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大学 人才摇篮

2017-04-29 12:50陈琳
经营管理者·下旬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思想工作党的领导

摘 要:华中建设大学,两年多的时间里,为解放区培养了5000多名干部和建设人才。建设大学成功经验在于坚持党的领导,磨砺学员革命意志,着重革命品质教育,卓有成效地开展政治思想工作,建设一支谙熟思想工作的干部队伍和业务精湛的专家队伍。

关键词:党的领导 革命意志 品质教育 思想工作 干部队伍a 专家队伍

华中建设大学是华中解放区培养革命干部和建设人才的新型大学。从1945年到1947年,先后办了四期。

1945年初,中共中央华中局在淮南解放区盱眙县新浦镇创办华中建设大学,设民运系、民政系、财经系、文教系四个系和一个高干班、一个区干班。日寇投降后,学员奔赴前线,参加工作。此为建大第一期。1945年9月,华中建设大学迁到苏北淮阴举办第二期,招收预科,学生1300多人,11月10日正式开学,1946年2月底结业。1946年3月,华中建设大学于淮阴举办第三期,计划办成比较正规的多学科的新型大学。后因国民党军队全面进攻苏皖解放区,建大的原定计划被破坏,学校北撤山东。在连续长途转移的行军间隙,仍抓紧进行形势和政治思想教育。1947年5月,第三期在山东胶东海阳县结束,先后培训输送了近千名学生。1947年5月,华中建设大学在胶东海阳县继续举办第四期。预科招生1700多人,还有本科行政系、财经系和文艺系,学生约700余人。1947年9月底,建大停办。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建大共培训了5000多名调干生和知识青年,为解放区培养了大批干部和建设人才,为华东地区的解放事业和随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因而,建大得以与全国解放区张家口的华北大学、临沂的山东大学、邢台的北方大学相媲美,被誉为“新民主教育之花”。

华中建设大学这朵“新民主教育之花”为何光彩夺目,花开不败,取得如此大的成果?下面谨作粗浅探讨。

一、党的领导和关怀是华中建设大学办学成功的根本保证

首先,建大自创办到结束,始终置于党的领导和关怀之下,相继由中共中央华中局、华中分局和华东局领导,第一二期校长为华中局宣传部长彭康,第三期的校长由华中分局的书记邓子恢兼任。学校各系师生中的党员建立党支部,如此,就健全了党对建大工作的领导,在组织上保证了建大正确的办学方向。教学上,华中局书记饶漱石亲任教员,亲自授课。华中军区司令员张鼎丞、华中分局书记邓子恢亲自为学员作形势报告。生活上,在根据地物质匮乏的情况下,党为建大学员提供了较高的伙食标准,每人每天五钱油,五钱盐,五钱肉,一斤菜,一斤草,一斤半粮食。这是相当不容易的。由此可见党对建大的关怀可谓无微不至,对建大的期望实在非同寻常。其次,党帮助建设大学在战争环境下动员大批青年入学,解决了生源问题。1944年11月21日华中局向各区党委发出《关于创办建设大学的通知》,要求各区党委,把动员青年入学作为一个任务,对各根据地应抽调来建大学习的区级县团级以上干部和各县应保送的名额,以及学生到校的时间等问题都作了规定。在随后的办学中,华中分局也发出过类似的指示,以解决建大的生源问题。再次,由于党的引导和关怀,以及建大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和脊梁作用,使得建设大学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里,在物质条件极度困难条件下,在教员和教材严重缺乏的情况下,没有一天中断过教学。这样的办学奇迹,离开党的领导,是不可想象的。

二、磨砺学员革命意志,着重进行革命品质教育

华中建设大学奉行延安抗大“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风,发扬艰苦奋斗传统和集体主义精神,帮助学员养成团结一致、不怕吃苦、乐观向上的革命品质。主要通过三种方法:军事化管理、艰苦奋斗办学和多样化的文体生活。

军事化管理。建设大学的学员,来自大江南北,城市乡村,个人的家庭背景、教育背景,千差万别。一旦来到建设大学,大家毫无例外过起军事化的集体生活。学员统一着灰军装,四个口袋,扎绑腿,男女清一色。每天除了学习,学员还要在行政干事的组织下整齐划一地出操,参加军事训练。就连一日三餐,都要排队就餐,就餐前还得列队唱几支抗敌歌曲。军事化管理是培养学员朝气蓬勃的集体主义精神的最佳方式。

艰苦奋斗办学。建大是在战争环境和贫穷的农村创办的,不仅缺乏教学设施,而且宿舍、床铺、桌凳等生活设施也没有。全校师生,大家动手,就地取材,解决最基本的生活设施。建大首期,少部分师生住在老乡的破旧草房里,大部分学生搭建简易土屋做宿舍,用泥块垒砌两道半截土墙,铺上自编的竹排和芦席就成统铺,学习、开小会都在住处,床铺就是凳子和写字的桌子。土屋下雨漏水,夏天晚上闷热,蚊子又多,有些同学就睡在打谷场上。全校开大会、上大课,都在新铺古庙的大殿里,学生们坐在背包上或席地而坐,两膝当桌记笔记。各系开会、上课则在旷场上或在小树林里。进入淮阴之后,情况略有改善,但仍无桌椅、宿舍、床铺等设施,全校开大会、上大课都在大操场上,学员仍然睡地铺。经此历练,艰苦奋斗的精神深入学员骨髓,成为终身享用不尽的精神财富。

多样化的文体生活。校部和各系都成立俱乐部,组织学生开展文化娱乐体育活动,丰富精神生活。最普遍的就是大唱革命歌曲,在饭前、课前、会前,總要唱几支歌曲。著名音乐家章枚的力作《勇敢队》《好大的西北风》《战斗在祖国的春天》等革命歌曲风行一时。加入剧团排戏,也颇受欢迎,剧目有曹禺的《正在想》等。办墙报,画漫画,街头宣传也很常见。此外,还经常组织篮球、排球、乒乓球比赛。这些活动不仅愉悦身心,增强集体凝聚力,还激发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三、坚持不懈地开展富有成效的思想政治工作

建大的成功经验最根本的一条就是不管形势怎样变化,环境如何恶劣,紧紧抓住思想教育这一环,通过思想教育,及时纠正学生中的各种不正确思想,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水平,使学生在学习和艰苦的战斗生活中,逐步树立起要求进步,服膺真理,愿为祖国和人民的解放而献身的革命人生观。具体说来就是——破私念,明形势,懂理论,树两观,勇担当这五个步骤。

破私念。组织大家就“为什么来建大学习”的问题进行讨论,帮助大家明确学习的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使大家认识到学习不是为了个人的名利地位,而是为更好地完成革命工作,更好地为人民大众服务。

明形势。就是开展时事教育,让学生认清当前形势。不同时期,形势不同,教育的重点也有所不同。建大一期,正处抗战胜利前夕,重点是坚定抗战胜利信心。三四期时,内战愈演愈烈,教育重点是使学生认清战争发展形势和土地改革的必要性,树立我军必胜、蒋军必败的信心。

懂理论。就是通过中国革命基本理论的学习,提高学员政治觉悟和理论水平。基本教材是毛泽东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同时辅以社会发展史、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等专题讲座。建大一期时,还有学习《论联合政府》的课程,由饶漱石讲解。

树两观。通过以上学习步骤,就是要达到树立革命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目的。建大二期还专门开設革命人生观的课程,以强化教育效果,基本教材是俞铭璜的《革命人生观》。

勇担当。通过学习,使学员将革命理论和信念内化为自觉的革命行动,愿为祖国和人民的解放去奋斗和牺牲。

四、创新教育方式,增进政治思想课程的教学效果

建大讲课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结合形势任务和学生的思想,有的放矢,突出重点,用生动的实际事例,深入浅出的阐述,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教育方式上注意做到“三个结合”,即上课与讨论相结合、课堂教育和课外教育相结合、一般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

上课与讨论相结合。学习方法采取上大课与讨论相结合,以讨论为主,班干部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消除学生的顾虑,引导他们既要敢于发挥自由思想,在讨论中充分发表意见,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问题,避免是非,服从真理。最后由讲课的同志按专题根据学生讨论情况,做学习小结或解答报告,对讨论中的分歧意见对事不对人,指出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提高到理论上加以具体分析,作出以理服人的结论。

课堂教育和课外教育相结合。例如在土改教育中,请当地的贫雇农来作报告,组织学生参加驻地批斗地主大会,请领导做形势报告,等等。

一般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在一般教育中还不能解决的问题,班干部和学习骨干,就深入细致加强个别教育工作,主动找学员谈心,适当批评,并指出方向,反复进行耐心教育和诚恳帮助,鼓励他们进步,促使开展思想斗争,自觉解决思想问题。当他们思想转变后,组织个别学生自觉地做现身说法,又教育了广大学生。

五、建立两支队伍:谙熟思想工作的干部队伍和业务精湛的专家队伍

建大的干部都经过战争考验,政治觉悟高,富有实际工作经验,忠实按照建大四个要求(即“群众路线、民主精神、青年气概、老教授态度”)卓有成效开展工作。群众路线,就是要一切从学生出发,而不是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深入了解学生,与学生打成一片,而不是高高在上,夸夸其谈;民主精神,就是凡事同大家商量,而不是自以为是,独断专行;青年气概,是指生活中要紧张活泼,朝气蓬勃,而不是萎靡不振,疲踏无生气;老教授态度,是指一切从教育观点出发,随时随地爱护学生,以教育学生为己任。建设大学的干部基本上都做到了这些要求,从自己的言传身教两个方面去影响学生,在学生中享有很高威信,这是建大在思想教育方面取得成功的保证。

业务精湛的专家队伍。为搞好建大教育工作,党从解放区和国民党地区的上海等地聘请了一些著名的教授学者来建大任教。这些学者中比较著名的有何封、李仲融、王淑明、刘力行、孙克定、胡考、章枚、莫晓鸣、叶芳炎、裴济华、朱维基、刘汝醴、黎冰鸿、关露、罗稷南、屈荫生、车载、芳信、赵平生、陆维特、陶官云、韩国儒和赵慧琛等。此外,还聘请阿英、范长江、刘季平、黄源、沙俊等兼课。名家学者,齐聚建大,极一时之盛。建大出了大批人才,与名师的教诲不无关系。

华中建设大学的光辉历程,令人感奋,启人深思。希望建大的成功经验和优良传统在新时代发扬光大,为高等教育的更好发展再添助力。

参考文献:

[1]《华中建设大学校史》,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内部资料准印证(88)第111号,1992年1月第1版,第329页、第330页、第12和19页、第4页、第17和24页.

作者简介:陈琳(1964.03—)女。本科。文博助理官员。

猜你喜欢
思想工作党的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
学习百年党史 坚持党的领导
乡村振兴公式 党的领导+双层经营+“三位一体”
履职尽责 主动作为 在坚持党的领导下发挥人大作用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保证“十三五”规划的顺利实施
新常态下煤炭企业职工思想工作的改革途径
团青工作在构建和谐企业中的积极作用分析
依法治国关键在于坚持党的领导
运用观察法获取对象思想信息技巧探微
基金公司成立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