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的困惑与思考

2017-04-29 13:12钟子喆韦军朱晓峰
经营管理者·下旬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困惑慕课翻转课堂

钟子喆 韦军 朱晓峰

摘 要:本文针对近几年我国慕课、微课、翻转课堂过热现象,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和教育技术部门工作实际,分别阐述了它们给学生、学科教师、教育技术专业教师所带来的压力和负担,希望能为各高校的课程建设及教育部门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慕课 微课 翻转课堂 困惑 思考

一、引言

近几年以来,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已成为中国课堂教学改革的流行语,其来势之猛,大有颠覆传统课堂、迎来教学革命之势,这对从事教育技术的部门和教师来无疑是一种机遇。但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真的就是最好的选择?真的就能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真的就能挽救一直处于“低迷”的教育技术部门?

二、慕课与微课被政府之力强行推广的方式,不可取

其实,慕课真不是什么新的东西。早在2002年前后教育技术教师就常常用录屏的形式,把某些软件的操作做成数分钟内的视频,从现在的眼光看就是现在所说的微视频。网络课程既包括了视频、音频,也包括每节课教师的教案、所用的PPT、更有大量的图片和动画辅助教学、交互式的课后习题、自动评卷系统、学生讨论专区、教师在线答疑及反馈等等功能,学生学习既可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地学习;也可以挑选感兴趣的部分进行自主学习;学习結束之后还可以通过平台答题和参加讨论,来检验和巩固学习效果。这不都是“慕课、微课、翻转课堂”所想要表达和表现的诸多元素吗?

我很纳闷:多年前信息技术老师玩玩的东西,为什么国外学者的一些观点和做法,一经移植到国内,再经过国内有些专家的造词、包装和宣传,摇身一变一下子就高大上了?再被政府之力强行推广的方式,全国各学校把其当成教改工作的重中之重,严令每个教师必须要制作和上交微课。这种强行规定,不但加重了学科教师的“负担和烦恼”,更成为教育技术教师的“恶梦”。老师把作业分析之类的拍成视频,更是变相加重学生的负担。试想晚上回到家里连作业都来不及做,哪有时间看视频?”

1.微课、翻转课堂的微视频已成为孩子学习的一种新型“负担”。原本应该享受天伦之乐的家庭,早已“翻转”为学校的“第二课堂”,孩子们早已不知道也无法理解古代少年“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高鼎《村居》)的紧张之后的极度放松和快乐;无法理解鲁迅儿时私塾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天真、闲情和童趣。孩子回到家里,实际已经把比在学校还要重得多的“包袱”和“负担”背回了家。好像“翻转”是最颠覆性的改革,其实不就是加强课前预习吗?学习能力强的孩子提早把一本书都学完了,难道不是“翻转课堂”的表现吗?为什么非得把课前预习,本身很平常的一件小的不能再小的事情,非得要搞的“草木皆兵”呢?

2.学科教师也增添了新的“负担和烦恼”。我从事教育技术17年,深知做好一个多媒体教学课件、录制一节教学视频的辛苦。对于这个要给很多人和学生观看的视频,那一个教师也不想敷衍了事,都想图文并茂,制作精良,既然想做好,那么无疑就带来以下烦恼(表一):

微课比赛是以学科教师讲授的优劣为评分标准,并不是画面制作精良为就能获奖。但是,教育技术教师同样需要评职晋级,同样需要论文和成果,这种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为学科教师制作的微课,在评比时连名也没有,使教育技术专业教师对制作慕课、微课没有任何积极性。

三、微课让学科教师最头疼的是什么?

不管是制作慕课课程,还是制作微课作品,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在录制之前首先要做好PPT,PPT制作美观与否直接影响着后期编辑的效果。如果学科教师自身计算机操作水平比较高,自己就能处理和制作,最起码能完成。但通过我在对全国各地的多次培训来看,这样的教师真是少之又小。学科教师由于不懂制作技术,许多方面都得求人,求人势必得花钱,这些都无形中给学科教师增添了许多的无奈与烦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加重了学科教师本身的负担,身心俱疲。本来上完课就已经很累,中小学教师还要批阅试卷和作业,可是为了完成学校规定的微课、翻转课堂视频录制任务,还需要大量的休息时间来搜寻资料、撰写讲稿、处理素材、制作动画、录制视频等等,同时还要考虑字体、动画、图片等,使教师的身心得不到很好的休息和放松。

2.微课制作技术是制约学科教师微课制作的瓶颈。微课制作过程中用到很多的软件和技术,对于学科教师来说基本上都不会:

首先,许多学科教师不会制作PPT,但是为了完成学校规定的硬性指标,要么找朋友或相关专业人员帮忙(前提是别人有时间、肯帮忙),要么花钱制作要么购买,求爷爷告奶奶。许多教师所购买的模板往往与所讲授的课程内容不协调。

其次,所用到的图像、音频视频、片头和动画等素材不会处理和制作。继续花钱购买或是找人帮忙,如果不这样就得自己对付。可想而知,最终的成品只能是应付差事、敷衍了事。即使素材和PPT都准备好了,而上报时需要的是视频文件,简单的做法可利用PPT自带功能发布成视频;对于现场实拍的音视频根本不会编辑。更别说片头动画了,还得求人。

微课制作所需软件。

3.为了评比和比赛而制作微课。现在学科教师所制作的微课,大部分只是为了参赛而制作的,真正好的微课作品用在教学中的却很少。希望借助微课改变教学模式是很天真的想法,课程整合多少年了?改变了多少?近些年的交互白板教学,最终还不是当成昂贵的幕布来使用,没有任何新的教学模式被广大教师认同。因此,希望以微课来提高升学率、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绩的做法,我认为是不切实际的。

现在的部分微课作品,只顾表面“奢华”,其实课堂效果并不明显。部分教师误认为画面制作得越精美,越易引发学生兴趣,教学效果也就越好。现在我国各高校所制作的慕课和微课,全部是早期的普通录像模式,只是时间短了,形式稍有变化,仅此而已。而公司承包制作的课程则一味追求画面和画质,而不考虑实际教学效果。会制作的人不懂专业,懂专业的不懂技术,所制作出来的课程往往是“两张皮”,与教学脱节、融合不好。

四、微课制作过程中教育技术专业教师差的是什么?

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新型课程类型的出现,的确给一直处于“低迷和休眠”的教育技术注入了“强心剂”,让从事教育技术的单位和教师重新找回自身存在的价值。全国每年的微课大赛,评选出来的获奖作品可谓不在少数,但是学校之间都是各自为政,缺乏交流与合作,导致重复建设,资源浪费,成果更谈不上推广普及。政府的干预和推广,各高校对慕课微课的极力追捧、再加上公司资本的融入,是建立起一些专门的慕课和微课平台,但是真正好的微课作品多吗?相反的,充斥网上的许多资源是不符合教学实际的一些“垃圾”。我以为目前国内各高校的教育技术部门也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高校教育技术部门领导不懂业务,严重制约和影响着教育技术的发展。由于不懂业务,仅凭一已之好恶评判或想当然看待教育技术部门的发展。对于部门业务开展、人才梯队建设、新技术的培训和学习和应用毫无建树,工作中不考虑单位现实问题和人员实际“瞎指挥”,对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办法不多,措施不力。

二是教育技术部门人员结构不合理,非专业教师的比重过大。教育技术部门非专业教师比重远远大于专业人员,还有一部分也是后转行的,这些人只能胜任简单的工作,或是从事一些辅助性边缘工作。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发展态势,若不尽快更新观念,对现有人员结构不及时调整,将无法面临未来教育形态里的生存困境,教育技术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已经到了时不待我的地步。

三是教育技术部门缺乏行业领军式技术人才,教师满足现状懒于学习。作为教育技术这个专业性很强部门的教师,对计算机基本操作都不熟悉的大有人在。这也是这些年教育技术部门一直在走下坡路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我走访过的各大院校教育技术部门中,能把PPT做的没有几人,更别说二维三维片头动画、程序开发了。部分人员对新设备、新技术、新软件不会使用,最终只能是望“机”兴叹。相反的部分学科教师或是喜欢信息技术的教师到通过学习有了长足的进步,试问普通学科教师就可以完成的工作,还要教育技术部门干什么?

四是在技术水平与收入报酬脱钩。有能力、有水平、有潜力的创新型人才自然有个性,反而在单位受排挤,因此这部分人员积极性不高;再加上技术水平与收入报酬脱钩,没有形成应有的激励机制,真正水平高、技术全面的人不愿意来,而想来的又由于自身客观条件的制约却来不了。导致的结果就是制作水平一直在低层次循环,所制作的成品只能对付了事。

五、结语

最后说说我的态度:如果有人问要不要学习和制作慕课和微课,我说应该,但是不能神话它。如果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倒可以试试。到最后也许大家会发现,这些微课、微视频的最终使用人群,可能是老师而不是学生。慕课与微课建设首先是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实现的,主要表现在优质资源共享和自学的灵活性上,对教学确有一定的促进和帮助。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平台的出现,能让学生更专注于主动的基于项目的学习,共同研究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

慕课微课建设,对于学科教师来说,暂时的忙碌能换来今后的相对轻松;对于教育技术部门必须深刻地反思,积极提高现有教师的能力和水平是首要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在时间和精力充足的条件下,尝试利用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的微视频学习,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相信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的问题、师生共同的研讨、教师的引领和指導以及问题的解决和思维的发展,真正成为重要的元素,真正落到了实处。2014年5月CCTV-13播放的《慕课来袭,你准备好了吗?》结尾主持人说的一句话:毕竟我们在岸上的人永远也体会不出游泳者的心理。究竟慕课和微课能走多远,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参考文献:

[1]谢作如. 慕课和微课之我见——一位草根的观点[EB/O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611ddcf0102v13m.html. 2014-08-30.

[2]刘恩. 翻转课堂:想象和挑战并存的教学变革[EB/OL]. http://blog.lyge.cn/28316/archives/290874.aspx. 2015-01-08.

[3]游泽清.多媒体画面艺术基础[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3月第一版. P4,P143,P95.

[4]王润兰,刘成锁,黄嘉丰. 多媒体语言的构成分析. [J] 中国电化教育,总第244期,2007,05,P6 0-63.

[5]陈钒,冯志勇,李晓红等. 基于语言节奏的大规模文档去重算法研究. [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1,47(11)P15-18.

[6]王叶宏,什么是超文本. [J]《电脑知识与技术》 1998,03, P31.

[7]钟翠芳,彭文湃,尤卫红等.不同颜色的输液巡视卡在门急诊输液区的应用. [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6,(5),P96.

[8]刘菡子.多媒体教学中影视语言的运用 [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年第3期,P190-192.

[9]口唱军.节奏:电视专题片的灵魂[EB/OL].http://xwlt.northnews.cn/NewsTribune/ShowArticle.asp?ArticleID=417,2010-12-20.

[10]黄敏,信息化教学多媒体画面语言语法 [J] 职业圈,总第66期,2007,14,P122.

[11]王朋娇,王洪英.高校多媒体教学状况及相关要素的调查分析.[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第25卷,01,P93-95.

作者简介:钟子喆(1969—)男。吉林长春人。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教育技术。通讯作者:韦军(1971—)男。陕西省西安市人。硕士。高级工程师。吉林大学教育技术中心。研究方向:教育技术研究。

猜你喜欢
困惑慕课翻转课堂
小学国学教育之我见
大学生对慕课的了解和利用
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慕课”教学的“八年之痒”
慕课环境下的学习者
翻转模式在“液压与气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翻转课堂在英语语法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达赖的“困惑”与解惑之道