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建设质量内涵研究

2017-04-29 11:25居婕
经营管理者·下旬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经济增长城镇化

居婕

摘 要:通过对国内外新型城镇化质量研究的基础上,探讨新型城镇化质量包含了经济发展、居民生活方式改变、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城乡统筹发展这几个方面。

关键词:城镇化 经济增长 产业转变

自工业革命以来,城镇化发展迅速,世界各国普遍进入城镇化发展时代。美国社会学家L.沃思指出,城镇化意味着乡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发生质变的全过程,提出了“农村城镇化与乡村的发展不能截然分开,把乡村的发展与城镇的建设作为一个统一的问题来处理”。国外研究中并没有对城镇化建设内涵的直接研究,但与之相关的如:城市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城市居民生活建设等研究比较丰富,其中较为典型的有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

对城镇化建设内涵的研究是学术界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城镇化建设的内涵提出了较为深刻的见解。

张耕田和陈鸿彬认为城镇化建设主要包括经济增长、产业转变、人口增加、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环境优化、人口素质提高这几个方面。张耕田提出城镇化的实质是由传统的农村文明向现代城市文明的转化,转化过程包括人口、社会、经济、科技、生产、生活、环境乃至管理机制和思想观念等各种因素的演变在内,不仅体现在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上,同时也体现在城市效益、城镇居民生活建设和环境建设的提高上。

城镇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角度。叶裕民从城镇化的空间载体角度,将城镇化建设定义为城市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其中前者是核心内容,包括经济现代化、基础设施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后者是终极目标,包括经济一体化、社会一体化、制度一体化、城市内部二元结构的淡化和消除。国家城调总队福建省城调队课题组,建立了包括经济发展、生活质量、社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城乡统筹几个部分。李小军从城镇现代化与城乡一体化两个角度出发,城镇现代化主要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利用率这4个方面来表现,城乡一体化则用城乡统筹度指数来表示。组成要素角度。方创琳认为新型城镇化包含经济、社会、空间三个方面,经济发展指数是最重要的,并首先提出经济效率指数、经济结构指数和经济代价指数,这三个指数暗含了城镇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欧向军、陈明星、郭叶波、通过分析城镇化的动力机制,认为城镇化是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城镇居民生产以及生活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夏南凯、贾琦在方创琳的基础上增加了人口这一维度,从人口、经济、社会、空间四个方面构建中国城市化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复合角度。王新越对新型城镇化建设内涵进行了扩充,他认为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更须关注城镇人口素质的提升,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包含了休闲娱乐生活,城乡关系的紧密性对城乡一体化具有重要影响,创新和研发能力是对地区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在以往普遍的人口、经济、空间、社会四个方面基础上,增加了生态环境、生活方式、城乡一体化、创新与研发8个子系统,构成新型城镇化建设评价体系。

综合学者观点,本文认为新型城镇化内涵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发展。经济水平提高是城镇化发展的動力,也是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物质保障。一方面,经济的发展提高财政收入,提高了政府对社会资源支配能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才得以实施。另一方面,二三产业的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了大量岗位,让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拓宽了农民收入来源渠道,提高农民生活水平。(2)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城镇化的推进,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的同时,消费水平和能力也得到相应提高。此外,由于财政对公共事业的支持,居民日常生活更为方便,包括用水、用气、用电、通讯等。(3)社会发展。城镇化进程中,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原有城市基础设施承载能力有限,需不断扩大公共服务配置范围与数量以满足增加的城镇人口的需求。同时,覆盖率高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可或缺。(4)生态环境。以环境友好型发展理念为先导,以生态文明理论为基础,加强城镇生态环境建设,从源头控制工业污染,积极处理居民生活污染,走出一条与生态环境友好相处的可持续发展道路。(5)城乡统筹发展。新型城镇化不仅仅是城镇经济的发展、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还是城乡差距的缩小、城乡二元结构的弱化。城镇化过程是城乡资本、土地和资源等生产要素在城市和乡村空间的流动和重组,不仅仅是乡村资源流向城市,城市资源同样也流向乡村。城镇化的推进使部分农村劳动力成为产业工人,随着劳动力的增加,城市产业结构发生从高能耗高污染转向低能耗低污染,从粗放型发展转向集约型发展的变化,第二三产业比重增加,资源得到有效配置,能够经济实现又快又好发展。通过建设城市、发展城市,城乡经济都能得到更快的发展,农民增收,内需扩大,生活水平提高。

参考文献:

[1]Louis Wirth: Urbanismasa Way of Life, Allleriean Journal of Soeiology[J],44(1938),:1-24.

[2]Howard E.Garden Cities of Tomorrow.(first published 1898). London[M], 1946.Jin J Y,Translated.Beijing:The Commerical press,Ltd.,2000.

[3]张耕田.关于建立城市化水平指标体系的探索[J].城市问题,1998,(1):6-8.

[4]陈鸿彬.提高城市化建设的思路与对策[J].经济经纬,2001,(06):63-66.

[5]叶裕民.中国城市化建设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1,(7):27-31.

[6]国家城调总队.建立中国城市化建设评价体系及应用研究[J].统计研究,2005,(7).

[7]李小军,方斌.基于突变理论的经济发达地区市域城镇化建设分区研究—以江苏省13市为例[J].经济地理,2014,34(3):65-71.

[8]方创琳,王德利.中国城市化发展建设的综合测度与提升路径[J].地理研究,2011,(11):274-290.

[9]欧向军,甄峰,秦永东,朱灵子,吴泓. 区域城市化水平综合测度及其理想动力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 地理研究,2008,(05):993-1002.

[10]陈明星,陆大道,张华. 中国城市化水平的综合测度及其动力因子分析[J]. 地理学报,2009,(04):387-398.

[11]郭叶波.城镇化建设的本质内涵与评价指标体系[J].学习与实践,2013,(3):13-19.

[12]夏南凯,程上.城镇化建设的指数型评价体系研究—基于浙江省的实证[J].城市规划学刊,2014,(1):39-45.

[13]贾琦,运迎霞.京津冀都市圈城镇化建设测度及区域差异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5,29(3):8-12.

[14]王新越,秦素贞,吴宁宁.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测度及其区域差异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04):69-75.

猜你喜欢
经济增长城镇化
提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对财政支出和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基于物流经济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知识产权保护、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的文献综述
反腐与经济增长
人口结构与中国经济增长的经济分析
碳排放、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让老年农民挑起城镇化的重担?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城镇化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应对之道
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