求。同时国家每年都加强国家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倾斜和扶持。“十三五”期间提出的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扶贫制度,更是不让任何一个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掉队。这一系列农村改革思想在全社会营造了安定的社会环境,找到了我国社会发展的突破点,在实践中进展顺利,并且能够长久地坚持和深化下去,显示出了比列宁农村改革更加强劲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列宁.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列宁.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邓小平文选,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作者简介:徐文文,女。山东滕州人。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刘香玉,女。山东德州人。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经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下工程项目的招投标管理
财政税收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市场经济
关于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经济新常态及深化改革浅析
浅谈高中数学学习在经济建设中运用的设想
关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若干思考
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建新时期高中思想政治课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学生社团建设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